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008410434/2017-00024 主题分类: 建议提案
发布机构: 绵阳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发文日期: 2017-02-28
文号: 关键词: 卫生计生

(绵卫函〔2017〕67号)关于对市七届政协一次会议第286号提案答复的函(A 类)

2017-02-28 11:53文章来源: 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字体:【    】 打印

绵阳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关于对市七届政协一次会议第286号提案答复的函

李六林、刘平委员:

你们提出的《关于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完善重大疾病防控体系,保障公共卫生安全的建议》(第286号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心脑血管疾病、癌症、呼吸系统疾病、糖尿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是一组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社会资源消耗的疾病,慢性病导致的死亡已经占到我国总死亡的85%,导致的疾病负担已占总疾病负担的70%,是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是群众因病致贫返贫的重要原因,若不及时有效控制,将严重影响居民健康和制约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你们提出的建议很好,很有针对性。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慢性病防控工作,加强慢病监测与管理,以县区为单位抓慢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创建为手段,强化政府主导,加大财政投入,营造健康环境,取得了一些成效。

(一)初步建成慢性病防控体系,慢病防控工作关注度不断提高。

我市以示范区创建为手段,在涪城、江油、三台和盐亭四个县市区初步建立了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慢病防控工作机制,将慢病防控纳入当地财政预算并落实专项工作经费。全市50%的县市区疾控成立了慢病科,疾控机构慢性病防控队伍专业人员从2012年的9人,增加到2016年的26人。但大多基层医疗机构及疾控机构的人员配置仍不足,适应不了当前的防控工作需求。 

(二)建立慢性疾病监测系统,初步摸清了影响我市居民健康的重点慢性病。

近年来,我市不断加强慢性疾病监测,2015年全人群死亡监测数据显示:导致居民死亡的前十位死因分别是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疾病、脑血管病、心脏病、损伤及中毒、消化系统疾病、内分泌营养代谢疾病、其他疾病、传染病、死因不明,前十大类死因合计占死亡总数的94.76%。前十大类死因的第一位是恶性肿瘤。单病种死因的第一位死因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阻肺)。

(三)争取项目资源资金,开展了部分慢病综合防治工作。

我委积极争取中财省财项目经费,在部分县市区小范围内做了一些慢性病危险因素监测调查、重点慢病早防早诊早治等综合防治工作。尤其是利用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强化了高血压、糖尿病等综合防治工作。 我市疾控机构和医疗卫生机构和社区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切实承担防控工作的职责,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优质的健康服务。全市管理高血压患者45.31万人,管理率65.20%;管理糖尿病19.74万人,管理率55.04%;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登记在册20341人,管理重性精神疾病患者17760人,患者管理率87.31%。但因经费极少,无法对已管理的患者做到有效的治疗,血糖和血压等控制率低于30%。

(四)加强健康宣传,促进健康支持环境建设,营造健康环境氛围。

通过绵阳日报晚报和绵阳市电视台《健康绵阳》专栏专题宣传慢病防治相关知识。以示范区创建为契机,打造健康主题公园4个、步道10条、健康小屋42个。部分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有自助式健康检测点,配置了体重秤、BMI尺、计步器、膳食宝塔模型等慢性病防控自助检测设备和宣传资料,为群众提供免费测体重、血压、血糖,进行自我慢性病筛查等服务,居民自我保健行为和健康知识知晓提高。积极倡导推动辖区184家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和符合开放条件的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向社会免费开放,极大的方便群众方便就近进行运动健身锻炼,促进全民健身,增强健康素质。

下一步,我们将积极采纳你的建议,进一步倡导坚持“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逐步建立可持续的政府投入防控经费保障机制,形成一个全覆盖的慢性病防控工作网络,综合控制慢性病社会和个体风险,开展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疾病规范化管理等,减少慢性病负担,推广有效管理模式,全面推动我市慢性病防控工作。

