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767284010/2019-00017 主题分类: 工作动态
发布机构: 绵阳市乡村振兴局 发文日期: 2019-03-15
文号: 关键词: 脱贫攻坚

脱贫攻坚专报2019年第6期

2019-03-15 10:35文章来源: 扶贫开发局
字体:【    】 打印
▲“七个精准”支撑脱贫攻坚更加强劲有力。一是精准科技支撑,实现产业扶贫有突破。牢固树立“产业扶贫的关键是科技扶贫”的观念,把大力发展全市六大重点农业产业、十大农业主导产品作为科技扶贫发力的主攻方向,把平武县、北川县作为科技扶贫的重要示范区,建立了2个省级科技扶贫产业示范基地,指导各县市区打造市级科技扶贫产业示范基地,培育了一大批农业科技企业,带动了贫困户精准脱贫,形成了有贫困村的地方就有科技扶贫烙印的良好局面。制定《市级培育贫困村科技致富带头人的实施方案》,2019年将开展致富带头人专项培训工作,鼓励致富带头人在贫困地区开展创新创业活动,带动本地贫困户发展产业、增收致富。二是精准科技创新,实现农村“双创”有突破。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大力营造农村创新创业氛围。归国留学人员、返乡农民工、农村能人、退役军人、大学生村官等五路大军扎根贫困地区创新创业,创建了一大批农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带动了贫困户就近就业、脱贫奔康。推动15家国家级“星创天地”充分发挥“创新中心、创业之家”作用,孵化培育农业科技企业百余家,2018年组织推荐3家企业成功获批国家级“星创天地”。三是精准科技服务,实现线上线下有突破。组织召开全市“三区”人才科技服务工作动员会,落实69名“三区”科技人员到北川、平武等2个贫困县开展科技扶贫工作。同时,指导县市区申报省级“科技特派团”项目,2019年将实现每个县市区有“科技特派团”队伍。用好“四川科技扶贫在线平台”绵阳分平台,集聚全省全市各县专家资源,线上线下解决贫困户产业发展技术难题,有效解决问题2000余个。四是精准科技示范,实现整体发展有突破。建设县乡村三级科技扶贫示范体系,辐射带动贫困地区脱贫攻坚。集中打造平武县虎牙乡上游村、梓潼县大新乡两河村等8个科技扶贫示范村,加强科研资金投入,打造科技扶贫产业、建立科普示范基地、培育农业企业,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增1000余元,农民的文化科技知识有效增加,科技扶贫的示范效果立竿见影,科技示范村脱贫攻坚工作走在了各地的前列。五是精准科技普及,实现科学素质有突破。坚持扶贫与扶智扶志相结合,组织开展科技活动周活动,全市科技工作者参与2000余人次,接受群众咨询3万余人次,发放科技宣传资料10万余份,开展科普讲座200余场,科技宣传展板500余块,科技活动周直接受益群众达4万余人次。扎实开展扶贫产品“进科研院所”活动,组织全市科研院所定向采购扶贫产品,实现扶贫产品进科研院所食堂。六是精准科技项目,实现对上争取有突破。局领导多次调研科技扶贫工作,推动科技扶贫项目落地、实施、验收。全年争取省科技厅农业项目资金1000余万元,落实市级农业科技资金200余万元。大力开展科技扶贫项目大检查活动,实现科技扶贫项目检查全覆盖,强化科技扶贫资金使用、管理和监督,推动贫困户早日脱贫奔康。七是精准科技助力,实现脱贫奔康有突破。围绕平武县脱贫摘帽、北川县巩固提升目标任务,帮助补齐短板,确保高质量高水平完成脱贫摘帽。为平武县落实省市农业科技资金近200万元,支持平武特色产业发展。建设马铃薯种植省级科技扶贫示范基地1个,生态养猪、核桃种植市级科技扶贫示范基地2个;帮助争取27名省级“三区”科技人员到平武开展科技服务活动;推动了国家级“星创天地”--平武科技孵化中心建设,培育了11家农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帮助北川县组织包装2018年省级科技计划项目,落实省级科技扶贫资金近100万元,支持42名 “三区”科技人员到北川县开展科技服务活动。(市科技局) ▲提高易地搬迁质量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一是坚守搬迁红线,严格政策标准。牢固树立红线意识,不断强化业务水平。