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00828452X/202204-00016 主题分类: 规划信息
发布机构: 绵阳市政务服务监督管理局 发文日期: 2022-02-01
文号: 关键词: 2021年工作总结和2022年工作计划

绵阳市政务服务监督管理局 2021年工作总结和2022年工作计划

2022-02-01 14:19文章来源: 政务服务监督管理局
字体:【    】 打印

2021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全市政务服务系统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有关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的各项决策部署,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立足长远、主动作为,着力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努力打造“国内一流、四川领先”的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企业、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满意度不断提升。我市代表四川参加2020年中国营商环境评价,在80个参评城市中评为优秀等次,其中,纳税指标位居全国第18位、成为该指标全国标杆城市;被省政府表扬为2021年度全省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工作先进集体,成绩排名全省各市(州)第1位,已连续3年受此表扬;连续2年在四川省营商环境评价中综合排名第2位,其中政务服务指标连续2年排名全省第1位;市公共资源交易服务中心被省政务服务和资源交易服务中心授予全省首批“示范交易中心”称号。

一、2021年主要工作开展情况

(一)统筹谋划、完善体系,着力优化全市营商环境。一是建立健全领导体系。成立由市长任组长的市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领导小组,下设由分管副市长为组长,牵头单位主要领导为副组长的20个专题组,形成了“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抓,市级分管领导牵头抓,牵头单位一把手具体抓”的三级责任体系。二是加强日常研究部署。充分发挥全市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作用,筹备召开领导小组会议3次,全市营商环境工作推进会9次。三是做好工作跟踪督办。坚持“工作项目化、项目责任化”,梳理形成工作任务清单,运用“两书一函”、实施清单制管理、对账式销号,确保优质高效完成各项任务。四是加强监督监管。健全营商环境监管机制,营商环境工作实行党委政府重点工作督查、人大代表询问、政协专题调研、纪检监察机关专项检查“四查并举”制度。开展首届营商环境监督员聘任工作,建立由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企业家代表、群众代表等100人组成的营商环境监督员队伍。五是推进科技领域“放管服”改革。会同有关部门,组建工作专班,开展专题调研,代市政府起草形成了《绵阳科技城深化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放管服”改革试点方案》,目前已经省政府报送国务院办公厅。

(二)提质增效、便民利民,着力提升政务服务水平。一是推行“一网通办”前提下“最多跑一次”。线下市县乡三级全面实行“一窗综合受理、后台分类审批、综合窗口出件”办理模式,线上全面推行“一网通办”模式。二是推行“一件事一次办”。按“一表两单两图”的总体架构,对“一件事”分类分级梳理,编制标准化服务指南。梳理上线群众常办的150个“一件事一次办”应用场景,设置线下专窗,开设线上专区,实行“一次告知、一表申报、一次联办、一次办好”。三是打造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便民服务体系。通过建章立制、规范引领、督查培训、拉练比拼等多措并举,将便民服务中心打造成“4+N”综合服务体,镇村便民服务体系“三化”建设水平进一步提升,通过了省政务服务和资源交易服务中心组织开展的省级示范便民服务中心达标验收。四是推行“跨省通办”改革。线下设置办理专窗,线上开设申报专区,共实现133项“跨省通办”、148项“西南五省通办”、95项“川渝通办”、43项“绵碚通办”、58项“衢绵通办”政务服务事项异地可办。五是打造“全绵办”政务服务平台。依托省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建成绵阳市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平台(“全绵办”平台),依申请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可办率达100%,全程网办率达99.04%。

(三)服务企业,搭建“两个中心”,着力完善企业服务机制。一是优化提升“五专”企业服务机制。完善专线、专网、专窗、专班、专员“五专”企业服务机制,依托市县乡村四级政务(便民)服务平台,在9个县市区、4个园区、166个乡镇(街道)、2069个村(社区)全部建立线下企业服务中心,全市现有企业服务窗口2253个、企业服务专班2253个、企业服务专员队伍3200余人。二是搭建“绵企通”政企服务平台。在“绵阳市企业服务云”基础上搭建“绵企通”政务服务平台,打造“距离企业最近、政策推送最准、诉求处理最好、项目建设最快、融资渠道最广、企业链信息最全”具有绵阳特色的企业服务体系。截至目前,平台注册企业32000余家,对接47项数据,梳理惠企政策1504项、申报事项211项、编制办事指南211项,提供“免申即享”惠企政策事项50项。办理企业诉求510条,办结率100%,满意率100%。三是持续深化“绿色通道”制度。向重大招商项目和重点企业发放“服务绿卡”,为持卡企业和持卡人开通审批服务绿色通道95次,为持卡企业职工提供就医、入学、公积金提取、出入境等生活便利300余次。四是开展企业服务月活动。9月,围绕“走访蹲点、纾困解难、政策解读和精准推送、平台宣传应用推广、‘五专’机制提升”开展五大系列活动,走访企业5万余户、收集并处理诉求488件。五是开展涉地涉房历史遗留问题化解处置攻坚。推动神州南都一期、滨江世纪花园等421件纳入台账管理的历史遗留问题完成化解,企业、群众获得感、满意度大幅提升。

