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767284010/2019-00015 主题分类: 工作动态
发布机构: 绵阳市乡村振兴局 发文日期: 2019-03-15
文号: 关键词: 脱贫攻坚专报

脱贫攻坚专报2019年第4期

2019-03-15 10:33文章来源: 扶贫开发局
字体:【    】 打印
编者按: 2018年我市各部门切实把实施扶贫专项作为脱贫攻坚最紧迫的任务来抓,狠下“绣花”功夫,创造性地开展工作,22个扶贫专项年度目标任务高质量完成,探索出了一些好的经验和做法。现将2018年专项扶贫工作典型经验和特色亮点予以转发,供相互学习借鉴。 ▲管好用活“四项扶贫基金”全力服务脱贫攻坚。为有效解决贫困群众在生产发展、看病就医、子女就学等方面的现实难题和长远生计,按照全省统一部署,绵阳市立足脱贫攻坚实际,组建了四项扶贫基金。截至目前,四项扶贫基金总规模达5.68亿元,已累计支出3.53亿元,惠及群众达13万人,充分激发了贫困群众脱贫奔康内生动力,为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贡献了重要的财政力量。一是多层次构建制度体系。在市级层面,建立市级部门联动监管机制,定期组织扶贫开发局、教体局、卫健委、农业农村局等部门召开联席会议,通报有关情况,研究重大问题。在县级层面,指导各地完善基金管理办法,分类制定基金使用办法、实施细则等规程,围绕贫困户就医、入学、产业发展等现实困难精准投放。在村级层面,制定细化村级操作流程,指导贫困村因地制宜制定基金操作办法和章程,提升贫困户申请基金的针对性、操作性,最大限度减少审批流程,方便贫困群众使用。二是多渠道做大基金规模。建立四项扶贫基金“1+3”稳定增长机制,即除财政安排垫底资金外,同时还统筹整合涉农资金、贫困户住房建设贷款分险金、社会捐赠等三类资金汇入“基金池”。目前,四项扶贫基金中财政垫底资金为4.91亿元,主要是争取省级财政补助资金1.23亿元,市级财政安排0.55亿元,县财政安排资金3.13亿元。同时,从贫困户住房建设贷款分险金调入0.37亿元,统筹整合涉农资金中安排0.24亿元,吸引社会捐赠资金0.05亿元,累计汇入“基金池”0.66亿元。通过“1+3”投入机制,全市累计筹集四项扶贫基金5.68亿元。三是多途径精准使用基金。对教育、卫生扶贫救助基金和扶贫小额信贷分险基金,按照“量入为出、专款专用”原则安排使用,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目标,实施有效救助,合理分担风险,全力破解贫困群众因病、因学致贫返贫的核心难题,截至目前,已支出教育、卫生、扶贫小额信贷分险基金0.57亿元,资助贫困群众3万多名。对贫困村产业扶持基金,围绕“一村一特、一村一策”,以发展产业促农增收为目标,在北川、安州、三台等地探索实践了家庭经营、股份合作、集体带动等三项模式,支持贫困户发展种养殖业,贫困户入股合作社分红,贫困村发展集体经济。截至目前,已支出产业扶持基金2.96亿元,惠及贫困户近10万名。 (市财政局) ▲聚焦产业发展助推精准扶贫。一是打造特色,做大做强优势产业。紧紧围绕绵阳市现代农业“六大重点产业、十大主导产品”,全市农业产业扶贫专项投入3.39亿元,突出抓好平武中蜂、北川茶叶、优质麦冬、优质蜜柚等贫困村贫困户参与度较高、增收效果明显的特色产业发展,着力打造“一村一品、一户一业”。2018年,新建高标准农田24.65万亩,新增农机动力10000千瓦,新建或改造提灌站30座,新建农产品初加工设施55座,新建或改造现代农业产业基地16.4万亩;新建现代农业融合示范园区9个,休闲农业专业村7个;12578人依靠发展农业产业实现脱贫。二是问计于民,切实做好技术帮扶。优化调整了农业产业扶贫专家服务团、农技巡回服务小组和驻村农技员三支力量,针对520个贫困村选派驻村农技员546名、农技巡回服务小组123个,组建专家服务团12个,重点围绕贫困村科技示范户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抓好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的示范推广,提供菜单式技术指导服务,示范带动周边农户学科技、用科技,帮助贫困户掌握1-2项实用致富技术。2018年已建设农业科技示范基地18个,培育科技示范户4380户,开展市县乡村四级培训3752班(次),培训12.05万人次。三是不断创新,提炼农业扶贫模式。在贫困地区大力推广“托养寄养”、“龙头企业+贫困户”、“合作社+贫困户”等模式,已总结提炼梓潼县“1+5”、平武县“中蜂+”、北川“互联网+”、安州区“343”等农业产业扶贫典型模式。北川县依托“互联网+”特色产业,把具有“北川产”“北川造”特色种养业以及农特产品粗加工作为主攻方向,在农村淘宝、普网.药博园平台上已签约药商130家,入驻药商75家,平台交易额达到3.4亿,中药材现货交易近350万元;平武县探索“平武中蜂+”产业扶贫模式,建成平武中蜂+产业示范园84个,养殖中蜂达10万群,2018年蜂产业及产品产值达5亿元,带动3700余户贫困户户均增收2000元以上。四是突出重点,抓好插花式产业发展。