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支持IPv6
当前位置:首页 > 绵阳概况 > 绵阳年鉴 > 绵阳年鉴2012

综合监管

发布日期:2013-06-17 16:13文章来源: 绵阳市人民政府
字体:【    】 打印

审   计

【概况】   2011年,全市审计机关共完成审计项目2267个,查出违规金额3.17亿元,管理不规范金额99.94亿元,上缴财政金额1.68亿元;移送司法、纪检监察机关处理5件,移送其他部门处理3件;完成灾后重建竣工结(决)算审计项目1874个,送审金额84.14亿元,审减金额11.4亿元。出具审计报告和报送审计调查报告1561篇,审计提出建议1707条。市审计局被审计署记“全国地方政府性债务审计先进公务员集体三等功”一次;市审计局实施的“北川新县城建设审计项目”被审计署表彰为“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跟踪审计表彰项目”; 被审计厅表彰为“2011年度审计工作绩效考核先进单位”、“2011年度全省灾后恢复重建跟踪审计先进集体”、“2011年度港澳援助项目跟踪审计先进集体”;市审计局被市政府记集体二等功一次;市审计局党组被市委表彰为创“四好”活动先进班子;市审计局机关党委被市委表彰为“先进基层党组织”。

【灾后重建审计】   突出“北川新县城建设项目、特殊党费和港澳援助项目、重大灾后重建项目跟踪和结(决)算审计”三大重点,按照“项目推进到哪里、审计就跟进到哪里”的要求,全程跟踪、每投必审。完成北川山东承建15个大项、309个合同段,涉及金额22亿元的工程结算审计,审减率达26%。对除江油市和游仙区以外的7个县区、5个园区特殊党费管理、使用、项目实施情况进行专项审计调查;对审计厅授权6批次48个港澳援助项目进行跟踪审计。灾后重建以来至2011年底,全市完成灾后重建竣工结(决)算审计项目2739个,送审金额131.8亿元,累计审减金额达17.8亿元。

【政府性债务审计】   抽调134人组成9个审计组,对9个县市区1221个政府部门、机构和单位、10家市本级融资平台公司的9670笔债务进行全面审计,摸清各县市区政府截至2010年末债务构成、来源、使用方向等情况;分析地方负债比率、偿债率和融资平台等债务转化和风险情况;发现88个问题并督促整改落实,为地方政府加强融资平台管理,控制债务风险决策提供重要依据。对北川羌族自治县地方债务的审计调查,为该县债务化解提供重要依据,得到省、市领导的充分肯定。对三台县宏达公司专项审计调查,澄清事实,回应媒体报道,消除不良影响。

【财政审计】   围绕“财政审计大格局需求、两个报告需求”,组织全市审计机关对143个地方政府财政预决算和部门财政财务收支进行审计,共查出违规金额3.17亿元,管理不规范金额66.28亿元。完成审计厅交办对内江市的财政决算交叉审计和绵阳市工商系统2010年度财政预算执行审计。两项工作都被审计厅通报表扬。

【经济责任和企业审计】   创新方法,统筹兼顾,注重质量,稳步推进“经济责任、农业、金融、社保和企业审计”。创新经济责任审计方法,注重审计评价和结果运用。市委、市政府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意见》,全年共对63名领导干部经济责任、涪城区、江油市、游仙区等16个乡镇土地整理项目、游仙农村信用社资产负债损益进行审计;对全市社会养老保险基金审计得到审计厅充分肯定;开展大型企业科技创新、全市农业产业化扶持资金、普通高中、乡镇卫生医疗机构债务和供销社、朝阳厂、粮机厂等改制企业专项审计调查。

(黄江洪)

工商行政管理

【概况】   2011年,全市实施“窗口擦亮”和“提速增效”工程。打造工商登记注册无障碍服务。建立重大项目绿色通道,招商引资重点企业入驻绵阳时,实行急事急办,确保企业在最短时间领到营业执照。工业园区集中全市60%以上的工业企业,建立企业联系制度,各级领导“点对点、面对面”挂牌联系园区企业,全年新登记内资企业3779户,同比增长12.3%;新增注册资本207.8亿,同比增长16.9%。新登记外资企业25户(分支),注册资本3034万美元。截至2011年12月,全市内资企业达30216户,注册资本 1191.7亿;外资企业289户(分支),外商投资总额17.4亿美元。

【畅通企业融资通道】   2011年,全市搭建“动产抵押、股权出质出资、小额贷款、商标质押”四大融资平台,搭建银企合作平台。全年办理动产抵押登记310宗,被担保合同金额32亿元;办理股权出质、出资登记71户,被担保债权金额 15亿元;办理拍卖委托登记116份,确认拍卖金额9亿元。在小额贷款公司的设立过程中,坚持“不设路障、只设路标,不讲不能办、只讲怎么办”的原则,使绵阳小额贷款公司发展良好,全力畅通企业融资通道,全市有小额贷款公司7家。

