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008410266/2015-00079 | 主题分类: | 统计信息 |
---|---|---|---|
发文机构: | 绵阳市司法局 | 发文日期: | 2015-07-14 |
文号: | 关键词: | 动态 |
绵阳市司法局2014年度工作总结
绵阳市司法局2014年度工作总结
2014年,全市司法行政部门在市委、市政府以及市委政法委的领导下,在上级行政部门的指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坚持“增强党性、严守纪律、廉洁从政”的主题,以深化服务群众“八件实事”为切入点,全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积极推进法治绵阳建设。 (一)加强法治宣传,促进法治绵阳建设
贯彻党的十八大会议精神和《四川省依法治省纲要》,认真落实法治宣传教育在法治建设中的基础性地位,发挥司法行政部门在法治宣传中的“参谋助手、牵头抓总、主力军”作用,主动履行职能,推进法治绵阳建设。
主动争取领导,发挥参谋助手作用。依法治省工作部署后,我们及时向市委常委作了专题汇报,拟制了《法治绵阳建设实施方案》、《法治绵阳建设考核评价体系》等指导性文件,制定了“法律七进”实施意见、“法律七进”三年行动实施方案,建立了“谁执法谁普法”的工作机制,把“法律七进”纳入了依法治市的重点工作内容,纳入目标绩效考核,与各县签订了目标责任书,实现了法治绵阳建设目标、任务、职责、措施等的落实。
加强协调,发挥牵头抓总作用。按照王东明书记“依法治理,普法先行,司法行政机关要牵头抓总”的指示,市司法局积极联合市依法治市办,按照“谁执法谁普法、谁主管谁负责”的要求,协调宣传、组织、国资、经信、工商、人社、民政、教体、农办、民宗等部门分类制定了“法律七进”工作方案。先后召开了法律进学校、进寺庙、进企业、进机关、进医院等推进会,按照市委的要求,组织开展“八小时外”的法治宣传活动,充分利用电视、报刊、广播等传统媒体、网络、微信、微博、微电影、手机报、LED、车载等新兴媒体开展法治宣传。专题组织了对各县市区“法律七进”和法治创建的检查考核,10月,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四大班子分管领导带队,又对各地推进依法治理工作进行了综合检查。
整合资源,发挥主力军作用。依托律师、司法行政干部、法学教师等师资,组建普法讲师团11个,为市委常委会学法、为机关部门领导会前学法、为各类法治专题培训授课77次。依托监狱、强制戒毒所的法治教育功能,向社会公开建立法治教育基地20个。依托司法所建立法治辅导站159个、法治宣传队211支;为村委会培养了“法律明白人”2260人、设立法治宣传栏900个、发放法律服务联系卡6.8万张。组织村(社区)干部、村民(居民)代表集中学法156次。依托“法律服务进千村”活动,组织法律服务工作者建立73支小分队、深入乡村(社区)开展法治宣传和咨询活动189场(次),开展村民(居民)旁听调解,以案释法普及法律121次。组织律师、法律工作者开展企业“法律体检”2749场次。依托法治示范创建工作,加强典型示范作用,2009年绵阳被列入全国法治创建试点城市以来,加强普法和依法治理的规范化和常态化工作,已命名两批市级法治单位792个,今年完成申报全国法治创建先进法治县(市区)2个、省级法治示范县(市区)2个、乡(镇)3个、学法用法机关4个、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5个,普法和依法治理工作始终走在全省前列。
(二)加强法律援助工作,推进民生工程
着力构建“一小时法律援助圈”,全市建立规范化法律援助受理大厅11个,规范化工作站282个,在信访、看守所、监狱等弱势群体集聚场所,建立法律援助站点,增大法律援助的覆盖面。实施案件质量同步评估、案卷质量点评、交叉检查等制度,全面提升服务水平和案件质量。加强法律援助宣传工作,编发适用性资料19万余份,接待群众1055010人次,援助44320人次。降低门槛,扩大法律援助的受援面,全市受理案件3771件,完成省市任务的120%以上,为群众避或免挽回损失9571万余元,处理重点涉稳等案件182件。开展农民工讨薪等专项行动,受理民工讨薪案513件3122人,讨回欠薪4100余万元。
