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8410389/202309-00035 主题分类: 建议提案
发布机构: 绵阳市农业农村局 发文日期: 2023-09-21
文号: 关键词: 政协

绵阳市农业农村局对市政协八届三次会议第170号提案答复的函

2023-09-21 10:33文章来源: 农业农村局
字体:【    】 打印

张洁委员:

您在市政协八届三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乡村振兴中人才振兴的几点建议》(第170号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农业农村要发展人才是关键因素,乡村要振兴,人才振兴是前提。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乡村人才队伍建设工作,通过招引优秀人才、培养本土人才相结合的方式,打造一支爱农业、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愿意长期扎根在农村的新农人队伍。目前我市有农村实用人才8.6万人,其中:生产型人才4.47万人、经营型人才2.24万人、技能服务型人才0.67万人、技能带动型人才0.57万人、社会服务型人才0.65万人;培养高素质农民2.3万余人,建设市级高素质农民实训基地27家,建设国家级农业农村创新创业基地19个。

一、关于完善人才培育机制

一是开展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作。按照中组部、农业农村部关于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培训工作相关要求,将农村基层组织负责人、到村任职选调生、家庭农场主、农民合作社带头人、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带头人、小微农业企业负责人、农村创新创业带头人等作为实用人才培育重点对象,以帮助参训学员开阔视野、学习政策、拓展思路、提升能力为目标,采取“村庄是教室、村官是教师、现场是教材”培训模式,促进农民创新创业。截至目前,我市农村实用人才达到8.6万人。二是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工程。我市围绕“23610”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格局,立足农业发展理念和农业技能需求,将年满16周岁的正在从事或有意愿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务农农民、返乡入乡创新创业者、乡村治理及社会事业服务等人员纳入培训对象,以经营管理型、专业生产型和技能服务型为目标导向,采取“全程分段、实训为主、名师带徒”的方式,分层次、分类别、多途径提升农业从业人员的素质,截至目前,我市共培育高素质农民2.3万余人,建设市级高素质农民培育实训基地27个,省级高素质农民培育实习实训基地5个;打造全省高素质农民培育精品考察学习线路4条。

三是开展基层农技服务人员知识更新培训。按照省农业农村厅关于基层农技人员知识更新培训下达的任务,紧扣当地农业产业发展需求,将全市种植业、农机、畜牧和水产乡镇或区域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人员纳入培训对象,分层分类开展省级骨干调训和市级集中培训。2022年,组织基层农技人员知识更新培训1323人(下达任务为919人,超44%);招募特聘农技员67人(下达任务为55人,超15%)。四是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技术骨干提升学历。2019年开展高职扩招以来,积极动员年轻、好学的合作社带头人、家庭农场主、村集体经济组织骨干人员积极参加学历教育,全市参加大专及以上学历教育的主体带头人有300余人。

二、关于健全农业经营体系

一是大力培育和发展农业经营主体。按照省现代农业“10+3”产业体系、市“6+10”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发展,鼓励返乡农民工、大中专院校毕业生、退役军人、返乡入乡创新创业者等领办(创办)各类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壮大各类经营主体,积极构建多主体参与、多模式联结、多要素发力、多业态共生的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系。截至目前,全市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397家(国家级6家、省级63家),实现销售收入达520亿元;发展农民合作社5734个,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数33.35万户,实现经营收入27.96亿元;家庭农场实行名录库管理,将符合条件的种养大户、专业大户纳入家庭农场范围,发展家庭农场1.35万家,全市家庭农场经营土地面积达到95.1万亩,其中:流转土地面积达到69.2万亩,年经营总收入达43亿元。二是壮大村集体经济。全市有1582个村级集体经济组织,通过推行“村集体+能人”“村集体+合作社”“村集体+家庭农场”“村集体+经营主体+土地银行+农户”“村集体公共设施+服务”“财政投入+股权量化”等经营模式,开展村级集体经济“消薄”攻坚决胜行动,2022年全面消除年经营性收入低于3万元的薄弱村,1582个村级集体经营性收入达到1.66亿元、同比增长22.96%(2021年为1.35亿元),村均达10.49万元。三是不断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着力健全面向小农户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打造要素集聚、主体多元、机制高效、体系完整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市场。截至目前,全市已培育各类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2832个(其中农业服务专业户1502家、农民合作社882家、村集体经济组织155家、农业企业72家、服务协会9家、供销合作社9家、其他服务组织203家),发展服务协会3家、服务中心9个,组建项目专家库1个,拓展烘干冷链服务主体1222家,各类服务主体营收达2.99亿元,累计带动小农户数量74.22万户,服务小农户覆盖率达87.55%。四是加大财政投入。2022年我市农业农村领域争取到中省财政资金共20.5亿元(其中:中央资金16.05亿元,省级资金4.45亿元),主要用于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绿色发展、主体扶持。五是多渠道助农增收,农村剩余劳动力合理转移。全市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常年维持在220万人左右,通过举办“春风行动”、农民工专场招聘活动,持续做好劳务品牌培训,支持返乡创业宣传引导,促进创业带动就业。截至目前,全市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140.85 万人,实现劳务收入212.21亿元,增加了农民工资性收入;共开展劳务品牌培训2936人,新增创业1434人,实现产值2.55亿元。