【促进民营经济发展】   2011年,全市贯彻国家关于灾后重建的一系列政策,落实“三个一律”和“非禁即入”原则,放宽市场准入,促进民营企业的发展。全年新登记个体工商户16538户,新登记私营企业2842户。全市有个体工商户13.2万户,从业人员21.8万,注册资本42.7亿元,同比增长11.4%、12.2%、 8.3%;有各类私营企业22095户,从业人员20.6万,注册资本430.3亿元,同比增长12.1%、10.9%、11.8%。

【服务新农村建设】   2011年,开展涉农合同培训196次,建立合同帮扶联络点3500个,推进订单农业签约农户7万余户,签约金额超过10亿元,履约率达99%以上,全市省级“守重”企业达87户,市级“守重”企业163户。实施农资信用分类监管,建立农资经营台账,监测农资商品145个批次,农资产品抽检合格率比上年提高4.4个百分点。全年查处农资案件95起,为农民挽回直接经济损失300多万元。新登记农民专业合作社374户,出资总额为24.3亿元,成员总数为1.86万人。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达1209户,同比增147%。

【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管】   2011年,落实经营者查验记录、索证索票制度,推进食品安全监管规范化。推行食品监管一户一档,确保主体资格合法有效。三台局推行“食品安全网格化监管”,梓潼局制定《食品配送操作规范》。全年教育培训食品经营户9720人,企业签订承诺书1458份。全市发放食品流通许可证10085份,建立食品安全示范店464户。强化食品快速检测操作培训,共抽样检验食品399个批次,快速检测食品88组。组织开展“地沟油”、“食品非法添加剂”等专项整治12项次。全市检查食品经营主体98899户次,取缔无照经营食品主体95户,立案查处食品案件112件。

【市场主体准入监管】   加大对重点区域和重点行业的监管力度,提高经营者的守法意识和自律意识。对特殊、弱势群体的无证无照行为,采取警示、督促、整改等办法进行疏导。各级工商部门切实履行职责,完善和落实联席会议制度,明确各职能部门职责,增强执法合力,全年召开联席会议2次,依法处罚和取缔无证无照经营案件1862件;企业年检率达96.5%,个体验照率达97.6%。

【查处虚假违法广告】   2011年,对广告主、广告发布者、广告经营者的监测、监管,对媒体审查发布广告的内容作出具体要求,实行户外广告集中统一办理,从源头上治理虚假违法广告。全年责令媒体停止发布有违法内容的保健食品、药品、医疗器械等广告11件,立案查处虚假违法广告95件,查处的涪城青义某房产项目伪造广告批号、擅自发布户外广告案。

【反垄断与反不正当竞争执法】   开展查处公用企业及其他依法具有独占地位经营者的限制竞争行为,立案查处4件,涉及供气企业1件,盐业部门3件。部分县区局分别查办涉及价格虚假宣传、冒用“CCTV”推荐产品名义销售商品等不正当竞争案件。加大商业贿赂打击力度,与纪检、监察、检察等部门召开联系会9次,增强预防和治理商业贿赂的有效性,查办工程建设领域商业贿赂案1件。

【打击传销】   对市直销企业规范监管,严厉查处玫凯琳不规范经营行为。查办网络传销案件工作走在全省工商系统的前列。在8月份全省工商系统打击网络传销经验交流会上,市工商局经检支队查处的“太平洋直购官网”、“FKC国际有限公司”两起网络传销案件,作为典型进行经验交流发言。全年查办传销违法案件7件,取缔传销窝点10处,清查、教育、遣散传销人员200余人,解救被困人员45名。

【消费维权】   完善和发挥“一会三站”的作用,强化“12315”受理、转办、反馈、综合分析和消费引导功能,开展“12315”“五进”活动,方便广大消费者就近投诉,及时调解消费纠纷,把消费矛盾有效化解在基层。全年受理消费者投诉2772件,解决2755件,处理率达99.4%,为消费者挽回经济损失155.6万元。

【促进创业和再就业】   全市各级工商部门以宣传贯彻实施新《个体工商户条例》为契机,落实国家关于创业和再就业的优惠政策,推动举办招聘会,积极支持下岗失业人员、高校毕业生、返乡农民工创业和再就业。帮助开展就业培训813人次,免收各项登记等费用10余万元。全年个体工商户吸纳安置上述三类人员3157人,私营企业吸纳安置5081人。(蒲泽春)

国土资源管理

【土地利用规划通过审查】   全市第二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通过省国土资源厅审查,到2020年全市新增建设用地规划指标1.12万公顷,其中市辖区新增4387公顷,中心城区建设用地规模达150平方公里以上。全市编制完成涪城、游仙两区的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优化乡镇用地布局。

【建设用地预审】   完成艾默生工业配套园、雅化工业园和高新区技术创新服务平台等47个项目的用地预审和上报预审工作,用地面积548公顷。

【土地出让收入创历史新高】   编制全市土地供应计划并于3月底前予以公布。严格按计划实施供地,切实加大土地出让力度,在全国土地市场普遍低迷的情况下,市本级办理土地出让884宗、322公顷,实现土地出让金收入33.9亿元,同比增长49%,出让金收入总额创历史新高。在全市住房用地供应计划中,优先解决保障性住房用地,全市2.6万套保障性住房所需94公顷土地全部按期落实,保证保障性住房建设进度。

