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008410557/2018-00324 主题分类: 其他文件
发布机构: 绵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发文日期: 2018-11-26
文号: 绵府办发[2018]40号 关键词: 粮食产业

关于加快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发展粮食产业经济的实施意见

2018-11-26 11:53文章来源: 市政府办公室
字体:【    】 打印
  

绵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加快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大力发展粮食产业经济的实施意见

 

绵府办发〔2018〕40号

 

科技城管委会,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各园区管委会,科学城办事处,市级各部门:

为贯彻落实《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发展粮食产业经济的实施意见》(川办发〔2018〕30号),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发展粮食产业经济,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农民增收、粮食企业增效和经济社会发展,结合我市实际,现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贯彻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和市委七届五次全会精神,全面落实国家粮食安全战略,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粮食流通工作各项决策部署,以加快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实施优质粮食工程、增加绿色优质粮食产品供给、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和保障粮食质量安全为重点,全力推动粮食产业创新发展、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为加快建设中国科技城和西部现代化强市,构建更高层次、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夯实基础。

(二)主要目标。增强粮食区域安全保障能力,促进农民增收、企业增效,满足城乡居民日益增长的绿色优质粮油需要。到2020年,初步建成适应我市市情和粮情的现代粮食产业体系,粮食产业经济发展的规模、质量和效益明显提升。粮食优质品率提高10个百分点左右;粮食产业产值年均增长7%左右,粮食加工转化率达到80%,主食品工业化水平明显提高。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辐射带动能力持续增强,粮食科技创新能力和粮食质量安全保障能力进一步提升。

二、搭建公共平台,夯实产业基础

(三)构建粮食产后服务体系。整合仓储设施、人才资源等,建设一批以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粮食专合组织、民营加工企业等为载体的专业化服务、市场化运营的粮食产后服务中心,到2020年基本实现全市产粮大县全覆盖,为农户提供粮食“五代”(代清理、代干燥、代储存、代加工、代销售)服务,为加工企业提供仓储保管、粮食物流配送、期货市场交割等服务,拓宽粮食仓储业服务范围。推进粮食产后服务体系建设和农户科学储粮工程,引导鼓励专合组织、家庭农场、种粮大户等建设使用“大粮仓”、自然通风干燥设施设备等,促进粮食提质减损和农民持续增收。(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农业局等负责,列为首位的为牵头单位,下同)

(四)建立健全现代粮食物流体系。以皂角铺铁路物流基地、中国科技城(绵阳)科技物流产业园等项目为依托,加强物流基地和相关配套设施建设,积极构建公铁联运为支撑的物流保障体系。加快以高速公路、铁路建设为基础,构建向周边地区辐射的成德绵、绵广、绵遂、绵巴、绵九、绵茂等“六向放射型”综合运输大通道,创新粮食多式联运供应链物流体系,构建开放型粮食物流新格局。支持通过合资、重组等方式,组建大型现代粮食物流企业。推广原粮物流“四散化”(散储、散运、散装、散卸)、集装化、标准化,推动成品粮物流托盘、集装箱等标准化装载单元器具的循环共用。建设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市发展改革委、市政府口岸办、市交通运输局、市商务局、绵阳海关等负责)

(五)加强粮食仓储设施统筹利用及功能提升。统筹利用粮食仓储设施资源,不断提升仓储设施功能,提高应急保障能力。加大高科技粮油设施设备推广应用,支持引入智能装备和物联网技术,争取智能仓储等应用示范。多渠道开发现有国有粮食企业仓储设施用途,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户提供粮食产后服务,为农村电商提供仓储物流服务,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户提供粮食产后服务,为加工企业提供仓储保管服务,为期货市场提供交割服务,为“互联网+粮食”经营模式提供交割仓服务,为城乡居民提供粮食配送服务。(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商务局、市政府金融办等负责)