(四)强化支撑、推进共享,着力推进智慧政府建设。一是规范政务信息化项目管理。出台《绵阳市政务信息化项目建设管理办法》,明确全市政务信息化项目的规划、审批、建设、资金、监督管理等职责。2021年以来,对市级相关部门(单位)87个信息化项目进行评审,已评审完结的77个项目送审总金额2.383亿元,审定总金额1.877亿元,节省投资预算5062.53万元。二是开展政务数据共享攻坚。建成绵阳市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平台,截至目前,已实现43个部门(单位)、13个县市区(园区)的461项文件资源、6453个数据库表、1463项接口资源对接,打通公积金、人社、不动产登记、住建、市场监督管理、生态环境、税务、发改委等8个部门专网,接口资源调用1365万余次。三是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严格落实市政府《绵阳市新型智慧城市顶层设计(2020—2022)》《绵阳市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总体方案》有关部署,着力打造“国内一流、西部领先”新型智慧城市。截至目前,已建成绵阳市城市服务平台“i绵阳”APP,上线疫苗预约等应用服务1212项,累计注册用户54万,累计访问量3400万次。城市智脑工程、交通畅行工程等新型智慧城市项目正有序推进中。

(五)加强监管、公开透明,着力规范公共资源交易体系。

一是持续深化全流程电子化,创新招投标活动方式。按照省政务服务和资源交易服务中心要求,完成了公共资源交易主体统一认证,实现“一地注册、全省通用”,全面推行交易过程全流程电子化,进一步提高了项目评标质量和监管实效。二是强化巡视巡察问题整改,有序推进政府采购工作。围绕省委第五巡视组政府采购领域专项巡视反馈意见,主动抓好整改提升。上线运行政府采购电子商场,推进政府采购工程建设项目电子化,搭建“政采贷”金融服务平台,切实提升供应商资金保障能力,化解中标企业融资难题,自开通以来已为60余家中小企业提供融资贷款约6500万元。三是强化交易现场监督管理,持续推进标准化规范化。以政府采购巡视巡察反馈意见整改工作为切入点,不断强化交易现场监督管理实效。制定了《绵阳市政府采购中心供应商质疑答复实施细则(试行)》《绵阳市政府采购中心质疑处理内部规范(试行)》等一系列制度,规范了质疑受理、处理流程,有效提升政府采购质疑处理质效。四是指导县市区创建全省“示范交易中心”。指导涪城、游仙、安州、三台、梓潼、北川、平武等县市区顺利通过省政务服务和资源交易服务中心组织的全省第二批“示范交易中心”验收。

(六)强化引领、从严治党,着力加强党的建设。一是多措并举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坚持运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党员干部头脑,扎实开展好党史学习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全年组织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扩大)会议14次、学习研讨11次,党组成员撰写心得体会70余篇。坚持党管意识形态原则,党组全年专题研究意识形态工作2次,分析研判意识形态和思想政治工作4次,制定《党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提醒制度、约谈制度》,推动意识形态工作责任落实落细。二是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严格落实民主集中制,实施“三重一大”集体研究决策;组织科级及以上领导干部述责述廉;坚持双重组织生活会制度,党组成员主动参加所在支部党史学习教育专题组织生活会,高质量开好年度党员领导干部民主生活会;压紧压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制定《2021年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要点》《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清单》,梳理56个廉政风险点并全部制定防范措施,将从严治党责任层层传导、压紧压实,局党组全年研究全面从严治党和党风廉政建设工作12次。三是主动接受监督检查,切实抓好问题整改。加强与市纪委监委驻市司法局纪检监察组的沟通协调,定期汇报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情况,主动请纪检监察组对全局“三重一大”事项、重大政府采购项目、干部队伍党风廉政建设进行监督;针对省委市委巡视巡察反馈意见,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逐条梳理问题、深挖问题根源、细化整改措施,明确责任人和整改时限。截至目前,省委第七巡视组、省委第五巡视组、市委第一联动巡察组反馈的共计26项整改任务,全部完成阶段性整改。四是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激发干事创业活力。坚持党管干部原则,突出政治标准选人用人,严格执行《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局机关及所属事业单位全年提拔正科级领导干部2名、副科级领导干部3名,通过公开遴选、招考等方式调入干部8名;通过理论学习、教育培训、实践锻炼等方式不断提高干部队伍的政治素养、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从严干部日常管理,抓紧抓实干部作风建设,在市政务服务系统营造出崇尚实干、务实进取的干事创业良好氛围。

