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十四五”卫生健康发展规划的通知

2022-07-12 09:43文章来源: 绵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字体:【    】 打印

  

绵府办发〔202234


 

科技城管委会,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各园区管委会,科学城办事处,市级各部门:

《绵阳市十四五卫生健康发展规划》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绵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277



绵阳市“十四五”卫生健康发展规划

 

 

 

第一章  规划背景

第一节  发展基础

第二节  机遇挑战

第二章  总体要求

第一节  指导思想

第二节  基本原则

第三节  主要目标

第三章  主要任务

第一节  强化健康促进与健康教育

第二节  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

第三节  构建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

第四节  打造川西北区域医疗高地

第五节  加快建设中医药服务强市

第六节  强化卫生健康法治建设

第七节  全周期保障重点人群健康

第八节  推动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

第九节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第四章  支撑保障

第一节  强化卫生人才队伍建设

第二节  打造健康科技创新高地

第三节  加快数字卫生健康发展

第四节  建立健全投入保障机制

第五章  组织实施

第一节  加强党的领导

第二节  强化部门协同

第三节  动员各方参与

第四节  注重宣传引导

第五节  强化监测评价


十四五时期是绵阳加快建设中国科技城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绵阳的关键时期。为深入推进健康绵阳建设,不断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根据《绵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四川省十四五卫生健康发展规划》《健康绵阳2030规划纲要》,制定本规划

 

第一章  规划背景

第一节  发展基础

 

十三五时期,全市卫生健康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四川省卫生健康委的精心指导下,坚持以保障人民健康为中心,公共卫生服务能力显著增强,重大疾病防治取得新成效,医疗服务更加高效便捷,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健康脱贫攻坚有力推进,中医药和民族医学传承有力,健康服务业发展卓有成效,卫生健康信息化加快发展,全面完成十三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指标和任务,卫生健康发展迈上新台阶,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增强。

居民健康水平全省一流。到2020年,全市城乡居民人均预期寿命达到80.3岁,婴儿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孕产妇死亡率分别降至1.99‰3.47‰2.65/10万,城乡居民健康水平大幅提升。

健康绵阳行动开局良好。全面推进健康绵阳建设,实施健康绵阳十八项行动。积极开展爱国卫生创建,新增国家卫生乡镇(县城)12个、卫生村5个,省级卫生县城实现全覆盖。积极推进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创建,建成国家级示范区2个、省级示范区6个。健康促进政策体系基本建立,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达到22.9%,关心健康、追求健康的社会氛围初步形成。

综合医改试点深入推进。围绕合理就医,全市共建医联体64个,分级诊疗制度逐步完善。围绕病有所医,深化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基本建立。围绕医有所保,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围绕病有良药,加强短缺药品供应保障,推进药品耗材集中采购,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围绕健康安全,加强医药卫生综合监管,多元化行业监管体系逐步建立。

健康扶贫目标全面实现。全面落实贫困人口基本医疗有保障,实现贫困人口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和医疗救助全覆盖,因病致贫返贫户全部成功脱贫。落实十免四补助”“两保、三救助、两基金、一兜底政策,贫困患者县域内住院费用自付比控制在10%以内。贫困地区医疗卫生机构达标提质,群众看病就医可及性进一步提高,健康扶贫圆满收官。

医疗服务能力大幅提升。优质医疗卫生资源大幅增加,全市新增二级及以上医疗卫生机构11总数达到77,其中三级医院达到19个。专科服务能力明显提升,国家级、省级重点学科(专科)达到95(含中医)。加强医疗质量管理,建立覆盖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等专业市级质控中心54个,建成县级质控中心193个,推进全市医疗服务同质化发展。建成胸痛中心、卒中中心、房颤中心15,急诊急救能力显著增强。

公共卫生服务明显增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补助标准从2015年人均40元提高到2020年的人均74元,建立城乡居民电子健康档案469万余份。组建家庭医生团队1948个,常住人口签约321.96万人。率先在全省出台新生儿疾病筛查工作方案,对3万余名新生儿开展免费筛查服务。开展信用+综合监管试点,医疗卫生行业综合监管制度建设有序推进。建立卫生应急队伍41个,应急救援队员673人,卫生应急救援能力不断提高。

重大疾病防治成效显著。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成果,结核病发病率呈逐年下降趋势,艾滋病疫情快速上升的势头得到遏制。6个血吸虫病流行县区达到消除标准,全市保持大骨节病消除、碘缺乏病消除、饮水型氟中毒控制状态。全面推进国家精神卫生综合管理示范市建设,探索出1543精神卫生工作模式,在全省进行推广。职业病发病率保持低水平,发病稳中有降。

中医药实现多元化发展。建成三级中医医院4个,其中三级甲等中医医院3个,国家级、省级、市级中医重点中医专科分别达到3个、31个、59个,省级名中医达到21。公立综合医院100%设置中医科和中药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设置中医科(室),95%的村卫生室能提供中医药服务,有中医诊所、中医馆(中医堂)等民营中医医疗机构402市县乡村四级中医药服务网络逐步健全,形成多元化中医药服务格局。

卫生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全市卫生人员4.8万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达到3.8万人,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达到2.89人,每万人口全科医生和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人员数分别达到3人和6.24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达到14人,新增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省学术技术带头人等93人。建成国家级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4个,省级全科医生转岗培训基地2个。毕业后医学教育培训需求得到基本满足,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全科医生培训基地体系。

科技创新迈上新台阶。获批国家级项目1项,省部级课题23项,厅局级课题185项,国内发明专利5个,国内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授权204个,专利转让许可4个,发表SCI论文198篇,科研创新能力显著增强。100%的省级限制类医疗技术和40%以上的国家级限制类医疗技术能在市属三级甲等医院开展,县级医院能提供部分省级限制类医疗技术和中医药技术服务,全市医疗技术水平明显提高。

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建成市、县两级全民健康信息平台,联通省平台和市内425医疗机构,打通居民健康卡、基层卫生信息管理、医疗三监管等平台系统壁垒。建成数字化医院43、数字化基层机构44,互联网医院5,智慧医院2。建成17个远程医疗协作网,实现市、县、乡远程医疗全覆盖,形成下级检查”“上级诊断”“同级互认绵阳模式。

健康服务业创新发展。全市共有社会办医疗机构1835,占医疗机构总数的37.78%,较十二五增加8.57%。全域推进医养结合发展,医养结合机构24个,床位总数达到4877张,江油市老年病医养结合经验被国家卫生健康委评为示范经验推广。发展中医药特色健康服务,花城本草健康产业国际博览园成功创建第一批国家级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健康服务业规模不断扩大,总营业收入达到61.86亿元,经济社会效益显著增加。

 

第二节  机遇挑战

 

一、发展机遇

建设全省经济副中心为卫生健康发展奠定基础。随着长江经济带发展、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国家战略深入实施,一系列政策红利、改革红利和发展红利将加速释放,绵阳高质量建设全省和成渝地区经济副中心,将为卫生健康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建成健康中国为卫生健康发展明确奋斗目标。党中央、国务院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努力全方位全周期维护人民健康,提出到2035建成健康中国的远景目标,对十四五时期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作出部署,为卫生健康发展明确奋斗目标。

高水平建设中国(绵阳)科技城为卫生健康发展提供强大动力。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教兴市战略,实施协同创新能力提升行动,打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创新高地,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先行示范区和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科技城,为卫生健康创新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建设人才强市和数字绵阳为卫生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全力打造人才聚集高地,建设网络强市、数字绵阳、智慧社会,新兴信息技术与生物技术、生命科学加速渗透融合,为提高卫生健康服务水平、优化服务提供有力支撑。

打造区域性消费中心城市为卫生健康发展创造广阔空间。绵阳市全面促进消费,推动消费转型升级,集聚优质消费资源,大力改善消费环境,打造成为立足成渝区域副中心、面向全国、辐射国际的具有较强影响力和吸引力的区域消费中心城市,将促进医疗健康消费不断增长,为发展卫生健康服务创造广阔空间。

二、面临挑战

城镇化加速带来新挑战。全市常住人口达到486.82万人,常住人口总量居全省第四位,常住人口增量和增幅均居全省第三位,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51.66%,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城镇化进程伴随的环境污染、人口密度、工作类型、生活习惯等健康危险因素的变化,对人民健康产生较大影响。

一老一小卫生健康需求难以满足。全市60岁及以上人口达到115.41万人,占总人口的比例达到23.71%,高龄老人规模不断扩大,少儿人口数量和比重上升,一老一小卫生健康服务需求持续增加,将对医疗卫生资源供给带来新挑战。

疾病谱系产生新变化。新冠肺炎等新发传染病与艾滋病、结核病等重大传染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心脑血管疾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糖尿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成为主要健康威胁,精神卫生、职业健康等问题不容忽视,给卫生健康领域带来一系列挑战。

卫生健康发展与人民群众高品质生活的要求不相适应。卫生健康资源总量不足、结构不优、分布不均,卫生人力资源短板明显,基层服务能力薄弱。公共卫生体系短板凸显,重大疫情救治设施不足,平急快速转化能力还不够,基层公共卫生体系不健全。医疗卫生机构之间衔接协作机制不健全,医防缺少有效融合。

 

第二章  总体要求

第一节  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坚持新时代党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深入实施省委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四向拓展、全域开放战略部署,认真落实绵阳市第八次党代会精神,加快推进健康绵阳建设,以推动卫生健康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科技创新为动力,更加注重预防为主和风险防范,更加注重资源下沉和整合协作,更加注重提高质量和促进均衡,持续推动发展方式从以治病为中心转变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为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大幅提高城乡居民健康水平,为全面建设中国科技城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绵阳奠定坚实健康基础。

 

第二节  基本原则

 

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党对卫生健康发展的全面领导,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卫生健康改革发展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为全面推进健康绵阳建设提供根本保证。

坚持健康优先。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将卫生健康工作放到经济社会全局之中统筹谋划,推动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配置公共资源时优先安排,专业人才培养时优先保障,实现健康与经济社会良性协调发展。

坚持高质量发展。把高质量发展贯穿卫生健康发展全领域,加快优质医疗卫生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全面提高卫生健康供给质量,显著增强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能力,努力让人民群众就近享有公平可及、系统连续的高质量医疗卫生服务。

坚持预防为主。把预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聚焦重大疾病、主要健康危险因素和重点人群健康,从影响健康因素的前端入手,把预防为主的理念落到实处,大力普及健康知识,倡导健康文明生活方式,强化防治结合和医防融合。

坚持改革创新。坚持政府主导,坚持基本医疗卫生事业公益性,加快系统集成改革,推进卫生健康政策创新、体系创新、管理创新,实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增强卫生健康治理体系整体效能。

 

第三节  主要目标

 

2025年,卫生健康体系更加完善,优质医疗卫生资源大幅增加,服务模式有效转变,公共卫生安全保障能力、医疗服务质量和医学科技创新能力达到全省先进水平,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打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川西北区域医疗卫生服务高地。

具体实现以下目标:

城乡居民健康水平持续提高。城乡居民健康生活方式基本普及,健康素养水平不断提高,人均预期寿命大于80.3岁,孕产妇死亡率控制在14/10万以下,婴儿死亡率控制在4.5‰以下,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控制在6.5‰以下。

现代化卫生健康体系加快构建。体系完整、布局合理、分工明确、功能互补、密切协作、运行高效、富有韧性的优质高效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建成,一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高水平区域医疗中心、中医医疗中心、儿童医疗中心、精神卫生中心、职业健康中心、核医学中心建设取得明显进展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基本形成农村30分钟健康服务圈。

公共卫生保障能力明显提高。建立健全能有效应对自然灾害、事故灾难、重大疫情等突发公共事件,适应公共安全形势需要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应急救治体系,传染病疫情及其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早期监测、智能预警机制进一步完善,综合救治能力显著提升。