(三)加强人民调解工作,化纠纷促和谐
紧紧围绕重点热点矛盾纠纷,巩固基层人民调解组织,以医患、交通、劳资等人民调解组织建设为重点,建立行业性专业性调解组织75个,探索“坝坝调解”、“随手调解”、“流动调解”等调解方式,实现调解组织网络体系和工作全覆盖。目前,全市人民调解组织达4712个21941人。巩固“三调衔接”机制,创新开展“访援调”对接机制,成功调处积案、难案、老案306件,实现大部分矛盾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行业内。1-10月,全市受理案件37349件,成功调解36640件,成功率98%、协议履行率99%,防止民转刑案件295件、群体性上访和械斗事件695件。
(四)加强外来企业投诉服务工作,营造良好投资环境
服务“一核三区多园”战略,组织法律服务专业人员进企业、进园区,提供针对性服务,排查化解矛盾纠纷。截止10月底,全市组织法律专业人员进企业、进园区853次,为3783户企业、单位推荐聘用法律顾问,开展法治专题讲座177场次,开展专项矛盾纠纷排查120次、化解326件980人次,参与重点项目、工程法律事务65件次。全面实施《外来企业投诉处理办法》,变被动接收投诉为主动上门服务,在政务中心设立外来企业投诉服务窗口,工作主动前移,与福建、浙江等驻绵商会建立定期联席会议等制度,受理投诉25件,处理投诉33件,占94%,处理重大投诉5件,开展企业走访1800次,为175家企业实施专项“法律体检”,主动服务实现常态化。创建“律师帮帮你”外来企业服务微博平台,启动建设全市外来企业网上投诉处理平台,推进规范化、信息化建设。
(五)加强法律服务工作,提升服务水平
律师工作(含基层法律服务工作)。坚持规范管理,出台指导性政策,引导39家律师事务所、89家基层法律服务机构和1014执业人员健康有序发展。坚持服务党委政府中心工作,113名律师被聘任为人民调解员,100余名律师担任矛盾纠纷调解志愿者,年均化解矛盾15000余件,办理法律援助2300余件。80余名律师义务担任市县乡(镇、街道)信访值班员,每年配合各级领导信访值班1030人次,接访群众5300人次,提供法律咨询11150人次,参与信访调处2600余件。开展“法律顾问进千村(社区)”活动,组织1000余名律师等法律工作者,为3789个村(社区)担任法律顾问,提供服务5万余人次,解决基层法律需求难的问题。坚持“双向培养”和“双向促进”原则抓党建,党员律师占律师总数达27%,在全省居首位,29名律师当选省市县三级党代表、人大代表或政协委员。今年,先后26个单位和个人受到市以上表彰,受到省委常委、政法委刘玉顺书记的高度肯定。
公证工作。制定出台了《绵阳市公证员年度考核办法》、《绵阳市公证质量检查办法》,设立了4个专业委员会,实施公证办证表格化和信用评价制度,推进管理办证信息网络化建设和公证质量监控、监督检查。全面推行公证服务“5+2”工作制度,实施预约上门服务和延伸服务,在156个乡镇和112个社区建立了公证便民服务点。1-10月办理公证事项27963件,其中:涉外涉港澳台类公证2867件,办理预约和上门服务381件,减免公证服务费用20.7万余元。
司法鉴定工作。与公安、检察院、法院协调,建立起信息通报和联动管理制度,完善法医学委员会集体讨论案件规则和结果运用、建立外聘专家库以及广泛构建各类鉴定项目技术规范,减少司法鉴定中的技术难题与理论分歧,着力提高鉴定质量和采信率。出台了《绵阳市医疗过错司法鉴定规则》和信用评价惩戒体系,积极参与医患纠纷处理,提升司法鉴定公信力。今年,全市司法鉴定机构办理司法鉴定案件1604件,办理法律援助司法鉴定案件162件。
(六)加强社区矫正和安置帮教工作,推进司法体制改革