虽然我局各项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对照上级要求和企业、群众期盼,仍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对营商环境统筹力度还需进一步加大。从参加中国营商环境评价结果来看,营商环境18个指标表现参差不齐,仅纳税1个指标为优异,政务服务等12个指标为优秀,政府采购等3个指标为优良,开办企业、获得电力2个指标为良好,目前对涉及多事项、跨部门的指标还缺乏强效的统筹协调机制。二是部分重点领域改革还需进一步推进。从现有工作成效和进度来看,“一网通办”能力巩固提升行动、营商环境短板指标提升等方面,还需进一步持续发力。三是数据共享应用还需进一步加强。面对信息壁垒、数据烟囱等问题,数据资源归集整理还需加快、应用场景偏少,部分信息化平台功能还不完善,政务数据、社会数据和互联网数据尚未有效汇聚。四是党建形式还需进一步拓展。习惯于传统党建工作方式,创新性、灵活性不够,集体学习、支部活动一定程度上对党员干部吸引力和凝聚力不强。

二、2022年工作打算

2022年,我局将继续坚定不移贯彻中央、省、市决策部署,以深入落实市第八次党代会、市委八届二次全会、市委经济工作会议等重要会议精神和市委市政府各项决策部署为契机,瞄准最高标准、最高水平,开拓进取,创新发展,全面打造“国内一流,四川领先”的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助力全面建设中国科技城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绵阳。

(一)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一是根据国家、省、市相关文件及会议精神,借鉴学习先进地区经验,结合我市实际,高标准制定《绵阳市2022年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方案》。二是全面做好2021年国、省营商环境评价工作。坚持早谋划、早部署、早准备,全面系统指导各专班开展迎评准备工作,确保取得最好成绩。三是持续发挥市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作用,抓好整体工作谋划。坚持营商环境“月调度、季点评”,定期筹备召开领导小组会议,适时组织召开全市营商环境工作推进会,研究部署相关工作。四是用好“两书一函”,充分发挥营商环境监督员作用,及时发现问题,督促问题整改,确保全市营商环境建设工作有序推进,市场主体满意度不断提升。五是做好2022年国务院第九次大督查迎检工作,加强营商环境工作宣传,开展营商环境先进案例汇编,全面展示我市改革取得的各项成绩。

(二)持续夯实政务服务“主阵地”,提升政务服务能力。一是持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深入实施政务服务事项“四减”行动,推进市、县、乡三级政务服务事项减环节、减材料、减费用、减时限,确保政务服务事项“一次办”事项占比100%、即办事项占比60%以上,承诺提速率90%以上;编制公布2022版市级公共服务事项清单,指导各地编制公布县级公共服务事项清单;进一步推进政务服务事项“告知承诺制”,公布第二批实施“告知承诺制”事项清单;探索部分政务服务事项“秒批秒办”。二是持续推进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持续深化“三集中三到位”,推动政务服务事项全部进驻政务服务大厅,避免企业、群众“多头跑”;进一步推进“一窗综合受理”改革,推动各级政务服务大厅全面实施“一窗受理”,确保同一事项无差别受理、同标准办理;进一步优化各级政务服务大厅功能分区、完善设施设备、标识标牌,继续提供免费邮寄、免费复印服务;进一步健全各项大厅管理制度,继续推行“绿色通道”、帮办代办、全程预约等优质服务,完善“办不成事”受理窗口、“局长进大厅”服务窗口设置,为群众办事兜底。三是深化政务服务跨区域通办。根据企业、群众办事需求,健全异地受理机制和工作规程,逐事项落实“跨省通办”“西南五省通办”“川渝通办”等清单,梳理公布第二批“绵碚通办”“绵衢通办”事项清单;进一步优化四川政务服务网绵阳市站点“跨区域通办”申报专区;做好省级“省内通办”综窗改革试点,拓展跨区域通办范围,力争为更多异地企业群众提供“跨区域通办”服务。四是持续推进“一网通办”前提下的“最多跑一次”改革。持续发挥工作专班作用,坚持“日督查周总结月通报”和“点对点”跟踪问效,将网上政务服务能力优化提升情况纳入对各地各相关部门年度政务服务指标考核;全面对照省“一网通办”能力巩固提升专项行动方案和省上印发的成绩单指标解读要求,逐指标进行分析,制定对应提升优化措施;在完成省级基础目标的同时,按照全省领先的要求,自加压力,确保“一网通办”能力巩固提升专项行动位居全省第一方阵;做好省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4.0版相关试点工作,推进政务服务事项标准化。五是持续推进“一件事一次办”改革。优化四川政务服务网本地站点“个人一件事”“法人一件事”事项清单,确保“一件事”服务场景相关要素更加精准,梳理上线更多”一件事”主题式服务,提高企业、群众办事获得感、体验感;完善线下“一件事”受理综窗设置,健全窗口运行机制和部门协调配合机制,优化“一件事”办事指南,确保“一件事”实现“前台综合受理、后台分类审批、一窗综合出件”落地落实。六是切实做好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深入推进镇村便民服务体系建设。按照省、市镇村便民服务体系建设要求,持续深化镇村便民服务体系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建设,争创更多省级便民服务中心、便民服务室试点;大力推行“便民服务+”,切实将便民服务中心打造成集多种服务于一体的便民服务综合体,基层便民服务机构为基层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让基层群众办事“好办事”。

