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731590286/202207-00002 主题分类: 其他文件
发布机构: 绵阳市应急管理局 发文日期: 2022-07-08
文号: 绵府发[2022]6号 关键词: 绵阳市“十四五”应急管理体系规划

绵阳市“十四五”应急管理体系规划

2022-07-08 12:25文章来源: 应急管理局
字体:【    】 打印

绵阳市“十四五”应急管理体系规划

 

 

第一章  “十三建设成效与不足......................6

第一节  建设成效..............................6

第二节  存在不足.............................10

“十四五”机遇与挑战......................12

第一节  发展机遇.............................12

第二节  面临挑战.............................13

 总体要求.................................15

第一节  指导思想.............................15

第二节  基本原则.............................16

第三节  规划目标.............................16

第四章  主要任务.................................19

第一节  加强应急管理体系建设.................19

第二节  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23

第三节  推进综合防灾减灾工作.................30

第四节  加强应急救援队伍建设.................35

第五节  加强应急物资保障能力建设.............37

第六节  提升应急管理依法治理水平.............39

第七节  提高应急管理信息化水平...............41

第八节  提升应急管理群防群治水平.............44

第五章  重点工程.................................47

第一节  安全风险防控能力提升工程.............47

第二节  防灾减灾能力提升工程.................48

第三节  应急救援能力提升工程.................50

第四节  应急保障能力提升工程.................51

第五节  应急管理信息化建设工程...............52

第六节  应急宣传教育能力提升工程.............54

 保障措施.................................55

第一节  加强组织领导,统筹协调推进............55

第二节  加大投入力度,提供有力保障............55

第三节  强化检查评估,确保进度质量............55


应急管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及时应对处置各类灾害事故的重要职责,担负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使命。为深入贯彻中央、四川、绵阳市有关应急管理工作的决策部署,据《绵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二0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四川省十四五应急体系规划》相关文件和法律法规以全面提升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水平为根本着力点,制定《绵阳市“十四五”应急管理体系规划

第一章  “十三五”建设成效与不足

第一节  建设成效

十三五期间,绵阳市始终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强化责任落实,扎实推进安全生产、防灾减灾和应急救援体系建设工作,确保了全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一、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改革有序推进

2019年绵阳市、县两级应急管理机构职能、力量配置全面到位。调整完善了绵阳市及各县(市、区)应急委员会及安全生产、抗震救灾等18个专项指挥部。建立了风险会商研判、防控协同和安全保障等工作规范运行机制,统一领导、高效协同的应急管理体制及应急指挥机制初步建立。认真落实《关于推进安全生产领域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推进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改革的实施意见》等重要文件。健全完善应急抢险救援机制,推动市县联动、部门协同、军地协同、区域联动,优化资源力量配置制定了部门联动、市县(市、区)联动及军地抢险救灾协调联动的系列文件,与德阳、遂宁、广元、南充、阿坝等5个周边市(州)和重庆市北碚区建立了应急联动合作架构,初步形成了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力量互援、多方互动的抢险救援新格局。

二、安全生产形势总体向好

全市各级、各部门扎实抓好安全生产各项工作,生产安全事故“三项指标”连年下降,未发生重大及以上生产安全事故,安全生产形势总体向好。纵深推进安全生产领域改革发展77项改革任务圆满完成。制定出台《绵阳市党政领导干部安全生产责任制实施细则》,推行安全生产清单制管理,安全生产“四大责任”体系进一步健全。建立健全了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工作机制,常态化防范化解安全生产重大风险,事故风险得到有效管控。扎实开展重点行业领域安全生产集中整治、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排险除患”集中整治。强力实施依法治安,狠抓市、县执法机构队伍和能力建设,持续开展重点行业领域专项执法行动,安全生产警示和震慑作用进一步彰显。持续开展安全宣传“五进”活动,加强重点岗位人员技能培训,深入实施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特种设备等高危行业科技兴安,扎实抓好安全生产标准化创建,全市标准化企业达283家,建成省级安全社区48个、安全体验中心2处,成功申报创建省级安全示范城市(江油市)立项,安全生产基层基础进一步夯实。

三、防灾减灾取得显著成效

针对市常见的洪涝灾害、地质灾害、地震灾害等重大风险隐患,做好会商研判、隐患排查治理、监测预警、物资储备、应急保障等工作,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得到大幅提升,全面完成上级下达的防灾减灾任务完善群测群防体系,通过工程治理、避险搬迁、自动化实时监测隐患点等措施,实现了洪涝灾害连续7年、地质灾害连续9年“零伤亡”。成功处置“12.9”安州等多次4级以上震情,未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建成精细化要素预报系统,灾害性天气预报预警得到加强实现连续32年未发生重、特大森林草原火灾。实现连续10年自然灾害无责任性死亡。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防灾减灾宣传和“五进”活动,提升全民防灾减灾意识,群防群治的防灾减灾格局基本形成。

四、应急救援能力不断提升

以救援力量五大体系组建为重点,持续加强救援队伍建设基本形成了以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为主力、以专业救援队伍为协同、以军队和武警部队为突击、以专家队伍为支撑、以社会力量为辅助的应急救援力量五大体系完成应急救援骨干力量、应急救援保障支撑力量、应急救援专业化力量“三重”应急力量配置。通过建立市、县联动和部门联动、军地抢险救灾协调联动以及加强区域应急救援联动,增强了应急救援能力。实施《绵阳市应急救援能力提升行动计划(2020—2022年)》,开展了7处直升机起降点和取水点等重点项目建设,组建了危险化学品应急救援大队、市抗洪抢险救援尖刀大队等10支骨干专业应急救援队伍,为全市骨干队伍和消防救援队伍配备专业装备设备。协助处置了2017“8.8”九寨沟地震,成功应对了2017年“10.24”平武白马隧道坍塌事故、2018年“7.11”和2020年8月11日-17日等特大洪涝灾害、2020年“5.22”江油武引工程永重支渠隧道垮塌事故等系列灾害事故,最大限度地降低了人民生命财产损失。

五、应急通讯体系不断完善

在市应急局建立了通讯中枢平台,利用九洲集团和电信、移动、联通三大运营商技术与设备,在县区设置区域控制站,延伸山区乡镇应急值守终端,统一建设全市应急通信网络和市级融合通信系统。在平武、北川、安州、江油等地布置无线短波基地台,在24个边远、灾害易发乡镇配备背负式短波电台,形成无线短波电台通讯群。依托公安对讲通讯基站,形成了应急通讯对讲机群。配备北斗手持终端和卫星电话,基本建立了覆盖市、县、乡(镇)三级的北斗卫星通讯群。

六、应急物资保障能力增强

“十三五”期间,认真落实《绵阳市应急物资储备规划(2016-2020)》,完善了“以市级应急物资储备为枢纽,以县(市、区)、园区、科学城办事处和市级部门(单位)应急物资储备为支撑,以灾害易发乡镇、边远村社建立的应急物资储备为补充”的应急物资储备网络。目前已建成市级救灾物资储备库1个,区县级救灾物资储备库9个,镇村物资储备站点465个,基本形成了“市、县、乡、村”四级救灾物资储备体系。按照全市统筹、分类管理、分级负责、统一调度原则,健全应急物资储备管理制度全市各级救灾物资仓库储备的数量,总体能独立应对较大自然灾害救灾所需,在周边城市的协助下可应对重特大自然灾害救灾所需。

绵阳市“十三五”规划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序号

指标名称

指标值

完成情况

实际指标

1

生产安全事故起数

“十三五”与“十二五”期间总数同口径相比下降10%

已完成

下降66.7%

2

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

“十三五”与“十二五”期间总数同口径相比下降10%

已完成

下降62.01%

3

较大以上生产安全事故起数

“十三五”与“十二五”期间总数同口径相比下降15%

已完成

下降76.15%

4

较大以上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

“十三五”与“十二五”期间总数同口径相比下降15%

已完成

下降60.22%

5

工矿商贸就业人员十万人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

2020年与2015年相比下降19%

已完成

下降32.09%

6

道路交通万车死亡率

2020年与2015年相比下降6%

已完成

下降8.95%

7

年均百万人口因灾死亡率

控制在1.3以内

已完成

0.55

8

年均因灾直接经济损失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

控制在1.3%以内

已完成

1.14%

第二节  存在不足

“十三五”期间我市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综合防灾减灾安全生产、应急救援等方面工作取得了较大进步。但从新发展阶段要求来看,我市应急管理工作仍存在不足。