三、关于聚集乡村人才合力

一是积极开展示范创建活动。积极开展示范社“国家、省、市、县”四级、示范场“省、市、县”三级示范创建,开展龙头企业认定活动,通过示范带动,引领合作社、家庭农场走规范化建设道路,提升全市合作社和家庭农场整体发展质量。到目前,共创建示范社825个,其中:国家级43个、省级182个、市级185个、县级415个;共创建示范场2686家,其中:省级示范场205家,市级示范场826家,县级示范场1655家;全市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397家,其中:国家级6家,省级63家,营收入10亿以上的龙头企业达8家,50亿元以上达3家,100亿元以上达2家。二是实施乡村产业人才引领专项行动。继续实施“科技城人才计划”和“绵州育才计划”等高层次人才认定、紧缺急需人才引进等项目,加大涉农领域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的引进和支持力度。加快推进乡村招才引智行动,大力提升乡村教师、医生、农村社会工作人才的综合素质,全面优化乡村公共服务人才体系。鼓励引导市农科院等事业单位科研人员到乡村挂职、兼职或离职创新创业,激发人才创新活力。使用基层专技岗位带编进校引才,加大乡村“急需紧缺”专业大学生定向招考力度,全面优化乡村人才专业结构。注重人才回流,探索乡情为桥梁、以政策为引领、以激励为导向,招引优秀人才返乡创新创业。今年上半年市委组织部、市人社局、市农业农村局联合发文,聚焦我市优势特色农业产业,选树乡土能人100名,其中优秀农场主30人、种粮达人30人、最美农技员30人、返乡入乡创业明星10人。三是开展家庭农场主和农民合作社带头人职业化试点,认定一批职业农民。2020年我市涪城区被列为家庭农场主和农民合作社带头人职业化省级试点区,通过改革试点探索建立了职业农民资格条件、教育培训、生产扶持、社会保障等制度体系,目前共认定职业农民130人。四是完善创新创业政策体系。我市先后出台了《关于推进创业担保贷款支持创业就业工作的实施意见》《关于印发中央和省级就业创业补助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绵阳市促进返乡下乡创业二十五条措施的通知》《绵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促进就业工作的实施意见》《绵阳市加强农民工服务保障三十条措施》《关于做好返乡留乡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工作的通知》《绵阳市稳岗就业十七条措施》《关于加强就业帮扶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的实施意见》《巩固拓展人社系统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22条措施》等文件,鼓励和支持农民工、大学生、复员转业退役军人等人员返乡下乡创业,鼓励返乡下乡创新创业者领办(创办)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从创业促进机制、创业奖补扶持、创业环境优化、创业能力建设等方面细化创业扶持政策,为返乡创业者提供良好创业环境。

下一步,我市将围绕农业农村人才的“育”“引”“留”“用”四个方面下功夫,完善体制机制,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培养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全面提升农业从业人员素质,充分释放人才驱动乡村振兴发展效能,为全面实现乡村振兴夯实人才基础,筑牢新时代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根基。

绵阳市农业农村局

2023年7月27日

浏览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