全面推进社区矫正工作。制定了《社区矫正衔接工作细则》、《绵阳市社区服刑人员档案管理办法》,社区矫正管理系统全面建成,五个县区建成社区矫正管理服务中心,实施“全面排查、重点走访、分类教育、强化管理、加强帮扶”的五项举措,开展“亲情帮教大走访”活动,着力教育感化和挽救。1—10月,累计新接收社区矫正人员8040人,解除4722人,在册社区服刑人员3320人,对3000余名服刑人员提供了职业技能培训,走访服刑人员亲属9445人次,走访社区矫正人员亲属12601人次,开展集中教育15900人次,解决实际问题300余件,社区矫正对象脱管、漏管问题得到明显遏制,重新犯罪率控制在0.15%内。
加强安置帮教工作。对刑满释放和吸毒解除人员,我们坚持不歧视、不放弃、不嫌弃的原则,积极推进过渡性安置基地和法治教育基地等场所建设,今年新建绵阳安州驾校“阳光帮扶基地”,进一步拓展了教育、安置、救助途径。全面落实“三无”和重点刑释人员“必接必送”无缝衔接制度,实现基本信息核查率达95%以上。实施刑释人员及其家属走访常态化,帮助解决生产生活等实际困难。截止10月,新接收刑释人员2424人,全市五年累计列管8800余人,协调社会参与帮教16169人次,开展集中教育15900人次,开展“鸿雁传书”、“春风送暖”等亲情帮教活动5100多人次,重新犯罪率控制在2%内。
(七)扎实推进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坚持思想政治教育为统帅,围绕“总开关”问题,综合运用党委中心组学习、机关学习论坛、工会学习园地、“政法大讲堂”等载体,实施中心组和党支部集中学习两个每月至少1次的“党员集中学习日”制度,将理论学习与贯彻落实上级决策部署结合起来,提高班子政治责任感和政治敏锐性。全面落实“三走遍一深入”和交心谈心工作,开展领导干部走访调研23人次,开展个别座谈188次,发放调查问卷180余份,开展领导班子成员间谈心谈话30次,收集意见建议50余条。深入开展“9+X”专项整治工作,结合司法行政工作实际,确定了“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的“X”项目,推进服务群众无缝对接和零距离。针对查找到的“四风”问题、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和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全面开展“五项制度”建设,建立关键问题台账49个,实行解决一个,销号一个,制定整改措施、规范性文件59个。
(八)全面加强干部队伍建设
进一步夯实基层基础。大力推进司法所规范化建设,通过分类管理,命名达标二类规范化司法所70个,推荐一类规范化司法所33个,基层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明显增强。针对司法所有所无编、有编无人的现状,推进片区司法所管理模式,缓解了司法所人员严重不足的问题。上半年,主动作为,整合资源,在全省率先探索人民调解、外企投诉、法治宣传、法律援助、法律服务“五位一体”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切实服务基层党委政府和群众。今年,全市295个司法所向各级政府提出法律建议1600余条,帮助草拟法律文书及合同协议1200余件,参与和调处疑难复杂纠纷5000余件,宣讲法律1000余场次,服务群众30余万人次。
构建“大队建”格局,提升队伍的整体素质。全面构建以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共同负责、专职政工干部为骨干、分管领导和科室负责人为主体、干部职工广泛参与的“大队建”管理体系格局。严格落“一岗双责”,健全思想教育、理论学习、情况反馈、动态分析、功能调节、工作督导和反腐倡廉责任的队伍建设科学机制。建立完善定性与定量、日常与定期、民主评议与实绩考核相结合的绩效考核机制。始终坚持把思想作风建设贯穿到队伍管理的各个环节之中,用法规、政策和制度管束,全面推行首问责任制、服务承诺制、限时办结制、积极推进电子政务,促进工作效能提高。以法律服务信用评价体系建设为重点,加强律师、公证、司法鉴定、基层法律服务等四支队伍的执业道德、职业纪律培训,加大投诉处理,确保法律服务机构和执业人员依法执业、阳光执业。年内,查处违纪执业9件,进行专项教育培训25场次,扣减信用值44人。