重大疾病危害得到有效控制。重大慢性病发病率上升趋势得到遏制,结核病发病率进一步降低,艾滋病疫情继续控制在低流行水平,持续控制和消除寄生虫病、地方病危害,心理相关疾病发生的上升趋势减缓,严重精神障碍、职业病得到有效控制。

卫生健康服务能力大幅提升。临床专科服务能力显著增强,中医药和民族医药特色优势进一步彰显,一老一小和妇女健康服务能力显著提升,力争新增国家级、省级重点专30个,总量突破125个,市域内人人享有均质化的危急重症、疑难病症诊疗服务,县域内人人享有均等化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医学科技创新实力显著增强。前沿基础研究、临床研究及转化研究取得重要成果,生物医药、医疗器械创新能力显著增强,核医学研究取得重大进展,核素靶向药物、核医学装备研发能力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健康服务业实现高质量发展。以预防为主、以医疗为先、以养老为要、以医药为重的位一体绵阳特色健康服务业加快发展,医疗卫生、医药器械、养老、健身休闲深度融合,全市健康服务业高质量发展。

卫生健康治理效能全面提升。贯彻落实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中医药法等法律法规,促进健康的政策体系更加完善,卫生健康领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基本实现现代化。

 





第三章  主要任务

 强化健康促进与健康教育

 

一、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

推动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落实大卫生、大健康理念,建立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的长效机制,各部门各行业强化协作,形成促进健康的强大合力,全面落实健康中国普及健康生活、优化健康服务、完善健康保障、建设健康环境、发展健康产业五大战略任务,努力全方位全周期维护人民健康。

制定并实施健康影响评估制度。把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理念贯穿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全过程各环节,对各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政策、工程项目进行系统的健康影响评估,建立政府主导、部门合作、全社会参与的全民健康促进工作体系,全面提高全市城乡居民健康水平。

二、推进健康促进与教育

完善健康促进与教育体系。建立健全以健康教育专业机构为龙头,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院、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为基础,以学校、机关、社区、企事业单位健康教育职能部门为延伸的全面覆盖、分工明确、功能完善、运转高效的全民健康促进与教育体系。加快市、县两级健康教育专业机构建设,构建市、县、乡三级健康教育网络,100%的县(市、区)有健康教育机构、100%的乡镇(社区)至少有1名健康教育人员。加强基层单位健康教育场所建设,力争100%的医院、100%的学校、100%的村(社)均有规范化的健康教育宣传栏。加快建立基层村医、公共卫生人员、乡村干部为一体的新型健康知识传播骨干队伍,筑牢基层健康教育网底。把健康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中小学明确1副校长作为健康副校长,负责学校健康教育工作,加强专兼职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培训,普遍开设健康教育课。推进健康县建设,2025年,健康县区(市、区)覆盖率达100%

不断丰富健康普及形式。支持市疾控中心建设健康知识科普馆建立市县两级健康科普专家库、市级健康科普资源库,适时遴选、推介一批健康科普读物和科普材料。推动100%的市、县两级主流媒体开办健康科普节目或栏目,免费播出健康公益广告,加强公交、商场、广场等户外健康科普宣传,积极构建政府主导、部门合作、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健康知识普及格局。以多种教育教学形式对学生进行健康干预,科学指导学生有效防控近视、肥胖等。健全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完善体育健身设施,实施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赛事活动,加强科学健身指导服务,营造良好的全民健身氛围2025年,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到38.5%,全市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达到25%以上。

三、推行健康生活方式

倡导每个人是自己健康第一责任人理念,提倡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全面实施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充分利用爱国卫生月等各类活动,发挥权威专家作用,引导群众主动学习掌握健康技能。倡导树立珍惜食物的意识和均衡、适量的饮食习惯控制酒精过度使用,减少酗酒。深入开展控烟宣传教育,强化戒烟服务加快无烟机关、无烟家庭、无烟医院、无烟学校等无烟环境建设2022年底,全市各级党政机关全面建成无烟机关;2025年,15岁及以上人群烟草使用流行率低于22.7%。强化心理健康、危机干预,健全社会心理便民高效服务网络。

 

专栏1  强化健康促进与健康教育项目

健康促进与教育体系建设:市、县两级健康教育专业机构建设,100%的县(市、区)有健康教育机构、100%的乡镇(社区)至少有1名健康教育人员。

普及健康知识支持市疾控中心建设健康知识科普馆建立市县两级健康科普专家库、市级健康科普资源库居民健康素养监测;居民健康素养促进

推行健康生活方式:实施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烟草控制青少年、成人烟草流行监测;无烟机关、无烟家庭、无烟医院、无烟学校等无烟环境建设


第二节  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

 

大力改善城乡人居环境

推进城乡环境卫生综合整治。结合绵阳城乡环境综合提质三年行动,统筹推进环境卫生综合整治。推进农贸市场合理布局和提档升级,实现标准化建设,规范市场功能分区设置,逐步取消市场活禽交易,维护好市场及周边环境卫生。加强小餐饮店、小作坊等食品生产经营场所环境卫生整治,推进餐饮业明厨亮灶。持续抓好城市老旧小区、城中村、城乡结合部、背街小巷、建筑工地等环境卫生管理。加强大气、水、土壤污染治理,严格实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严厉打击违法排污行为。逐步建立环境与健康调查、监测和风险评估制度,定期开展城乡环境卫生状况评价。广泛发动群众、协调各方力量深入持久推进乡村清洁行动,丰富爱国卫生运动工作内涵,创新方式方法,推动从环境卫生治理向全面社会健康管理转变。

加快垃圾污水治理。加强生活垃圾和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到2025年,绵阳城区全面建成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系统,市域其他县城基本建成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系统,城市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到35%,农村生活垃圾收集转运处置体系覆盖100%的行政村,再生资源回收网点覆盖60%以上的行政村,100%的行政村生活垃圾得到有效治理。健全医疗废物收集转运处置体系,深入推进县级以下医疗机构产生的医疗废物等分类收集体系建设。推进城镇污水管网全覆盖,加大城镇生活污水收集力度。到2025年,城市公共供水管网漏损率小于10%,城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达到60%,县城污水处理率不低于90%建制镇污水处理率达到60%

全面推进厕所革命。扎实推进农村户用卫生厕所建设改造,引导农村新建住房配套建设卫生厕所,人口规模较大的村配套建设公共卫生厕所,强化管理维护,逐步扩大厕所粪污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覆盖面。到2025年,绵阳中心城区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稳定在90%以上;市域内其他地区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逐步提高,厕所粪污处理和资源化利用能力不断提升,长效管护机制逐步建立。大力开展学校、农贸市场、医疗卫生机构、客运站等重点公共场所厕所环境整治,有效改善厕所环境卫生状况。深入推进旅游厕所提档升级,提升管理维护水平。

切实保障饮用水安全。依法严格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管理。完善水源保护、自来水生产、安全供水全过程监管体系,加强对饮用水水源、水厂供水和用水点的水质监测。推进规模化供水工程建设以及人口分散区域的小型供水工程规范化改造,不断提高农村供水保障水平。加快城市供水设施建设改造,提高供水能力,扩大供水范围。加强城市二次供水规范化管理。

强化病媒生物防制。健全政府组织与全社会参与相结合的病媒生物防控机制,落实重点场所防制主体责任,定期指导开展除害防病工作。加强市县两级疾控机构病媒生物监测网络建设,推进病媒生物实验室建设,全面提升监测能力。强化病媒生物消杀队伍建设,提升重大灾害后病媒生物消杀能力。加强病媒生物防制综合监管,推进城市管理、卫生监管等相关职能部门对农贸市场、宾馆饭店等重点场所以及防制专业服务机构的监督管理,依法查处病媒生物防制相关违法行为。

二、持续加强社会健康管理

大力推进卫生城镇创建。持续推进卫生乡镇(县城)创建,常态化巩固绵阳市、三台县、涪城区杨家镇等国家卫生城镇建设成果,健全完善长效管理机制,筑牢健康绵阳建设基础,逐步实现国家卫生县城覆盖率达到60%,国家卫生乡镇覆盖率达到15%,省级卫生乡镇覆盖率达到80%

全面开展健康城市(细胞)建设。全面推进健康城市和健康村镇建设,打造卫生城市升级版。推进省级试点健康城市建设,力争建成一批国家级、省级健康城镇示范点。以健康社区、健康单位、健康家庭等为重点,实施健康细胞建设工程。鼓励各县(市、区)以整洁宜居的环境、便民优质的服务、和谐文明的文化为主要内容,培育一批健康细胞建设特色样板,发挥辐射带动作用。

提升科学管理水平。强化社会组织动员,加快爱国卫生与基层治理工作融合,推进村(居)民委员会公共卫生委员会建设和社区网格化管理,提高基层公共卫生工作能力水平。推广周末大扫除、卫生清洁日活动及制定村规民约、居民公约等有效经验,推动爱国卫生运动融入群众日常生活。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支持社会组织、专业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积极参与。注重运用科技支撑,充分发挥社会组织、专业机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等作用,加强爱国卫生工作技术指导、政策咨询和宣传引导。加强爱国卫生信息化建设,充分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开展爱国卫生工作,提高科学决策和精细管理能力。

 

专栏2  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项目

城乡环境改善:厕所革命;病媒生物防制。

爱国卫生运动项目:卫生乡镇(县城)创建,国家卫生县城覆盖率达到60%,国家卫生乡镇覆盖率达到15%,省级卫生乡镇覆盖率达到80%;建设健康乡镇和健康村

 

 构建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

 

一、强化疾病预防控制体系

完善疾控体系构成。健全以市、县级疾控中心(园区公共卫生机构)和专科疾病防治机构为骨干,医疗机构为依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网底,防治结合、全社会协同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立并完善与开发区(园区)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支持市疾控中心建设西部一流、全省领先的现代化疾控中心,支持绵阳高新区疾控中心迁建。其他无建制疾控机构的园区,新建1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或集疾病预防控制、卫生执法监督、妇幼保健、医疗等职能为一体的公共卫生服务中心

强化疾控能力建设。加强市疾控中心能力建设,促进县级疾控中心提档升级十四五期间,力争游仙区、梓潼县、三台县疾控中心达到三级乙等,平武县疾控中心达到二级甲等。全面提高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监测预警、风险评估、流行病学调查、检验检测和应急处置能力。加快推进生物安全实验室建设,市本级至少配置10P2实验室(含P2+),力争每个县(市、区)配置4P2实验室。以市、县级疾控中心实验室为主体,构建传染病和感染性疾病实验室参比体系,规范检测程序,强化质控管理。具备流感病毒、新冠病毒基因测序能力。完善致病菌识别网络体系建设,各县疾控中心具备常见致病菌分离鉴定能力。

加强基层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强化和明晰乡镇(街道)公共卫生管理权责,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等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落实基层疾控、公共卫生管理服务职责,接受疾控部门对传染病防控的业务指导和监督。健全疾控机构和城乡社区联动工作机制,夯实联防联控的基层基础。加强乡镇(街道)和村(社区)公共卫生管理员、联络员队伍建设,更好发挥网底作用。

创新医防协同机制。完善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综合性医院和专科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三位一体的重大疾病防控机制,全面推进医疗机构和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的深度协作,落实医疗机构公共卫生责任,建立完善人员通、信息通、资源通和监督监管相互制约的机制,推进疾病三级预防和连续管理。

二、强化监测预警能力

完善监测预警体系。加强信息互通、医防融合、系统集成、分级预警,构建多点触发、反应快速、权威高效的监测预警体系。依托传染病报告管理系统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系统,构建市、县、乡三级预警监测网络。

