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要闻动态 > 市内要闻

绵阳“十三五”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综述

发布日期:2021-01-21 09:03文章来源: 绵阳日报
字体:【    】 打印

全市人均期望寿命从2015年的76.3岁提高到2019年的80.3岁,位居全省地级市第一位;

全市三级医疗机构18家,居全省地级市第一位,稳居中西部同类城市第一位;

全市连续31年无脊灰报告、33年无白喉病例报告、12年无流脑病例报告、4年除“五病”的历史;

全市二孩出生占比稳定在40%以上,年发放计划生育奖励扶助3亿元以上;

……

回眸“十三五”,这是我市千方百计提高医疗健康水平的缩影,更是我市卫生健康事业蓬勃发展的真实写照。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十三五”期间,我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以落实健康绵阳建设战略为主线,以健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提升卫生健康服务能力为重点,破解“看病贵”“看病难”等人民群众感受最直接、反映最突出的医疗卫生服务问题,撑起守护群众健康一片蓝天。

守护群众生命健康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成效

庚子年春,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来势汹汹,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全市上下始终坚信:这是一场没有旁观者的全民动员,也是一场齐心协力的人民战争,必须扛起责任,抓紧抓细抓实每一个环节,才能打赢这场战疫。

2020年1月21日,我市出现首例疑似病例,市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应急指挥部迅速成立,迅速制定疫情防控工作方案,打响疫情防控阻击战。

一天一研判、一天一调度,没有节假日、没有白天黑夜,中央、省委重要会议精神立即传达,坚决执行,推动工作部署迅速落地落实。

在此推动下,我市仅22天就遏制了疫情扩散蔓延势头,54天实现全域转为低风险区,无一例三代病例、病亡病例、医护人员感染病例,无确诊病例出院后复发情况,截至2021年1月19日,已连续343天无新增确诊病例,流行病学调查“绵阳案例”在世卫组织中国调研会上交流分享。

筑牢健康屏障群众健康水平持续攀升

如何让老百姓在家门口享受到更多优质医疗服务?

“十三五”以来,我市持续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让群众就医更优质、安全、便捷,全方位筑牢健康屏障。

——优质医疗卫生资源位居全省前列。全市医疗卫生机构4760个,较2015年增加10.26%,总数居全省地级市前列。有三级医疗机构18家,居全省地级市第一位,占全省总量的10%、成都的1/3,稳居中西部同类城市第一位。

——卫生健康人力资源优势明显。我市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4名、省级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学术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员23名。卫生从业人员总量达45984人,增长23.2%,位列全省地级市第二位。其中博士、高级职称人数较2015年分别增长68.6%、93.9%,人才队伍职称结构逐步向高位发展。

——医疗技术实力雄厚。共建成国家级重点专科3个,省级重点学科、专科92个,总数居全省地级市第一位。“十三五”期间,共获得3个省级、35个市级科技进步奖,126个省级科研课题,17个卫生适宜技术推广项目,位居全省市州前列。

高质量的发展,带来的是全市人民的健康水平持续攀升。

据统计,绵阳人均期望寿命从2015年的76.3岁提高到2019年的80.3岁。同时,截至2020年11月,婴儿及孕产妇等死亡率分别连续10年优于全国全省平均值,5岁以下儿童和孕产妇死亡率分别提前14年和6年,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

深化医疗改革释放最大“健康红利”

自新一轮医改启动以来,我市始终围绕解决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全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为老百姓带来实实在在的“健康红利”。

数据是最好的佐证。2018年,绵阳总诊疗量达3642.9万人次(较2015年增长20.12%),居全省地级市第一位,市外患者占比5.43%。同时,我市还建成了国家级“群众满意的乡镇卫生院”84家,居全省地级市第一位。2018年,全市基层医疗机构总诊疗量为2170.2万人次(占全市总诊疗量的59.57%),居全省地级市第一位。自公立医院综合改革以来,累计减轻群众就医负担11.68亿余元。2018年以来,全市连续三年住院患者满意度居全省第一位,连续两年患者总体满意度、门诊患者满意度均列全省第一位。

成绩远不止于此。过去的十二年,我市还成功蝉联六届全国无偿献血先进市;省级及以上名中医、中医重点专科数量均位居全省地级市第一位,建成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市,被评为全国基层中医药先进单位、全省中医药产业示范市建设单位、中医药产业推进工作先进集体。

健康产业不断发展壮大。目前,全市现有纳入统计的健康服务业企业87家,其中,规上企业73家。全市二级以上医院中已有31家开设老年病科,占42.47%;全市医养结合机构24家,医养结合机构床位5673张,医疗卫生机构与养老机构建立签约合作关系166对,“养中有医”“医中有养”的医养互融共生格局初步形成。

3岁以下婴幼儿托育服务顺利推进。成立四川省首家婴幼儿托育服务协会,争取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托育政策实验基地项目,成为全国仅有的三个实验基地之一。申请中央投资托育项目11个,争取中央投资1175万元,登记注册婴幼儿托育服务机构28家。

“互联网+医疗健康”建设取得新进展。二级及以上医院自助挂号、预约诊疗等优质服务覆盖率达100%,较2015年增长26.4%。发放居民健康卡538万张,成为全省唯一实现居民健康卡发卡全覆盖的市州。实施“互联网+智慧医疗”服务新模式,靶向治理群众看病难、看病贵“最后一公里”难题。

公共卫生服务质效明显增强。我市先后建立国家级流感、诺如病毒网络实验室,省级艾滋病、结核病等重大传染病网络实验室,检测检验能力处于全省一流水平。连续10年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重大传染病综合防治示范区建设项目。代表四川省开展国家精神卫生综合管理试点工作,探索建立了“一核五促进、三网四突破”的“1534”绵阳模式,全省推广。职业病防治技术服务体系建设实现量质双升,“十三五”期间,无一起重大急性职业病危害事故和群体性职业病危害事件发生。

新时代,新起点,一切为了人民健康。“十四五”期间,我市将聚焦二〇三五年建成健康中国的远景目标,瞄准“十四五”时期实现人民身心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卫生健康体系更加完善的主要目标,全力建设“三中心”(西部现代医学、精神卫生、中医康养中心),聚力打造“一高地”(西部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新高地),努力建成西部一流健康城市。

记者 邓雪琳

浏览次数:

扫描二维码随身看资讯

正在阅读:绵阳“十三五”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