加强监狱强戒单位的协管。在省司法厅的指导下,加强统筹兼顾和工作协调,帮助排忧解难。组织监狱强戒所参与地方“双联”和法治建设等工作。监狱强戒单位按照“五防”一体的安全管理要求,加强自身建设。绵阳监狱紧扣“六零两增三提升”的年度目标,加强监狱文化建设,开展以“孝心、诚心、感恩心、责任心”为主要内容的学习教育,打造一台、一站、一报、一广场四个阵地平台,促进罪犯安心改造和回归。川北监狱全面实施依法治监,积极推进“阳光执法”;认真落实中政委5号文件要求,逗硬执行减刑、假释、暂予监外执行规定,积极探索和试行新的《计分考核实施意见》,落实“1+5+1”教育模式和“7+1”教育方法。绵阳强制戒毒所推行“常青藤四分管理模式”,全面实施《强制隔离戒毒人员诊断评估》,科学开展考核奖惩,规范提前奖励,促进绿色回归。
全面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以落实“两个责任”和“八项规定”为重点, 实施“道德.法治.廉政”一体化建设。制定了《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13-2017年实施意见》,公务接待、公务用车、述责述廉、责任考核、干部选拔任用、廉政档案、作风巡查和“三重一大”决策机制、党委会议议事规则、行政办公会议议事规则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得到完善和有效运行。规范行政权力运行,制定公开了权力清单、运行图和运行流程,完善源头预防腐败机制。今年,开展巡查10次,明察暗访18次,执纪专项检查6次,集中专题学习5次,撰写心得体会40篇。
近年来,绵阳司法行政各项工作一直走在全省前列,全市司法系统291个先进集体,437名先进个人受到市以上表彰。法律援助连续三年受司法部表彰,绵阳市被评为“五五”普法全国、全省的先进市,法治城市创建工作被全国、全省评为先进市,“全省政法系统先进集体”,2014年“六五”普法中期工作被评为全国先进市。“绵阳司法”微博的热度保持在全国政法系统的前十位,先后获央视网“2012年度政务好声音—最受欢迎政务微博”、“2013年度最具影响力政务微博”,新浪网“2013年度全国十佳司法行政最具影响力微博”,正义网“2012年度十佳司法行政政务微博”、“2013年度政法新媒体优秀奖”等称号,“律师帮帮你”被国家工商总局商标注册。
二、2015年工作打算
2015年,我们将紧紧围绕党委政府中心工作,以落实群教活动长效机制和贯彻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为重点,整合资源优势,在巩固成果的基础上,全面发挥司法行政职能作用,主动而为,为绵阳的西部经济生态文明强市建设做出应有的积极贡献。
(一)狠抓普法和法治建设工作。抓好“六五”普法规划的全面落实,迎接中央和省的检查验收;创新宣传方法,狠抓“法律七进”和“八小时外”法治宣传教育工作;加强全国、全省法治创建示范工作,确保推荐的10个单位顺利通过考评验收,力争培育出1-2个全国先进单位。加紧法治文化阵地和法治文化的建设工作,努力打造独具特色的“法治绵阳”建设品牌。
(二)积极配合司法体制改革。按照中央省市部署,积极落实以社区矫正为主的司法体制改革等各项工作。
(三)努力服务保障和改善民生。优化“一小时法律援助服务圈”,规范法律服务“绿色通道”, 继续推进“法律顾问进千村(社区)”和“五位一体”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做好困难群众权益维护,进一步满足基层组织和群众的法律服务需求。
(四)巩固群教活动成果。将群教活动成果转化成为提升司法行政工作能力和水平,以机制和制度建设为重点,落实从严管党治党,紧扣“为民务实清廉”要求,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全面开展“三项活动”。