一、体制机制改革仍需深化

应急管理体制机制还不够完善,防灾减灾救灾的职责边界尚需进一步厘清,推进相关工作多部门协同、军地等多方面联动的紧密衔接机制还不够健全,社会救援力量以及公众参与应急的工作机制仍需加强。

二、安全生产监管还需加强

我市安全生产仍处于爬坡过坎期。随着我市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和经济发展转型升级,城市安全风险加大,新兴行业安全风险逐渐凸显,道路交通、建筑施工等重点领域事故发生率较高。部分企业安全基础薄弱、安全责任落实不到位、风险隐患排查治理不精准、专项整治工作推进不平衡、行业监管和企业投入不足等问题仍存在。非煤矿山、危化品和烟花爆竹等重点行业企业风险隐患点的监测设施建设有待加强。基层安全生产监管工作任务重,量大面宽,人员力量和装备仍需加强。

三、防灾减灾能力仍需提升

自然灾害风险辨识和隐患排查的专业能力不足。自然灾害综合风险调查和评估工作有待加强。重点风险隐患防治工程推进较慢。各类灾害 监测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风险监测预警信息化能力有待提升。交通、住建、经信、水利、林业、自然资源、气象、水文等部门的监测信息系统未能有效整合。森林防灭火综合防控能力和扑救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重点区域地震安全风险监测能力和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能力还需加强。

四、应急救援能力亟需增强

应对不同灾害事故抢险处置专业化能力不足,应急救援的专业装备、专业人才明显欠缺。救援专业技术支撑力量弱,专家队伍还不能覆盖全灾种需要。偏远乡镇的应急救援力量布局未能完全到位。极端情况下的应急通讯能力还需增强,应急现场处置所需通信等保障还不到位。部分应急预案还缺乏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应急预案指导现场抢险救援的实用性不强。

第二章  “十四五”机遇与挑战

第一节  发展机遇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应急管理工作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一、新发展理念为应急管理事业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发展理念,把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提升到国家治理的战略高度,赋予应急管理重要职责使命,为新时代应急管理事业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应急管理工作,围绕实现高质量发展目标,统筹发展和安全,不断深化应急管理领域改革,全面推进安全生产、防灾减灾、应急救援等能力建设,必将有力促进应急管理事业加快发展、高质量发展。

二、新发展格局为应急管理事业发展提供了良好契机

新发展格局的加快形成和新发展理念的深入贯彻,推动了经济发展转型升级和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一带一路”建设、新时代西部大开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战略部署的全面实施,为加强风险源头预防管控、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增强灾害事故抵御韧性提供了契机。

三、新发展战略为应急管理事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随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实施,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新技术、新装备、新工艺大量涌现,高分卫星、北斗导航、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5G等高科技手段广泛应用,为加强新型应急指挥通信、智能无人救援、轻型智能工程机械等应急装备和产品研发创造了有利条件,为提升风险管控、监测预警、监管执法、应急救援等能力提供了强大支撑。

第二节  面临挑战

“十四五”期间绵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处于高质量发展阶段,各类事故隐患和安全风险交织叠加,应急管理工作仍面临诸多挑战,主要表现在个方面。

一、人民安全保障需求更加迫切

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对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需求更加迫切,对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切实做好应急管理、安全生产和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

二、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

安全发展理念不牢固、安全生产责任不落实、安全管理制度不健全等问题仍然不同程度存在,重点行业领域安全风险仍然较高,传统安全风险与新产业、新技术、新材料、新业态带来的新风险交织叠加。安全监管水平与新产业新技术的飞速发展不适应。新冠疫情后实体经济面临的压力,对企业生产安全投入和社会安全稳定都带来了不利影响。

三、各类自然灾害风险较大

绵阳市辖区内地形地貌多样、地质条件复杂,部分地区为地震高裂度区、地质条件脆弱区和森林火灾中风险地区洪涝、地质、地震等自然灾害发生风险高,各类自然灾害及衍生次生灾害事故呈现诱因多样化、类型复合化、波及范围扩大化和社会影响持久化的特点,自然灾害防范应对任务重、难度大。

四、应急综合能力亟待提高

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尚需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短板,专业应急队伍和救援装备建设基础薄弱,基层应急管理能力水平不高,社会公共安全意识和风险防范意识还强,应急避险与自救互救能力依然较弱,应急物资储备和经费保障制度有待完善,科技信息化支撑保障能力有待加强。

第三章  总体要求

第一节  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省委十一届六次、七次、八次、九次十次全会精神和市委七届九次、十次全会以及市第八次党代会和市委八届一次、二次全会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以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为主线,聚焦建体系、固根本、防风险、强基础、补短板、提能力,着力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妥善应对处置各类灾害事故,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实现经济社会行稳致远、社会安定和谐,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绵阳提供安全保障。

第二节  基本原则

一、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党对应急管理工作的绝对领导,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为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凝聚力量、提供保障。

二、坚持以人为本。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发展理念,强化底线思维,筑牢安全根基,牢牢守住安全发展底线,不断提高防灾减灾抗灾救灾能力,切实维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

三、坚持预防为主。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关口前移,强化源头管控。健全风险防范化解机制,加强灾害事故风险评估、隐患排查治理、监测预警,综合运用人防物防技防等手段,把问题解决在萌芽之时、成灾之前。

四、坚持依法治理。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完善应急管理政策法规和标准体系,深入推进执法改革、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不断提高应急管理法治化、规范化水平。

五、坚持改革创新。深化应急管理改革,破解制约应急管理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推进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和管理创新,构建全覆盖、网格化、规范高效的应急管理工作新格局。

六、坚持共建共治。坚持群众路线,强化群测群防,创新社会治理,发挥市场作用,提高应急管理社会化参与程度,增强社会安全意识,提升公众自救互救能力,筑牢应急管理人民防线。

第三节  规划目标

一、总体目标

2025,形成统一指挥、专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平战结合的应急管理体制,形成统一领导、权责一致、权威高效的应急管理体系。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更加健全,应急救援能力显著提升,应急管理基层基础全面加强,重大安全风险得到有效管控,实现杜绝重特大事故、遏制较大事故、减少一般事故目标,自然灾害防御水平明显提升,全社会防范应对处置事故灾害能力显著增强,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有效提升。

绵阳市“十四五”应急管理体系规划主要指标

序号

指标名称

指标值

指标属性

1

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

“十四五”相比“十三五”期间总数同口径下降15%

约束性

2

单位全市生产总值安全事故死亡率

“十四五”相比“十三五期间死亡率同口径下降33%

约束性

3

工矿商贸就业人员十万人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

“十四五”相比“十三五期间死亡率同口径下降10%

约束性

4

年均因自然灾害直接经济损失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例

<1%

预期性

5

年均每百万人口因自然灾害死亡率

<1

预期性

6

年均每十万人受灾人次

<15000

预期性

二、分项目标

)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目标。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更加完善,防治救条块职责更加清晰明确,衔接更加紧密顺畅,协同联动机制更加健全。基本构建应急预案体系、应急管理力量体系和应急保障体系,建立标准化、精细化的风险管理流程规范和协同高效的应急处置流程规范。应急管理机构基础设施、装备条件大幅改善,履职能力全面提升,法治化、专业化、规范化、现代化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县级以上应急管理部门综合行政执法装备达标率达到100%。应急管理人才队伍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初具规模,市县应急管理机构专业人才占比超过60%。

)安全生产体系建设目标。企业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更加完善,安全生产责任制有效落实,本质安全水平不断提升。重点行业领域、非传统高危行业和新兴行业的安全风险明显降低,道路交通、建筑施工等重点行业领域事故发生率显著下降。重点行业规模以上企业新增从业人员安全技能培训率达到100%。

)综合防灾减灾体系建设目标。灾害监测预报预警能力显著增强,信息发布机制进一步完善,灾害预警信息发布公众覆盖率达到90%。城乡基础设施防灾能力大幅提高,社会公众应急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显著增强,市场机制作用得到有效发挥,基本建成政府主导、多元联动、协同配合、有序参与的防灾减灾新格局。持续推进全国综合减灾示范县、国家级和省级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四川省安全社区创建,开展地震防范应对达标试点,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自然灾害应急救助体系进一步完善,灾害事故发生后10小时以内受灾人员基本生活得到有效救助。