(三)建好用好“绵企通”,持续深化“五专”企业服务机制。一是进一步完善企业服务体系,规范平台管理规则。发布并上线运行“绵企通”政企服务平台,制定印发《绵阳市“绵企通”政企服务平台管理运行规则》,强化平台宣传运用推广,优化平台“五通”服务功能,充实平台企业数据库、政策库、帮办代办政务服务事项库、重点企业库、各级各类服务专员库等基础信息,加强管理人员业务培训,提高平台管理维护水平。二是梳理惠企政策,推行惠企政策“一窗受理”。继续在全市范围内开展惠企政策梳理,统一梳理各部门“口袋政策”,形成惠企政策库,编制申报指南,录入“绵企通”平台,对惠企政策进行精细化、多维度梳理,实现政策的精准解读、智能匹配、精准推送和一键申报,变“多头申报”为“统一申报”,变“企业找政策”为“政策找企业”,推行惠企政策“一窗受理”。三是强化帮办代办,服务企业“零距离”。进一步规范市县乡村四级“企业服务中心”,打造“企业服务之家”,提供诉求处理、政策申报、帮办代办等综合服务,组建帮办代办专员,为企业提供“一对一”全流程保姆式服务,为重大项目、重点企业提供“即来即办、优先快办”等服务,以企业办成“一件事”为目标,上线各种办事场景,打通服务企业“最后一公里”。四是持续抓好每年9月“服务企业活动月”活动,深入走访企业,通过政策宣传、纾困解难、教育培训、银企对接等活动,构建全方位、多层次政企互动机制,密切政企关系、提升服务水平、助力企业发展,更好维护企业权益,构建亲清政商关系。

(四)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一是建立健全组织领导体系。推动组建高位有效、权责明晰的“新型智慧城市”建设领导小组,探索创新智慧城市长效运营模式,加快建设“城市大数据及智脑工程”,为各地各部门创新应用提供能力支撑。二是完善政务信息化项目建设统筹机制。修订《绵阳市政务信息化项目建设管理办法》,推动我市政务信息化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建设信息化、智能化、数字化的政府移动政务办公平台,打破数据“孤岛”,实现全市政府系统跨层级、跨地域、跨系统、跨部门、跨业务的沟通交流和协同办公。三是推进电子政务外网扩容升级。纵向实现第五代移动通信(5G)和光纤双千兆到市县、百兆到乡镇,横向进一步拓展网络覆盖范围、实现应连尽连。扩大互联网协议第六版(IPv6)部署规模,建设网络管理平台,持续提高外网智能化管理水平和安全服务能力。四是升级市级政务云。持续推进新建非涉密政务信息系统上云部署,引入竞争机制,构建安全可靠、服务高效的多云架构的政务云体系,完善政务云灾备体系,实现关键数据异地灾备和关键应用多云部署。

(五)强化监督监管,增强行业行为规范。一是在2021年基础上,进一步清理核查中介服务项目,依法确认中介服务项目,编制《绵阳市行政审批中介服务事项清单(2022年版)》做好执业行为规范。二是完善中介服务网上超市的运行。大力推广绵阳市中介服务网上“超市”,严格落实中介服务机构“零门槛、零限制”进驻,力争总数超过500家。实现中介服务网上展示、网上竞价、网上交易、网上评价,降低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对中介服务行为实施全过程监管。建设交易信用信息库,配合发改委等部门做好信用体系建设工作。三是持续深入推进工程招投标领域突出问题系统治理,深化全省“示范交易中心”创建,推进全流程电子化建设,做好政府集中采购机构标准化建设试点,确保我市公共资源交易服务走在全省前列。

(六)加强党的建设,提供坚强保障。一是强化理论学习,引导全体党员干部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历次全会、省委、市委重要会议精神,持续深入开展好党史学习教育,做到学用结合;二是加强党员干部管理,进一步强化干部责任意识、担当意识,强化党员干部自我监督、相互监督、制度监督、组织监督、民主监督,引导广大党员干部遵纪守法;三是深入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从严执行各项廉政纪律,健全谈话提醒、监督问责长效机制,常态化开展党风廉政教育,杜绝各类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坚守廉政底线,做到警钟长鸣。

浏览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