【灾后重建用地】   继续用好特殊政策支持灾后重建项目用地,为中物院化学与物理研究所、二环路三期等36个灾后重建项目办理“边建设边报批”先行用地手续,涉及土地493公顷。

【征地拆迁】   全年制定征地拆迁补偿安置方案及公告828份,涉及227个村、1200公顷。共拨付拆迁安置补偿经费9.3亿元,拆迁3600余户,拆迁房屋面积49.4万平方米。城际铁路、二环路、绕城高速、涪江河堤、丰谷酒业等重点项目基本拆迁完毕,没有出现群体性事件。

【土地储备】   全年新增入库储备土地800公顷,其中统征储备土地648公顷、登记储备土地167.7公顷。

【国土资源执法监察】   强化国土资源动态巡查,发现并制止土地矿产违法行为369件;受理“12336”热线举报68件,查实13件并严格依法处理;圆满完成2010年度国土资源卫片执法工作,对10703个土地卫片图斑进行核实,严格依法整改和查处,没收违规建筑52.1万平方米,拆除违法建筑1.1万平方米,罚款1932.6万元。全市立案查处土地矿产违法案件267件,涉及土地129.4公顷,结案267件,结案率100%。

【农村土地确权登记发证】   各地均制订工作方案和技术细则,陆续启动试点工作。市辖区完成项目招标工作;江油市完成试点工作,颁证5500本;三台县3个乡镇的试点进展顺利,颁证9249本。

统   计

【概况】   2011年,统计工作以统计的“三个提高”为目标,以提高统计能力为基础,以提高统计数据质量为核心,以拓展统计服务为重点,为全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发挥重要的作用。在全省统计工作考评中,获得普查中心系统建设、社会科技统计、名录库建设管理、服务业分析、统计系统公文处理、两纲监测、农村住户调查、居民消费价格调查、城镇住户调查、灾后恢复重建统计监测共10个一等奖;获得第二次全国R&;D资源清查先进集体、四川省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先进集体、全省统计“五五”普法先进集体。

【统计优质能力】   2011年,重点经济指标按进度量化,每月跟踪监测发展目标,及时准确提供统计资料,进行预测预报,使统计能够及时反映经济运行情况和存在的问题,有效地促进经济的正常运行,为市委、市政府宏观经济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加大统计资料开发应用力度,完成工业、农业、投资、能源等专业报表,对统计数据和资料的分析和开发,全年编印《统计月报》11期共1250册,撰写、编印《统计分析》、《统计要情专报》、《绵阳工业排行榜》、《绵阳投资排行榜》等资料71期。

【统计政务信息】   实行全员信息制度,建立完善“统计信息总监”制度,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统计政务信息工作的通知》,纳入综合目标考核,全年处理各县(市、区)、园区统计信息900余条,向省局报送统计政务信息170余条,被省政府门户网站采用4条,国家统计局采用3条,省统计局采用63条。向市委、市政府报送信息110条,采用45条。

【统计分析和调研】   对经济运行中的热点、难点问题的调查研究,开展重大问题比较分析,分专业收集、整理四川省和绵阳市及与德阳、成都等重点城市的主要指标纵向、横向对比,及时掌握情况,从点到面、从局部到全局展开深度的、系统化的经济运行分析,形成系列的对比曲线、图表和分析报告,编撰《艰苦卓绝 跨越发展――绵阳“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回顾与总结》一书,收录市县两级共36篇分析文章,以图文形式全面反映全市及各县市、园区“十一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的成绩和经验。

【统计“一套表”联网直报制度规范化】   提高统计数据质量,落实统计工作规范化管理办法,全面实现各专业“一套表”制度。对企事业单位统计人员进行全面培训,实行痕迹管理,规范数据采集流程,统一数据处理平台,提高网络直报率和注册率,确保各专业数据的采集、审核、汇总、上报等环节的有效衔接。

【基本单位名录库建设管理】   与编办、民政、工商、国税、地税、质检等部门建立健全基本单位资料互换制度、专业资料联审制度,更新“三上”企业和房地产经营企业基本信息,更新名录库中所有单位基本信息,消除名录库中有临时代码的使用数量,对新增单位限制临时代码的使用,全市基本单位名录库数据质量明显提高。总结涪城区基本单位名录库建设“一库在线、社区维护”的新做法、新经验,召开现场经验交流会议。在全市推广、实施基本单位名录库维护更新向乡镇(街道)、社区(村)延伸工作,走在全省前列。涪城、安县等区县将名录库建设工作纳入政府年度目标考核内容。