)综合应急管理能力建设目标。风险监测预警、应急处置、社会动员和舆情引导、恢复重建能力得到全面提升。综合应急救援队伍能力显著提高,专业应急救援队伍体系更加完善,社会应急力量进一步壮大。航空应急救援体系基本形成,航空应急力量基本实现2小时内到达重大灾害事故风险地域。应急预案、物资储备、紧急运输、应急通信、灾后救助等保障能力全面提高。

第四章  主要任务

第一节  加强应急管理体系建设

健全完善“应急管理组织指挥体系、应急管理责任体系、应急预案体系、应急救援力量体系、应急物资保障体系、应急信息化体系”等6个应急管理支撑体系,提升全市应急管理体系与能力现代化水平。

一、健全应急管理组织指挥体系

完善应急指挥体系,健全市、县(市、区)党委政府领导下的应急指挥部,统一指挥各类应急救援队伍,统筹负责灾害事故风险研判、灾情会商、抢险救援、转移避险、灾害救助、损失评估、恢复重建、信息发布等全过程管理。健全市、县(市、区)分级响应机制,坚持分级负责、属地为主,明确各级各类灾害事故响应程序,规范指挥处置流程。优化应急联动机制,健全市、县(市、区)、乡镇(街道)上下贯通的应急联动机制,健全多部门共同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应急处置灾害事故的协调联动机制,建立我市与毗邻市(州)工作互联、信息互通、预案互补、资源共享的区域协同联动机制。推动建立军地紧密合作的抢险救灾协调机制,强化军地联动指挥、灾情通报和力量需求对接,形成明确的指挥、协调和保障协同关系。建设专业化专职应急指挥员队伍,通过学习、培训等方式,提升指挥员综合能力素质,增强指挥处置的科学性、安全性、精准性和有效性。

二、完善应急管理责任体系

全面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的应急管理责任制,厘清部门职责边界,落实自然灾害“防”、“治”、“救”责任。充分发挥市、县(市、区)两级应急办、减灾办统筹协调作用,落实综合牵头责任,完善会商研判、预警发布、抢险救援、指挥调度、协调协作等制度。制定市、县(市、区)、乡和市级有关部门间自然灾害防范、治理、救援工作责任清单,提升各级各部门防治救协同效能,把责任链条延伸到防范化解风险、应急救援指挥、防灾减灾救灾全过程。完善应急管理责任考评制度和奖惩机制,强化安全生产巡查考核,严格安全责任追究。全面落实企业主体责任,深化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健全较大及以上自然灾害和生产安全事故调查评估制度,加强评估结果应用。

三、健全应急救援力量体系

分层级开展救援队伍建设,按照“基层、基础、骨干、保障”四类队伍性质与功能组织建设应急救援力量体系。建设村级防范性救援队伍,完成“防”的终端任务。建设乡镇半专业救援队伍,形成应对事故灾害一线力量,主要承担“处早、处小”和人员互救、避险等任务。建立县级基础性保障救援力量,实现人员、设备规模化,能够快速反应,控制事态,解救人员,成为应对处置事故灾害主体力量。建立由市级骨干应急救援队伍、应急救援保障队伍和技术支撑队伍组成的市级专业化应急救援队伍,成为全市范围内机动支援的专业化、攻艰型作战突击力量。优化专业应急救援力量布局,明确职能定位,配备先进适用救援装备,提升专业应急救援水平。健全应急救援力量的管理考核、指挥调度、激励奖励、支持保障等制度体系,建立共训共练、联勤联动、指挥协同、救援合作机制,加大支持力度,扩大支持范围,提高队伍战斗力和稳定性。

四、建立健全应急预案体系

以国家、省、市突发事件总体预案为遵循,推广以情境构建为基本方法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突发事件专项预案以及部门预案编制修订工作。建立以总体预案为统揽、专项预案为支撑、部门预案为补充,覆盖各地、各行业、各单位的应急预案体系。加强基层应急预案编制,基层单位在做好本级预案体系建设的基础上,编制好简明操作手册;企业单位立足自身实际编制完善现场处置方案。编制修订市内重要目标、重大危险源、重大活动、重大基础设施安全保障应急预案。扎实开展桌面推演、实战演练,加强多灾种、规模化联合应急演练。建立应急预案定期评估制度,着力提升预案的针对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进一步厘清各级各部门职责边界,统筹做好上下级、同级、政府与企业等相关预案衔接工作。推进应急预案数字化管理,加强应急预案审批、备案等流程管理。

五、健全应急物资保障体系

健全完善“以市级应急物资储备为枢纽,以县(市、区)、园区、科学城办事处和市级部门(单位)应急物资储备为支撑,以灾害易发乡镇、边远村社应急物资储备为补充”的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建立集中管理、统一调拨、平时服务、灾时应急、采储结合、节约高效的应急物资保障系统。科学调整现场管理与保障类、生命救援与生活救助类、工程抢险与专业处置类应急物资储备品类、规模结构健全救灾物资储备网络,建设应急物资储备库,提升区域应急物资保障能力。建立应急物资紧急调用和征用补偿机制,引导特殊行业企业有针对性地增加应急器材配备,实现资源共享提高应急物资运输保障能力,建立集中统一的应急物流统筹与指挥机制保障应急物资及人员运输车辆跨区域优先通行。

六、建立健全应急信息化体系

推动现代信息技术与应急管理业务深度融合,汇聚、关联、融合各部门、各类数据资源,实现跨部门跨层级的业务协同和信息共享。整合在用、拟建系统,构建一体化全覆盖的应急管理综合应用平台,实现安全生产和自然灾害风险隐患监测预警、评估等应急管理基础信息共享、资源互补。推动水利、气象、自然资源、危险化学品监管、特种设备等领域建设风险预警与应急处置信息平台。综合运用传感器监测、视频监控、遥感监测等信息化手段开展自然灾害隐患动态监测,提高自然灾害监测预警的时效性和工作质量。提升灾害信息快速获取能力,确保灾害信息的精准化,辅助决策的智能化。推动应急管理信息化支撑体系建设,确保网络、系统与信息安全运行稳定。构建应急通信保障体系,提升基层应急通信网络设备覆盖率灾害多发易发地区通信网络抗毁能力和应急服务能力。

第二节  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

摸清行业企业安全风险基础信息底数,健全和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完善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提升企业本质安全水平,强化安全生产监管执法和专项整治,为我市社会经济发展保驾护航。

一、掌握重大安全风险基础信息

各地各重点行业部门要督促指导各类生产经营单位建立常态化摸排辨识重大风险工作机制,动态掌控风险变化,建立完善风险管控任务清单,明确风险位置、具体表现、管控措施、监管人员等基础信息,做到重大风险实时管控。市、县(市、区)行业部门定期梳理汇总本行业重大风险分布情况,摸清监管底数和风险状况,精准部署并推动落实防范化解重点工作。

二、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

持续深化安全生产清单制管理提档升级,健全清单制管理制度,形成各级党政领导、行业部门和企业用清单管安全的体系化、常态化工作机制,推动“党政同责、一岗双责”“三个必须”和企业主体责任落实到最小单元。充分发挥应急部门综合监管职能作用,突出安全生产过程管理和事故防控结果导向,创新党政同责目标考核,改进督导检查、巡查督查、调研指导工作方式。建立各地分管领导及行业部门主要负责人年度述职制度,督促属地党政及行业部门安全生产责任落实。进一步厘清重点行业安全监管职责,明确新业态、新行业安全监管部门。深化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企业法定代表人、实际控制人、主要负责人同为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切实做到“尽职照单免责、失职照单追责”。完善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建立自我约束、持续改进的安全生产内生机制,推动企业各项安全生产责任落实到位。

三、健全风险隐患双重预防机制

开展企业安全生产风险普查,辨识生产工艺、设备设施、作业环境和管理体系等方面存在的安全风险及危险程度,动态完善安全生产风险“四色图”,分层级分类别落实管控措施,全面建立企业安全生产风险常态化排查管控机制。加强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完善隐患排查、治理、记录、通报、报告等重点环节的程序、方法和标准推动企业全员参与排查整治隐患,形成安全隐患企业自查自纠常态化机制。

