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要闻动态 / 部门动态

绵阳科技城新区发布“全链条科技创新生态”

发布日期: 2024-04-01 来源: 绵阳日报 访问量:
【字体: 收藏 打印

3月27日,在绵阳科技城新区2024年科普活动启动仪式上,该区发布“全链条科技创新生态——科技之旅”。

“全链条科技创新生态”作为新区在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上同时发力的实践,是以“3+N”(研发、孵化、服务+产业化)发展模式,打造以研发基地、孵化基地、科创服务基地以及机器人产业园等数个成果转化产业化基地为核心的创新生态;“科技之旅”是基于“全链条科技创新生态”打造的可视化展示路线,也是新质生产力的“诞生之旅”。

全链条

研发、孵化、服务、产业一应俱全

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以科技创新为起点,最终落脚在产业。这一过程中,孵化和科创服务作为“加速器”和“助推器”不可或缺。漫步“科技之旅”,你会发现,新区已形成“研发—孵化—服务—产业”创新体系。

“科技之旅”沿线上,中国(绵阳)科技城先进技术研究院、先进技术成果西部(绵阳)转化中心、华为行业感知(四川)创新基地、数字经济产业创新研究院、特种材料产业技术研究院等科研院所和新型研发机构扎堆聚集;小宇宙孵化器、1716创业工场、同心众

创空间、科创孵化器、蜂创众创空间等孵化机构和众创空间林立成群;绵阳科技城人才发展集团、中国(绵阳)科技城人力资源产业园、大型科学仪器共享平台、两用技术交易中心、中国农业银行科技支行等科创服务机构星罗棋布;北斗弘鹏、互慧软件、优森科技、邦辰信息等大批数字经济产业领域的企业,以及特来电新能源、成科国重、杰森机电等专注“轻量化”产业项目的企业,也在这里集群成链……

这些,只是新区全链条创新生态的一隅。就研发环节来说,随着“招院引所”、创新平台牵引、中试研发平台布局等工作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创新资源在此汇聚。同时,绵阳以云技术为依托,在新区布局了“云上科技城”和“云上大学城”,让创新资源突破地理束缚、链接全球,形成科技创新大市场。目前,斯坦福大学、北京大学等15所知名高校创新创业团队落地新区,实现多项技术成果实现产业化。

在此基础上,2023年,新区技术合同登记额超10亿元,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超160件。

融合化

创新、产业、资金、人才相互赋能

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融合是新区持续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

前沿技术走出实验室、走向生产线,其瓶颈,往往在于研发端和应用端的脱节。要解决这一难点,必须畅通科技成果的供需两端。

迈出这关键一步,新区靠的是机制体制创新,探索出“一个领军团队、一个研究院所、一个实训基地、一支产业基金、一个产业园区”为引领的“五个一”发展模式。同时,率先出台《新型研发机构建设运行指导意见》,从人才招聘、资金使用、成果转化等方面松绑解缚。

近年来,新区围绕智能机器人、数字经济等四大创新产业,采取“研究院+公司+基金”运行模式,打造机器人产业技术研究院、数字经济产业创新研究院等8家既懂技术、又懂市场的新型研发机构,从而助力科技成果转化与企业需求的有效对接。

同样的创新探索,也体现在融资领域。截至目前,新区已设立超70亿元市场化运作基金,既有天使端的“投早投小”,也投发展中期的“爬坡上坎”,还投成熟期的“上市壮大”,给予企业发展全生命周期助力。

更重要的是,借助新型研发机构这一入口,新区打破传统融资点对点的扶持,对产业链条进行系统投资,为企业找资金的同时,也找配套。比如机器人产业,新区的产业基金既投算法、软件企业,也投核心零部件制造商以及机器人应用企业,这些企业互为产业链配套,彼此可相互赋能,进而实现相互支撑,良性发展。

“保姆”式

政策、金融、载体、平台服务拉满

除了有形的“全链条创新生态”之外,新区还有一条无形的“生态链”,那便是“保姆”式的精细化服务。

为推动先进技术成果加速转化为新质生产力,新区不断从政策、金融、载体、平台等方面,为企业做好服务。

政策服务方面,在用好、用活省级层面专项政策,以及市级层面科创十条、人才十条、金融十条等政策的同时,新区还出台《促进高质量发展七条措施》等政策,为企业“落地生根”提供强力支撑。

科技金融方面,新区除了建成全省首家总行级科创金融服务中心——中国农业银行科技支行,还设立绵阳科技城产业投资基金、绵阳科技城创业投资基金等12支基金产品,引入华西证券等金融机构,不断为新区企业引入金融“活水”。

产业载体方面,新区调整出近3000亩土地,专门用于产业发展,规划建设机器人智能制造、数字经济、智能装备制造、绿色环保等产业园区,为创新产业发展提供“硬支撑”。

成果转化方面,新区引育30余家技术转移服务机构,建成新一代集成式供能系统等多个中试平台,同时加速建设中试服务公共平台,推动中试资源网络化、数字化,全面提升科技成果转化能效。

与此同时,“机器人应用+”推广、“朋友圈助企”、高企助跑、营商环境面对面等围绕企业需求量身定制的服务活动,也在新区如火如荼地开展,为企“心”服务力度“拉满”。

未来,新区将持续优化“3+N”全链条科技创新生态,在推进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上同时发力、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上精准发力,努力建设成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创新高地。

戴旖 孙丽

相关文件:

相关信息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