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00841016X/201910-00006 主题分类: 建议提案
发布机构: 绵阳市经济和信息化局 发文日期: 2019-10-14
文号: 关键词: 政协提案

绵阳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对市政协七届四次会议第66号提案答复的函

2019-10-14 10:57文章来源: 经信局
字体:【    】 打印

                                                A类)

绵经信函〔2019186

 

绵阳市经济和信息化局

对市政协七届次会议66号提案答复的函

 

江油市政协:

你们提出的《关于推进企业提质增效促进工业健康发展的建议》(第66号提案)收悉,感谢你们对绵阳工业的关心关注。你们在提案中指出的当前我市工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典型问题和发展建议都非常中肯,对进一步启发和助推我市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西部先进制造业强市具有较好的现实意义。现就提案有关事宜答复如下:

一、绵阳推动工业高质量发展总体情况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聚焦优先发展先进制造,坚持突出新兴、提升传统,盘活存量、引进增量,着力强化政策引领、创新驱动、转型升级,工业经济总体保持了平稳增长、高质量发展的良好势头。

2018年,全市工业经济运行实现稳中有进、稳中向好”。一是工业生产高位运行。全年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8%,同比提高0.3个百分点,是自2013年以来的最高增速位列全省第5位二是工业投资高位增长。全年完成工业投资469.89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35.7%,同比增长30.8%,高于全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15个百分点,增速跃居全省第1位;完成技改投资430.99亿元,同比增长30.8%,增速居全省第2位。三是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出台《加快建设西部先进制造强市的实施意见》,推动六大重点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67.5%;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提升到55.1%、38.2%,继续保持全省领跑优势。实现高技术制造业产值641.39亿元、增长13.4%,高端装备制造业产值50.5亿元、增长11.3%。四是企业培育再上台阶。深入实施工业大企业大集团培育“领航计划”,15户企业入围全省制造业企业100强。加大中小企业培育力度,17户企业进入全省高成长型中小企业培育名单,入选数量连续两年居全省第1位。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增146户,历史性突破1000户。

 今年以来,全市工业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运行态势。1-6月,全市规模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2%,增速居全省第3位工业投资增长31.2%居全省第2位技改投资增长35.4%居全省第1位新增规模工业企业91户,总数达到1029户

二、推动工业高质量发展的主要措施

    (一)着力强化政策引领。将优先发展先进制造业、推进工业高质量发展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先后制定并出台了《关于加快建设西部先进制造强市的实施意见》《绵阳市支持先进制造业发展的若干措施》《绵阳市先进制造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的意见》《关于促进民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实施方案》《绵阳市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方案》等政策文件,并在省内率先推出先进制造业评价体系。同时,制定推进制造业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发展和创新能力提升等七个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提升行动计划(2018—2020年),以及“6+4”产业”和七个行动计划2019年度工作计划,明晰了推动我市制造业规模壮大、竞争力提升、重点产业向价值链高端攀升等工作路径,形成了涵盖长期、中期、近期的工业发展规划体系和政策体系。

    (二)着力增强发展后劲。深化“项目年”行动,完善项目推进机制,坚持“三个量化”“三个倒排”工作方法,健全项目推进“一把手”责任制,形成“五个一”工作机制,推动项目加快建设。编制了《绵阳市实施新一轮技术改造助力工业高质量发展2019年工作计划》深入开展以改技术、改工艺、改设备、改管理、改产品为重点的大规模新一轮技术改造,加快实施规模以上制造企业技术改造全覆盖。今年1-6月,全市共有诺思(绵阳)微系统基地一期等62个项目开工建设,2019年计划投资77.11亿元;惠科第8.6代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件生产线86个重大项目加快建设,2019年计划投资296.5亿元新晨动力A系列缸内直喷增压节能环保发动机产业化等56个项目竣工投产,2019年完成投资14.65亿元;特别是绵阳迄今为止最大的单体工业项目京东方第6代AMOLED(柔性)生产线正式量产并交付,将形成月产4.8万片柔性面板的生产能力。去年以来,我市工业投资、技改投资持续保持高速增长,为下一步工业高质量发展增添了后劲。

    (三)着力优化产业结构。市委七届五次全会确立了绵阳未来发展的“一核两翼三区协同”发展战略、空间布局,明确了优先发展先进制造业的决策部署,制定先进制造业评价体系,梳理六大重点产业和四大新兴产业,建立全市先进制造业发展目标体系、产业框架体系,明确各产业重点发展领域、方向、目标等,着力加快构建先进制造产业体系。围绕重点产业、重大项目和龙头企业,坚持招大引强和自主培育并重,推动新兴领域“建链”、传统领域“延链”、优势领域“强链”,打造优势产业链和产业生态圈。对产业链较为成熟的电子信息、新材料等产业,着力加强延链强链,加大产业前端研发和后端应用。对产业链偏弱的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核技术应用等产业,着力加强建链补链,在首台(套)研制、产品应用、本地配套等方面培育一批弥补产业链短板的企业和项目,促进加快形成优势产业集群。2018年,我市六大重点产业产值同比增长14.1%,占全市工业比重达67.5%;四大新兴产业产值同比增长12.7%;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全市工业比重达到38.2%,同比提升0.7个百分点,继续领跑全川。