四、实施企业本质安全提升行动

推动建立市场安全准入负面清单制度、“黑名单”制度和禁限控目录,严格产业园区空间规划布局和安全准入管理,从严审批高危行业领域建设项目。强化危险化学品全链条安全监管,推动高危化工企业进区入园。持续推进矿山综合整治,积极引导小型矿山整合重组,提升开采规模,从源头上改善矿山安全生产条件。持续开展标准化创建,强化行业示范带动作用。大力实施科技兴安,鼓励引导企业采用先进适用的安全技术、工艺和装备,危险化学品“两重点一重大”生产装置自动化投用率达到100%,硝化、氯化、氟化、重氮化和过氧化工艺装置等的上下游配套装置实现自动化控制。大力实施生命防护工程、渡改桥、智慧工地、绿色矿山等重点项目,提升安全生产管理水平。

五、提升安全生产监管执法效能

进一步明确层级执法职责,全面推行安全生产“十大监管方法”,大力推进执法信息化建设,持续推进“互联网+执法”“执法+专家”工作,探索“清单制+执法”,提升执法效能。统筹市、县(市、区)两级和行业主管部门的监管执法力量,持续开展重点行业领域专项执法行动,加大工业园区、工贸企业安全监管执法。严格执法处罚,密切行刑衔接,以典型案例提升执法警示与震慑效果。进一步加强执法能力建设,加大执法人员培训力度,全力打造政治过硬、业务精通、作风优良的应急管理综合执法队伍。

六、加强重点行业领域安全整治

立足于从根本上消除事故隐患、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扎实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持续深化专项整治制度性成果,提升全市本质安全水平。紧盯道路交通、建筑施工、危险化学品、非煤矿山、特种设备、人员密集场所、旅游景区、农业农村、城乡消防、危险废物、城市安全运行等重点行业领域,强化源头治理、系统治理和综合治理,推动我市安全生产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

危险化学品方面。持续深化全市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集中整治工作和全市危险化学品行业领域安全生产明查暗访、和谐共治专项行动。推进危险化学品安全培训网络建设。建立常态化隐患排查专家指导服务机制,实现危险化学品涉及“两重点一重大”的生产、储存企业隐患排查专家指导服务全覆盖。推进隐患排查治理数字化转型升级,开展危险化学品企业积分管理试点。深化瓶装液化石油气安全专项治理,严厉查处瓶装液化石油气经营、储存、充装、运输、使用等环节中各类违法违规行为。

非煤矿山方面。强化非煤矿山安全风险分级管控,严密管控安全风险。持续开展安全风险动态评估,做到一矿一策依法淘汰国家明令禁止使用的设备及工艺,加大整顿关闭不具备法定安全生产条件的非煤矿山力度。严密管控尾矿库头顶库安全风险,强化尾矿库地区防汛度汛四级安全责任制落实。督促全市范围内边坡高度200米以上的露天矿山高陡边坡、堆置高度200米以上的排土场、三等及以上等级的尾矿库安装在线监测系统并正常运行。开展露天矿山边坡安全专项整治,严禁一面坡开采。

消防方面。制大型综合体、高层建筑、多合一场所、古建筑、重要景区景点等场所消防安全管理办法。持续推进冬春、夏季火灾防控和电气火灾等消防安全综合治理,重点整治违规使用易燃可燃材料装修装饰、疏散通道不畅通、违规存放易燃易爆危险品等突出风险。大力开展打通消防生命通道、重点场所治理、突出风险整治、乡村火灾防控、重点行业管理等攻坚治理行动。

交通运输方面。严厉打击“三超一疲劳”、醉驾酒驾、无证无牌行驶等各类交通违法行为和非法营运行为。加大交通运输安全设施建设投入力度,开展“运营客车安全监控及防护装置整治”“坚守公路工程质量安全红线”等专项行动,持续推进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建设,特别是农村道路和公路铁路并行路段的安防设施建设、农村平交路口“一灯一带”建设、公交车和桥梁防护安全专项治理等,鼓励普通国省道设置中央隔离设施。严厉打击船舶脱检脱管、非法挂靠经营、恶劣天气条件下客运船舶违反禁限航规定等违法违规行为,严防商渔船碰撞。加强危险货物道路运输安全管理,集中开展常压液体危险货物运输罐车治理,强化危险货物托运、承运、装卸、车辆运行安全监管。严厉查处上跨铁路高铁的公路桥和下穿公路的铁路高铁)桥涵的超载超重超速超限等违法行为

城市建设方面。持续开展城市危险房屋排查整治,依法查处违法建设、违规改变建筑主体结构或使用功能等造成安全隐患行为。加强城市地下基础设施安全管理,完善燃气工程技术标准,健全燃气行业管理和事故防范长效机制。严厉打击建设工程领域各类违反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的行为。开展起重机械、高支模、大型脚手架、深基坑等专项治理,严肃查处各类施工安全事故,依法打击非法分包转包建筑市场违法违规行为。

工业园区方面。全面落实园区安全风险评估制度,开展一园一案治理,推进安全管理数字化转型试点园区建设。加强工业园区等重点区域空间的安全准入管理,严格执行高危行业领域企业安全准入和从业人员安全素质准入条件。加强高风险园区安全管控深化安全隐患整治。

危险废物方面。全面开展危险废物排查,落实危险废物产生单位主体责任,组织开展固体废物属性鉴别鉴定,持续深化危险废物规范化管理,严厉打击违法行为。推进危险废物处置设施建设,提升处置能力。加强“煤改气”、洁净型煤燃用以及渣土、生活垃圾、污水、涉爆粉尘、饮用水、核与辐射、土壤环境等安全风险评估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强化安全责任措施落实,确保人身安全。

工贸行业方面。建立工贸行业安全风险防控责任体系,强化工贸企业安全基础管理,推动规模以上企业加强安全风险管控系统建设。开展冶金企业、高温熔融金属、涉爆粉尘、有限空间作业、涉氨制冷、工贸行业企业检维修和外包施工队伍管理等重点环节部位专项治理行动。加强春节、高温季节、销售旺季等重点时段烟花爆竹安全管理,深化烟花爆竹分包转包、经营安全等专项整治。加强烟花爆竹流向信息管理、过程管控和现场管理,从严实施行政许可。

特种设备方面。加大检查执法力度,持续推进公共区域、人员密集场所电梯、高层电梯、大型游乐设施、客运索道、场内专用机动车辆、危险化学品相关特种设备、锅炉范围内压力管道、液化石油气充装等专项整治,排查治理安全隐患,有效提升特种设备本质安全。

农村安全方面。开展养殖渔船和渔业辅助船调查摸底,强化渔船管理系统数据库动态管理,深化渔业船舶安全隐患大排查,对隐患做到登记、整改、销账闭环管理。强化农业机械安全源头管理,深入推进“平安农机”创建、农机合作社清单制管理,促进老旧机具淘汰报废,开展变型拖拉机联合执法检查,严厉打击农机使用中的违法违规行为。开展农村沼气工程安全清单制管理,实施沼气工程设计、施工、竣工验收等环节全过程管理,强化户用沼气池“出料”“清池”安全管控。规范农村住房建设和管理,统筹抓好农房建设的质量安全管理,完善有关标准和规范,开展抗震设防烈度不满足当地抗震设防要求的农房改造试点工作。

第三节  推进综合防灾减灾工作

坚持以防为主、防治救相结合,注重从灾后救助向灾前预防转变,提升自然灾害“防治救”综合能力,最大程度减少灾害损失

一、开展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

加大灾害综合风险查与评估工作力度组织实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查与评估工作,全面获取主要灾害致灾信息、承灾体信息、历史灾害信息,摸清灾害风险隐患底数,查明重点区域抗灾能力,建立分类型、分区域的自然灾害综合风险与减灾能力数据库。开展主要灾害风险评估和综合风险评估,编制市、县(市、区)两级自然灾害系列风险图。绘制市、县(市、区)两级自然灾害综合风险区划图和重点灾种风险区划图,修订地震、地质、气象、水旱、森林火灾等综合风险区划。组织开展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风险调查与评估分级工作,提升城乡综合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动态自然灾害信息数据库和城市公共设施风险隐患数据库,构建综合防灾减灾救灾大数据体系。积极推进卫星通讯、遥感技术的深层应用推动综合灾害信息数据共享。