加强信息报送和风险隐患排查。强化全市370余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10家县(市、区)疾控中心传染病疫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报送,每年对各县(市、区)传染病监测技术指导与培训覆盖率达到100%。强化传染病监测预警能力,按月开展学校、医院等重点机构传染病疫情、中毒事件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隐患排查,发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提示,每年不少于12期。

强化数据互通共享。加强疾控机构信息化建设,全面实现各个信息系统之间数据互通,逐步建设动态监测、智能检测、健康管理、数据分析、风险预警、应急处置、决策支持和智能管理一体化智慧疾控信息体系。强化与医疗机构信息系统的对接协同,确保传染病信息实时直报和患者就医症状信息直接抓取。拓展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报告渠道,畅通科研院所和第三方检测机构报告渠道,建立实验室检测信息收集和动态监测系统。

三、提升应急反应能力

健全完善联防联控机制。建立统一指挥、反应快速、运转高效的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机制;不断完善监测、预警体系,定期开展突发公共卫生风险评估;加强突发事件部门联动、信息共享,实现风险研判、专业决策、应急处置一体化管理。

加强应急救援能力建设。优化市县两级突发事件应急救援队伍,促进队伍功能由单一向综合发展,融合医疗、防控、检测、管理等多专业,打造可以独立处置突发事件的作战单元承担属地突发事件处置工作。强化突发自然灾害、生产安全事故、中毒、核辐射事件等卫生应急处置能力。配备突发事件处置所需的检测设备、防护装备、应急保障物资,满足现场检验检测、流行病学调查、应急处置等需要。

动态修订应急预案。动态修订《绵阳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试行)》和《绵阳市突发事件医学救援应急预案(试行)》,完善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级应急响应机制,确定不同级别响应的启动标准和流程。每年开展针对管理人员、专业人员的突发事件应急培训和实战演练。

四、提升重大疫情救治能力

加强定点医院建设。加快推进市公共卫生医疗中心建设,加强市、县两级传染病救治定点医院建设,加强四川绵阳四0四医院公共卫生临床医疗中心建设,适度预留应急场地。各新冠肺炎定点医院救治床位数原则上达到辖区内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床位数的10%,其中重症监护床位达到定点医院床位总数的10%,并具备一定的负压救治条件。加强其他县级医疗机构发热门诊和传染病房、基层医疗机构隔离诊查室和隔离留观病房建设,合理配置相应医疗设备。建立救治力量应急备份,采取预先定点方式,重点选择一批能力较强的市县级医疗机构、民营医院作为后备应急救治力量。

加强发热门诊(哨点)和实验室建设。全面加强二级以上综合医院、中医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和发热门诊建设,加强急诊、重症、呼吸、检验、麻醉、消化、心血管、护理、康复等专科能力建设。鼓励中心乡镇卫生院和有条件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立独立发热门诊,一般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标准化的发热哨点诊室。加强各级医疗机构实验室能力建设,重点支持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实验室建设,提升临床实验室病原微生物检测能力和水平,实现所有二级综合医院具备生物安全二级或以上实验室条件。

五、强化院前医疗急救体系

统筹规划院前医疗急救体系建设。绵阳主城区完善以市急救中心为主体,二级以上医院为支撑的城市院前医疗急救网络,服务半径不超过5公里。农村地区建立县级急救中心中心乡镇卫生院乡镇卫生院三级急救网络,服务半径1020公里。

加强急救车辆和装备配备。以市为单位,按照每3万人口配置1辆救护车,以县域为单位,根据县域人口的300%估算人口基数,按照每3万人口1辆的标准配备救护车。根据院前医疗急救服务需求合理配置救护车类型,建立救护车配置常态化机制,按照现有救护车数量10%的比例购置监护型和负压型救护车,逐步替代和淘汰掉超期服役的救护车和老式转运型救护车。配置与卫生应急队伍规模相适应的卫生应急装备。

加强院前医疗急救信息化建设。建立统一的市县一体化院前医疗急救指挥调度信息化平台,建立120急救报警智能化系统,实现报警呼救、实时定位等急救功能,提升指挥调度和信息处理能力。建立院前院内信息衔接系统,推动院前医疗急救与院内信息系统连接贯通,实现救护车在途中即完成对患者的远程会诊和入院接收、检查、手术等相关准备工作,实现院前院内信息无缝衔接,缩短患者救治时间,提高救治成功率。

六、加强重大传染病防控

落实重大传染病防控措施。积极落实传染病早发现、早报告、早控制的策略与措施,全市法定传染病及时报告发病率低于全省同期平均值,重大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暴发疫情规范处置指数0.8,重点传染病监测率达到100%

加强急性传染病防控。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最大程度减少人群患病筑牢疫情精准防控监测网,对全市隔离场所、国内交通运输行业、学生及教职工等重点人群及场所工作人员和环境开展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和抽查工作加强流感、手足口等急性传染病防控,做好重点场所、重点人群防控工作完成急性传染病监测任务

实施艾滋病防控行动。实施三化七工程,深入推进全市艾滋病综合防治。筑牢全市三线一网底艾防体系,加强艾滋病创新县区建设,强化三台县、江油市、涪城区、游仙区、安州区等重点地区疫情防控,创新基于大数据驱动的艾滋病监测干预模式,有效遏制艾滋病流行。艾滋病感染者和病人发现率达到90%,符合治疗条件的感染者和病人接受抗病毒治疗比例及治疗成功率达到92%以上。

实施病毒性肝炎防治行动。全面实施病毒性肝炎防治措施,推动落实《消除丙型肝炎公共卫生危害行动工作方案(20212030年)》。强化重点人群主动筛查,突出学校结核病防控,加强耐多药肺结核筛查和监测,强化患者治疗和管理,完善救治救助机制。

实施肺结核防治行动。加强肺结核主动发现,将结核病筛查纳入重点人群体检项目,落实精准诊断和治疗管理,持续提升结核病防治工作质量。非结防机构报告的肺结核患者和疑似患者总体到位率保持在95%以上,肺结核报告发病率保持45/10万以下,患者成功治疗率达到90%

七、强化疫苗接种管理

稳步推进疫苗接种。稳妥有序做好新冠病毒疫苗接种,加强全流程管理,确保接种安全。针对疾病的流行和对重点人群的关注,积极推动全市重点人群流感、肺炎等非免疫规划疫苗的接种,有效降低疫苗可预防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全面做好全市1314岁适龄女孩HPV疫苗接种,做到适龄女孩应种尽种继续实施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加强入托入学儿童预防接种证查验和流动儿童主动搜索,及时完成疫苗补种,夯实接种率,以乡(镇、街道)为单位适龄儿童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大于90%。强化疫苗针对传染病的监测和应急处置,继续维持全市无脊灰状态,力争达到消除麻疹的目标,各项疾病监测指标达到国家监测方案要求。

加强疫苗接种安全管理。加强省级免疫规划示范区建设和预防接种信息化建设,巩固涪城区、江油市和盐亭县省级免疫规划示范区建设成果,并在全市起到示范引领作用。在省上统一推进建设25家数字化预防接种门诊的基础上,每个县再建成15家数字化预防接种门诊,在全市建成12家智慧门诊。继续推动预防接种线上教育,提升预防接种服务质量,使群众对免疫规划知识的知晓率和对预防接种服务的满意度达均到90%以上。规范各级疫苗和冷链管理,确保疫苗质量。稳步推进全市疾控系统疫苗临床试验项目的建设与实施,科学规范开展疫苗临床研

八、强化慢性病综合防

建设慢性病综合示范区。加强慢性病综合示范区建设,到2025年,推动安州区、北川县建成国家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持续巩固慢病防治成效。完善慢性病综合防控体系,提高心血管疾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糖尿病等重点慢病综合防治能力。

加强重点慢性病防控。开展心脑血管疾病机会性筛查,加强高血压、高血糖、血脂异常的规范管理,高血压患者规范管理率不低于82%。完善市乡三级癌症防治体系,加强癌症防治科普宣传,强化危险因素干预。推动癌症防治能力建设,推进癌症筛查及早诊早治,提升诊疗规范化水平,2025年全市总体癌症5年生存率不低于44%。将肺功能检查纳入40岁及以上人群常规体检,推行高危人群首诊测量肺功能,提升基层呼吸系统疾病早期筛查和干预能力。积极开展糖尿病筛查,推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40岁以上、糖尿病家族史、肥胖等高危人群每年开展1次空腹血糖与餐后2小时血糖检测,糖尿病患者规范管理率达到72%。建立口腔卫生防控体系,以龋齿、牙周病等口腔常见病防治为重点,加强口腔健康工作,12岁儿童龋患率控制在30%以内。

九、加强精神疾病防治

完善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服务体系健全以市、县级专业精神卫生机构和综合医院精神科为主体,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依托,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社会心理服务机构为补充的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服务体系。推进四川省精神卫生中心精神病专业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打造精神专科医疗高地,组建市精神医学专科联盟。加强县(市、区)精神卫生专业机构或医疗机构精神科建设,50%二级甲等以上综合医院开设精神心理门诊50%精神专科医院、30%妇幼保健院及儿童专科医院提供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常住人口超过30万的县(市、区)、园区至少有1所县级公立医院设置精神科,合理确定病房床位数;常住人口30万以下的县(市、区)、园区至少有1所县级公立医院设置精神心理门诊。到2025年,精神科执业(助理)医师达到4/10万。

加强精神卫生综合管理。完善多部门协作机制,做好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日常发现、登记、随访、危险性评估、服药指导服务,登记在册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率达到97%建立精神卫生医疗机构、社区康复机构及社会组织、家庭相衔接的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体系,加快推动社区精神卫生康复服务,规范社区技术指导工作。

强化心理健康服务。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和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培育市民自尊自信、理性和平、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加大社会心理科普宣传,居民心理健康素养达到30%以上。加强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促进。加强抑郁症、焦虑障碍、睡眠障碍、儿童心理行为发育异常、老年痴呆等常见精神障碍和心理行为问题干预,失眠现患率、焦虑障碍患病率和抑郁症患病率的上升趋势减缓,焦虑障碍、抑郁症治疗率显著提升。完善干部身心健康关心关爱措施,建立干部心理关爱基地,增强干部心理健康意识,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干部教育培训重要内容,构建完善的干部健康服务保障体系。

十、强化食品安全及营养管理

加强食品安全管理。强化食品安全标准实施,开展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和地方标准跟踪评价,加强培训和宣贯,鼓励企业制定实施严于国家标准或地方标准的企业标准并主动公开承诺。强化部门联动,有序推进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结合市域食品安全形势、产业规模等,拓展食品风险监测领域和种类。进一步规范开展食源性疾病监测报告,加强重点食源性疾病的主动监测,提升食源性疾病溯源能力。

实施国民营养计划和合理膳食行动。推进实施国民营养计划,对重点区域、重点人群实施营养干预,2025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覆盖100%的县(市、区),三减三健活动社区覆盖率达到50%大力推进合理膳食行动,建成10个省级营养健康食堂、5个营养健康餐厅、5所营养健康学校。

十一、加强伤害预防和干预

建立伤害综合监测体系,加强儿童和老年人伤害预防和干预,减少儿童交通伤害、溺水和老年人意外跌落。开展面向未成年人、老年人的专门性安全防范宣传,提高安全防范意识。加强易肇事肇祸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扬言报复社会人员排查管控,严防发生针对婴幼儿、未成年人、老年人的极端案事件。建立完善消费品质量安全事故强制报告制度,减少消费品安全伤害。

十二、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

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对城乡居民主要健康问题实施有效干预,减少主要健康危险因素。持续巩固和扩大服务面、优化服务内涵、提高服务质量,提高防治结合和健康管理服务水平,提升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管理能力,促进城乡居民享有均等化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十三、巩固重点寄生虫病、地方病防治成果

