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阳质检:科技成果转化跑出“加速度”
6月9日是第十八个“世界认可日”,主题为“认证认可检验检测:与供应链协同发展”。作为质量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绵阳市质检所凭借其在标准化与中试服务领域的技术优势积极探索创新,以“标准+中试”双轮驱动,走出一条特色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之路,实现认证认可检测检验与供应链高效协同发展,为区域创新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周婷 记者 郑金容 刘凤君
标准筑基 筑牢成果转化根基
6月6日9时许,绵阳市质检所检验员吴博走进电冰箱能效实验室对冰箱进行检测。“企业将产品送过来,我们对冰箱的能耗、温度调节等进行标准化检测,合格后出具报告,让产品更好地投入市场。”吴博说。
标准是产业发展的基石,也是科技成果转化的加速器。绵阳市质检所深度参与标准化工作,积极承担和参与各级标准的制修订。在电子电器、机械、化工等多个领域,其凭借专业技术团队和丰富实践经验,推动先进科研成果标准化、产业化。例如,开展机器人产业标准化稳链工作,编制《绵阳市机器人产业标准化地图》,通过构建和完善绵阳市机器人产业链标准体系,助力企业快速匹配资源、明确研发方向。
记者从市质检所了解到,目前绵阳市已建成西南地区首个“检验检测+标准化”机构矩阵,形成“国家电器安全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四川)+四川省制造业重点中试平台+绵阳市标准化研究院”三位一体的创新平台。“我们还围绕绵阳重点产业体系,储备技术标准研究项目达116项,推动电量传感器等7项产品对标国际先进标准,极大提升了产品核心竞争力。”市质检所电器检验部部长邓翔旻说。
中试赋能 打通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中试平台作为科技成果转化的核心枢纽,是实验室研究与规模化生产之间的桥梁,更是推动创新技术从理论验证迈向商业化应用的关键支撑。绵阳市质检所积极开展中试能力建设,打造检验检测中试服务平台,为科技成果提供从实验室到产业化的全流程支持。
市质检所依托中试服务平台,构建机器人领域成果转化加速体系,为西南科技大学研发的核辐射环境巡检机器人、拆解机器人、探测机器人、应急作业机器人提供从测试大纲制定、方法完善到创新项目验收的全链条中试服务;为绵阳市朝育机械有限公司研发的收割机器人、吸粪机器人、除杂机器人提供前期指标修订、后期测试体系搭建及项目验收指导等。
“绵阳市质检所围绕机器人产业链搭建的高标准中试验证平台,通过提供系统化的安全性测试、可靠性验证和耐久性评估等服务项目,为我们公司机器人产品提供了全方位的质量技术支撑,大大提升了产品的质量核心竞争力。”绵阳某自动化研究所相关负责人说。
据悉,市质检所检验检测中试服务平台于2023年入选市场监管总局全国首批“国家质量基础设施集成服务基地试点单位”,2024年获批成为“四川省重点制造业中试服务平台”,可实现传导骚扰、骚扰功率、冲击、振动等千余个项目参数的检测服务,已累计为西南科技大学、58所、福德机器人等完成科研成果鉴定20余次,通过标准化中试服务推动技术成果向产业落地,助推先进科技成果在智能制造端的量化生产。
“标准”与“中试”相互关联、相互促进,通过强化两者的协同作用,市质检所进一步优化科技成果转化生态,激发创新发展新动能。“我们将继续坚持‘标准+中试’双轮驱动战略,不断加强标准化工作、优化中试服务平台,深化产学研用合作,提升服务能力,为绵阳乃至更大区域的科技成果转化贡献力量。”绵阳市质检所相关负责人说。
相关信息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