鼓励和指导各项目县因地制宜制定和出台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各类细则共计十余份,让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更加制度化、规范化;各项目县通过召开培训会、巡回宣讲、政策答疑等多种方式将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宣传到项目乡(镇)。全市易地扶贫搬迁住房图集设计、规划选址、质量技术指导、住房安全监督均由国土、住建等部门负责,各项目县根据贫困户的贫困程度、建房户人数、建房成本等因素制定相关的补助标准,确保贫困户不因搬迁过度负债、不因搬迁影响脱贫;同时与贫困户签订《旧房拆除复垦协议》,坚持搬迁新居与拆旧复垦同步推进,组织验收小组逐户检查建房和拆旧情况。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市发改委通过查阅资料、实地察看、入户访谈等方式定期不定期巡察各项目县搬迁对象是否精准,识别程序是否合规,政策宣传是否到位,项目落实是否达标等,如发现违反政策红线,立即勒令整改,并将整改任务直接下达给乡(镇),县发改局和项目乡镇为第一责任人,情节严重的将在全市通报。二是强化监督考核,巩固提升成效。建立了市、县稽察检查制度,落实“一月一稽察、一季一督导、半年一小结、全年一考核”的工作机制,采取日常调度、定期巡查、重点抽查、专项稽察、考核评估等方式,对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实施情况以及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监管。每月跟踪稽察情况在全市通报,并作为年度考核的重要依据之一,对稽察中发现的问题均以“定任务、定责任人、定时间、定成效”的“四定”原则落实责任,层层传导压力,进一步压紧压实整改责任,激发干部主动性和积极性,推动问题全面整改,不断巩固提升搬迁成效。2018 年还开展了扶贫领域(易地扶贫搬迁)的“四风”整治行动,配合财政部门集中整治惠民惠农财政补贴资金“一卡通”管理问题。加强易地扶贫搬迁干部警示教育,为从事易地扶贫搬迁的干部划定“十二条”红线,要求务必做到“十二个严禁”。三是着力精准帮扶,确保稳定脱贫。坚持搬迁与脱贫同步推进,不断强化易地扶贫搬迁群众的经济帮扶措施,提升搬迁户后续发展产业、发展经济的能力,增强“造血”功能,落实后续产业脱贫帮扶机制。鼓励和指导各项目县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开展有特色、有针对性、有实用性的帮扶措施。三台县充分发挥贫困村驻村农技员、专家服务团和非贫困村农技巡回服务小组优势,为搬迁群众提供农业技术服务,结合全县脱贫攻坚规划,鼓励搬迁群众大力发展绿色粮油和藤椒产业基地,积极加入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组织,实现多渠道增收,全县开展科技示范户活动,发放种子、肥料等帮扶物资近 900 次;依托 16 家定点培训机构,重点开展电子商务、焊工、中式面点师等职业工种培训,鼓励有劳动力的搬迁群众参与,拓展增收渠道;积极开发公益性岗位,惠及困难群众约 650 人。(市发改委) ▲“四大工程”推动绵阳旅游提档升级。2018年全市旅游系统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关于实施精准扶贫的战略部署,以建设“西部经济强市”为指引,以脱贫增收为目标,以品牌示范为引领,以乡村旅游为突破,抓实旅游扶贫工作。共投入资金2018.7万元用于我市贫困地区旅游产业发展,其中:省级资金130万元、市级资金65万元、县级资金1823.7万元。一是大力实施乡村旅游富民工程。依托我市富集的乡村旅游资源,积极开展省级旅游扶贫示范村、省级旅游扶贫重点村的创建培养工作,通过乡村旅游扶贫品牌号召力,提升我市乡村旅游扶贫吸引力,以游客消费带动富民创收。2018年,我市共有2个拟创建省级旅游扶贫示范村和14个乡村民宿达标户通过市级初评并上报省文旅厅。培育旅游扶贫重点村10个。投入市级旅游发展资金20万元支持北川县擂鼓镇田坝村乡村旅游扶贫项目建设。二是积极开展旅游公共服务建设工程。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厕所革命的重要批示指示精神为指导,按照“一管二改三建四满意”的总体思路,创新旅游厕所管理机制,充分运用市场化机制及现代技术加强旅游厕所监督管理。