二、完善多灾种监测预警及信息发布

加强灾害风险预警能力建设,通过加强部门联动,提升多灾种和灾害链综合监测、风险早期识别和预警能力。提升气象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能力,延长重大灾害天气过程预见期。优化和升级绵阳市域内自动气象站布局,解决区域内自动气象站汛期网络传输问题。利用应急管理综合信息化平台,统筹多灾种灾害信息管理,实现气象观测站、洪水预报站、地震监测站、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点、林火远程监控点之间的信息共享。加强基层测员队伍建设完善防灾减灾救灾领域重点行业、重点部门灾害信息员制度规范自然灾害风险监测、信息共享、会商研判、精准发布制度建立健全应急信息发布工作机制,依托广播电视传输覆盖网络加快推进应急广播体系建设,健全多灾种预警和信息发布平台与文化广电、宣传、通信运营商等部门建立联动工作机制,提升灾害预警信息发布的准确性、时效性和社会公众覆盖率。

三、加强防汛抗旱基础能力建设

优化完善水旱灾害防御工程和非工程措施,强化防汛抗旱群测群防体系建设。加强河流湖泊治理骨干工程建设,推进病险水库及病险水闸除险加固、山洪灾害防治等工作,提高水利工程防洪标准。开展河心沙洲岛风险整治,进一步提升河心沙洲岛防灾避险能力。强化供水调度优化调度武都水库、涪江、安昌江等域内各类水源,提升水利工程拦蓄洪水及正常蓄水功能,保障城乡供水和应对旱情加强汛后隐患排查、修复水毁工程,提升防汛抗旱综合能力。加强海绵城市和城市排水防涝设施建设,推进雨污分流改造,提升城市低洼地段、下穿式立交、行洪河道和排水防涝主出口等薄弱环节蓄排能力,提高城市洪涝灾害防御水平。

四、加强地质灾害风险隐患防治

在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开展地质灾害风险调查,完成重点镇周边滑坡、泥石流等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勘查。构建群测群防与专业监测有机融合的监测网络,开展威胁城镇、重大工程所在区域、交通干线及其它重要设施的地质灾害隐患专业监测。推动对不宜采用工程措施治理、受地质灾害威胁严重的沟口泥石流、陡坡陡崖下的农户易地搬迁工作。对大型泥石流沟、大型崩塌滑坡、中小型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工程治理。在地面沉降、地裂缝灾害比较严重的区域,严格控制地下水开采。加强农村山区滑坡、塌方、泥石流等自然灾害易发地区道路的建设、养护和管理,提高道路、桥梁、隧道等基础设施地质灾害防御和保通能力。

五、持续提升森林草原防灭火能力

建立健全科学高效的森林草原火灾预防体系、快速反应的扑救体系和统一高效的防灭火指挥体系,科学编制森林草原火灾应急预案,建立安全高效、规范有序的森林草原火灾处置机制推进森林草原防灭火队伍规范化建设,加大森林草原防火宣传教育和监督执法力度。落实森林草原防火末端发力终端见效工作机制积极探索护林联防新机制,构建森林草原防火基层防控体系。建设绵阳市森林草原防灭火预警监测与指挥调度信息化平台,大力推广无人机巡护、野外林火视频监控系统、航空消防等技防建设;着力推进望塔、防火道路、专业队伍营房、停机坪、取水点、蓄水池等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全面提升森林草原防灭火综合防控能力和扑救水平。

六、加强防震减灾现代化建设

加强震情监视跟踪,增强重点区域地震安全风险监测能力和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能力,实施新建或加密预警、烈度监测、前兆观测、地震测震台、地震宏观观测点和流动测震台项目,推进地震监测站网自动化和智能化建设,提高地震监测台网的现代化水平。实施防震减灾基础工程,开展城市活断层探测和地震小区划项目,为我市工程项目建设提供抗震设防依据。全面落实抗震设防要求,加强重大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的事中事后全链条监管机制。实施地震灾害风险调查和重点隐患排查工程,推动全市CD级危房除险加固工程,提升地震灾害风险防治能力。深入推进防震减灾依法行政,加强地震监测设施和地震观测环境的保护、建设工程抗震设防监管等重点领域行政执法。做好北川地震遗址保护工作,用好“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等宣传基地,增强公众生态环境保护及防灾避灾意识。

七、做好灾情信息统计报送工作

组织和指导相关行业部门灾情核查、损失评估,提供本部门(行业)的灾情及其他相关数据。在同级政府统计机构的业务指导下,做好自然灾害快报、自然灾害情况年报、受灾人员冬春生活救助情况报告等灾情信息的收集、上报和信息发布工作。建立健全灾情核查制度、重大自然灾害统计制度,根据灾情情况,分级负责,开展核灾工作,确保灾情报送准确性、及时性、有效性。

八、规范应急避难场所运维管理

加强城综合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将应急避难场所纳入城市建设规划体系中,合理规划和布局应急避难场所,实现“十四五”末应急避难场所全覆盖。充分统筹利用全市辖区内的人防工程、公园、体育场、学校、广场等公共空间资源,推进多灾种、多级别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推进应急避难场所进行规范化、标准化建设,提升应急保障水平。制定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的规范性文件,进一步完善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管理和运行维护保障机制,确保应急避难场所的保障能力

九、加强灾后救助恢复重建 

健全自然灾害救助机制,逐步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救助制度,提升灾害救助水平。完善评估标准和评估流程,科学开展灾害损失评估。健全“属地为主,分级负责,灾区群众广泛参与”的灾后民房恢复重建机制,完善灾后民房恢复重建资金管理和监督机制,提升资金使用效益。加大民房恢复重建政策宣传力度,加强与在外务工重建户联系,采取多种方式推进因灾倒损民房重建进度。推动受灾地区科学制定灾后恢复重建规划,合理选择重建地址,统筹考虑异地重建后群众就业和生活问题。

第四节  加强应急救援队伍建设

建设应急救援力量五大体系,强化“三重”应急力量配置,建立各级各类应急救援联动机制,增强应急救援能力。

一、强化社会化应急救援力量

加强县级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县(市、区)统筹规划,以武警、民兵、机关干部、志愿者、大型企业、医疗、电力、通讯等为依托,形成综合化、等级化队伍编成,细化队伍职责,配备必要的装备设备,加强演练,提高队伍综合应急能力。加强基层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建成以区域性中心乡镇(街道)消防救援站为主力,以乡镇(街道)应急队和村(社区)应急分队为辅助的“一主两辅”基层应急力量体系。持续加强基层应急管理机制创新、制度建设、支撑保障、预案管理等重点工作。建立行业领域应急救援队伍。行业部门根据各自承担的应急救援任务和职责分工,督促和引导行业领域生产经营单位加强应急救援力量建设,鼓励、指导生产经营单位和其他社会力量建立应急救援队伍。通过购买社会服务的方式,依托北川通用航空产业园的入驻企业组建航空救援队伍,依托社会专业力量组建深水深潜、隧道救援、爆破、排涝、破拆、水上漂浮物处置、危化品转运、涉核等专业救援队伍,提升特殊应急场景下的救援能力逐步建立应急志愿服务的长效机制,构筑志愿者社会参与平台。

二、建强综合性消防救援力量

支持消防救援机构按照应急救援主力军和国家队的定位,加强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建设,完善力量体系,优化力量布局,打造区域30分钟救援圈。强化多灾种专业化训练,配备先进适用装备,提高综合救援能力。发展多种形式消防救援队伍,建立以消防救援为主干,地方专职消防队为支干,社会组织、志愿者队伍为补充的救援力量体系。加强城市消防站和乡镇专职消防队建设,打造应急救援力量“5分钟”调度圈。

三、建好专业性骨干救援力量

进一步完善专业救援力量布局,采用共建、合作等方式,调整充实专业应急队伍力量,补充更新技术装备,形成数量充足、布局合理、反应迅速、处置有力的专业骨干应急救援队伍体系。建好市级骨干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完善市危化品救援队、抗洪抢险救援尖刀大队、森林火灾扑救骨干队伍、市地震骨干救援队等10支市级骨干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建设,提升专业救援水平。深入推进核与辐射场外应急处置能力建设,推动建立核与辐射场外应急处置专业队伍,并配备各类应急救援装备。健全完善部门应急救援保障队伍。建立行业专家、技术干部、管理干部组成的技术支撑类应急救援队伍。