(四)着力加大企业培育力度。全市规模工业企业达1029户,其中4亿元以上企业115户;深入实施大企业大集团培育“领航计划”14户企业进入全省制造业100强,6户企业进入全省100强大企业大集团培育名单;长虹集团名列“中国电子信息百强企业”第6位,蝉联川企百强榜首;九洲名列“中国电子信息百强企业”第41着力实施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七个行动计划,新增四川省“专精特新”企业65户,新增高成长型中小企业17户,总数达到51户,全省排名第一;旭虹光电荣获全国第一批四川唯一的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长虹电子部品公司获2018年全国质量标杆,金循环金融仓储公司等九个项目申报2018年度区域性地方标准制(修)定项目

(五)着力提升产业承载能力。大力实施“园区千百亿工程”,推动高新区、经开区两个国家级和八个省级园区扩区升位,加快形成主导产业明确、专业分工合理、特色发展鲜明的现代产业功能区,推动特色园区专业化、特色化、高端化发展。支持利用标准厂房和土地差别化租赁政策促进项目落地,推动闲置土地高效利用;塑造“品牌园区”,促进产业链上下游资源和协作关联企业(项目)向专业化园区集聚;创新园区建设运营模式,鼓励更多社会资本参与园区建设运营;“散弱荒”园区清理整治安州经验在全省推广;绵阳汽车产业园、生物医药产业园、健康食品产业园、高端纺织服装产业园四个重点特色产业园已集聚企业133户,全市产业园区聚集规模工业企业803户,规模工业总产值增长16.2%,园区产业集中度达到83%。

    (六)着力推动创新发展。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企业创新能力明显提升,已建成重点实验室27个(国家级10个,省级17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5个(国家级6个,省级19个),企业技术中心184个(国家级8个,省级75个)。支持企业加强核心技术攻关及成果转化,13个重点项目列入省产业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计划,雅化集团起爆器材自动化工艺及装备技术安全性研究与测试平台建设等30个产业技术研究和开发项目顺利实施,绵阳深度数控科技公司装配式凸轮轴自动化组装成套设备等4个产品通过省级新产品鉴定。协同创新体系更趋完善,组建成立产业联盟,目前全市17家产业联盟涵盖企业、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等成员单位500余家,推动由攀长钢牵头的四川特钢产业联盟成员单位,在江油注册成立四川邦盟汇智科技服务有限责任公司,以联盟+联合体股份制公司的市场主体化形式运行。

(七)着力提高质量效益。全面实施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培育“登峰计划”制造业质量品牌培育行动计划,引导和支持企业提升质量管理水平,支持企业积极主导和参与制修订国家标准、行业标准。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四川制造·中国荣耀”大型公益电视栏目和“四川制造”品牌探索之旅活动,提升“绵阳造”影响力增强“绵阳造”竞争实力。全市规模工业企业质量效益持续改善1-5月,规模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6.7%,较1-4月提高1.2个百分点;利润同比增长15.3%;主营业务成本同比增长仅5.7%,增速较去年同期减少11个百分点;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成本同比减少0.93元;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同比增长0.28%;亏损企业亏损额同比下降34.4%。

    三、存在问题及下一步工作方向

总体看,近年来,我市推动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取得了较好成效,但正如提案中讲到的,仍然面临着一些较为突出的问题。比如,工业整体获利水平不高,部分企业持续亏损,运行质量有待改善;六大重点产业和四大新兴产业支撑能力有待加强,部分产业增速放缓,汽车产业呈现负增长;工业用气、企业融资等要素成本仍然偏高,营商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等。下一步,我们将结合你们的建议,紧紧围绕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求和建设“西部先进制造强市”战略目标,着力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加快全市工业经济提质增效、高质量发展步伐,着重抓好以下六个方面。

(一)聚焦先进制造,构建现代工业体系。立足我市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实施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提升专项行动计划,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突出发展电子信息、汽车产业,支持新材料、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等优势产业提升能级,加大食品饮料产业技术改造力度,打造3000亿级电子信息、2000亿级汽车、1000亿级新材料、节能环保产业集群,进一步壮大工业经济规模,提高全市工业集中度。大力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核技术应用和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打造一批在全省有影响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推动产业迈向产业链价值链中高端,构建绵阳现代产业体系主体架构。