继续做好血吸虫病、疟疾等重点寄生虫病综合防治,持续巩固全市血吸虫病消除达标和消除疟疾成果。加强重点地方病干预,做好现症地方病病人救治救助,巩固和保持全市碘缺乏病消除状态平武、北川、江油大骨节病消除状态,巩固游仙、经开、平武、北川氟中毒病区控制成效。

 

专栏3  构建强大公共卫生体系项目

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改善疾控中心基础条件;生物安全实验室建设;实验室能力提升;疾控骨干人才培养;疾控信息化建设。

重大疫情和突发事件应急能力提升:市公共卫生医疗中心建设;支持安州区公共卫生医疗中心建设;综合性医院公共卫生科、发热门诊、急诊和感染性疾病、呼吸、重症、检验、麻醉、消化、心脑血管等专科建设;医疗机构实验室核酸检测能力建设。

卫生应急队伍建设:优化市县两级卫生应急救援队伍,每年开展卫生应急管理和专业人员培训。

院前急救能力建设:急救培训屋(站)。

重大疾病及危害因素监测:人禽流感、SARS防控监测;流感、手足口病、病毒性腹泻、狂犬病等重点传染病防控监测和评估;慢性病与营养监测、肿瘤随访登记、死因监测。

重点传染病和地方病防控:艾滋病防治;结核病防治;血吸虫病防治;地方病防治。

慢性病综合防控: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建设;癌症早诊早治、心脑血管疾病高危人群筛查和口腔疾病综合干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糖尿病高危人群干预与糖尿病患者合并症早期防治;城乡社区慢性病医防融合服务能力提升。

精神卫生和心理健康促进:省精神卫生中心建设;涪城区精神康复中心建设;综合性医院精心理科建设;精神障碍综合管理与治疗;农村癫痫防治管理;精神卫生和心理健康人才培养和能力提升;精神科医师转岗培训;心理治疗师培训;心理救援应急队伍建设。

食品安全: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评估。

伤害预防和干预:完善伤害监测体系;儿童伤害监测。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项目扩面提质、优化内涵。


 打造川西北区域医疗高地

 

一、建设全省一流区域医疗中心

十四五期间,以省级医学中心和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建设为引领,以学科、人才队伍和信息化建设为支撑,打造一批医疗技术顶尖、医疗质量过硬、医疗服务高效、医院管理精细、满意度较高的公立医院,促进全市公立医院医疗服务和管理能力再上新台阶。

打造高水平区域医疗中心。以市级三甲医院为龙头,域内三级综合医院为骨干,加强与京津冀、粤港澳、长三角、成渝高水平医学院校和医疗机构交流合作,支持域内医疗卫生机构强强联合创建省级区域医疗中心,打造西部一流的高水平区域医疗中心。高质量发展市中心医院。定位省内一流,对标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加强与省人民医院交流合作,建设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做强做优市级疑难重症诊疗中心。重点发展肿瘤综合治疗、重症医学、普外科等优势学科,建成国家核医学技术转化实验室,打造五星级智慧医院,力争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达到A++。省卫生健康委学术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覆盖60%专业。高质量发展四川绵阳四四医院。定位省内先进,对标省人民医院成都第三人民医院,争创省级区域医疗中心,打造省级一流职业健康中心,建省级一流公共卫生临床医疗中心。重点发展心内科、消化内科、感染科等优势学科,力争打造成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打造五星级智慧医院,力争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达到A++。省卫生健康委学术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覆盖50%专业。

打造高水平中医医疗中心。以市中医医院为龙头,域内三级中医医院为骨干,联合四川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加强与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交流合作,打造国家中医特色重点医院。高质量发展市中医医院。定位省内一流中医医院,对标广东省中医院、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加强与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合作交流,加快建设绵阳中医健康城,形成一院两区发展格局,建成中医药氛围浓厚的西部一流的现代化中医医院,努力保持全国百强且排名逐年提升。加强学科建设,力争新增13国家级中医重点专科、1个省级以上重大疾病中医药防治(诊疗)中心、510省级中医重点专科,力争建立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级实验室(重点研究室)1个,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备案成功。

打造高水平儿童医疗中心。以市儿童医院为龙头,域内三级妇幼保健院、综合医院妇产科、儿科为骨干,加强与四川大学华西妇女儿童医院、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紧密合作,打造具有西部影响力的高水平区域儿童医疗中心。高质量发展市妇幼保健院。坚持大健康大妇幼的发展理念,按照全生命周期和三级预防的理念,以一级和二级预防为重点,为妇女儿童提供从出生到老年、内容涵盖生理和心理的主动、连续的服务与管理。儿科、妇产科争取建成省级重点专科,孕产保健、妇女保健、儿童保健积极创建省级、国家级特色专科,新增34个市级重点专科,建成国家级儿童早期综合发展示范基地,力争建成全国儿童友好型医院。坚持人才强院发展战略,坚持引进与培养并重、人才建设与学科建设互动,医学人才、科研人才和管理人才有序衔接,构建合理的人才梯队结构。招聘妇产科、儿科、公共卫生专业等研究生各2030名,引进一批副高级及以上专业技术骨干。2025年,高级职称人数大于150人,中级职称人数大于200人。

打造高水平精神卫生中心。以绵阳市第三人民医院(四川省精神卫生中心)为主体,联合域内精神专科医院,推进精神医学与临床各学科融合发展与建设,创新互联网/人工智能+医疗模式,全面开展精神医学研究,努力打造四川省精神卫生服务人才培养中心,积极搭建成渝经济圈协同共建精神卫生人才培养基地,加强与国内高水平精神卫生机构交流合作,打造西部一流的高水平区域精神卫生中心。高质量发展市第三人民医院。定位全省领先,对标华西精神卫生中心、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加快自身优势医疗扩容和学科内涵建设,实现医教研防整体高质量发展。细化精神医学亚专业发展,强化精神专科疑难杂症治疗水平。重点发展精神医学、神经内外科、老年医学、骨科等优势学科,加快医疗技术向高精尖精准治疗转型,强化多学科协作规范化诊疗,力争建设13个国家级重点专科。

打造国内一流核医学中心。以核素在临床医疗中的应用为导向,积极建设集医、教、研和科、工、贸为一体的核医学中心。以核素靶向药物治疗恶性肿瘤为特色,促进核素治疗快速发展,跻身国内先进水平,打造科技城核医学创新高地。

二、发挥县级医院头雁作用

充分发挥县级医院的城乡纽带作用和县域头雁作用,形成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机构分工协作机制,构建三级联动的县域医疗服务体系。加强县级医疗卫生机构建设,80%的县级医院达到三级医院标准。打造安州、江油、三台、梓潼市级区域医疗中心,分别辐射和带动绵阳东南西北片区医疗服务水平的提升。持续提升县医院医疗服务能力,做好县域居民健康守门人。以满足城乡居民就医需求为导向,提升县域内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能力,加强临床专科服务能力建设。进一步健全诊疗科目综合考量近年县域患者外转等因素,通过引进人才、改善硬件条件、派驻人员支援、医联体建设等措施补齐专科能力短板,重点提升对急危重症患者的抢救能力,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肿瘤、神经、心血管、呼吸和感染性疾病等专科疾病防治能力。

三、夯实基层卫生服务网底

优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布局优化调整基层医疗卫生资源布局,盘好用活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后闲置资产,确保每个建制乡镇办好1所达到国家基本标准以上的卫生院,每个行政村办好1所达标村卫生室。根据群众就医习惯、人口密度、时空半径等因素,将被撤并乡镇所在卫生院逐步调整归并为建制乡镇卫生院分院或院区。建制乡镇卫生院和分院在科室设置、服务功能、职责任务、人员及设施设备配置等方面,实现错位发展,方便群众就近就医。实施社区卫生服务能力补短板工程,每个街道办事处或310万常住人口至少设置1所标准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新建居住区、社区和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应按规定配套社区卫生服务设施,一体纳入社区综合服务设施规划建设。推动乡镇调整为街道的乡镇卫生院转型为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建设县域医疗卫生次中心综合考虑乡镇行政区划调整、人口数量及聚居程度、交通区位和县级医院辐射力等因素,根据乡村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和片区划分,依托覆盖人口多、服务半径大、产业基础好的中心镇(副中心镇)卫生院规划布局县域医疗卫生次中心。到2025年,建成一批达到二级综合医院水平的县域医疗卫生次中心,成为片区医疗救治、急诊急救、公共卫生、人才培训、技术指导中心。

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深化优质服务基层行活动,支持和鼓励县域医疗卫生次中心、社区医院、中心乡镇卫生院等建设打造一批服务质量优、带动作用强、群众认可度高的特色科室。到2025年,能初步识别和诊治60个以上基本病种以上的乡镇卫生院增加10%。加强建制乡镇卫生院建设,不断提升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能力。采取巡回医疗、上级机构驻村服务等方式,提高村级服务可及性。

、全面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和质量安全

建设优势科集群。加大对重点科建设的支持力度,集中优势资源,聚焦严重危害城乡居民健康的重大疾病、多发病、慢性病及疑难病,加强高水平专科建设,构建市临床重点专科高质量发展格局,打造一批高水平专病/专科诊疗示范中心,在精准医学、智慧医学等领域实施一批高精尖医疗技术。力争新建不少于30个国家级、省级重点专科,总数突破125,全方位、高标准、大力度提升疑难危重症诊断与治疗、医学人才培养、临床研究等能力。

优化临床医疗服务。全面实施临床路径管理,依规实施DRG,规范和优化诊疗行为。加强医疗机构药事管理,以抗菌药物、抗肿瘤药物、重点监控药物等为重点,加强用药监测和合理用药考核,实施处方点评制度。发展药学服务,提高合理用药水平。健全护理服务体系,实施以病人为中心的责任制整体护理。加强医疗服务人文关怀。

加强医疗质量管理。建立健全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体系,建立健全县级质控分中心,一级科目的专业质控中心100%覆盖,低风险手术死亡率、非计划再手术患者率较2020年降低35个百分点。强化十八项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完善覆盖二级以上医院的合理用药监测系统和感染监测体系,逐步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纳入合理用药监测系统和医院感染监测体系。

强化血液质量安全管理。加强血液供应保障体系建设,加快推进市中心血站迁建项目建设,更新完善血站设施设备,开展血液集中化检测试点,提升血站服务水平。合理布局固定采血站点,提升血液应急保障能力。推进临床合理用血。加强无偿献血宣传教育和组织动员,巩固无偿献血制度。

五、持续优化医疗卫生服务模式

推行预约诊疗和日间服务。医疗机构全面建立预约诊疗制度,推行分时段预约诊疗和检查检验集中预约服务。推动三级医院日间手术等服务模式常态化、制度化,缩短患者等待住院和等待手术时间。逐步扩大日间手术病种范围,稳步提高日间手术占择期手术的比例。鼓励设置日间病房、日间治疗中心等,为患者提供日间化疗、日间照射治疗等服务。

积极推广多学科诊疗模式。针对疑难复杂疾病、多系统多器官疾病等,推动多学科联合诊疗,建立多学科病例讨论和联合查房制度。鼓励医疗机构将麻醉、医学检验、医学影像、病理、药学等专业技术人员纳入多学科诊疗团队。探索心脏中心、神经中心、肿瘤中心等综合学科发展模式,促进专科协同发展,提升疾病综合诊疗水平。鼓励医疗机构设置服务协调员,在患者诊疗过程中予以指导协助和跟踪管理,推行一站式服务。

创新急诊急救服务。继续推进胸痛中心、卒中中心、创伤中心、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危重新生儿和儿童救治中心等建设,深化胸痛中心全市模式,卒中地图单位力争涵盖所有二级及以上的综合医院,为患者提供医疗救治绿色通道和一体化综合救治服务,提升重大急性疾病医疗救治质量和效率。院前医疗急救机构与各中心形成网络,实现患者信息院前院内共享,构建快速、高效、全覆盖的急危重症医疗救治体系。到2025年,力争创建胸痛中心17个,卒中中心12个。