四、建立军地、区域协同机制

加强与绵阳军分区、武警绵阳支队、武警第二机动总队某部对接联系,强化与重庆北碚、德阳、广元、南充、遂宁、阿坝等市州的交流合作,完善突发事件预防和应急救援联动机制,建立完善森林草原防灭火联合工作等机制。建立健全自然灾害预警信息通报共享机制,便于军事机关研判形势,做好针对性抢险救灾工作。

第五节  加强应急物资保障能力建设

健全应急物资及应急装备采购、管理、使用机制,建立捐赠物资管理制度,明确行业部门应急物资分工储备责任,有效提高应急物资保障能力。

一、完善应急物资管理机制

按照全市统筹、分类管理、分级负责、统一调度原则,建立健全应急物资储备管理制度。统筹计划并组织协调各地各部门应急物资设备储备,完善救灾物资储备体系。市级有关行业部门牵头负责本部门、本行业系统应急救援物资储备工作,按职责分工和有关应急预案要求完成具体储备任务,建立本部门、本行业系统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和管理制度。县(市、区)、园区、科学城办事处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完善储备规划,建立健全机制体制,做好应急物资的储备管理工作。(市、区)财政部门做好应急物资储备的资金保障。各责任单位加强对储备物资、技术装备的管理,确保应急物资、技术装备质量可靠,数量充足。

二、强化应急救助物资保障

立足防大灾、救大灾需要,结合绵阳辖区洪涝、地质、地震、防汛抗旱、森林草原火灾、工贸企业事故等易发灾情及核事故可能受灾情况,根据辖区不同风险和灾情特点,确定各类物资储备种类、方式和数量合理布局推进救灾物资储备库建设。建立健全全市应急物资分类储备、统一入库管理和应急物资统一调度工作制度,实现各类应急物资综合动态管理和资源共享按军民兼用、平战结合的原则,建立政府主导的集中储备与企业等社会力量分散储备相结合的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实现实物储备、市场储备、生产和技术能力储备有机结合鼓励企业、社会组织和家庭储备应急物资。建立应急物资储备更新、轮换及损耗补偿政策和救灾物资社会捐赠机制,提高社会应急救援物资紧急动员能力。

三、强化应急救援装备保障

加强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和专业救援队伍应急救援装备能力保障。改善和提升应急救援装备水平,为应急救援队伍配置技术先进、性能优良的应急处置专业器械设施和安全防护装备,实现配置现代化和配备合理化。加强政企合作,引导特殊行业企业有针对性地增加应急器材配备。因地制宜重点配备应急救援和工程抢险等大型装备、特种设备及器材,包括高层建筑、地下空间、石油化工救火设备,地质、地震、抗洪抢险等重大自然灾害大型救援装备,应急指挥、通信、运输和救援车辆,以及有毒有害物质的监测、检验、消除等特种设备。完善社会救援装备征用制度,大型专用应急救援设备统筹调用征用机制,实现资源共享。健全权责明晰、协同联动、运转高效的应急抢险装备保障机制。建立应急抢险装备器材紧急调用和征用补偿机制。

四、加强捐赠物资管理工作

建立社会捐赠管理制度,畅通社会捐赠渠道。通过网络平台等方式向社会公众发布接受应急捐赠的咨询和工作联系方式、捐赠款项专项帐户等信息。对接受的社会捐赠财物实行统一接受、集中管理、统筹安排。建立受赠财物的使用制度和专账财务核算制度。接受捐赠的情况、受赠财物的管理情况和使用情况及时在媒体上予以公布,接受社会监督。

第六节  提升应急管理依法治理水平

严格执行国家、省有关应急管理法律法规,推进综合行政执法改革,落实行政执法三项制度,深化“放管服”改革,提升应急管理依法治理水平。

一、建强应急管理干部队伍

根据应急管理工作发展新阶段形势需要,科学配置专业干部人才,解决人才不足、专业能力欠缺的问题,逐步形成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市、县(市、区)应急管理干部队伍。有计划地开展应急管理知识和业务技能培训,全面提升应急管理干部队伍业务素质和实战技能,应急管理干部队伍在应急指挥、应急救援、安全生产执法等方面的专业技能显著提升。

二、大力提升依法行政能力

严格执行国家、省有关应急管理法律法规,制定细化实施意见和落实措施。完善干部职工学法普法制度,常态化开展法治培训,提高法治素养和依法履职能力。建立完善“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大力开展“法律七进”、“12.4”国家宪法日、“宪法宣传周”等普法宣传活动,提升全民法治意识。组织开展“以案释法”警示教育,用真实案例教育干部职工时刻警钟长鸣。

三、推进综合行政执法改革

整合安全生产、地质灾害、防震减灾、水旱灾害、森林草原火灾等行政监管职能,组建应急管理综合行政执法队伍。健全完善市、县(市、区)、园区、乡镇(街道)监管执法体系,配齐配强专职监管执法人员,合理划分应急管理执法权责,明确执法范围、执法重点,实施分级分类执法。建设“互联网+”综合监管执法平台系统,完善执法装备配备,提升执法信息化水平。加强应急管理执法检查跨部门协同配合,建立完善联合执法机制,增强执法合力。

四、强化应急管理执法监督

严格落实行政执法公示制度、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开展有针对性的专项执法监督,常态化组织行政执法案卷评查,加大执法监督力度。完善行政执法“双随机一公开”和“部门联合双随机一公开”抽查工作机制。科学制定监督检查计划,避免多头执法和重复执法。加强行政执法人员资格监督管理,开展执法人员培训,提高执法人员依法行政水平。监督落实安全生产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有效衔接,依法严惩安全生产违法犯罪行为。

五、健全完善行政审批制度

优化办事流程,压缩办理时限,切实提高办事效率,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进行政审批服务便民化。落实政务服务事项“三集中、三到位”、“一窗受理、集成服务”等工作方案,规范行政审批行为。依托“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全面推行行政审批事项“一网通办”,提高政务服务信息化水平。践行“最多跑一次”服务群众理念,确保应急管理行政审批事项各项指标在全省保持前列。

第七节  提高应急管理信息化水平

中国科学城大数据中心为依托,以信息化推进应急管理现代化,提升指挥协调、风险防范、救援处置和监管执法等能力。

一、加快应急管理综合应用平台建设

建设绵阳市应急管理与救援指挥信息化系统,采用模块化、组件化、智能化设计,打破传统烟囱式系统建设模式,提供一站式访问服务,实现服务与应用的便捷访问和数据可视化展现。强化与省应急管理综合信息化平台的对接,建设市级数据安全、应用安全、终端安全、可视化运维、感知网安全防护等子系统。指导县级应急管理综合应用平台建设,确保上下联通、无缝衔接。

二、推动行业部门应急管理信息融合

协调推动交通、林业、住建、水利、气象、自然资源、危化品监管、特种设备等行业部门的专业领域应急信息平台建设,实现专业领域灾害风险的综合监测、智能评估、趋势分析和精准预警,提升综合预警监测能力。配合省应急管理厅建设安全生产风险监测预警和自然灾害监测预警等系统,实现本级各类重点企业、自然灾害风险在线监测。推动各级行业部门信息平台数据的交换、共享和整合,构建完善数据资源共享交换渠道,为信息化深度应用提供良好的数据基础。按照应急部统一部署,利用“天目网”开展重大自然灾害的感知评估、监测预警、应急处置和天空地一体综合减灾工作。

三、提升应急通讯保障能力

结合各县(市、区)实际,开展应急通信装备建设和专业通信保障队伍建设,保障应急救援现场通信全天候、全地域、全时段畅通。构建应急卫星通信网,按需配备卫星便携站、“动中通”卫星车载站和北斗、天通等通信终端,满足道路中断、电源故障、公共通信网络故障或损毁等极端情况卫星定位、短报文、语音等通信需要。建设本地应急窄带数字集群通信系统,按需配备车载、手持等通信终端,提升应急通信保障和指挥调度能力。建设公网无线通信系统,按需配备便携式LTE专网基站及配套终端,在极端情况下,将现场音视频信号及时回传现场指挥部、后方指挥中心。建设1支市级通信保障队伍,在偏远地区建设4支县级应急通信保障小组。