(六)建立健全粮食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建立上下联动、横向互通,以市级为支撑、以县级为基础的公益性粮食质量安全检验监测体系。全面核准核定粮食质检工作任务,理顺粮食质检经费来源渠道,加强粮食质检经费保障,开展全市收获粮食质量调查、品质测报和安全风险监测等。逐步建立从产地到餐桌全程的粮食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和平台,在基层粮食仓储企业推广普及重金属检测设备,加强原粮质量的源头监管。进一步健全质量安全监管衔接机制,加强粮食种植、收购、储存、销售及食品生产经营监管,严防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粮食流入口粮市场或用于食品加工。加强进口粮食检验检疫及监管,完善进口粮食疫情监测和联动联控机制,保障进口粮食质量和安全。(市发展改革委、市委编办、市食品药品监管局、市工商局、市农业局、绵阳海关、市质监局、市财政局等负责)

三、培育产业主体,增强发展活力

(七)深化国有粮食企业改革。适应粮食收储制度改革需要,深化国有粮食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鼓励和吸引社会资本进入粮食产业,采取收购、兼并、参股、租赁等多种形式,参与国有粮食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和资产重组。加强国有粮食企业债务风险防范化解。有序推进国有粮食企业横向联合、纵向整合和专业化重组。积极探索实行混合所有制粮食企业员工持股。(市发展改革委、市国资委等负责)

(八)培育粮食产业龙头企业。打造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和行业带动力的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逐步提升其在省级、市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中的比重。支持龙头企业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户构建稳固的利益联结机制,推广优质水稻、油菜籽、小麦等区域特色粮食种植。在确保区域粮食安全的前提下,支持符合条件的龙头企业参与承担政策性粮食收储业务和地方粮食储备。(市发展改革委、市委农工委、市农业局、市财政局、市商务局、市工商局等负责)

(九)支持多元主体协同发展。鼓励各类粮食经营主体开展合作与融合,培育和发展粮食产业化联合体。鼓励粮食企业与产业链上下游各类市场主体成立粮食产业联盟,共同创建品牌、开发市场、攻关技术、扩大融资等,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鼓励通过产权置换、股权转让、品牌整合、兼并重组等方式,实现粮食产业资源优化配置。(市发展改革委、市经信委、市农业局、市财政局、市商务局、市工商局等负责)

(十)发挥品牌引领作用。坚持“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实施“中国好粮油”四川行动。争取更多的县市区和企业纳入试点示范工程,打造全国、全省、全市粮食名牌产品。鼓励企业推行更高质量标准,提高品牌产品质量水平,大力发展“三品一标”粮食产品,培育发展“仙特”“丹桂”“梓香”“菜籽王”等特色自主品牌。挖掘区域性粮食文化元素,利用好西博会、农交会、粮交会等平台,提升绵阳粮油品牌美誉度和社会影响力。加大优质粮油品牌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产品行为。加强全市粮食行业信用体系建设,对违规企业列入不良记录名单,并纳入市公共信用信息共享交换平台,依法依规通过“信用中国(四川绵阳)”网站进行公示,并将违法企业不良信息记于企业名下,通过“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四川)”对外公示。(市发展改革委、市经信委、市委农工委、市农业局、市工商局、市质监局、市科知局等负责)

四、加快转型升级,促进提质增效

(十一)增加绿色优质粮油产品供给。准确把握消费需求,大力推进优质粮食工程建设,建立优质优价的粮食生产、分类收储和交易机制,引导发展绿色优质粮源、生产绿色优质粮油产品、倡导绿色优质粮油消费,鼓励申报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严格生产全过程管理,搞好标准化生产。实施“中国好粮油”行动计划。鼓励多元化、定制化、个性化产品供给,促进优质粮食产品的营养升级扩版。推广大米、小麦粉和食用植物油适度加工,发展全谷物等新型营养健康食品。推动地方特色粮油食品产业化,加大发展特色产品力度,引导企业合理布局销售网点,拓宽辐射带动面,为居民提供便捷的服务和安全的产品。加大对绿色优质粮油产品的宣传力度,助推优质米、面、油产品进超市、进家庭。适应养殖业发展新趋势,发展安全环保饲料产品。(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经信委、市农业局、市工商局、市质监局、市林业局等负责)