(一)加快完善我市慢性病综合防控体系的建设,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建立多部门协作联动机制。 慢性病病程长、流行广、费用贵、致残致死率高。  慢性病工作涉及多部门、多领域,是一项复杂的社会工程。需政府主导,制定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成立领导小组,将慢性病防控工作纳入当地政府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并制定明确具体目标、时间进程、部门职责及各项策略和策略,相关工作纳入各相关部门年度目标管理。同时建立多部门联合督导工作制度,慢性病防控工作经费纳入政府预算、决算管理,慢性病防控工作经费占疾控机构业务总经费的比例>10%。

(二)强化信息化建设,完善慢性病监测管理系统。加快信息化建设,促进电子健康档案的建立、管理与规范使用。建立完善信息共享互联互通等的工作机制管的整合,加强各级医疗信息互联互通,医防信息共享,建立和完善覆盖辖区全人群的慢性病等人群健康状况监测系统,包括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信息、慢性病死因监测、慢性病危险因素监测、肿瘤登记和心脑血管事件报告等。收集分析全市社会人口经济等基本情况和相关资料,根据我市实际情况和主要慢性病及危险因素流行状况等,确定重点目标人群和优先领域,明确主要策略和行动措施。

(三)促进部门协同干预政策措施落实,增强慢性病患者门诊医保支持,提高患者规范治疗管理的依从性。

一是积极协调医保部门制定相关保障政策。开展心脑血管疾病、重点癌症、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病等重大慢性病的筛查和早期诊断。将乙肝疫苗、肺炎疫苗、流感疫苗等重大疾病疫苗和适龄儿童窝沟闭防龋防治费用纳入医保范畴,提高慢性重大疾病患者常见多发慢病的门诊报销限额和报销比例,以强化门诊规范化治疗与服药,减少慢性重大疾病病发导致的住院频次和费用。在经费投入保障的基础上,推广口腔预防适宜技术。为全市小学7-9岁适龄儿童免费开展窝沟封闭预防龋齿工作,降低口腔疾病发生率和疾病治疗费用。

二是强化医防协同,共管共防。建立防治结合、分工协作、优势互补、上下联动的慢性病综合防治体系。强化各级综合医疗机构及专业机构是慢病防控体系的技术支撑“龙头”作用,疾控、医院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进行的技术指导和对口支援,积极协助卫生行政部门履行组织、协调、指导等职责。二级以上医院每年组织对辖区基层医疗机构的慢病专业培训不少于2次,同时调动广大医疗卫生工作者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在提供医疗卫生服务的过程中,正确传播健康知识,帮助人们形成健康观念,养成健康行为。

三是进一步强化政府、社区、企业、事业机关单位在重点慢病防控中的主体责任。督促保障健康工作环境场所,做好职工和城乡居民健康体检、配置提供方便可及的常规健康监测(包括身高、体重、血糖国、血压等常见健康自助监测设备),并向疾控机构等公共卫生服务单位提供年度职工健康状况监测数据及评估分析报告,筛查发现的慢性病高危人群和患病人群名册,以纳入医疗卫生机构实施分类管理和综合干预。

(四)为媒体及学校等提供健康宣传技术支持,广泛开展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

一是深入开展群众健教活动。利用传统媒体和互联网等新媒体广泛开展慢性病防治和健康教育。通过举办全市健康教育讲师综合能力提升培训班等形式,全面提升全市医务工作者、健康教育讲师团成员的健康科普宣讲能力。开设健康教育大讲堂,向辖区居民宣传慢性病防治知识,提升群众的健康素养和健康生活行为方式。发挥慢性病患者自我管理和培养社区健康管理指导员/志愿者协助管理作用,推广“慢性病患者自我管理小组”“患者俱乐部”等模式,提高社会人群参与健康指导管理和患者自我健康管理能力。

二是倡导健康支持环境创建。深入开展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积极创建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示范社区、示范单位、示范食堂(餐厅),开展创建无烟场所和无烟单位工作。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建设有利于身体活动的支持性环境,组织职工开展群体性健身活动,落实工作场所工间操健身制度,每人每天不少于20分钟。 通过工作场所干预、开展社区健身活动,提高群众自我防控意识和保健能力。

非常感谢你们对全市卫生计生工作的支持!

绵阳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2017年2月24日

浏览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