四、提升信息系统和网络运维能力

积极探索运维服务模式,健全本地化运维运行保障机制,强化市、县(市、区)各级运维团队技术能力。组建市本级运维管理团队,配备专业技术人才作为应急信息化平台日常管理和运维人员,负责本级建设的应急管理业务系统运维管理和安全保障。通过购买专业服务、聘请专业机构等方式对应急管理平台提供技术支持,全面提升应急管理信息网络的正常运行和安全防护。对于部署在本地政务云的业务系统,按照相关要求,做好运维管理和安全保障。强化移动、联通、电信三大运营商对信息化平台稳定可靠运行的支持保障。

第八节  提升应急管理群防群治水平

加强基层应急能力建设,深入开展应急宣传教育、普及应急知识、提升自救互救能力,加强各级各类应急管理人员业务技能培训,积极推动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创建活动,建立社会协同防范体系,大力提高群防群治水平。

一、加强基层应急能力建设

持续加强基层应急管理机制创新、制度建设、支撑保障、预案管理等重点工作。建立集约高效的基层应急管理机制,形成以政府力量为主,村(社区)、社会组织、志愿者队伍、公民个人协同参与的应急格局。健全基层乡镇应急管理组织机构,细化职能职责,全面落实基层应急管理人员配备。将应急管理纳入村(居)委会、社区等基层群众组织管理的重要内容,落实工作职责。组建乡镇和村(社区)应急分队,建成以区域中心乡镇(街道)消防救援站为主力,乡镇(街道)应急队和村(社区)应急分队为辅助的“一主两辅”基层应急力量体系。推动基层救援站点联动,科学配备必要救援设备,有效提升基层先期救援和处置能力。完善村(社区)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建设,建立村(社区)微型消防救援站,增强城乡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应急功能。

二、开展应急文化建设与宣

创新防灾减灾文化宣传载体,彰显绵阳减灾文化特色。加强防灾减灾宣传教育示范社区、安全社区、应急体验中心建设。完善应急科普基础设施,推动应急科普宣教场馆、教育基地等建设,支持企业建设面向公众的培训演练和自救互救体验馆。推进应急宣传“五进”工作,完善公众应急教育体系。充分发挥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全国防灾减灾日、全国安全生产月等宣传活动作用,开展知识宣讲、技能培训、案例解读、应急演练等多种形式的应急科普宣教活动。发挥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宣传教育作用,开发制作电视专题宣传片、公开课、微视频、公益广告等,提高公众安全应急文化素质。

三、开展应急管理业务培训

健全分层次、分类别、多渠道的培训机制,有计划地开展应急管理知识和业务技能培训工作。开展各级党政干部安全生产、应急救援、防灾减灾救灾管理培训;开展具体从事安全生产、应急救援、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人员、监察执法人员、企业管理人员应急管理业务提升培训,整体提高应急管理能力。完善高危行业安全教育体系,加强企业全员安全生产和应急管理业务培训,推动全市安全技能培训考核体系建设。提档升级绵阳市安全生产考试分中心直属考点建设,建设2个特种作业实际操作考试点,鼓励规模化企业建立特作业人员实训基地

四、开展群众自救互救能力训练

开展危险化学品、非煤矿山、易燃易爆等重点行业,以及交通运输、旅游、教育等行业从业人员救援能力专业培训;把应急知识纳入国民教育,健全完善学校应急教育体系。加强以自救互救为核心的应急技能培训,组织社区居民开展应急知识与技能培训;加强应急志愿者组织建设,提升志愿者应急技能;推动企业、学校、人员密集场所、自然灾害易发点普遍开展疏散逃生、应急避险等方面的群众性应急演练。

五、打造社会协同防范体系

健全应急社会动员机制,动员引导社会公众积极参与突发事件应对,强化公众自防自治、群防群治、自救互救等协同联动能力,完善突发事件社会协同防范应对体系。完善市场化应急服务机制,加快建设主体多元、覆盖全面、机制灵活的应急管理社会化服务体系。规范自然灾害防治、安全生产评价等第三方机构,完善政府购买服务制度。探索多渠道的巨灾风险分散机制,强化保险机构灾害事故预防和灾后补偿服务推行安全生产责任保险、巨灾保险,安全风险分担机制。推动保险机构、第三方机构加强企业安全管理服务,充分发挥保险在风险管理、灾后救助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完善安全生产举报奖励制度,筑牢安全生产人民防线。

六、推动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创建

积极推进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安全社区和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工作。将应急管理、安全生产和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纳入网格重要工作内容,构建应急管理网格化管控体系。落实《社区(村)综合减灾服务规范》《社区(村)自然灾害基本生活救助服务规范》和《社区(村)综合减灾公共信息标识建设规范》,推进基层社区防灾减灾能力建设,为创建工作创造条件。

第五章  重点工程

第一节  安全风险防控能力提升工程

一、重点行业(领域)企业基础数据库建设工程以中国科学城大数据中心为依托,实现基础数据共建共享。建立重点行业(领域)企业安全风险和安全隐患数据库,实现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入库登记,建设安全风险等级和重大事故隐患分布电子图。推进危险化学品企业重大危险源在线监测信息及事故预警信息纳入基础数据库。

二、重点行业安全改造升级工程推进非煤矿山、危化品、冶金、有色、机械等重点行业企业加快安全改造升级进程,推广先进适用工艺技术装备在粉尘防爆、有限作业空间等高风险环节的应用。全面整顿安全生产条件落后的生产经营单位,重点治理危及周边群众安全的高风险企业,推进企业安全技术更新、工艺流程再造。推进实施生命防护工程、智慧工地等重点项目。

三、安全生产监管监察能力提升工程按照安全监管监察职业能力建设标准,补充、更新市县两级安全监管监察装备健全安全生产行政执法机构,充实市、县两级行政执法人员,加强乡镇(街道)、工业园区监管执法机构和监管力量建设强化基层监管监察人员业务技能培训,开展监管监察执法效果评估,提高基层监管工作水平。

四、遏制危险化学品重特大事故智能感知系统建设实施危险化学品行业风险研判系统、北斗+应急监测预警系统和特殊作业监控预警系统。

第二节  防灾减灾能力提升工程

一、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开展全市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各县(市、区)按在地统计原则负责组织开展本地区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普查数据成果审核汇集上报。按国家、省、市开展省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的要求,完成自然灾害综合风险与减灾能力数据库主要灾害风险评估综合风险评估编制自然灾害系列风险图修订主要灾种区划编制综合风险区划制灾害综合防治区划等普查任务。

二、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工程推进应急避难场所设施标准化建设和升级改造,加强应急避难场所的日常运维管理

三、防洪排涝减灾工程推动防洪排涝设施建设,提升主要江河和重点中小河流重要河段的防洪能力。开展绵阳辖区河道防洪治理,分阶段系统提升河道防洪能力;按照海绵城市建设要求,加强低标改造、初期雨水截流、河道水系调整与整治。系统整治绵阳主城区道路排水管网,逐步提升城镇排涝能力,使城乡防洪排涝等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具有显著提升。

四、重点文物单位安全防护工程推动绵阳辖区内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消防工程、安防工程和防雷工程的建设;建立文物消防、安防、防雷监测预警系统,实现文物安全防护智能化管理。

五、森林消防蓄水池建设工程结合实际,在中火险区重点乡镇因地制宜,选工程地质条件和水文地质条件良好位置,规划布局一批森林消防蓄水池,进一步提升森林防灭火基础设施保障体系。

六、防震减灾基础工程一是城市活断层探测项目查明绵阳城区及北川、江油等地城区断层情况,为城区发展建设奠定防震减灾基础二是城市地震小区划工程形成《绵阳市城市地震小区划工程报告》,为区域内工程建设提供抗震设防依据。

七、地震监测预警能力提升工程一是推进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在国家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项目的基础上,在政府机关单位、重点企业、学校、医院等重点位置加密安装预警终端,实现地震预警全覆盖,减轻地震带来的损失;在平武、江油、安州、北川等地建设地震烈度监测站。二是地震前兆台网加密建设工程。在缺乏地震前兆手段的平武、三台、盐亭、梓潼、游仙、涪城等地建设地震前兆观测点;在北川、江油、盐亭等地建设地震测震台;在全市9个县()建设地震宏观观测点;全市建设1-2个流动测震台,全面提升我市地震监测和抗震救灾能力。