推动一体化全过程健康管理。以高血压和2型糖尿病为切入点推进基层医防协同,完善上下转诊标准,为每个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培养12名具备医防管等能力的复合型骨干人员,提升基层慢病诊疗、随访、健康管理全流程服务能力。立足健康全过程,加强以人为核心的健康危险因素综合监测和评估、干预,促进预防、治疗、护理、康复有机衔接,形成主动防,病后科学管,跟踪服务不间断的一体化健康管理服务闭环。

 

专栏41  医疗服务能力提升项目

市级医疗机构建设项目:市中心医院第三住院大楼建设;四川绵阳四0四医院科技城新区院区建设;四川绵阳四0四医院城北分院建设;市第三人民医院老年医学中心综合楼建设;市第三人民医院危急重症医学综合楼建设;市儿童医院二期工程(儿童传染病院区)建设;市人民医院科技城集中发展区新区分院建设;中国(绵阳)科技城疑难病症诊治能力提升工程建设;绵阳科技城医院项目(原核医学中心项目)建设;绵阳市骨科医院科技城临港经济发展区基础医疗设施建设。

县域综合服务能力提升:县级医院含中医医院提标扩能;安州区人民医院河东新区医院建设;安州区人民医院改扩建建设;绵阳市第八人民医院(绵阳市肛肠病医院)新皂院区建设;绵阳市高新医院(肺病医院)建设;绵阳市游仙区肿瘤医院建设;盐亭县人民医院危重症能力提升及传染病医院建设;三台县应急医院扩建项目(三期)康复医疗综合住院楼建设;三台县第二人民医院异地迁建建设;江油市人民医院服务能力、救治能力提升;江油市第二人民医院效能建设能力提升;江油市第二人民医院第二住院大楼及科教综合大楼建设。

基层服务能力提升:2025年,建设30个左右县域医疗卫生次中心,达到二级综合医院水平;达到国家优质服务基层行基本标准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高到60%;培育建成不少于30四川省基层临床特色科室。加强社区医院建设,原则上服务常住人口超过5万人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建成社区医院。

医疗服务与保障能力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能力建设项目;血液供应保障体系建设。

急诊急救能力提升:胸痛中心、卒中中心、创伤中心、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危重新生儿和儿童救治中心建设。

专栏4—2  医疗机构等级创建工程

序号

医疗机构名称

机构等级

2020

2025

1

绵阳市人民医院

三级乙等

三级甲等

2

绵阳富临医院

三级乙等

三级甲等

3

江油市第二人民医院

三级乙等

三级甲等

4

盐亭县人民医院

三级乙等

三级甲等

5

梓潼县人民医院

三级乙等

三级甲等

6

绵阳市肿瘤医院

二级甲等

三级乙等

7

绵阳市肛肠病医院

二级甲等

三级乙等

8

江油市第四人民医院

二级甲等

三级乙等

9

江油市精神病医院

二级甲等

三级乙等

10

三台县精神病院

二级甲等

三级乙等

11

北川羌族自治县人民医院

二级甲等

三级乙等

12

北川羌族自治县第三人民医院

二级甲等

三级乙等

13

盐亭县肿瘤医院

二级甲等

三级乙等

专栏43  重点学科(实验室)、临床重点专科创建工程

序号

机构名称

数量(个)

重点学科(专科)

国家级

省级

市级

1

绵阳市

中心医院

11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核技术医学转化重点实验室

消化、呼吸、核医学、心血管、血液、超声诊断学、医学影像学

核医学科、生殖医学中心、全科医学科

2

绵阳市

第三人民

医院

18

精神医学

骨科、肿瘤、护理、医学影像、睡眠医学中心、眼科、泌尿、内分泌、病理、耳鼻咽喉甲状腺头颈外科

核医学、临床与咨询心理、皮肤科、健康管理中心、神经病学癫痫方向、儿童心理卫生、感染学

3

四川绵阳

医院

12

感染性疾病学

神经外科、肿瘤科、心脏大血管外科、结核病科、全科

脑血管病科、胸外科、全科、内分泌科、甲乳外科、妇科

4

绵阳市

中医医院

9

呼吸

妇科、乳腺病科、泌尿外科

超声、病理、麻醉、风湿病科、心胸外科

5

绵阳市

妇幼保健院

8

儿童保健科

孕产保健特色专科、儿科

超声医学科、放射影像科、麻醉手术室、新生儿科、急诊科

6

绵阳万江

眼科医院

2

/

/

角膜病、护理学

7

绵阳

富临医院

3

/

/

药剂科、肿瘤科、卫生统计学

8

涪城

30

1

7

22

9

游仙

8

/

1

7

10

安州

25

/

3

22

11

江油

26

1

7

16

12

三台

29

2

6

21

13

梓潼

11

/

1

10

14

盐亭

10

/

3

7

15

北川

10

/

/

10

16

平武

4

/

/

4

 

第五节  加快建设中医药服务强市

 

一、健全中医药服务体系

完善中医药服务体系。建立健全以市中医医院为龙头,各类中医医疗机构和其他医疗机构中医科室为骨干,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主体,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为网底,融预防保健、疾病治疗和康复于一体的市县乡村四级中医药服务体系。推进市中医医院中医药传承创新和中医特色医院项目,建设中医健康城,争创省级以上中医医学中心或区域医疗中心。加快补齐县级中医医院综合服务能力短板,做优做强中医优势专科,打造县域中医医疗服务龙头,三台县、江油市中医医院建成市级区域中医医疗中心。推进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中心和村卫生室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2025年全市建成30以上县域中医医疗次中心100个中医药特色村卫生室。大力支持发展市中医医疗集团,探索紧密型医联体建设,打造具有中医药特色的绵阳医联体模式。建立符合中医药特色的服务机构和服务模式,强化以中医药服务为主的办院模式,建立健全体现中医药特点的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完善中医药管理、评价体系,提高中医药预防、治疗、康复服务的连续性。

健全中西医协作机制。支持中医医院坚持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在突出中医药特色优势的同时,发展现代诊疗技术,推进中西医协同,提升综合服务能力。推进重大疑难疾病中西医临床协作,积极争取省级以上重大疑难疾病中西医临床协作试点项目。在综合医院、传染病医院、专科医院等逐步推广中西医结合医疗模式,逐步建立中西医多学科诊疗体系。鼓励科室间、医院间、医联体内部开展中西医协作。临床、口腔、公共卫生类别执业医师应接受必要的中医药继续教育。健全全科医生和乡村医生中医药知识与技能培训机制,提升基层中医和西医两种手段综合服务能力。

二、加大中医药科学研究

借鉴现代生命科学、系统科学、信息科学等多学科前沿理论、方法及技术,对中医候、经络、病因理论及方剂、药性理论等中医药基层理论进行研究,加强对重大疑难疾病、重大传染病防治的联合攻关和对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的中医药防治研究,形成一批防治重大疾病和治未病的重大产品和技术成果。支持绵阳市中医药研究所、北川羌医药研究分中心发展,加强和推进绵阳市中医药研究所能力建设和提档升级,大力开展中医药科学研究,积极争取科研项目,加快科研成果转化,带动全市中医药科研水平提升。

三、加强中医药文化传播

充分挖掘和保护、利用市境内有关岐伯、涪翁、萧龙友、蒲辅周、李孔定,梓州药市、中坝附子等中医药的人文故事和文化遗,开展相关纪念和学术活动。积极整理和编撰绵阳中医药史、中医名医录、名老中医经验集,唱响绵州医派。开展名老中医学术经验、老药工传统技艺传承工作,实施数字化、影像化记录保护。推进中医药博物馆、展示馆和服务体验区建设。建立中医药科普专家团队,大力开展中医药进学校、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进乡村、进家庭活动,面向群众开办中医大讲堂,推动各类新闻媒体加强对中医药文化的宣传。到2025年,力争建成3个以上省级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

四、推动中医药产业发展

积极发展中医药特色服务。引导社会资本参与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建设,积极开展治未病和老年病研究工作,推动医疗机构提供中医体质辨识亚健康调理、季节养生和预防保健服务等。鼓励有实力的社会办中医诊所、门诊部、中医馆等机构做大做强,实现跨区域连锁经营、规模发展、进行多元化服务,吸引社会资本打造医、康、养、游为一体的中医健康城

大力培育道地中药材。实施道地中药材提升工程,加强三台麦冬、平武厚朴与天麻、江油附子和天麻、梓潼桔梗等道地药材良种繁育基地和生产基地建设,推进中药材规范化、标准化、规模化种植,提升中药材品质,保障中药材质量,擦亮绵产川药品牌。培育三台麦冬为全省中药材大品种。到2025年,新建、改造中药材规范化、标准化种植基地5万亩,全市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150万亩,中药材产值达到100亿元;培育产值4亿元以上中医药企业7家、产值亿元以上企业15家,现代中药企业产值达到80亿元以上。

发展中医药健康产业。大力发展中医药养生保健服务、养老照护和健康旅游,支持中医健康城建设康养中心,支持县(市区)、园区创建一批中医药健康旅游基地,打造一批中医药健康旅游精品线路。

 

专栏5  中医药传承与创新发展项目

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工程:市中医医院康复养护中心建设项目;市中医医院能力提升及设备设施配套建设;涪城区中医医院建设;三台县中医院中医药能力提升;加强县级中医医院建设,打造一批中医优势专科,培养一批学科带头人和骨干人才。

中医药服务发展项目:治未病健康工程。

中医药产业发展项目:中医药健康旅游基地建设;打造中医药健康旅游精品线路。

 

第六节  强化卫生健康法治建设

 

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完善重大行政决策程序,加强重大行政决策和行政规范性文件合法性审查,充分发挥法律顾问、公职律师在重大决策中作用。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深入推进行政执法规范化建设,贯彻落实行政执法三项制度。完善卫生健康重点监管清单制度,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完善卫生健康信息公开工作制度,主动接受新闻媒体舆论监督和社会监督。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完善谁执法谁普法的普法责任制,扎实推进法律七进。完善集中学法制度,加强对干部职工特别是领导干部法治教育培训。

 

第七节  全周期保障重点人群健康

 

一、推动实现适度生育水平

落实国家生育政策。组织实施三孩生育政策,促进生育政策和相关经济社会政策配套衔接,减轻家庭生育、养育负担,释放生育政策潜力。开展生育政策宣传,加强适婚青年婚恋观、家庭观教育引导,提高优生优育服务水平。建立健全支持生育的政策体系,全面落实产假、哺乳假等政策,鼓励试行与婴幼儿照护服务配套衔接的育儿假、产休假,合理配置母婴设施等公共服务资源,营造生育友好的社会环境。落实生育登记制度,做好生育咨询指导。推动计划生育服务管理改革,简化办事办证程序。积极推动生育友好型城市建设。

健全人口监测预警机制。健全人口监测网络,形成覆盖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人口监测体系。加强人口信息比对,建立人口数据信息共享机制,提高全员人口数据统计质量。开展人口与家庭动态监测评估。依托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强化人口基础数据共享利用。关心关爱女孩,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

落实计划生育家庭扶助政策。持续推进计划生育特殊家庭扶助关怀工作,开展住院护理保险和计生综合保险,落实帮扶工作三个全覆盖。发挥计生协作用,建设暖心家园帮扶工作阵地,持续开展暖心行动。探索开展大病紧急救助、政府购买服务、引进社会公益组织参与帮扶等试点,逐步解决计划生育特殊家庭在养老、医疗、日常照料、精神慰藉等方面需求,确保计划生育特殊家庭安全稳定。