【部门统计职能】   贯彻《统计法》,优化部门统计资源配置,加强部门统计业务标准化和规范化建设,建立和完善信息交换共享机制。政府综合统计和部门统计的合作不断加强。统计局与发改委、经委、农业局、商务局、中小企业局、人行等部门和6个产业推进办建立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健全完善新开工项目统计入库准予制度和发改、经信委、建设、规划与统计部门的投资项目管理信息抄送制度,与编办、工商、民政、国税、地税、质监等部门完善基本名录库更新制度,与政府妇儿工委成员单位开展“两纲”监测重难点指标评估。

【协调评估机制】   贯彻执行协调性评估制度,完善GDP核算、工业、能耗和投资主要统计数据质量评估机制,与相关部门和上下各级统计部门的沟通、衔接,定期召开数据审核评估会议,对基层上报的原始数据实行审核制度,对重要数据实行联合会审,增强数据的准确性、协调性、匹配性,确保全市主要指标数据准确。

【统计执法】   针对统计工作中存在的虚报、瞒报、拒报等统计违法行为,结合统计巡查,强化统计执法,开展统计监审检查,探索统计监督的新方法,加强统计管理。全年市统计系统结合统计巡查和行政监察,检查300余个单位,提高统计法规的普及率。

【统计机构和职能】   按照市政府“三定”方案及相关人事编制改革的文件精神,新增设监察室和核算科,增加2名科级领导职数;强化普查中心职能,正式明确市普查中心级别为副县级,并增加2个中层科室和5个参公管理的事业编制。

【统计信息化建设】   对机房设备、网络架构、政务网线路进行调整扩容,增添视频会议设备,改善视频会议环境。与电信协调完成省市6M电信光纤扩容工作,全市90%的乡镇、社区已经扩展至4M ADSL VPN,确保网络畅通。对绵阳市统计信息网进行两次改版,并根据省市不同时期统计工作重点,增加机关行政效能建设、干部作风整顿专栏。对局域网内的全部计算机重新分配固定的IP地址,全市IP地址与MAC地址绑定,实行实名制管理,统一安装金山毒霸网络版杀毒软件,市县全面部署VRV客户端管理软件,杜绝ARP病毒攻击,全年没有发生网络安全责任事故。(王   羿)

调   查

【概况】   2011年,在绵阳开展的27个调查项目,年度考核评比获得省级以上12项嘉奖,其中城镇住户、消费价格、主要工业品出厂价格等专业获全省第一名,综合评比获得国家统计局四川调查总队目标管理一等奖。

【城乡居民收入调查】   完成710户城镇住户全年调查监测工作,完成各县市区城镇住户3960户大样本调查和2012年500户常规调查样本轮换工作,城镇住户各项工作走在全省前列,数据评估报告被用于全省参照范本,城镇住户调查、大样本轮换工作荣获国家统计局通报表彰。农业及农村住户调查“5+5”工作模式扎实推进,完成农业生产单位清理及畜禽监测样本轮换,对全市生猪养殖248个小区、605户规模户和生产单位以及1140户农村住户进行适时监测调查,通过调查队主动纳入监测,协调县市区向上争取,除平武县、北川羌族自治县外的7个县市区均列入国家生猪调出监测样本县,争取生猪调出监测工作奖补资金3268万元。

【流通消费价格调查】   2011年,确定全市价格调查网点为126个,其中农贸市场6个、大型综合商场3个、其他商品调查网点56个、服务性调查网点61个,网点的结构构成更为合理。

【国际比较项目调查】   2011年,在绵阳市城区、梓潼县正式开展国际比较项目(ICP)调查工作。按照调查方案要求,对辖区内目录商品要达到应找尽找,没有一个遗漏,2011年绵阳ICP调查规格品1146个。

【启动低收入消费品价格调查】   2011年,绵阳启动低收入消费品价格调查,开展低收入消费价格指数的编制,为市政府在全市实施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的联动机制提供具体依据。

【企业调查】   2011年,完成国家和市级304个工业企业调查样本、138个采购经理调查(PMI)样本、267个部分服务业调查样本的抽样调查工作,以及重要工业品出厂价格监测,在对生产者价格指数调查(PPI) 方案修订的基础上,推行网上直报工作。在固定资产投资调查中,有58个调查单位,每月上报率达到100%。

【调查服务水平】   2011年,绵阳调查队先后向市委、市政府报送多篇有关绵阳居民消费价格运行新特征、城乡居民收入变化的新特点、企业运行过程出现的新问题、社情民意反映的新热点等方面信息。其中《绵阳市灾后重建满意度调查》、《绵阳市获生猪调出大县奖补资金3268万元》、《涪江“7・26”水污染事件民意调查》、《2011年一季度绵阳居民消费价格运行特征》、《生猪散养户退出速度超预期  建议加大对规模养殖户扶持力度》等调查报告和信息受到市委书记、市长等领导肯定性批示。《当前建筑垃圾处理情况调查》、《劳务输出大省为何出现企业“用工荒”》、《棉价波动对棉纺织行业的影响调查》、《应届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调查》、《生活必需品供求基本正常 价格稳中有涨》、《物管行业潜力巨大 五大难点成为瓶颈》、《重点电子企业调查》、《房地产调控初显成效 多头并重促健康发展》、《城市环境调查》等约稿信息直达国办和省两办采用。全年完成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交办的经济社会专题调查5篇次,被中办国办采用信息11篇次,国家统计局采用信息17篇次,省委省政府两办采用信息19篇次,总队采用信息43篇次,完成中办、国办、省办约稿信息31篇次,《四川调查》刊物采用率达100%。