着力解决乡村旅游厕所数量不足、卫生较差、布局不合理、管理缺失等问题,全面提升我市旅游公共服务水平。截止2018年底,全市完成新建厕所17座,改建厕所14座,其中,安州区新建4座,改建5座;梓潼县新建1座;游仙区新建2座;仙海区改建2座;北川县新建1座,改建2座;三台县新建7座;涪城区新建1座;盐亭县改建2座;平武县新建1座,改建1座;江油市改建2座。平武县完成旅游商品研发基地建设。三是有序推进旅游人才培养工程。按照四川省旅发委开展的“两师一员”试点,2018年,平武县组织各类乡村旅游人才共120人开展为期7天的乡村旅游培训,大力培养乡村旅游规划师、乡村旅游工程师、乡村旅游技术员等乡村旅游人才。市旅发委组织全市180余名乡村旅游人才在北川维斯特开展乡村旅游提升专题培训,以智力提升扶贫,以旅游产业发展脱贫。四是探索推进景区带动工程。依托存量景区的提升和增量景区的打造,促进周边地区贫困村交通设施优化和生活环境改善,开展民居食宿接待、景区务工、配套供应农牧产品和旅游商品销售等方式实现脱贫,九皇山景区、平通印象梅林已成为此类发展模式的典范,景区周边的贫困村、贫困户作为景区发展的后续支撑,逐步实现贫困村、贫困户脱贫致富。(市文广旅游局) ▲商务扶贫助力脱贫攻坚。一是突出重点,精准施策。创新电商扶贫模式,制定“农村电商+精准扶贫”统筹推进工作模式,围绕北川、平武等贫困县和三台综改区等重点区域,引导优势电商企业通过“产业扶贫、创业扶贫、用工扶贫”等模式主动融入精准扶贫。普网·药博园建立“万亩中药材规模化种植”基地,吸纳当地农民工参与种植;北川返乡创业青年刘良虎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合作模式,吸纳社员69户,成立北川沃农生态发展有限公司,注册“老片口”商标,年出栏“传统生态”养殖生猪1200头。夯实电商扶贫基础,积极推广农村电子商务应用,在全市建立起9个县级电商运营中心、1620个村级电商服务网点,村级服务网点服务半径覆盖我市所有贫困村,为农产品上行、农村电商培训、物流配送提供有力的基础设施保障。加强电商扶贫人才培养,联合在绵高校、专业培训机构、电商企业、行业协会等开展“互联网+农村”“互联网+农产品”、移动电商等电子商务专题培训,重点培育大学生村官、退伍军人、农村创业青年、贫困村民,2018年来培训人数达20000余人次,其中培训农村贫困村民6000余人次,为电商扶贫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基础人才保障。二是拓宽渠道,增强后劲。加大扶贫产品品牌培育力度,制定《绵阳市特色网销品牌培育方案》,开设“绵阳特色馆”,培育三台米枣、涪城麦冬等特色网销品牌10余个,京东北川羌族馆开馆以来累计上线农特产品300余个,实现销售额324万元。平武县作为阿里巴巴扶贫模式首个试点县,立足中蜂养殖特色产业资源,通过支付宝蚂蚁森林平台推出“生态农产品网络预售模式”,首批1万斤产品上线1小时全部售罄,开创了阿里扶贫的新起点,成为贫困地区特色农产品通过网络走向世界的成功范例。北川9家企业13个类型150余种特色农产品亮相柯城区的北川农产品特色馆,并举办大型柯城-北川农特产品展销会,依托淘宝直播平台开设北川农特产品直播馆,开展线上线下互动营销,极大地拓宽了北川贫困农特产品销售渠道。三是创新体系,积极产销。创新扶贫产品销售体系,2018年出台了《绵阳市创新扶贫产品销售体系促进精准脱贫工作方案》,下发了《关于组织扶贫产品流通领域企业申报公益性集体商标标识的通知》,举办了“绵阳市扶贫产品展销对接会活动”,该活动组织42家四川省“公益性”扶贫集体商标农产品企业建立四川省“公益性”农产品扶贫专馆,以及48家农业专合组织和家庭农场的扶贫农产品展销区,共计600余个产品参展。相关市级部门组织机关和事业单位、市大中型企业、学校、医院、科研院所、各商超等100余家企业单位积极参与产销对接,定向采消扶贫产品,帮助构建便捷、高效、稳定的扶贫产品销售渠道。据统计,活动当天现场销售金额达5万余元,签订扶贫产品采购合同(意向协议)50余个,采购金额达1000余万元。通过活动加大了扶贫产业宣传推介和产销对接力度,实现了扶贫产品与市场精准对接,帮助市级贫困村和贫困户构建便捷、高效、稳定的产品销售渠道,推动形成产业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的大扶贫格局。 (市商务局)
浏览次数:

扫描二维码随身看资讯

正在阅读:脱贫攻坚专报2019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