(五)主动服务党委政府中心工作。继续以服务群众“八件实事”为载体,全面深化司法行政各项工作。
2014年,全市司法行政部门在市委、市政府以及市委政法委的领导下,在上级行政部门的指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坚持“增强党性、严守纪律、廉洁从政”的主题,以深化服务群众“八件实事”为切入点,全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积极推进法治绵阳建设。 (一)加强法治宣传,促进法治绵阳建设
贯彻党的十八大会议精神和《四川省依法治省纲要》,认真落实法治宣传教育在法治建设中的基础性地位,发挥司法行政部门在法治宣传中的“参谋助手、牵头抓总、主力军”作用,主动履行职能,推进法治绵阳建设。
主动争取领导,发挥参谋助手作用。依法治省工作部署后,我们及时向市委常委作了专题汇报,拟制了《法治绵阳建设实施方案》、《法治绵阳建设考核评价体系》等指导性文件,制定了“法律七进”实施意见、“法律七进”三年行动实施方案,建立了“谁执法谁普法”的工作机制,把“法律七进”纳入了依法治市的重点工作内容,纳入目标绩效考核,与各县签订了目标责任书,实现了法治绵阳建设目标、任务、职责、措施等的落实。
加强协调,发挥牵头抓总作用。按照王东明书记“依法治理,普法先行,司法行政机关要牵头抓总”的指示,市司法局积极联合市依法治市办,按照“谁执法谁普法、谁主管谁负责”的要求,协调宣传、组织、国资、经信、工商、人社、民政、教体、农办、民宗等部门分类制定了“法律七进”工作方案。先后召开了法律进学校、进寺庙、进企业、进机关、进医院等推进会,按照市委的要求,组织开展“八小时外”的法治宣传活动,充分利用电视、报刊、广播等传统媒体、网络、微信、微博、微电影、手机报、LED、车载等新兴媒体开展法治宣传。专题组织了对各县市区“法律七进”和法治创建的检查考核,10月,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四大班子分管领导带队,又对各地推进依法治理工作进行了综合检查。
整合资源,发挥主力军作用。依托律师、司法行政干部、法学教师等师资,组建普法讲师团11个,为市委常委会学法、为机关部门领导会前学法、为各类法治专题培训授课77次。依托监狱、强制戒毒所的法治教育功能,向社会公开建立法治教育基地20个。依托司法所建立法治辅导站159个、法治宣传队211支;为村委会培养了“法律明白人”2260人、设立法治宣传栏900个、发放法律服务联系卡6.8万张。组织村(社区)干部、村民(居民)代表集中学法156次。依托“法律服务进千村”活动,组织法律服务工作者建立73支小分队、深入乡村(社区)开展法治宣传和咨询活动189场(次),开展村民(居民)旁听调解,以案释法普及法律121次。组织律师、法律工作者开展企业“法律体检”2749场次。依托法治示范创建工作,加强典型示范作用,2009年绵阳被列入全国法治创建试点城市以来,加强普法和依法治理的规范化和常态化工作,已命名两批市级法治单位792个,今年完成申报全国法治创建先进法治县(市区)2个、省级法治示范县(市区)2个、乡(镇)3个、学法用法机关4个、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5个,普法和依法治理工作始终走在全省前列。
(二)加强法律援助工作,推进民生工程
着力构建“一小时法律援助圈”,全市建立规范化法律援助受理大厅11个,规范化工作站282个,在信访、看守所、监狱等弱势群体集聚场所,建立法律援助站点,增大法律援助的覆盖面。实施案件质量同步评估、案卷质量点评、交叉检查等制度,全面提升服务水平和案件质量。加强法律援助宣传工作,编发适用性资料19万余份,接待群众1055010人次,援助44320人次。降低门槛,扩大法律援助的受援面,全市受理案件3771件,完成省市任务的120%以上,为群众避或免挽回损失9571万余元,处理重点涉稳等案件182件。开展农民工讨薪等专项行动,受理民工讨薪案513件3122人,讨回欠薪4100余万元。
(三)加强人民调解工作,化纠纷促和谐