二、大力发展婴幼儿托育服务

完善促进婴幼儿托育服务发展的政策体系,强化对托育服务的指导、监督和管理。加强婴幼儿托育服务行业协会建设,做好对家庭和社区婴幼儿照护的支持和指导,提升家庭科学育儿能力。建好国家托育政策研究基地,打造45家托育服务绵阳品牌。开展婴幼儿托育服务人才培训。开展托育服务示范创建活动。到2025年,基本建成多元化、多样化、覆盖城乡的婴幼儿托育服务体系。每个县(市、区)至少建设1所具有带动效应、承担一定指导功能的示范性婴幼儿托育服务机构,城乡社区婴幼儿托育服务机构覆盖率、婴幼儿入托率明显提高,每千人托位数达到5.2个,婴幼儿托育整体服务水平明显提升,人民群众的婴幼儿托育服务需求得到基本满足。

三、提高妇女儿童健康水平

建强建优妇幼健康体系。强化政府主导力度,构建以妇幼保健机构为核心,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基础,以大中型医疗机构为技术支撑,以民营妇幼健康机构为补充的妇幼健康服务网络。加强妇幼保健机构能力建设,凸显市妇幼保健院辐射带动作用,市妇幼保健院力争建成省级区域妇幼保健中心,市儿童医院力争建成省级区域儿童医疗中心。加强县级妇幼保健机构建设,到2025年,涪城区、游仙区、安州区、江油市、三台县、盐亭县、梓潼县力争建成三级乙等妇幼保健机构,平武县、北川县建成二级甲等妇幼保健机构。引导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提供多样化的产科、儿科特需医疗服务。

提升妇幼健康服务能力。以妇幼健康重点学科和新生儿期、孕产期、更年期等妇幼保健特色专科、妇幼中医药特色专科建设为牵引,引导各级医疗保健机构落实功能定位,补齐服务短板,做优做强妇幼专科,提升临床和保健服务能力。力争建成妇幼健康领域国家级重点专科2个、省级10个、市级15个,国家级妇幼保健特色专科1个、省级5个。做实妇幼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提升县级妇幼保健机构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孕产妇和儿童健康管理服务能力,重点提升常见病多发病诊疗水平及高危识别能力,建立完善高危转诊机制。实施母婴安全提升行动计划,全面落实母婴安全五项制度,对标国家建设指南加强危重救治中心能力建设,实现救治服务的个性化、精准化、信息化和系统化,全力保障母婴生命安全,积极争创全国母婴安全优质服务示范单位3家。健全妇幼健康领域质量管理体系,强化母婴保健技术综合监管。规划建设人类辅助生殖技术服务机构1家,全市达到2家。推行全生命周期妇幼健康服务推广主动健康服务模式,推进中医药在妇幼健康领域的发展利用,为妇女儿童提供多样化、连续性的妇幼健康管理服务。以等级评审和绩效考核为牵引,促进保健和临床融合,实现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服务模式,鼓励开展个性化优质服务。推动实施宫颈癌、乳腺癌三级防控,实施全市适龄女孩HPV疫苗免费接种,扩大适龄妇女两癌筛查人群,利用5G+两癌筛查技术提升筛查质量,实现两癌预防、诊断、治疗与健康管理、健康干预和后效评估的全过程闭环管理。到2025年,农村适龄妇女两癌筛查率达到84%

强化出生缺陷三级预防措施。健全出生缺陷防治网络,构建覆盖城乡居民,涵盖婚前、孕前、孕期、新生儿各阶段的出生缺陷防治免费服务制度。实施免费婚检和孕前优生检查等项目,做实一级预防,婚前医学检查率达到95%,孕前优生检查目标人群覆盖率达到90%。完善二级预防,加强产前筛查(诊断)能力建设,每个县(市、区)至少有一家产前筛查机构,培训200名具备产前诊断(筛查)资质的专业人员,加大孕妇产前筛查及诊断宣传,产前筛查率达到73%。做优新生儿疾病免费筛查项目,逐步扩大新生儿疾病筛查病种,完善新生儿疾病筛查网络,力争实现新生儿听力筛查机构50家,新生儿遗传代谢性疾病筛查率达到98%,新生儿听力筛查率达到95%,促进早筛早诊早治。

促进儿童全面发展。实施健康儿童行动提升计划加强新生儿安全管理,推广新生儿早期疾病保健适宜技术,强化危重新生儿救治,开展儿童早期发展服务,推动儿童早期发展服务进农村、进社区、进家庭。实施母乳喂养促进行动,加强爱婴医院管理和母乳喂养社会宣传,强化合理膳食指导,预防和控制贫血、营养不良、肥胖等营养性疾病。加强06岁儿童眼及视力保健、口腔保健、生长发育及心理行为发育评估和健康管理,06岁儿童眼保健和视力检查覆盖率达到90%7岁以下儿童健康管理率达到90%。积极建设省级儿童早期示范发展优质基地10家。开展儿童友好医院建设和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建成全国儿童友好型城市。

四、积极促进健康老龄化

健全老年健康服务体系。建立完善包括健康教育、预防保健、疾病诊治、康复护理、长期照护、安宁疗护的综合连续、覆盖城乡的老年健康服务体系。优化老年医疗资源布局,力争设置1所市级老年医院或在市级高水平医院设置老年医学中心。加强综合医院、中医医院老年医学科、康复科建设,到2025年,全市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和中医医院开设老年医学科和康复科比例均达到60%以上,治未病科室标准化率达到100%。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康复、护理床位占比,鼓励其根据服务需求增设老年养护、安宁疗护病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护理床位占比达到30%以上。不断探索、建立、完善治疗康复长期护理服务链,发展老年医疗、康复、护理、安宁疗护等接续性医疗机构。80%以上的综合性医院、康复医院、护理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成为老年友善医疗卫生机构。

做实老年健康服务内容。在健康教育、预防保健和疾病诊治基础上,做实康复和护理服务,组织开展老年护理需求评估,充分发挥康复医疗在老年医疗服务中的作用,为老年患者提供早期、系统、专业、连续的康复医疗服务。大力发展老年护理服务,建立完善以机构为支撑、社区为依托、居家为基础的老年护理服务网络。开展中医特色老年人康复、护理服务。到2025年创建老年友善医院100其中省级60家。做实长期照护服务,探索建立从居家、社区到专业机构的失能老年人长期照护服务模式。面向居家失能老年人照护者开展应急救护和照护技能培训,提高照护能力和水平。做实安宁疗护服务,建立完善安宁疗护多学科服务模式,为疾病终末期患者提供疼痛及其他症状控制、舒适照护等服务,对患者及家属提供心理支持和人文关怀。到202580%的医疗机构能开展安宁服务,全市安宁疗护床位达到400张。

全域推进医养结合。统筹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资源,推动社区养老服务、社区医疗卫生设施同址或邻近设置。鼓励医疗机构开展养老服务,养老机构内设诊所、卫生所(室)、医务室、护理站。利用闲置的社会资源改造建设一批医养结合机构,引导一批二级及以下医院转型为医养结合机构。鼓励具备医疗资质的养老机构设置老年病区,鼓励各级医疗卫生机构与养老机构组建医疗养老联合体。推动二级以上综合性医院与老年护理院、康复疗养机构、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合作,开通双向转介绿色通道。推广互联网+健康养老云平台运用力争全覆盖医养结合机构、养老机构,为老年人提供健康体检、预约挂号、网上健康咨询等线上服务,推动健康养老移动医疗与家用紧急医学救援服务发展。到2025力争每个县(市、区)创建1个医养结合基地,全市创建23个医养结合示范点。支持仙海区建设绵阳市康复医院和医养结合中心。

五、维护其他重点人群健康

加强职业卫生与健康保护。建立健全由职业病监测评估、职业病危害工程防护、职业病诊断救治三类技术支撑机构及相关专业机构组成的职业健康防治体系。依托市、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建立全市职业病监测评估体系提升职业病监测能力,鼓励县(市、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取得职业卫生(放射卫生)技术服务资质。借力科研院校,依托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建立市职业健康工程防护指导中心。支持四0四医院创建职业病省级区域医疗中心,试点建立化学中毒市级医疗救治中心。落实职业病防治责任,建立健全用人单位负责、行政机关监管、行业自律、职工参与和社会监督的职业病防治工作格局,推进职业健康社会共治。坚持预防为主,强化职业病危害源头治理,推动用人单位落实职业病防护设施三同时制度,大力推广有利于保护劳动者职业健康的先进技术和设备。建设一批制度健全、管理规范、防护设施完备的示范性健康企业。督促用人单位做好职业健康监护,全面提高劳动者职业健康素养倡导健康工作方式引导劳动者争做职业健康达人。加强重点人群职业健康促进,提升肌肉骨骼疾病和心理疾病等防治知识普及率。提升职业病防治能力和水平,加强职业病网络直报系统建设2025开展重点职业病监测工作的县市、区覆盖率达到100%。推进职业病防治信息化建设逐步建立部门间信息共享机制。

加强残疾人健康服务。加大符合条件的低收入残疾人医疗救助力度,将有康复需求的残疾人全部纳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范围,实现家庭医生与残疾人服务签约率达到80%以上,确保残疾人基本康复服务覆盖率达到90%以上。大力推进以视力、听力、肢体、智力及自闭症等五类残疾为重点的06岁残疾儿童筛查,建立完善筛查、诊断、康复、救助相衔接的工作机制。完善医疗机构无障碍设施,改善残疾人医疗服务,建立医疗机构与残疾人专业康复机构双向转诊机制。继续开展防盲治盲工作,推动实施全面的眼健康。继续做好防聋治聋工作,提升耳与听力健康水平。

巩固拓展健康扶贫成果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继续巩固基本医疗有保障成果,过渡期内,根据国家、省相关健康帮扶政策调整,结合地区实际,逐步推进健康帮扶政策有序调整、平稳过渡。持续推进脱贫地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质量。进一步健全因病返贫致贫动态监测和精准帮扶机制等措施,建立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健康帮扶机制。将脱贫人口全部纳入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制度覆盖范围。将健康帮扶工作融入健康绵阳建设,继续完善三级医院对口帮扶长效机制,着力提升县域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扩大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覆盖面,全力防止因病返贫致贫。力争到2025年,有防止返贫监测任务的县(市、区)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医疗综合服务能力、医疗保障水平进一步提升。

 

专栏6  生命全周期健康保障项目

计划生育和托育服务: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基本避孕服务;组织实施三孩生育政策;人口监测;托育人才培训;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普惠性托育服务专项行动。

妇女儿童健康:支持安州区新建妇女儿童医院;支持三台县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门急诊住院综合业务用房建设;支持梓潼县妇幼保健院整体搬迁及康养项目;支持妇幼保健院、综合性医院妇产科建设;支持县级产前筛查机构建设;加强妇幼健康信息化平台建设;妇幼卫生监测;出生缺陷综合防治;06岁儿童孤独症筛查和干预;两癌筛查;增补叶酸;地中海贫血防治;贫困地区儿童营养改善;妇幼保健机构能力建设;基层产科医师培训;出生缺陷医师培训。

职业病防治:提升市、县两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职业病防治能力;实施重点职业病监测评估项目;建立市级职业健康工程防护指导中心;支持市职业病医院建设;试点建立化学中毒市级医疗救治中心。

老年健康促进:支持仙海建设西部数字智能医学健康谷2022年率先启动绵阳市康复医院医养结合指导中心建设;支持绵阳市涪城区老年病医院建设;综合医院老年医学科建设;安宁疗护病区建设;老年健康小屋;老年医学科、社区老年医疗护理站建设;老年专科医师培训;医养结合、安宁疗护人才培训;老年健康照护师培训;社区乡镇医养结合能力提升;老年健康示范机构科室建设;老年人失能预防干预。

残疾人健康维护:06岁儿童残疾筛查;医疗机构无障碍设施建设;防盲治盲;防聋治聋。

 

