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729836822/202102-00001 主题分类: 规划信息
发布机构: 绵阳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发文日期: 2021-02-26
文号: 关键词: 十三五

回望绵阳“十三五”,这些成就不一般!(一)

2021-02-26 10:48文章来源: 发改委
字体:【    】 打印

绵阳“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道之一

过去五年,绵阳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人民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坚决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决战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历史性成就,“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总体完成,迈出了建设中国科技城和西部现代化强市的坚实步伐。

01

综合经济实力大幅提升

● 经济总量大幅跃升。2020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010.08亿元,“十三五”期间连续跨过两个千亿元台阶,时隔14年重返全国百强。

● 经济增速高位运行。增速全省排位由第8位跃升至2020年第2位,近五年始终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年均增长7.8%以上。

● 发展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2020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40.96亿元、增长7.5%,税收收入增长8.2%、增速居全省第3位;“十三五”时期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增长6.2%,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年均增长7.9%。

02

科技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 中央和省对科技城建设高度重视。国务院批复《绵阳科技城建设“十三五”发展规划》,先后召开3次部际协调小组会议,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推进中国(绵阳)科技城加快发展的意见》,并同意设立绵阳科技城新区。

● 服务保障国防建设。优先为重大国防科技专项项目做好要素保障,一批重大国防科技工程加快实施并建成投用,国家某重大装置落地建设。

● 深度推进军民融合发展。设立全国首家军民融合科技支行,建成全国唯一的两用技术交易中心,建成全省首个大型仪器共享平台和两用技术再研发中心。

● 创新主体不断壮大。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超过440家、增长超过175%,国家级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1375家,国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等创新平台达到193家。

● 创新生态持续优化。科技服务水平位居全省前列,建成各类科技孵化机构超过60家,总面积超过100万平方米,入驻企业和服务机构4200余家;人才智力支撑更加坚实,新增专业技术人才3万余名,总数达到23.7万名,引进博士1058名、硕士8960名。

● 创新能力显著提升。R&D经费投入强度保持6.5%以上,位居全国城市前列、全省第1位;11个项目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位居全国地级市前列;94个项目获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位居全省前列;获批建设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新增专利申请量、授权量分别达到5万件、3万件左右。

● 创新产业快速发展。以面板为核心的新型显示产业集群初步形成;建成成德绵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省级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企业达91家,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达330余项。

03

产业发展实现新飞跃

● 制造业转型升级成效显著。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全省排位由第8位跃升至第4位;六大重点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达70%,电子信息制造业产值约占全省五分之一;高新区、经开区等11个国省开发区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产业承载能力逐步增强。

● 服务业发展势头强劲。2017年成为全省首个服务业增加值突破千亿大关的地级市,2020年实现1464.77亿元;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94.26亿元,全省增速排位由2015年8位跃升至4位;服务业对全市经济增长贡献率达43.4%。

● 现代农业提质增效。2020年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5.4%,粮食产量达231.1万吨;累计建成现代农业园区52个,高标准农田133.81万亩;获评地理标志农产品25个;有效应对非洲猪瘟疫情,恢复生猪生产。

● 产业结构持续优化。以“686”为主导的现代产业体系更加健全,三次产业结构由11.6:48.4:40.0优化为12.3:39:48.7。

浏览次数:

扫描二维码随身看资讯

正在阅读:回望绵阳“十三五”,这些成就不一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