紧紧围绕重点热点矛盾纠纷,巩固基层人民调解组织,以医患、交通、劳资等人民调解组织建设为重点,建立行业性专业性调解组织75个,探索“坝坝调解”、“随手调解”、“流动调解”等调解方式,实现调解组织网络体系和工作全覆盖。目前,全市人民调解组织达4712个21941人。巩固“三调衔接”机制,创新开展“访援调”对接机制,成功调处积案、难案、老案306件,实现大部分矛盾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行业内。1-10月,全市受理案件37349件,成功调解36640件,成功率98%、协议履行率99%,防止民转刑案件295件、群体性上访和械斗事件695件。
(四)加强外来企业投诉服务工作,营造良好投资环境
服务“一核三区多园”战略,组织法律服务专业人员进企业、进园区,提供针对性服务,排查化解矛盾纠纷。截止10月底,全市组织法律专业人员进企业、进园区853次,为3783户企业、单位推荐聘用法律顾问,开展法治专题讲座177场次,开展专项矛盾纠纷排查120次、化解326件980人次,参与重点项目、工程法律事务65件次。全面实施《外来企业投诉处理办法》,变被动接收投诉为主动上门服务,在政务中心设立外来企业投诉服务窗口,工作主动前移,与福建、浙江等驻绵商会建立定期联席会议等制度,受理投诉25件,处理投诉33件,占94%,处理重大投诉5件,开展企业走访1800次,为175家企业实施专项“法律体检”,主动服务实现常态化。创建“律师帮帮你”外来企业服务微博平台,启动建设全市外来企业网上投诉处理平台,推进规范化、信息化建设。
(五)加强法律服务工作,提升服务水平
律师工作(含基层法律服务工作)。坚持规范管理,出台指导性政策,引导39家律师事务所、89家基层法律服务机构和1014执业人员健康有序发展。坚持服务党委政府中心工作,113名律师被聘任为人民调解员,100余名律师担任矛盾纠纷调解志愿者,年均化解矛盾15000余件,办理法律援助2300余件。80余名律师义务担任市县乡(镇、街道)信访值班员,每年配合各级领导信访值班1030人次,接访群众5300人次,提供法律咨询11150人次,参与信访调处2600余件。开展“法律顾问进千村(社区)”活动,组织1000余名律师等法律工作者,为3789个村(社区)担任法律顾问,提供服务5万余人次,解决基层法律需求难的问题。坚持“双向培养”和“双向促进”原则抓党建,党员律师占律师总数达27%,在全省居首位,29名律师当选省市县三级党代表、人大代表或政协委员。今年,先后26个单位和个人受到市以上表彰,受到省委常委、政法委刘玉顺书记的高度肯定。
公证工作。制定出台了《绵阳市公证员年度考核办法》、《绵阳市公证质量检查办法》,设立了4个专业委员会,实施公证办证表格化和信用评价制度,推进管理办证信息网络化建设和公证质量监控、监督检查。全面推行公证服务“5+2”工作制度,实施预约上门服务和延伸服务,在156个乡镇和112个社区建立了公证便民服务点。1-10月办理公证事项27963件,其中:涉外涉港澳台类公证2867件,办理预约和上门服务381件,减免公证服务费用20.7万余元。
司法鉴定工作。与公安、检察院、法院协调,建立起信息通报和联动管理制度,完善法医学委员会集体讨论案件规则和结果运用、建立外聘专家库以及广泛构建各类鉴定项目技术规范,减少司法鉴定中的技术难题与理论分歧,着力提高鉴定质量和采信率。出台了《绵阳市医疗过错司法鉴定规则》和信用评价惩戒体系,积极参与医患纠纷处理,提升司法鉴定公信力。今年,全市司法鉴定机构办理司法鉴定案件1604件,办理法律援助司法鉴定案件162件。
(六)加强社区矫正和安置帮教工作,推进司法体制改革
全面推进社区矫正工作。制定了《社区矫正衔接工作细则》、《绵阳市社区服刑人员档案管理办法》,社区矫正管理系统全面建成,五个县区建成社区矫正管理服务中心,实施“全面排查、重点走访、分类教育、强化管理、加强帮扶”的五项举措,开展“亲情帮教大走访”活动,着力教育感化和挽救。1—10月,累计新接收社区矫正人员8040人,解除4722人,在册社区服刑人员3320人,对3000余名服刑人员提供了职业技能培训,走访服刑人员亲属9445人次,走访社区矫正人员亲属12601人次,开展集中教育15900人次,解决实际问题300余件,社区矫正对象脱管、漏管问题得到明显遏制,重新犯罪率控制在0.15%内。