【重大专项调查】   2011年,参与全国文明城市测评,全国、全省组织工作满意度调查,全省行风政风测评等重大调查测评。对照9大类,126个测评指标,360个测评细项,结合绵阳实际,对市级各创建责任部门(单位),科学城,5个园区的办事处、乡镇及社区居委会进行37场次指导性培训;实施6次绵阳文明城市测评调查和实地考察、6次问卷调查、3次网络调查、2次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模拟测评调查。在党风廉政建设专项测评中,调查队按照省委省政府行风政风建设要求,结合市委开展的干部作风整顿,按省纪委纠风室安排部署和市纪委委托,完成绵阳市部分行政执法部门政风行风测评。

【统计调查法制建设】   完善绵阳调查队法规制度建设领导小组,及时对“六五”普法进行全面规划,在保证互动实效的基础上,推进统计普法宣传教育和执法检查工作,建立统计调查关系告知制度,对国家统计制度确定的新增调查对象,均送达《统计调查关系告知书》。2011年,完成各项法规、设计管理工作,企业迟报率明显下降,上报的数据质量明显上升。全年共检查指导单位63家,处罚1家,警告并责令限期整改4家。

【统计调查网络建设】   建立完善市县调查队视频会议系统、网站集群、办公自动化等信息化建设,省市县三级内部网络实现互联互通。采购经理调查、企业景气调查、工业生产者价格调查、部分服务业调查均顺利接入网络直报平台。市调查队接入绵阳电子政务网,调查信息、动态对外平台硬件建设完成。 (刘旭东)

物价管理

【概况】   2011年,上半年受全球经济回升,需求趋旺,国际和国内食品、石油、化工、建材等大宗商品价格上涨以及劳动力成本提高的价格传导性影响,绵阳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态势与全省、全国同步走高。全市上半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累比上涨5.6%,比全省低0.4个百分点,但高于全国0.2个百分点。下半年,随着国家、省、市各项宏观调控、保供稳价政策措施的效果逐步显现和国际市场输入性通胀压力的减弱,绵阳市居民消费价格明显回落。12月,全市CPI同比上涨3.6%,1~12月累比4.9%,比全省低0.4个百分点,比全国低0.5个百分点,创年内新低,价格涨势基本得到遏制,物价呈现稳中有降的格局。

【八类主要商品上涨情况】   食品类上涨11.1%;烟酒类上涨3.4%;衣着类上涨0.2%;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上涨0.9%;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上涨0.9%;交通和通信上涨0.2%;居住上涨6.0%;只有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与上年持平。

【物价调控】   2011年,针对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和市场走势,全市加强价格调控预警,重点关注粮食、食用油、石油、钢材、化肥等重要商品价格变化,准确预测价格变动的趋势,加强市场价格监管,营造良好的市场消费环境。强化通胀预期工作管理成效,增强价格调控能力,将价格总水平稳定在合理的区间。

【价格监管】   加强全市267个乡镇、3447个行政村涉农价格收费公示,制止乱收费。完成绵阳中型水利工程农业用水价格执行情况清理工作。加强涉农价格收费的监管力度,切实保护农民利益。全年提高稻谷和小麦最低收购价格,全市农民因此增收上亿元。

【价格管理】   针对供水收费中出现的问题,加强和规范城市公共供水价格和污水处理收费管理,暂缓实施城区自来水价格第二步价格调整方案,加强电价、天然气价格和专项调节金征收、管理,保障人民群众生活和生产用电,加强成品油价格管理,推进旅游价格改革,对全市的旅游景区门票价格和交通运载工具价格进行专项清理、整顿。减轻广大人民群众的负担,对市内所有道路运输鲜活农产品车辆实行无差别“绿色通道”政策。加大教育、医疗服务价格监管,降低虚高药品价格,清理、规范教育收费。加强房地产价格管理。让房价涨幅与经济增长幅度挂钩。加强廉租房和公房租金管理,保障低收入群众住房需求。

【价格成本监审】   开展农产品成本调查,对小麦、油菜子、玉米、中籼稻、蚕茧、茶叶、麦冬成本以及生猪养殖成本等直报调查数据进行审核、汇总和分析,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抓好广大群众关心的城市供水、管道燃气、垃圾处理、出租汽车、安置房、学生住校费、敬老院托养费、医院自制药品、新建电站上地方电网电力、二手车交易收费、机动车检测收费、旅游点门票等27户企事业单位成本进行监审,监审成本总金额4.14 亿元,剔除不合理成本0.31亿元。