为进一步统筹解决“插花式”贫困问题的要求,先后印发《关于抓紧抓实农业产业脱贫攻坚工作的通知》和《绵阳市建立贫困户产业发展指导员制度工作方案》,因地制宜设置产业指导员,构建以“插花式”贫困户为主要成员的新型经营主体,整合非贫困村贫困户农业产业发展资源,打破乡镇界限,实行分区规划、分类指导、重点扶持,通过标准化生产或技术帮扶,实现连片种植、规模养殖,促进“插花式”贫困户产业发展和村集体经济增收。五是强化管理,用好用活扶持基金。市委市政府将贫困村产业扶持基金当年使用率不低于50%作为考核县(市、区)脱贫攻坚工作市级考核重要指标之一,每季度在《绵阳日报》上发布推进情况,截止2018年12月底,全市贫困村产业扶持基金已使用24763.58万元,使用率达86.58 %。江油市、平武县率先出台《非贫困村产业扶持基金使用管理办法》,江油市累计安排非贫困村产业扶持基金2992万元,插花贫困人口人均1500元;北川县218个非贫困村建立产业基金2180万元,93个贫困村建立产业基金4658万元,产业扶持基金实现村村全覆盖,基金总规模达6838万元。六是狠抓整治,转变扶贫工作作风。对中央巡视组、省委巡视组、市委巡察组等反馈有关农业产业扶贫问题,制定专项整改方案,实行专项治理“责任制+清单制+督考制+销号制”,对照问题逐一细化措施,限时整改,落实到位。全市共查找了4类14个问题,已全部完成整改,对需长期坚持的则形成长效工作机制,巩固整改成果。对市脱贫办反馈的暗访发现问题,以发“点球”的形式责成县级农业部门立即整改,确保问题整改落实到位。(市农业农村局) ▲推进交通大会战为脱贫攻坚“铺路”。市交通运输局依托交通建设攻坚大会战,有序推动交通扶贫专项工作,为全市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铺路搭桥。2018年,全市225个退出贫困村通村硬化路指标均提前达标,完成交通总投资139.26亿元,投资持续保持高位运行;“四好农村路”加快建设,平武、北川农村公路建设成果获《人民日报》头版、中央电视台报道。一是“一盘棋”统筹实施。充分发挥市交通攻坚大会战指挥部平台协调职能,统筹推进交通基础设施扶贫专项。截至目前已累计召开交通攻坚大会战指挥部全体会议9次,集中研究重点扶贫交通项目推进计划等各项重点工作,形成了“全市一盘棋、上下一条心”的工作格局。加强行业指导,成立了交通基础设施脱贫专项领导小组,做好全市交通扶贫项目建设的推进指导。利用局党委会、“交通大讲堂”等平台,加强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脱贫攻坚系列讲话精神的学习,用以指导交通脱贫攻坚高质量开展。二是“三战线”齐步推进。高速公路外扩通道,绵西高速建成通车,推动全市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迈上400公里台阶,全省排名从12名跃升至第5名;九绵高速、广平高速加快建设,G5成绵扩容、绵苍高速完成投资人招标。干线公路内搭骨架,省道416线绵中路、省道415线江油武都至平武界等4个项目建成通车,省道306线盐亭县两河至共和段等 6个项目正在开展前期工作,PQI指标持续提升。农村公路丰富末梢,2018年建成县乡道485公里、村道1112公里。扎实推进示范创建,在安州区召开了现场会,培育推出首批市级示范乡镇,“四好农村路”工作得到了市委书记刘超同志的肯定批示。三是“四机制”督促指导。建立分级联动机制,报请市领导不定期开展重点项目督导,同时联合市目督办开展专项督导,对问题项目点名通报;建立分片督查机制,结合“项目年”等工作安排,市局党委成员包片督导各县市区,及时发现问题并督促整改;建立定期通报机制,每月通报各县市区项目和投资情况,着重分析存在的问题,明确整改要求,并抄送各县市区党委、政府;建立专题督办机制,对推进特别缓慢的,通过召开督办会、“点球”通报、约谈等方式,进一步加大整改力度,确保项目建设提速。(市交通运输局) ▲把握“六个精准”以技能培训和就业促进助力脱贫攻坚。一是精准锁定扶贫数据。落实就业扶贫“五个办法”,建立市、县、乡、村“四级联动”机制,按季更新农村劳动力实名制登记数据库和贫困家庭劳动力信息,做好与脱贫攻坚“六有”大数据平台的比对复核工作,做实全市贫困劳动力统计数据。2018年全面摸清、登记入库,实名制管理贫困劳动力10.88万人,已实现就业9.79万人,在家务农3.96万人。二是精准开展职业培训。组织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劳动者参加各类职业技能培训,2018年完成各类扶贫培训3254人。举办市级“扶贫专班”,把贫困劳动力“请上来”,做到“包吃住、包学会、包就业”。全年全市共举办“扶贫专班”8个,培训贫困劳动力276人。三是精准提供就业服务。对登记求职的贫困劳动者开展“一对一”就业指导服务,定期发布就业扶贫岗位信息专刊,定期举办就业扶贫专场招聘会。对贫困家庭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开展职业指导,引导其制定正确的职业规划。积极引导贫困劳动力到省内县外充分就业,在平武试点就业扶贫车间建设,鼓励和引导企业、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吸纳贫困劳动力就近就地就业。全年全市举办扶贫专场招聘会59场,提供165511个岗位,企业与3799名贫困群众达成意向用工协议。四是精准实施就业援助。落实职业介绍补贴、就业见习补贴等一系列补贴,大力开发孤寡老人和留守儿童看护、乡村道路维护等公益性岗位,对贫困劳动力进行托底过渡性安置,优先用于安排大龄、残疾、家庭特别困难的贫困劳动力。