加强安置帮教工作。对刑满释放和吸毒解除人员,我们坚持不歧视、不放弃、不嫌弃的原则,积极推进过渡性安置基地和法治教育基地等场所建设,今年新建绵阳安州驾校“阳光帮扶基地”,进一步拓展了教育、安置、救助途径。全面落实“三无”和重点刑释人员“必接必送”无缝衔接制度,实现基本信息核查率达95%以上。实施刑释人员及其家属走访常态化,帮助解决生产生活等实际困难。截止10月,新接收刑释人员2424人,全市五年累计列管8800余人,协调社会参与帮教16169人次,开展集中教育15900人次,开展“鸿雁传书”、“春风送暖”等亲情帮教活动5100多人次,重新犯罪率控制在2%内。
(七)扎实推进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坚持思想政治教育为统帅,围绕“总开关”问题,综合运用党委中心组学习、机关学习论坛、工会学习园地、“政法大讲堂”等载体,实施中心组和党支部集中学习两个每月至少1次的“党员集中学习日”制度,将理论学习与贯彻落实上级决策部署结合起来,提高班子政治责任感和政治敏锐性。全面落实“三走遍一深入”和交心谈心工作,开展领导干部走访调研23人次,开展个别座谈188次,发放调查问卷180余份,开展领导班子成员间谈心谈话30次,收集意见建议50余条。深入开展“9+X”专项整治工作,结合司法行政工作实际,确定了“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的“X”项目,推进服务群众无缝对接和零距离。针对查找到的“四风”问题、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和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全面开展“五项制度”建设,建立关键问题台账49个,实行解决一个,销号一个,制定整改措施、规范性文件59个。
(八)全面加强干部队伍建设
进一步夯实基层基础。大力推进司法所规范化建设,通过分类管理,命名达标二类规范化司法所70个,推荐一类规范化司法所33个,基层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明显增强。针对司法所有所无编、有编无人的现状,推进片区司法所管理模式,缓解了司法所人员严重不足的问题。上半年,主动作为,整合资源,在全省率先探索人民调解、外企投诉、法治宣传、法律援助、法律服务“五位一体”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切实服务基层党委政府和群众。今年,全市295个司法所向各级政府提出法律建议1600余条,帮助草拟法律文书及合同协议1200余件,参与和调处疑难复杂纠纷5000余件,宣讲法律1000余场次,服务群众30余万人次。
构建“大队建”格局,提升队伍的整体素质。全面构建以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共同负责、专职政工干部为骨干、分管领导和科室负责人为主体、干部职工广泛参与的“大队建”管理体系格局。严格落“一岗双责”,健全思想教育、理论学习、情况反馈、动态分析、功能调节、工作督导和反腐倡廉责任的队伍建设科学机制。建立完善定性与定量、日常与定期、民主评议与实绩考核相结合的绩效考核机制。始终坚持把思想作风建设贯穿到队伍管理的各个环节之中,用法规、政策和制度管束,全面推行首问责任制、服务承诺制、限时办结制、积极推进电子政务,促进工作效能提高。以法律服务信用评价体系建设为重点,加强律师、公证、司法鉴定、基层法律服务等四支队伍的执业道德、职业纪律培训,加大投诉处理,确保法律服务机构和执业人员依法执业、阳光执业。年内,查处违纪执业9件,进行专项教育培训25场次,扣减信用值44人。