【价格执法】   集中开展绵阳城区农贸市场收费监管和节日市场价格检查,开展以种子价格为重点的涉农价格和收费专项检查。开展食盐和饮用水价格应急检查,集中开展明码标价专项整治和价格公共服务工作,开展全国医药卫生服务价格大检查。2011年,全市查处价格违法案件79件,查出价格违法所得1376.563万元,实施经济制裁225.748万元,检查各类粮油企业1957家,查处违法案件25件,处理处罚25件,罚款0.0415万元。

【价格服务】   发挥价格监证、认证工作“服务司法、服务社会、服务政府、服务系统”的作用,全年,全市各级价格鉴证机构为公、检、法部门和行政机关实施价格鉴证业务1815件,标的金额98600余万元。市认证中心实施价格鉴证业务553件,标的金额31500余万元。其中:涉案财物价格鉴定业务225件,标的金额6950余万元;审核认证11件,审核认证金额23610余万元;道路交通事故车物损价值评估317件,标的金额940余万元。(杨雨林)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

【概况】   1月21日,绵阳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正式挂牌。5月17日与市卫生局完成餐饮服务监管职责交接工作。制定下发《绵阳市食品药品监管事权划分规定》,明确食品药品监管实行分级管理的原则和市县两级食品药品监管部门的监管事权、监管重点。完善市、县两级联动的监管机制,开展全市药械交叉大检查。完善行政执法的“查处分离”、“全员稽查”、“一事三卡”监督制度,实施对权力运行的有效监督。开发应用对企业的电子远程监管网络及软件,实现数据的实时采集、上传、接收和实时监督药械质量。

【食品安全监管】   牵头对县市区政府和市级部门完成2010年食品安全目标任务情况进行考核,组织开展食品安全“四级联创”工作的督促指导检查。牵头组织餐饮环节问题乳粉清查清缴、餐巾纸、餐饮服务环节采购使用含塑化剂相关产品、打击食品非法添加和滥用食品添加剂等七项专项整治。完成四川省首届残疾人文化艺术节、西南片区市长联谊会等74起重大活动的餐饮食品安全保障工作。

【药械安全】   落实药品生产企业属地管理原则,建立、健全药械生产企业日常监督管理制度,3月1日,全市所有基本药物生产企业全面实施电子赋码。加大药品经营企业GSP认证和监督检查力度,完成GSP认证374家。开展整治非药品冒充药品、违规生产中药饮片、规范药品购销票据、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产品等18项专项整治,对违法行为进行严肃查处,全市共查处案件200余起,处罚没款近42万元,全市未发生一起重大药品安全事件。

【保健食品化妆品监管】   开展保健食品化妆品生产经营情况摸底调查。召开城区保健食品和化妆品经营企业座谈会,印发《2011下半年保健食品化妆品监督管理工作安排意见》,开展日常监督检查,承办全省保健食品化妆品监管能力绵阳片区培训会议。

【医药产业】   全市药械企业生产经营秩序良好,企业效益和规模节节攀升。好医生药业被国家工商总局评定为中国驰名商标,二期、三期技改项目完成,均通过国家认证,2011年实现总产值3.5亿元,上缴税金3500万元。投资近亿元四川赛卓药业投入生产;投资5300万的北川安特药业投产。绵阳天诚制药、四川新荷花、四川天基药业和平武永攀等建立267公顷中药材基地,为近万人群众增收达近8000万元。太极集团在三台县征地33公顷,将投资5亿元建设成四川药品生产基地。2011年,全市41家药械生产企业和3484家药品经营企业分别实现产值25亿元和22亿元。(张世东)

质量技术监督管理

【概况】   2011年,将《绵阳质量技术监督事业“十二五”规划》纳入全市专项规划,12月8日发布实施;颁布《绵阳市实施质量兴市战略职责分工》,将质量兴市战略的统筹规划、组织实施、考核检查、总结表彰等任务分解到经信委、发改委、财政局等20个市级部门和9个县市区政府共同推进,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将产品安全监督管理纳入全年工作目标考核,对各县市区政府、市级各相关部门实行目标考核倒扣分制度。

【国家电器质量安全监督检验中心筹建】   国家(绵阳)电器质量安全监督检验中心是国家质检总局列为全国的重点建设项目之一,项目筹建工作被市委列入《贯彻落实市委经济工作会议和市政府五届十三次全体会议重要举措分工方案》加快实施,纳入加快科技城建设的重要议程。市政府成立以市长曾万明为组长的领导小组,市政府支持的1200万元资金全部到位,减免各类规费300万元。

【基础设施建设】   2011年,配合省质监局在绵阳市开展的食品、建材、特种设备质量安全监管的“三个打造”试点工作,在食品监督抽查经费保障和专项工作经费上提供支持,拨付食品监督专项抽查经费50万元、食品检测车配套经费10万元,为全市“质量提升”示范试点工作拨付工作经费12万元。2011年,全市质监系统技术机构投入资金242万,新添检测设备110台(套),新增8大类129个产品、470个参数以及6个检测项目。