全年本地企业吸纳就业2625人,开发公益性岗位3868个,安置贫困人员3673人。五是精准打造扶贫平台。将吸纳一定数量贫困劳动力就业的用人单位或带动贫困劳动力增收的种养业、发展手工加工、居家灵活就业的经营主体作为扶贫基地,给予扶持。全年新建市级就业扶贫基地(车间)和市级就业扶贫示范村各10个。六是精准治理作风问题。强化脱贫攻坚工作研究指导督导力度,先后召开12次脱贫攻坚专题会,局领导11次带队深入平武、北川、梓潼、盐亭等地调研和督促检查脱贫攻坚工作推进情况,对全市上下工作不到位、进度迟缓、任务完成较差的地方,采取“发点球”的方式进行重点督导,压紧压实工作责任。(市人社局) ▲六举措深入农村土地整治扶贫专项工作。一是多方论证,力争群众满意。组织专家组深入项目现场,实地踏勘,认真听取农业、水利等部门意见,大力开展项目调研,及时反馈修改施工设计。充分征求群众意愿,了解群众希望进行土地整理的位置和内容,综合考虑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对涉及村的占补平衡项目规划设计方案提出科学合理、因地制宜的建议,赢得群众支持。二是加强业务培训,增强管理水平。通过业务培训班、土地整治项目交叉检查等多种形式对从事土地整治扶贫专项的相关工作人员进行政策业务培训,有效的提高了项目管理水平,保证年度项目按时保质完成。三是明确各方职责,协调推进。在项目开工之时及时组织召开施工方、监理方、设计方、项目所在乡镇人民政府和村社代表共同参加的项目协调会,明确分工,细化职责,保证工程进展顺利。四是强化项目监督,严把工程质量。项目实施过程中,派现场代表进驻施工现场,负责协调工程实施;工程监理单位严格按照客观、公正、公平的原则,对项目施工质量、工程进度、工程费用开支进行全方位的监督;充分发挥乡镇、村社干部、群众的监督作用,坚持层层把关,发现质量问题及时提出整改意见并检查整改结果,确保工程质量合格。五是坚持制度规范,确保资金运行。严格实行项目法人制度、施工招投标制度、工程监理制度、廉政制度、项目公示制度,确保项目从申报到项目实施的全过程中,严格按制度和程序办事,规范运作,保证资金投入安全。六是加强项目资金管理。专项资金,专户存储,专款专用,按项目核算,严格履行支付逐级审批手续,在资金运行上不存在乱支、超支等现象。(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打好社会保障扶贫组合拳发力兜底脱贫。一是聚焦低保兜底,实现“应保尽保”。精准认定低保兜底对象,对符合农村低保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按规定程序纳入低保范围,全年将符合条件的3.54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纳入农村低保实施政策性兜底扶贫, 累计发放救助金8932.79万元;持续提高农村低保标准,从2018年1月1日起,全市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调整为3840元/年,超出国家扶贫标准和全省农村低保标准低限;完善低保核查机制,加强农村低保动态管理,有效遏制“错保”“漏保”等问题发生,低保对象更加精准、群众更加认同。二是聚焦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代缴,实现“全覆盖”。指导各地人社、民政、扶贫等部门清理应代缴人员数据,报省级相关部门核对,并同步开展代缴工作,全年共清理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应代缴建档立卡未标注脱贫的贫困人员、低保对象、特困人员共计13.08万人,已为其代缴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费,代缴率100%,超额完成省级下达10.76万人的目标任务数。三是聚焦贫困残疾人扶助,实现“应助尽助”。 加强对贫困残疾人的帮扶力度,实施残疾人扶贫对象生活费补贴、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和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制度。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达到每人每月80元,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一、二级分别达到每人每月80元、50元。全年向符合条件的对象累计分别发放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6966.94万人次、4260.32万元;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5169.09万人次、4134.44万元;向符合条件的建档立卡残疾人扶贫对象生活补贴3337人、468.3万元。(市民政局)
浏览次数:

扫描二维码随身看资讯

正在阅读:脱贫攻坚专报2019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