(二)聚焦招大引强,加快发展新兴产业。坚持差异化、特色化发展,优化全市经济地理,以构建“一核两翼、三区协同”区域发展新格局为契机,加快区域经济调整布局。依托京东方、惠科、威马、汉能等重点项目的引进、建设和投产,围绕细分产业链各领域,着眼“补前端”、“强中端”、“延后端”,突出引进上下游配套项目,不断填补相关行业空白。加大产业招商引资力度,力争在招引引领型、补链型、基地型重特大项目方面取得新突破。加速布局下一代信息网络、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未来先导产业,积极发展数字经济,推动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实现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聚焦新型显示、北斗导航、空管系统等优势领域,加快发展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军民融合高技术产业集群,培育绵阳工业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三)聚焦技术改造,加速升级传统产业。坚持规模与质效并重,深入开展以改技术、改工艺、改设备、改产品、改管理为重点的新一轮大规模技术改造,综合运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推动传统产业以生产自动化、管理信息化、流程绿色化、制造智能化为主要方向,实施规模以上制造企业技术改造全覆盖。通过加快产业技术升级,刺激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促进劳动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切实降低劳动力的相对成本,再造产业发展新动能。瞄准高附加值产业发展,提振工业效益上扬。对在我市有生产布局、且增值能力较高的卷烟制造、家用电力器具制造以及白酒、中成药、纺织印染等行业,要积极支持和引导企业进一步加强改造提升,提高产品质量、增加产品品种,强化市场开拓能力,实现多产快销,成为带动工业效益提升的重要力量。

    (四)聚焦先进业态,提升核心竞争力。以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能力七个行动计划为基础,围绕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方向,重点发展智能制造、绿色制造、服务型制造三大业态。以推动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为主线,开展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开发智能装备和产品,推进制造过程智能化改造、智能装备产业发展、智能制造核心技术攻关、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建设,加快形成智能制造生态圈。以强化节能减排、加强资源综合利用为抓手,开发绿色产品、创建绿色工厂、建设绿色园区,提升工业绿色发展水平。顺应“互联网+”发展趋势,以推进服务型制造示范培育为牵引,大力发展创新设计、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供应链管理优化、融资租赁、个性化定制服务、总集成总承包等高附加值增值服务,推动制造业由单一生产型向“制造+服务”先进模式转变。

    (五)聚焦创新创造,强化技术攻关转化。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加大对企业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建设支持力度,推动规模以上企业自主或联合建立研发机构,构筑以国家级企业创新平台为龙头、省级创新平台为骨干、市级创新平台为支撑的三级企业创新平台体系,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实施重点企业研发活动全覆盖行动,建立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机制,将企业 R&D 经费投入指标纳入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型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等评定考核体系。加大对企业重大技术装备首台套、新材料首批次、软件首版次的研制和应用支持力度。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积极参与成德绵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建设。推进国家科研人员激励计划试点,完善科技成果所有权、使用权、处置权和收益权管理制度,探索知识价值、成果权属与利益分配机制。培育一批成果转移转化示范机构、中介组织,建设一批“孵化+创投”“互联网+”等新型孵化器,实施一批重大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和产业化示范项目,加速重点领域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

    (六)聚焦优化服务,营造良好发展环境。优化发展环境。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各项推进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措施,优先保障先进制造业项目用地,创新财税金融政策支持,落实西部大开发政策、中关村政策、高新技术企业政策、减税降费等优惠政策。优化营商环境。全面落实中央、省上关于优化营商环境的决策部署,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头号工程”,对表对照绵阳市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任务清单》按照“非禁即入”原则,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再下放或砍减一批行政审批项目和行政事业性收费,降低市场准入门槛,切实减轻企业负担,综合运用新技术、新手段,推进政府服务方式和监管模式创新,搭建政企、政商沟通交流平台和企业“一站式”服务平台,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优化服务环境。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扎实推进“重点项目、重点企业服务绿卡”制度,深入实施市县领导联系重点企业、重点项目制度,着力协调解决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用工、能源、物流、用地等具体困难和问题。一是优化融资服务。继续实施好应收账款融资、应急转贷等产融合作政策,深化产融合作、财金互动,积极引导企业争取省市产业发展投资引导基金等各类产业发展基金支持,加强政银企对接,加大企业上市培育力度,鼓励重点企业重点项目参与多层次资本市场融资,加强以融资担保为支撑的中小微企业融资服务体系建设,积极引导各类金融资源支持实体经济特别是先进制造业发展二是强化人才保障。大力倡导、弘扬以“企业家精神”和“工匠精神”,锻造企业家和高技能人才队伍。深化校企对接机制,有针对性培养企业急需人才,定期开展技术技能提升,合力解决用工难。三是强化生产要素保障。全面落实减税降费政策措施,积极协调争取合同内天然气指标,简化企业用户电力增容、减容、暂停、变更等办理手续,做好富余电量、直购电争取工作,持续开展电价优惠政策宣传培训,帮助企业切实降低生产成本。

 

绵阳市经济和信息化局

                        2019年828

(联系人:汪均才;联系电话:15983674918

浏览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