【企业品牌培植】   2011年,坚持以质量提升促品牌建设,以品牌建设促企业发展,培育长虹、九洲、光友薯业等质量信誉高、创新能力强、经济效益好、市场占有率高的名牌企业,形成规模和强大市场竞争能力的名牌集群。全市22家企业25个产品,2个服务品牌通过第十届四川名牌现场评审。全市有中国名牌产品6个、国家级地理标志保护产品8个,四川名牌产品65个,四川服务名牌1个,中国名牌和四川名牌总数分别居全省第二和第三。长虹等74家企业荣获质量信用AAA、AA、A级企业称号;东材集团副总经理赵平被国家质检总局表彰为全国质量工作先进个人。全市名牌产品主要分布在电子信息、机械、冶金、建材、化工、食品、饲料、危化品、种子、轻工、磁性材料、医药、物流13个行业中。全市名牌企业工业总产值800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企业总产值的56%。

【产品质量监管】   2011年,全市产品质量整体水平持续提高,工业产品监督抽查合格率较上年提高2个百分点;全市质监系统监督抽查农资、轻工、化工、建材、机电5类产品2134批次,合格2004批次,产品批次合格率为93.9%,较去年提高2个百分点。其中定期监督检验抽查产品1809批次,合格1703批次,产品批次合格率94.1%;省级专项监督抽查产品325批次,合格301批次,产品批次合格率92.6%。抽查纺织品、服装214批次,合格205批次,产品批次合格率95.7%,较去年提高23.8个百分点。其中定期监督检验抽查64批次,合格62批次,批次合格率96.8%;省级专项监督抽查150批次,合格143批次,批次合格率95.3%;全年共检定各类在用计量器具19.2万(台)件,抽检率和检定合格率均达到百分之百。

【强制性产品认证】   2011年,全市获得强制性认证产品生产企业29家,涉及产品有音视频设备、空调、太阳能电热水器、汽车制造、电线电缆、电路开关、低压电器等产品。获证企业严格按照国家强制性标准组织生产,产品质量稳定。国家广播电视监督检验中心对四川长虹电器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彩电、空调质量进行监督抽查,各项指标全部符合国家标准。

【企业管理体系认证】   全市获得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企业437家,职业健康体系认证85家,环境管理体系认证95家,有机产品认证10家,食品农产品认证82家,根据省局《关于2011年管理体系获证企业有效性检查的通知》和《关于加强食品农产品认证监管工作的通知》要求,抽查管理体系认证企业69家,食品、农产品认证企业21家。

【计量管理建立标准】   全市共有18个建标企业、建立85个标准。其中涪城区10个建标企业,建立36个标准;三台县3个建标企业,建立14个标准;江油市3个建标企业,建立17个标准;游仙区2个建标企业,建立18个标准。5个单位授权开展计量检测工作。

【定量包装管理】   2011年,开展定量包装商品净含量抽查,抽检113批次,合格103批次,不合格10批次(销售包装空隙率不合格),合格率为91.15%。开展定量包装商品生产企业计量保证能力评价,全市共有6家企业获得C标志。

【食品专项抽查监督管理】   2011年,组织对获证食品企业进行质量监督抽查,重点抽查粮油制品、肉食及其制品、饮料、调味品、酒类和糕点等八大类,共抽查食品生产加工企业523家,产品1266批次,其中,合格1203批次,合格率为95%,较上年提高4.1个百分点。按照国家食品生产市场准入制度的规定,对507家食品生产、加工获证企业开展基本情况调查,形成动态监管电子档案,绘制食品生产安全监管图表,编制监管流程,指导企业完善产品质量管理、标准化、计量检测三大体系建设,帮助企业从生产环境、原料进厂验证、生产过程控制、产品出厂检验、添加剂的使用和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等方面进行规范。

【食品安全监管】   2011年,针对“瘦肉精”、“毒粉丝”、“塑化剂”等食品安全事件,开展食品非法添加和滥用食品添加剂专项整治,对肉制品、乳制品、饮用水、饮料、茶叶、食用油、大米、小麦粉等重点食品等专项执法检查工作,检查食品企业500家次,立案查处食品安全各类违法案件50件,移交公安部门1起,着力消除生产加工环节食品质量安全隐患,有效保障食品质量安全。

【气瓶充装站和检验站专项整治】   组织开展对辖区内45家气瓶充装单位、7家气瓶检验机构进行专项检查治理,排查隐患43起,发出安全监察指令72份 ,责令4家气瓶充装单位、2家气瓶检验机构暂停从事相关活动。

【车用CNG气瓶隐患排查】   针对在全省范围内相继发现部分上海康巴赛特制造的车用CNG气瓶瓶肩处存在环形裂纹的安全隐患,组织开展全市范围内采取分地分时间进行车用CNG气瓶安全隐患专项排查。要求各车用CNG气瓶充装单位加强充装前的安全检查,在规定时间内应拒绝对上海康巴赛特的车用CNG气瓶进行充装,引导车主前往指定检查地点进行隐患排查。