 推动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加强居民健康管理服务

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作为普及健康管理的重要抓手,增加规范化的健康管理供给,重点增加慢性病、职业病高危人群健康体检、健康风险评估、健康咨询和健康干预服务,完善政府购买服务和考核评价机制。在签约提供基本服务包的基础上,根据群众健康管理需求和承担能力,鼓励社会力量提供差异化、定制化的健康管理服务包。鼓励举办健康管理咨询和体检机构,开展个性化健康服务支持专业健康体检机构发展,引导体检机构提高服务水平和体检质量,支持体检机构向健康管理机构转变。支持医疗卫生机构与专业健康管理机构合作开展健康管理服务,支持市域内大型医疗机构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形成链条式健康管理服务。到2025年,通过居民健康危险因素评估和健康状况监测,在全市初步形成开展集健康咨询、行为干预、生活指导、就医导航、康复指导等服务为一体的优质健康管理服务。

二、推进社会办医高质量发展

进一步深化放管服,积极吸引有实力的社会力量举办医疗机构,重点引导社会资本举办老年护理、康复、医疗美容等机构。支持社会办医疗机构整合资源,通过连锁经营、合股共建等形式向专、精、优方向发展。支持社会办医疗机构组建一定规模的医疗集团,提供特色医疗服务,满足不同医疗需求。支持社会办医疗机构上等升级,向高水平、规模化发展。鼓励符合资质的社会力量开设精神心理门诊,开办社区精神康复机构,面向基层开展心理咨询、精神康复等服务。支持医学美容产业发展,拓展医疗整形、医疗美容等专业服务,打造绵阳医疗美容品牌或特色优质医疗美容技术。

三、推进医养结合产业发展

鼓励社会力量举办医养结合机构,逐步形成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驱动的健康养老发展格局。支持各地结合实际引进国内外知名专业医养结合品牌企业、养老机构、医疗机构、保险机构和具有成功开发运营经验的相关机构开展医养结合服务。推动实施居家社区健康养老保障、医养机构标准化建设、中医药健康养老特色、智慧健康养老示范、医养健康产业振兴、医养人才培植发展等医养结合行动。扶持一批具有绵阳特色的旅游医养、阳光康养和中医药养生等医养服务品牌。

四、促进健康+融合发展

依托自然、人文、生态、区位等特色资源和重要旅游目的地,以医疗机构、健康管理机构、康复护理机构和休闲疗养机构等为载体,打造健康旅游产业链。发展民族医药特色服务,发挥民族医药特色优势,使旅游资源与医药资源有效结合,形成体验性强、参与度广的特色医药健康旅游产品体系。发展休闲养生服务,依托各地旅游和养生资源,将休闲养生和养生保健、修身养性有机结合,拓展养生保健服务模式,针对不同人群需求特点,打造一系列特色鲜明的旅游产品。发展康复疗养服务,结合本地特色优势,融合治疗、康复与旅游观光,开发特色健康旅游线路,提供特色疗养服务。

五、推动发展核医疗健康产业

核医疗设备研发。加强医用回旋加速器研制,开展临床试验,尽早投入临床使用。加强现有质子、重离子等大型放疗设备小型化研究。

核素靶向药物研发。以临床需求为导向,加强治疗用放射性药物尤其是核素靶向治疗药物研究。对市场上肿瘤治疗的靶向药物和核素进行偶联,通过临床试验后进入临床应用,力争陆续推出国家原研药。

肿瘤治疗和康养。建设核医学医院,规划500张以上床位用于核素靶向治疗,预留部分床位用于肿瘤病人康养,为肿瘤患者提供诊断、治疗、康复等服务。

放射性药物配送。与有关企业联合建立核技术应用产业基地,推进核技术及能力向市场转化。积极申报放射性药物生产经营许可资质,组建放射性药物配送中心,实现药物制备和配送,开展药品标记和淋洗。

六、支持医体结合发展试点

建立体医融合机制。各地要依托医疗机构和国民体质监测、体质测定与运动健身指导机构建设运动促进健康中心(站、点),支持在大型公共体育场馆、体育健康主题公园、健身步道等公共服务设施中建设体医融合健康驿站(小屋),支持医疗机构建设康复科室,开设运动医学门诊,支持体质检测机构与体检机构融合发展。

加快体医融合人才队伍建设。把体医融合人才培养纳入各级体育和卫生健康人才培养计划,支持有条件的高等院校设置健康管理、运动康复等专业,大力培养体医融合人才。鼓励体育院校与医疗机构合作,建设学生实践实习基地。加大运动处方师培训力度,积极组织面向医师、康复师等的运动健康干预培训。

提高体医融合服务水平。结合各类健身和健康主题日,深入社区、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等,面向群众提供体医融合科普宣教服务。扶持健身气功、太极拳等传统健身运动项目,支持发展中医养生保健服务。支持社区提供老年人运动与健康服务,企事业单位做好职工健康管理,各地开展青少年脊柱侧弯筛查及运动防控近视等服务,加强各类重点人群运动健康干预。

 

专栏7  健康产业发展项目

健康产业发展:优质社会办医扩容;健康医疗旅游示范基地建设;健康养老产业发展工程。

 

第九节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一、加快完善分级诊疗体系

加快医联体建设。加强城市网格化医疗集团布局管理,整合各层级医疗机构和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为网格内居民提供公共卫生、预防保健、治疗、康复、健康促进等一体化、连续性健康服务。以县域为单位,加快推进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建设,按照县乡一体化、乡村一体化原则,加强县级医院对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的统筹管理。推进专科联盟和远程医疗协作网发展。

深化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稳步扩大城乡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覆盖范围,完善签约服务内容,建立以医联体为平台、全科医生为核心、全科专科有效联动、医防有机融合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模式,与社区治理有效协同,对辖区居民实行网格化健康管理。加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衔接,提高签约服务质量。鼓励二、三级医院专科医生为家庭医生签约团队提供技术支持,鼓励引导二级以上医院和非政府办医疗卫生机构医师到基层提供签约服务。推动县域电子病历和基层医疗信息、疾病预防控制和妇幼保健等信息、采集设备信息、可穿戴设备标准化信息等全部归集入健康档案。完善电子健康档案服务内容,优化面向个人开放的服务渠道和交互方式,有效发挥在居民全流程健康管理中的基础性作用。

健全双向转诊机制。落实各级医疗机构功能定位,明确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在相关疾病诊疗中的职责分工、转诊标准和转诊程序,形成连续通畅的双向转诊服务路径。加强优质专科资源对基层倾斜力度,畅通双向转诊通道,逐步引导居民形成有序就医格局。推动三级医院提高疑难危重症和复杂手术占比,缩短平均住院日。

发挥医保支付杠杆作用。探索对紧密型医共体实行总额付费,建立结余留用、合理超支分担机制,推动基层首诊、双向转诊。建立健全门诊共济保障机制,加快推进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付费(DRG)支付方式改革,实施慢性病、精神疾病等按人头、床日付费,逐步提高县域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支付比例。完善医保差别化支付政策,对符合规定的转诊住院患者连续计算起付线,对下转患者不再重新计算起付线,对没有按照转诊程序就医的普通病、常见病患者合理降低报销比例。

二、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

坚持和强化政府主导、公益性主导、公立医院主导,坚持医防融合、平急结合、中西医并重,统筹推进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与体制机制改革,调整完善相关政策,加快构建新体系、引领新趋势、提升新效能、激活新动力、建设新文化,实现公立医院发展方式从规模扩张向提质增效,运行模式从粗放管理转向精细化管理,资源配置从注重物质要素转向更加注重人才技术要素。以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为目标,深化公立医院治理结构改革。健全运营管理和绩效评价体系,加强全面预算管理,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强化成本消耗环节的流程管理,推动医院运营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市中心医院、市第三人民医院、四川绵阳四0四医院、市中医医院、市妇保院积极对标国内先进医院,加强与华西医院、省人民医院等一流医院交流合作,立足高精尖优,实施控量提质,积极探索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新模式,建设功能化、人性化、智能化的现代化医院样板。

三、强化三医联动和系统集成改革

落实各级政府深化医改主体责任,实行医疗、医保、医药由一位政府领导分管,加强医改政策统筹、进度统筹、效果统筹,增强医保、医疗、医药联动改革的整体性、系统性、协同性。

建立健全全民医疗保障制度。统筹门诊和住院待遇政策衔接,逐步将门诊医疗费用纳入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支付范围。深化城乡居民高血压、糖尿病门诊用药保障机制,将结核病、丙肝等需要长期服药治疗的重大传染病和严重精神障碍纳入门诊特殊病种保障。完善医疗救助制度及应急保障机制,健全重特大疾病医疗保障制度,提升重特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水平。完善重大疫情医疗救治费用保障机制,探索建立重大疫情特殊群体、特定疾病医药费豁免制度。完善多元复合支付方式,推广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DRG)结合点数法付费。将符合条件的互联网医疗服务按程序纳入医保支付范围。落实异地就医结算完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完善中医药医保支付政策,推进中医药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合理确定中医药服务收费项目和价格。

完善药品供应保障制度。巩固完善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形成以基本药物为主体、多种非基本药物为补充的1+X用药模式。常态化、制度化推进药械集中带量采购和使用全面落实国家、省级及省际区域联盟组织药品和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政策,引导医疗机构优先使用集中带量采购中选药品,落实集中采购医保资金结余留用政策。建立健全药品使用监测与临床综合评价工作机制,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全面规范开展药品临床综合评价。健全医疗卫生机构短缺药品信息监测预警和处置机制,提升药品短缺应对处置能力。

深化医疗服务价格改革。规范管理医疗服务价格项目,建立目标导向的价格项目管理机制。健全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远程医疗、多学科诊疗、日间手术、康复、护理、家庭病床、居家医疗服务、签约服务等医疗服务项目价格政策。以临床价值为导向,健全体现医务人员技术劳务价值的医疗服务价格形成机制,建立医疗服务价格动态调整机制,加大价格动态调整力度。支持公立医院优化收入结构,提高医疗服务收入不含药品、耗材、检查、化验收入占医疗收入的比例。优化中医医疗服务价格政策。

深化人事薪酬制度改革。落实公立医疗卫生机构人员编制标准并建立动态调整机制。健全符合行业特点的人事薪酬制度,推动在医疗卫生机构落实两个允许要求。落实医疗卫生机构分配自主权,使人员支出占公立医院业务支出的比例达到合理水平,提升基层医务人员工资水平。积极探索实施县聘乡用、乡管村用,落实乡村医生待遇政策。

四、强化医疗卫生行业综合监管

健全医疗卫生行业综合监管协调机制,构建机构自治、行业自律、政府监管、社会监督、各级联动相结合的综合监管体系。加强相关部门和地方各级政府协同联动,构建多元化的综合监管体系,增强综合监管合力。推进医疗机构在线监管全覆盖,全面推行医疗废物、生活饮用水、游泳池水等在线监管。建立自查和行业信用管理制度。开展医疗机构、采供血机构、学校卫生自查,实施职业卫生分类分级监督执法。建立健全医疗卫生行业信用管理制度,推进医务人员、社会办医疗机构和公共场所信用评价,强化评价结果运用。持续加大卫生监督执法力度加强传染病防控等重点领域监督执法,强化对医疗机构传染病防控工作的巡查监督。以问题为导向开展各类专项整治,逐步提高双随机抽查比例,加大部门联合双随机力度。开展医疗卫生行业综合监管督察,推动工作责任落实。

 

专栏8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项目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项目;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示范项目;现代医院管理制度试点项目;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试点项目;城市医联体示范项目。

 

四章  支撑保障

第一节  强化卫生人才队伍建设

一、提升基层人才队伍建设水平

全面落实岗编适度分离县招乡用招聘试点,在平武县县域医共体内实施人才县、乡、村一体化管理。持续推进农村订单定向、全科医生转岗培训、全科医生特岗计划等人才项目,开展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定向招生、定向培养,到2025年实现城乡居民每万人有4名全科医生。不断降低基层卫生单位空编率,提高人才在岗率。