加强监狱强戒单位的协管。在省司法厅的指导下,加强统筹兼顾和工作协调,帮助排忧解难。组织监狱强戒所参与地方“双联”和法治建设等工作。监狱强戒单位按照“五防”一体的安全管理要求,加强自身建设。绵阳监狱紧扣“六零两增三提升”的年度目标,加强监狱文化建设,开展以“孝心、诚心、感恩心、责任心”为主要内容的学习教育,打造一台、一站、一报、一广场四个阵地平台,促进罪犯安心改造和回归。川北监狱全面实施依法治监,积极推进“阳光执法”;认真落实中政委5号文件要求,逗硬执行减刑、假释、暂予监外执行规定,积极探索和试行新的《计分考核实施意见》,落实“1+5+1”教育模式和“7+1”教育方法。绵阳强制戒毒所推行“常青藤四分管理模式”,全面实施《强制隔离戒毒人员诊断评估》,科学开展考核奖惩,规范提前奖励,促进绿色回归。
全面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以落实“两个责任”和“八项规定”为重点, 实施“道德.法治.廉政”一体化建设。制定了《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13-2017年实施意见》,公务接待、公务用车、述责述廉、责任考核、干部选拔任用、廉政档案、作风巡查和“三重一大”决策机制、党委会议议事规则、行政办公会议议事规则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得到完善和有效运行。规范行政权力运行,制定公开了权力清单、运行图和运行流程,完善源头预防腐败机制。今年,开展巡查10次,明察暗访18次,执纪专项检查6次,集中专题学习5次,撰写心得体会40篇。
近年来,绵阳司法行政各项工作一直走在全省前列,全市司法系统291个先进集体,437名先进个人受到市以上表彰。法律援助连续三年受司法部表彰,绵阳市被评为“五五”普法全国、全省的先进市,法治城市创建工作被全国、全省评为先进市,“全省政法系统先进集体”,2014年“六五”普法中期工作被评为全国先进市。“绵阳司法”微博的热度保持在全国政法系统的前十位,先后获央视网“2012年度政务好声音—最受欢迎政务微博”、“2013年度最具影响力政务微博”,新浪网“2013年度全国十佳司法行政最具影响力微博”,正义网“2012年度十佳司法行政政务微博”、“2013年度政法新媒体优秀奖”等称号,“律师帮帮你”被国家工商总局商标注册。
二、2015年工作打算
2015年,我们将紧紧围绕党委政府中心工作,以落实群教活动长效机制和贯彻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为重点,整合资源优势,在巩固成果的基础上,全面发挥司法行政职能作用,主动而为,为绵阳的西部经济生态文明强市建设做出应有的积极贡献。
(一)狠抓普法和法治建设工作。抓好“六五”普法规划的全面落实,迎接中央和省的检查验收;创新宣传方法,狠抓“法律七进”和“八小时外”法治宣传教育工作;加强全国、全省法治创建示范工作,确保推荐的10个单位顺利通过考评验收,力争培育出1-2个全国先进单位。加紧法治文化阵地和法治文化的建设工作,努力打造独具特色的“法治绵阳”建设品牌。
(二)积极配合司法体制改革。按照中央省市部署,积极落实以社区矫正为主的司法体制改革等各项工作。
(三)努力服务保障和改善民生。优化“一小时法律援助服务圈”,规范法律服务“绿色通道”, 继续推进“法律顾问进千村(社区)”和“五位一体”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做好困难群众权益维护,进一步满足基层组织和群众的法律服务需求。
(四)巩固群教活动成果。将群教活动成果转化成为提升司法行政工作能力和水平,以机制和制度建设为重点,落实从严管党治党,紧扣“为民务实清廉”要求,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全面开展“三项活动”。
(五)主动服务党委政府中心工作。继续以服务群众“八件实事”为载体,全面深化司法行政各项工作。
浏览次数:
扫描二维码随身看资讯
正在阅读:绵阳市司法局2014年度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