AI初审+人工复核!绵阳政务服务审批效率"再提速"
“有了这个‘神器’,办事再也不用来回折腾了!”近日,在绵阳市政务服务中心,刚办完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个人账户支取的赵大姐举着手机感慨。她口中的“神器”,正是3月10日在市政务服务中心微信公众号上线的“绵宝”AI助手。这个全省首创的智能政务系统AI助手,通过“AI初审+人工复核”组合拳,让群众办事从“最多跑一次”迈向“一次就办好”。
“群众反馈,过去准备审批材料像‘开盲盒’,现在在手机上就能完成预审。”市政务服务中心技术负责人向记者介绍,市政务服务中心梳理并搭建了全市36个部门的1648项业务知识库,运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对办事群众上传的材料进行智能核验。
“自3月10日公众号上线‘绵宝’AI助手以来,系统已执行45份/次线上材料预审。”该负责人介绍,与以往“人工+电脑”的预审模式相比,AI系统的材料完整识别准确率高达97.8%。此外,审核时效从平均1-2个工作日缩短至实时反馈,5秒内即可完成“智能体检”。对于复杂问题,系统会自动转接人工客服,通过视频连线“手把手”指导办事群众。
记者在该负责人的指导下,体验了提取住房公积金的材料预审服务——
◆对“绵宝”说出“我要提取住房公积金”后,它贴心地列出了购买各种类型房产所需准备的材料情况;
◆“绵宝”询问“是否需要预审材料”,跟着它的指令提交材料后,系统不仅指出图片信息中未提供房屋地址、付款方式及金额等具体信息,还列出了相应的完善建议。
“有很多老年人只会说四川话,‘绵宝’也听得懂。”该负责人长按语音键开始了“椒盐普通话”输入,他表示,基于绵阳日渐增长的“银发办事”需求,系统新增了语音和方言识别模块,未来还将针对老年人操作习惯,继续开发语音播报、图文指引等适老化功能,“以后不用娃儿回来帮忙填表了!”
“目前已完成13种高频事项的办事材料标准模板输入。”该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根据企业、群众的实际需求持续进行扩容,化解“申报材料不明确”“格式规范难掌握”“审核标准不透明”等痛点,用高效便捷的“绵阳速度”,为优化营商环境注入新动能。
记者手记:
自从市政务服务中心完成DeepSeek本地化部署,接入各政务应用上线运行20多天来,智能系统减少群众跑腿1079人次,这是绵阳“数字政府”建设的生动注脚。
当技术人员打开市政务服务中心智能系统后台,屏幕上“已录入政务数据”的数字不断跳动,这场“静悄悄的改革”背后,是政务数据的“万里长跑”。从“群众跑腿”到“数据跑路”,从“标准服务”到“智能应答”,绵阳政务服务系统正在用技术温度融化办事“冰点”,以智慧政务的“加减法”做好优化营商环境的“乘法”。
(涪江观察记者 杨方彧)
相关信息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