(十二)做强做大油菜产业。强化种植业生产主体培育,优化调整油菜籽种植结构和品种品质,大力发展高芥酸油菜产业。鼓励企业通过“企业+农户”“ 企业+专合社”等生产模式,促进油菜籽规模化种植。扶持一批生产规模较大、技术设备先进、市场品牌占有率高的油脂加工企业,促进油菜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快食用植物油特别是油菜籽加工业结构调整,引导企业联合、兼并和重组,做强做大油脂精深加工龙头企业。积极推进“中国好粮油”行动示范县项目建设,用好产油大县等项目资金,积极配合全省打造“天府菜油”核心公共品牌,争创“中国浓香型菜籽油之乡”,着力增加绿色优质菜油产品供给。(市农业局、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工商局等负责)

(十三)推进主食产业化发展。支持方便食品的工业化生产和社会化供应。培育主食产业化知名品牌,扶持建设产业化示范基地,保护挖掘并发展传统主食产品,积极争创主食产业示范建设。加快主副食军地融合发展步伐。加大马铃薯等主食新品种研发力度,满足不同群体安全、健康、营养、多样、方便的消费需求,提升主食产品社会化的供应能力。(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经信委、市农业局、市商务局、市工商局等负责)

(十四)推动粮食精深加工与转化。发展粮食及副产物精深加工,建设优质粮油精深加工示范县(市区)。着力开发稻谷副产物等粮食精深加工产品,增加专用米、专用粉、专用油、功能性淀粉糖、功能性蛋白等食品以及保健、化工、医药等方面的有效供给。着力培育民营、国有加工转化企业,补齐现有市场短板,提升综合竞争能力。强化食品质量安全、环保、能耗、安全生产等约束,促进粮食企业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倒逼落后产能退出。(市发展改革委、市经信委、市财政局、市食品药品监管局等负责)

五、创新发展方式,促进融合发展

(十五)完善产业链条。鼓励和支持粮食企业发展“产购储加销”一体化模式发展。推动粮食类新型经营主体与粮食加工企业开展产销合作,通过订单收购、代储加工等方式,建设加工原料基地,着力打造绿色有机优质粮食供应链。争创优质稻谷、油菜籽等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县市区。支持建设木本油料重点县。引导大型粮食企业积极参与粮食种植结构调整,逐步构建从田间到餐桌的全产业链。开展粮食全产业链信息监测和分析预警,加大供需信息发布力度,促进粮食供需平衡。(市发展改革委、市农业局、市林业局、市商务局等负责)

(十六)发展绿色循环经济。实施“绿色发展”行动,构建绿色粮食产业体系。加快低温仓储设施项目建设,逐步构建多元化、多形式、多层次的绿色低温储粮体系。探索推广“仓顶阳光工程”等新能源项目,鼓励粮食企业建立绿色、低碳、环保的循环经济系统。支持探索多途径实现粮油副产物循环、全值和梯次利用,提高粮食综合利用率和产品附加值。倡导粮油食品加工、配送、零售企业学习绿色发展先进经验。(市发展改革委、市经信委、市农业局等负责)

(十七)培育发展新业态。推进“互联网+粮食”行动,鼓励发展粮食电子商务,推广“网上粮店”等新型粮食零售业态,促进线上线下融合。提升粮食行业信息化水平,加快粮库智能化升级改造项目建设。打造爱粮节粮宣传教育、粮食文化展示基地,鼓励各地发展粮食产业观光、体验式消费等新业态,打造以粮食元素为主的特色旅游项目。(市发展改革委、市经信委、市财政局、市委农工委、市商务局、市旅发委等负责)

六、加快科技创新,强化人才支撑

(十八)推动粮食科技创新。认真落实国家、省鼓励和支持企业自主创新的政策,支持企业建立技术中心,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力度,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增强企业创新动力、创新活力、创新能力。鼓励专业技术人才创新创业,遴选和培养一批粮食产业技术体系专家为粮食产业服务。加快推动粮食科技创新突破和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加大对营养健康、质量安全、节粮减损等领域相关科技创新成果的推广应用。(市科知局、市质监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财政局、市教体局、市农业局、市发展改革委等负责)