二、强化公共卫生人才队伍建设

鼓励四川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发展公共卫生学历教育和在职教育。逐步补齐疾控机构人员编制,加强疾病预防控制技能和公共卫生医师教育培训,大力支持市疾控中心培养公共卫生首席专家。健全公共卫生职业人员培养、准入、使用、待遇保障、考核评价和激励机制,稳步提高人员薪酬水平,拓展人才职业发展空间,提高队伍凝聚力和吸引力。加强卫生监督执法和协管员队伍建设,努力提升职业病危害事故现场处置能力,加强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储备。

三、做优高层次和急需人才增量

建立高层次卫生健康人才常态化柔性引进机制,落实绵州英才卡服务制度为持卡人才提供人才安居、子女就学、医疗保健等便利服务。争取财政保障,加大消化内科、心血管内科、精神卫生和肿瘤科等省级重点学科、我市优势专业、特色专业的人员引进和培养。完善科研创新体制机制,优化科研创新等专项政策,实施科技攻关揭榜制、项目经费包干制等。到2025年,力争全市国家级、省级卫生人才数分别达到15人、250人。

四、强化中医药特色人才建设

支持国医大师、国家级名中医、省级名中医等后备人才团队建设,每三年评选一批市名中医、市青年名中医,培养一批中医药健康服务相关领域领军人才和骨干人才,推进培养适应保健、养生、康复领域需求的人才。加强基层中医药人才培养,持续开展面向基层的中医临床人才培训项目,力争2025年,中医全科医师(含转岗)达到400名、基层中医临床骨干人才达到800名、全市中医类别执业医师(含助理)达到4000名。建立健全中医药优秀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在科技城人才计划绵州育才计划等市级重大人才工程评选中加大对中医药人才的支持力度。实现师承教育常态化和制度化,引导鼓励各地实施中医药师承、中医临床特色疗法传承。支持市中医医院完善成都中医药大学和四川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临床教学职能,建设好国家级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

五、加强卫生人才队伍分类培养

支持四川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建设成为医学本科院校,支持西南科技大学医学专业建设发展,加大医学生的培养,到2025年每千人口执业医师数、注册护士数分别达3.2人、3.8人。加强市中心医院、市三医院、四四医院、市中医医院4个国家级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建设。推动市中心医院、四川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2个国家级医师实践技能基地的能力提升。推行公立医院领导人员职业化培训,加强公立医院党的建设,定期轮训公立医院领导班子。

六、完善人才激励保障机制

深化人事薪酬制度改革,结合经济发展、医疗行业特点和医院财务状况、功能定位、工作量、服务质量、公益目标完成情况、成本控制、绩效考核结果等因素,科学合理确定并动态调整公立医院的薪酬水平。向高层次人才聚集、承担科研、教学任务以及需要重点发展的公立医院或绩效考核评价结果优秀的公立医院,以及中医药特色优势突出的中医医院,适当倾斜;向关键岗位、本地紧缺人才、高风险和高强度岗位、高层次人才、业务骨干和作出突出成绩的医务人员倾斜。稳步提升基层医务人员工资水平。落实用人单位自主权,完善人才能进能出、能上能下的竞争性用人机制。拓宽医疗卫生人才成长通道,支持举办医疗卫生人才学术研讨活动,支持开展优秀医疗卫生人才政治研修疗养等活动。建立健全医疗卫生人才荣誉制度,加大宣传表扬力度,关心关爱医务人员身心健康,营造尊医重卫的良好社会风尚。

 

第二节  打造健康科技创新高地

 

改革完善科技计划形成机制和组织实施机制,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在重要领域适度超前布局建设市级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使科研资源进一步聚焦重点领域、重点项目、重点单位。支持三级医院建设精准医学中心、转化医学中心等医学研究平台,支持高等院校加强基础医学研究。加强医疗卫生机构国家级、省级、市级重点学科(专科、实验室)群建设,实施重要薄弱学科建设计划,加强老年、全科、护理、康复、病理、检验、麻醉、营养等薄弱学科和公共卫生学科建设。以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为重点,开展致病机理、诊断、治疗和预防等方面的联合攻关,加强临床队列研究和科研信息数据共享,筛选一批先进医学技术,在全市重点推广应用。

 

第三节  加快数字卫生健康发展

 

一、强化数字卫生健康发展基础

依托市级全民健康信息平台,统筹推进便民惠民、医疗服务、公共卫生、人口家庭、综合管理、健康产业等六大业务应用信息系统建设、整合与互联互通,全面提升卫生健康行业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水平。实施电子病历系统应用水平提升工程,开展互联互通标准化成熟度测评,推进智慧医院建设。2025年,力争达到区域互联互通标准化成熟度五级乙等标准,10家三级医疗机构达到互联互通标准化成熟度四级甲等标准,指导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内部信息系统集成整合和业务协同;力争60%的三级公立医疗机构建成三星智慧医院、20%的二级公立医疗机构建成二星智慧医院;市级综合医院电子病历系统应用水平分级评价达到5级以上水平,县级公立综合医院达到4级水平。推动医疗机构信息平台规范接入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建设临床检验、医学影像信息共享平台,推动医疗机构间电子病历、检验检查结果、医学影像资料等信息调阅共享,逐步实现覆盖市域内的信息互认。强化国产密码、国产正版软件应用建成市级网络信息安全态势感知平台,开展多场景攻防和应急处置演练,提高行业网络安全防护能力。加快构建覆盖全生命周期的卫生健康统计调查体系,建立健全统计工作分级质量控制体系,完善统计信息共享机制,加强统计数据分析应用,提升行业治理水平。

二、大力发展互联网+医疗服务

加快互联网医院建设,积极开展互联网医疗服务,2025各县(市、区)基于县域医共体或辖区公立医院各建成1家及以上规范运行的互联网医院,全市共建成10家及以上互联网医院实施5G+医疗健康远程应用体系建设,扩大远程医疗覆盖范围2025年,实现远程医疗服务覆盖所有医联体、县级公立医院和有条件的民营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探索电子处方流转,推进医疗机构、医保结算机构、定点药店三方信息共享,协同建设电子处方流转平台,构建院内外、上下线紧密结合的新型药事服务模式。

三、优化互联网+公共卫生服务

优化传染病监测系统,加强事前预警分析,建设智慧化多点触发疾病监测预警平台,横向联通共享相关部门监测数据以及口岸异常症状送医、特定药品销售、冷链食品检测、互联网舆情等多源数据,纵向贯通区域内各级公共卫生机构、医疗机构、第三方检测实验室等传染病相关机构信息,提高实时分析、科学研判、及时预警能力。推动电子健康卡与社会保障卡、电子医保凭证等公共服务卡的融合应用。完善市级居民健康档案,对接省级居民健康档案云平台,构建生命全周期、人群全覆盖、数据全记录的居民电子健康档案,推进电子健康档案在线查询和规范使用。鼓励运用可穿戴式、便携化、居家型健康监测设备和健康管理设施开展慢性病患者和高危人群监测。提升职业健康信息化水平,完善市级平台功能,鼓励用人单位对接政府职业健康管理平台。推进5G等前沿技术在妇幼健康院前急救等方面的运用。

四、强化互联网+政务监管服务

提升市级政务共享服务水平,推动市全民健康信息平台与政务信息资源交换共享平台、绵阳城市服务平台等市域平台对接,实现与全市政务信息资源互通共享。持续完善医疗三监管平台,探索向个体诊所等机构进行监管覆盖加快推进互联网+在线监管系统建设,对接省智慧卫监平台,加快构建智慧监管体系,提升事中事后监管水平。

五、探索互联网+医疗健康创新应用

积极探索5G、云计算、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型信息技术在管理决策、医疗服务、公共卫生、临床科研、健康管理、医养康养、健康保险、生物制药、医疗器械等健康领域的应用。鼓励有条件的县(市、区)开展1项及以上可复制、可推广的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互联网+医疗健康试点。

 

第四节  建立健全投入保障机制

 

完善财政投入保障机制,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财政状况和实现健康目标相适应的卫生健康事业投入机制,逐步提高政府卫生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在疾病前期因素干预、重点人群健康促进和重点疾病防治等方面加大政府投入比重,强化对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医疗卫生人员培训和医疗机构承担公共卫生任务等方面的经费保障。全面加强政府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投入。落实政府对符合区域卫生规划的公立医院投入责任,落实对中医医院和传染病医院、精神病医院、妇幼保健院等专科医院的投入倾斜政策。建立以健康结果指标为导向的投入绩效监测和评价机制,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专栏9  卫生健康发展支撑与保障项目

卫生健康人才队伍建设项目: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全科医生特设岗位计划,助理全科医生培训,全科医生转岗培训;县级医院儿科医生转岗培训;康复科医师、麻醉科医师、临床药师培训;院前急救医务人员培训;县乡村卫生人才能力提升;脱贫地区乡村医生远程培训。

数字健康建设项目: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医疗卫生专网等基础设施完善;5G+远程医疗平台建设;政务服务公共支撑一体化;智慧医院建设项目。


 组织实施

第一节  加强党的领导

 

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卫生健康的重要论述和指示批示精神,坚持和加强党对公立医院工作的全面领导,认真执行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加强意识形态工作,大力弘扬伟大抗疫精神和崇高职业精神,凝聚支撑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的精神力量。加强党的组织体系建设,在卫生健康系统实现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全覆盖。全面推进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深化实施一院一品牌创建,打造特色鲜明、成效突出的标杆党支部。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健全干部选拔任用、培养锻炼、考核评价、监督管理制度体系,加快推进专业化、年轻化、复合型干部人才培养。加强纪律和作风建设,抓实抓好党风廉政和医德医风建设,完善行风管理架构,落实廉洁从业九项准则。加强制度建设执行,认真抓好党中央出台各项党内法规制度的贯彻执行,加强对党内法规执行实施检查督导落实巡视巡察反馈问题整改

 

第二节  强化部门协同

 

加强与发展改革、经济和信息化、教、科技、民政、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农业农村、医保等部门(单位)协作配合,协同推进三医联动、健康教育与促进、爱国卫生运动、健康产业发展等工作,把十四五卫生健康规划落到实处,推动绵阳卫生健康高质量发展。

 

第三节  动员各方参与

 

充分调动个人和家庭的积极性,引导群众主动落实健康主体责任、践行健康生活方式。调动企(事)业单位、学校、社区(村)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形成全民健康共建共享新格局。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计生协等群团组织以及其他社会组织的作用,鼓励相关行业学会、协会等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向公众提供多样化的健康科普、疾病预防保健等服务。充分发挥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作用,最大限度凝聚全社会共识和力量。

 

第四节  注重宣传引导

 

加强卫生健康宣传队伍建设,建立媒介素养常态化培训机制,提升应急宣传处置、新闻采编和宣传策划等能力。管好用好各类宣传平台和载体,大力宣传全面推进健康绵阳建设、提升居民健康水平的重大意义,加强正面宣传和典型报道,采取多种形式,做好信息发布、政策解读和舆论引导,增强全社会对卫生健康工作的普遍认知,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健康绵阳建设的良好社会氛围。充分发挥人民群众首创精神,及时总结提炼典型模式,宣传好的经验做法,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加强舆情收集分析,及时回应社会关切。

 

第五节  强化监测评价

 

做好规划重点任务分解,以重大政策、重大举措、重大项目为抓手,推动规划落地落实。将主要健康指标、重大疾病防控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等纳入党委和政府考核指标。建立健全规划监测评价机制,科学制定监测评估方案,对规划实施进行年度监测和中期、末期评估,及时发现并统筹研究实施中的重要问题。


浏览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