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要闻动态 > 市内要闻

绵阳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综述:擎起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大旗

发布日期:2020-10-19 09:05文章来源: 绵阳日报
字体:【    】 打印

生猪养殖小区里,绿树成荫;四面坡地上,柑橘长势茂盛……“养殖场边建沼气池,沼气煮饭、照明、发电,沼液沼渣用于种植无公害蔬菜、麦冬和果树,实现了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多重丰收。”10月18日,在三台县“麦冬—生猪种养循环现代农业园区,绵阳明兴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向记者介绍起生态循环种养模式。

而同一时间,在游仙区葡萄+青梅现代农业园区里,随处可见当地群众繁忙的身影,大家除草、施肥,干劲十足,一幅热火朝天的景象。

……

近年来,绵阳市现代农业产业主动对接省上现代农业“10+3”产业体系,围绕“做大规模、做优品质、做响品牌”目标,以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为载体,推动10大优势特色产业全产业链融合发展,夯实三大先导性支撑产业,推进现代农业转型升级,加快建设西部现代农业强市。

截至今年6月底,全市已建设现代农业园区52个,其中:粮油园区8个,蔬菜园区5个,林果园区17个,中药材园区6个,茶叶园区2个,畜牧园区2个,水产园区6个,种业园区6个。

如今,遍布在绵州山山水水间的各类现代农业园区,已成为带动群众增收致富的有效载体,高高擎起了绵阳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大旗。

A重设计、强全域,推进产业体系加速转型融合

位于盐亭县西部水产现代农业园区核心区的鳜鱼生产基地,拥有高低位循环水养殖池11口,精养池塘3055亩,果树500余亩,实现了“渔-果”立体种养循环,年产值1.6亿元。园区景区化,渔文化展示馆、民宿锦上添花,假日期间,游人如织。

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是减少农业面源污染,提升农业发展质量的必由之路。

伴随绿色发展方式而来的,是金色的丰收。近年来,我市围绕市“6+10”现代农业产业体系,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质量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全域推进生态循环农业工程,农业不再限于“耕田养殖”,而是逐步转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蓝图早已绘就。2019年12月,绵阳在全省率先编制出台《绵阳市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总体规划(2019-2023年)》和《绵阳市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推进方案》。

就此,绵阳整个农业的版图,成为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的蓝图——“三区协同,多点带动”。“三区协同”:中部平原河谷近郊都市农业发展区、东南丘陵种养循环农业发展区、西北山地生态休闲农业发展区,分区域分层级梯次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多点带动”:多个现代农业产业园带动现代农业发展和村民增收致富。

合理的产业结构布局,进一步提升了优势特色产业的规模发展。

今年,盐亭西部水产、梓潼粮油、游仙蔬菜种业、江油生猪种业4个现代农业园区纳入2020年省级园区培育;成功争取到国家“川猪”优势特色产业集群项目落户绵阳,在三台县、江油市、梓潼县实施,未来三年,该项目总投资将达18亿元,成为有史以来我市生猪产业获得中央财政投资额最大的单个项目。截至8月底,全市第一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85.3%。

B重科技、强保障,推进生产体系加速完善提升

在水稻集中收割季,走进安州区龙腾农机专业服务合作社,机械装备有序排开,140多台(套)拖拉机、插秧机、水稻侧深施肥机、植保无人机、高性能联合收割机……等待服务对象“点单”。

放眼绵州,金色的稻田里“镐锄镰犁”逐渐退场,智能化的“金戈铁马”走进农田,农业生产越来越有“科技范儿”。

对于农业生产来说,今年经历了新冠肺炎疫情、洪涝灾害等多重考验。然而,即便面对如此不利的环境,我市在新品种大力推广、绿色高产技术集成应用、病虫害综合防治和技术服务模式创新发展等方面持续发力,确保了粮食生产稳中有增。特别是小麦生产再创佳绩,最高田块亩产达729.8公斤,刷新了我国西南地区小麦亩产最高纪录。

克服不利影响,农业稳产、村民增收,离不开农业科技化、机械化、智能化的全面提升。

近年来,我市充分发挥国家科技城优势,强化在绵农业科研院校的引领作用,开展产业链集成与示范,加大农业科技指导服务力度,推广应用新技术、新装备、新工艺和新产品,园区良种覆盖率达96%,建成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37个,科技对农业贡献率达到62%。

此外,为进一步增强园区保障能力,我市率先在全省组建农业社会组织服务中心,建成农业、林业、供销、扶贫等6大产业联盟;加大涉农资金项目整合力度,出台以奖代补、贷款贴息、风险担保等财政扶持政策,撬动更多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投向农业园区建设;充分发挥“互联网+”作用,整合农业、供销等涉农部门服务资源,探索建立“2+5+N”农业社会化服务模式,采取订单式、托管式等方式,开展产品营销、统防统治等一站式服务,在全省、全国推广应用。

C重效益、强主体,推进经营体系加速创新突破

在梓潼县蜜柚+生猪生态循环现代农业园区,漫山苍翠的蜜柚林,硕果累累,果香宜人,从山顶大型“蓄肥池”里流出的沼液,经过管道输送到蜜柚林进行精准滴灌。

“园区通过‘园区+合作社+种植户’利益联结机制,先行先试成功探索出‘1+5’生态循环产业扶贫模式。”梓潼县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2019年园区生产总值约3.2亿元,实现108户贫困户全部脱贫致富,累计分红89万元。

沉睡的资产活了,收入有保障了,日子越来越好了。只有让农业经营有效益,农业才能成为有奔头的产业。

近年来,我市进一步打通利益联结,将当地农户特别是贫困户融入园区发展,参与到利益分配中来,享受园区增值效益,有效带动持续增收,确保到今年底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建成小康社会。据统计,2019年,县级以上园区带动农户47.24万人,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91万元,比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高出1300多元。

“主体要深度参与园区健康发展,不断创新产业组织方式,才能实现共进、共富、共舞。”据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在引导新型经营主体参与现代农业园区发展方面,我市指导正大、铁骑力士、新希望等龙头企业通过建基地、创品牌、搞加工,组建农业产业化联合体13个,实现了产业集群、分工合作、抱团发展。

生产效率、效益大幅提升后,农产品的销路在哪里?如何实现效益最大化?我市深入实施“互联网+农业”示范行动,大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引进农业社会化服务主体入园549个,农村电商经营主体1540个,实现益农信息社全覆盖,农业社会化服务覆盖率达51.6%,电商销售总额达18.4亿元,占总销售额的33.1%。

在脱贫攻坚决战决胜的关键之年,绵阳人正在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道路上阔步前行,努力开创绵阳农业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记者 赵烨)

浏览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