八、无人机安全监管和灾情监测项目通过无人机低空摄影获取全市自然灾害隐患点露天矿山等灾害易发点的高分辨率正射影像以及立体正射影像并建立实景三维模型信息系统,实现自然灾害隐患点、矿山的三维漫游、量测等功能,提升全市自然灾害隐患点及矿山的可视性和交互性,并通过周期性测量进行动态监管。

第三节  应急救援能力提升工程

一、市消防应急综合训练及危化品应急救援基地建设工程建设集消防、安全生产、综合应急救援实战训练,应急仿真演练各级决策与指挥人员、事故处置人员应急教育培训、危化品应急救援实战训练等相关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应急训练基地。依托该基地建设省级区域性危险化学品应急救援基地,满足绵阳和周边地市危险化学品应急救援需要。

二、城乡消防站、队建设工程优化全市消防站布局,缩短救援作战半径,形成及时响应的城乡消防救援体系。重点推进涪城、游仙、安州等主城区一级、二级普通消防站建设。新建城市消防站11个、乡镇专职消防队19个。启动建设中心镇消防站,逐步推进绵阳辖区内其余乡镇消防站建

三、市级骨干应急救援队伍建设进一步建强市危化品救援队、无人机救援队、市灾情侦测分队、抗洪抢险救援尖刀大队、森林火灾扑救骨干队伍、市地震骨干救援队、社会救援专业队(工程机械救援队、地质灾害救援队、航空应急救援队)等市级骨干应急救援队伍组建核与辐射场外应急处置专业队伍,并配备各类应急救援装备。

四、基层综合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工程各乡镇(街道)组建不少于20人的应急队,各村(社区)组建不少于10人的应急分队,并配备必要的应急救援装备。

五、直升机航空救援基础设施建设建设森林航空消防直升机野外停机坪1座及外连道路。完善涪城、安州、江油、三台、平武、盐亭、梓潼等地直升机应急起降点和取水点,依托北川通用航空产业园的入驻企业组建航空救援队伍和航空救援基地。

六、应急预案体系建设修订完善总体应急预案,健全防汛抗旱应急预案等28个专项应急预案、生物灾害应急预案等38个部门应急预案、突发事件交通运输保障应急预案等8个应急保障类预案。各县(市、区)、园区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应急预案体系。

第四节  应急保障能力提升工程

一、应急储备物资仓库升级改造工程根据辖区防灾救灾实际需要建设完善市、县(市、区)和中心乡镇物资储备库。对市、县(市、区)、乡镇现有应急抢险、救灾物资储备库进行适应性改造升级。升级改造救灾物资储备库信息平台,配备现代化信息设备,实现省、市、县三级救灾物资库(点)可视化管理。在全市新建1个区域中心库、4个乡镇骨干库(站)和村级应急物资储备点。

二、应急物资保障能力提升工程科学制定《绵阳市应急物资储备规划(20212025)》,建立覆盖全市、县(市、区)、乡镇、村、家庭的应急物资储备体系。落实物资储备种类、数量,将各站点应急物资纳入四川省应急能力网络体系。完善应急物资管理制度和统筹调配机制,提升应急物资储备综合管理能力。

三、应急通信保障队伍建设工程依托移动、联通、电信等单位,建立市级通信保障队伍,重点配备卫星便携站、卫星电话、公网/数字集群通信终端、单兵图传等装备。在平武、盐亭、安州、北川等偏远地区建设4支县级应急通信保障分队,重点配备数字移动集群基站、卫星电话、公网/数字集群通信终端、单兵图传等装备。

第五节  应急管理信息化建设工程

一、应急管理综合应用平台建设工程开展应急管理综合应用平台建设,建设市级应急管理与救援指挥信息化系统,整合在用、拟建系统,汇聚接入各部门业务数据,对接省级平台。开展数据治理,数据安全、应用安全、终端安全建设感知网安全防护体系建设、可视化运维管理等系统建设根据省厅规划开展互联网+监管、互联网+执法等项目建设。指导县级应急管理综合应用平台建设

二、应急管理指挥场所及指挥系统建设工程开展市本级、县(市、区)应急指挥场所建设。建设市级融合通信系统、本地应急窄带数字集群通信系统、公网无线通信系统,按需配备便携式LTE专网基站及配套终端。通过多种通信手段与固定指挥中心实现互联互通,满足应急值守、会商研判和决策指挥调度等基本需求。形成市、县(市、区)、乡镇(街道)上下贯通、数据实时共享、部门联动协作的应急调度指挥系统。

三、专业领域风险隐患实时监测预警系统建设工程推动建设交通、林业、住建、水利、气象、自然资源、危险化学品监管、特种设备等专业领域风险预警与应急处置信息平台,实现专业领域灾害风险的综合监测、智能评估、趋势分析和精准预警,提升综合预警监测能力。

四、自然灾害预警监测中心建设建设绵阳市自然灾害预警监测中心,合并建设应急物资装备库,补充必要的应急物资和装备。建设绵阳市自然灾害预警监测信息化系统,实现与省市县三级平台及同级政府、相关部门应急指挥平台的无缝对接、资源共享。整合现有各类发布手段和渠道,实现横向各部门突发事件预警信息的统一汇集、及时发布。

五、气象北斗卫星通信系统建设工程建设气象北斗通讯系统,在全市山区近300个区域站规划加装北斗通讯站点,解决区域自动气象站汛期网络传输易中断及无法利用省局北斗中心站建网的问题。

六、地震台站监测信息综合化工程通过专线专网,将全市所有监测数据并入市地震监测台网中心,安装分析软件,实现精确定位地震三要素(时间、地点、震级)。综合全市所有监测数据,提升台网中心分析预报能力。

第六节  应急宣传教育能力提升工程

一、应急教育体验馆建设工程依托现有科普及教育培训设施和资源,采用声光电和多媒体等技术,建设基于三维环境的突发事件模拟仿真设施、沉浸式体验设施、应急装备模拟操作设施、应急自救互救技能演示和训练设施等的应急教育体验馆。建设江油安全体验中心暨青少年安全文化教育基地。

二、应急文化教育阵地建设工程建设一批应急文化阵地。结合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安全社区”建设、“文明城市”建设等工作,建设一批应急文化长廊、应急文化主题广场、应急文化主题公园、社区应急教育橱窗、农家书屋等应急文化阵地。建设网上应急宣传教育培训系统,打造网上应急科普平台,让应急文化影响人们的应急意识和行为。通过科学普及、休闲体验和应急教育相结合的形式,提高居民的防灾减灾意识和应急处置能力。

三、应急能力提升培训工程采取形式多样的培训授课方式,满足不同类别、不同层次的培训需求。开展各级党政干部安全生产、应急救援、防灾减灾救灾管理培训;具体从事安全生产、应急救援、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人员、执法监察人员、企业管理人员应急管理业务提升培训。

 保障措施

第一节  加强组织领导,统筹协调推进

各县(市、区)政府要根据本规划要求,结合实际制定应急管理体系专项规划,细化工作分工,落实责任主体,加强规划实施与年度计划的衔接,明确规划各项任务的推进计划、时间节点和阶段目标。强化统筹协调,确保规划实施有序推进,确保主要任务有效落地,确保各项目标如期实现。

第二节  加大投入力度,提供有力保障

按照事权与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原则,强化资金投入保障。坚持“项目跟着规划走、资金和要素跟着项目走”的原则,加强资金与规划项目相衔接,积极争取国家、省政策和资金支持,落实地方各级投入责任,发挥政策导向作用,引导社会投资,形成多元化投入机制,保障规划项目落地见效。

第三节  强化检查评估,确保进度质量

建立健全规划实施评估制度,将规划任务落实情况纳入对部门和地方工作督查和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开展规划实施年度监测分析、中期评估和总结评估,分析实施进展情况及存在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推动规划目标任务落实。各级政府要加强对本地区规划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

政策解读:http://www.my.gov.cn/public/661/33062451.html

浏览次数:

扫描二维码随身看资讯

正在阅读:绵阳市“十四五”应急管理体系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