(十九)实施人才兴粮。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改革,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培养高素质粮食行业人才队伍,支持企业加强与科研机构、高校合作,创新人才引进机制。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大力培育种粮新型职业农民,积极组织参与职业技能竞赛活动,培育“粮工巧匠”,提升粮食行业职工职业技能水平。制定国有粮食企业薪酬管理制度,重点培养和引进适应现代物流、收储、管理的中高端人才,采取多种形式解决基层一线紧缺急需的专业技术人才和实用型人才。(市发展改革委、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教体局等负责)

七、完善保障措施,构建支撑体系

(二十)加大财税扶持力度。争取国家和省相关政策及资金支持,整合资金投入,创新投入方式,对粮食产业发展给予积极支持。充分利用现有资金渠道,支持优质粮食工程建设、粮食仓储物流设施、现代粮食产业发展示范园区(基地)建设和粮食产业转型升级。统筹利用产粮(油)大县奖励资金和粮安工程建设专项资金等支持粮食产业发展。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引导功能,积极引导金融资本加大对粮食产业的投入。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购置仓储、烘干设备,可按规定享受农机具购置补贴。调整市级工业发展资金支持农产品加工业的渠道,支持粮油加工龙头企业排头兵做大做强。依法落实企业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符合条件的商品储备企业免征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印花税等税收优惠政策。落实粮食加工企业从事农产品初加工所得按规定免征企业所得税政策和国家简并增值税税率有关政策。逐步将粮食加工行业纳入农产品增值税进项税额核定扣除试点范围,粮油加工企业可以凭合法有效的增值税扣税凭证抵扣进项税额。(市财政局、市发展改革委、绵阳市税务局、市经信委、市农业局等负责)

(二十一)健全金融保险支持政策。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积极创新涉农贷款产品,加大对粮食产业发展和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的信贷支持,拓宽企业融资渠道,为粮食收购、加工、仓储、物流、粮机等各环节提供多元化金融服务。建立健全粮食收购贷款信用保证基金融资担保机制,降低银行信贷风险。引导粮食企业合理利用农产品期货市场管理价格风险。在做好风险防范的前提下,积极开展企业厂房抵押和存单、订单、应收账款质押等融资业务,创新“信贷+保险”、产业链金融等多种服务模式。(市政府金融办、人行绵阳分行、绵阳银监分局、市财政局、市商务局、市发展改革委、农发行绵阳分行等负责)

(二十二)落实用地用电用气等优惠政策。在土地利用年度计划中,对粮食产业发展重点项目用地予以统筹安排和重点支持。支持和加快国有粮食企业依法依规将划拨用地转变为出让用地,增强企业融资功能。改制重组后的粮食企业,可依法处置土地资产,用于企业改革发展和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粮食流通产业用地作为经营性用地,可采取出让、长期租赁、先租后让、租让结合方式使用土地。在符合规划、不改变用途的前提下,在原有建设用地上增建生产性设施,进行厂房加层或翻建改建厂房,增加用地容积率的,不再增收土地价款,免收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用。将粮食初加工设施用地纳入农业附属设施用地范围,在不占用基本农田的前提下,纳入设施农用地管理。落实粮食初加工用电、粮食烘干用气执行农业生产用电、用气价格政策。(市国土资源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财政局、市发展改革委等负责)

(二十三)加强组织领导。各地要高度重视发展粮食产业经济,因地制宜制定推进本地区粮食产业经济发展的实施规划或方案,加强统筹协调,明确职责分工,及时总结推广典型经验。加大粮食产业经济发展实绩在贯彻落实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考核中的权重。发展改革部门负责协调推进粮食产业发展有关工作,推动产业园区建设,加强粮食产业经济运行监测。发展改革、财政部门要强化对重大政策、重大工程和重大项目的支持,发挥财政投入的引导作用,撬动更多社会资本投入粮食产业。各相关部门要根据职责分工抓紧完善配套措施和部门协作机制,强化责任考核,以有效的监督检查和考核保障机制确保工作目标实现,合力推进粮食产业经济发展。(各县市区政府,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农业局等负责)

 

 

 

绵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8年11月13日

 

 

 

 

浏览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