【电梯安全检查】   组织绵阳辖区内30家从事电梯安装、改造、维修的单位和质监系统特种设备安全监管人员召开专门的电梯工作会议。组织开展对全市电梯进行清理,检查电梯387台,消除安全隐患4起,没有发现存在设计隐患的奥的斯的513MPE型电梯。组织开展对10余家维保单位的安全保障能力、质量体系运行情况进行检查,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要求。

【重点产品执法打假】   2011年,以“依法行政、法制质监”为目标,严厉打击生产假冒伪劣产品等违法行为,以各重要生产领域内大型企业、特种设备安装维保行业为主要对象,在强制性产品认证、生产许可证执法等领域,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开展专项整治与重点产品执法打假活动,持续保持打假治劣的高压态势。出动行政执法人员2140人次,开展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专项活动;在春耕、秋播季节,全面启动以化肥、农药、农机及其零配件为重点的专项打假行动,继续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进千村,入千户,抽千样”农资打假下乡活动。组织开展家具、食用油、乳制品、肉食及其制品、水泥、一次性卫生筷、汽车配件、特种设备(电梯)、石油液化气、节能产品、农资、白酒等产品专项整治12次。按照国务院、国家质检总局、省委、省政府的安排部署,针对消费者投诉热点问题,重点加大食品安全整治,以乳制品、肉制品、馒头类面制品和酒类产品等涉及人身健康以及问题比较突出的产品为重点,在全市开展严厉打击食品非法添加和滥用添加剂的违法行为。严厉查处生产、销售不合格食品的违法案件16起,移送公安立案侦查案件1起。2011年,全市质监系统立案查处各类质量违法案件200余件,涉案货值金额1000万元,查办大要案件6起,涉嫌犯罪移送司法机关2起。

【“12365”投诉处置】   2011年,强化质监“12365”投诉举报处置指挥系统建设,及时、高效做好投诉举报、质量咨询、案源收集处理、信息反馈等工作。全年接受群众咨询1780次,受理、调解群众投诉500件,办理省局“12365”、“市长公开热线”转办投诉16件,全市质监系统共受理产品质量申诉83件,涉及产品价值42.74万元。申诉产品类别为办公用品、建材产品、轻工、通信产品等。对83件质量申诉全部进行处理,为企业和消费者挽回经济损失42.31万元,处理率为100%,,做到有投必应、有诉必果。

【质量技术灾后重建】   2009年,全市质监系统规划恢复重建11个项目,规划投资24151万元,2011年,实际完成投资22628万元,(在建的“国家电子电器安全质量检测中心”1个项目在进行中)重点恢复重建的10个“检测检验办公金盾工程”,2011年10月完成恢复重建任务,投资完成率为93.38%。为恢复全市灾后正常生活和绵阳市“工业强市”与“质量兴市(县区)”相结合的现代质量经济体系的建立奠定坚实的基础。(胡德周)

安全生产管理

【概况】   2011年,全市共发生各类伤亡事故1201起,与上年同期减少57起,下降4.53%;死亡226人,与上年同期减少30人,下降11.72%;受伤1028人,与上年同期减少169人,下降14.12%;经济损失2200.25万元,与上年同期上升29.29%;较大伤亡事故4起,未发生重特大事故。完成省政府下达的年度安全生产目标任务,绵阳市政府被四川省人民政府表彰为“安全生产目标考核先进单位”,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荣获“全国安全生产监管监察系统先进单位”称号,市安全监管局局长严忠友等4人荣获“全国安全生产监管监察系统先进个人”荣誉。

【安全生产责任建设】   2011年,市政府下发《关于做好2011年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绵府办发〔2011〕67号)、《关于印发继续深化“安全生产年”活动工作方案的通知》(绵府办发〔2011〕69号),对全年的安全生产工作进行部署和安排。市政府常务第124次会议通过并印发《绵阳市各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规定》(绵府办发〔2011〕100号),明确各行政区域和部门职责范围内安全生产工作的监督管理职责。政府机构改革后市政府调整安委会组成单位和成员,市安委会组织协调各成员单位和各地政府有效开展“安全生产年活动”、“百日安全生产活动”、“道路客运隐患整治专项行动以及“打非治违”督查检查工作。

【安全隐患排查治理】   加强隐患排查治理和信息化管理,对重大危险源和重大安全隐患进行分类建档、分类实行动态监控和管理。实行省、市两级重大安全隐患公示制度,定期向社会公告重大隐患的排查和整改情况。完成省政府督办和市政府督办的重大安全隐患整治任务,省市县三级共投入整改资金15788万元,其中,省政府挂牌督办的5项重大隐患项目共投入整改资金5563万元;市政府挂牌督办的16项重大隐患项目共投入资金10225万元。各县市区、园区挂牌督办的114项隐患治理项目全部完成整改,投入资金7438万元。开展“安全生产年”、“百日安全”活动、汛期水电建设施工专项督查、道路客运隐患整治专项行动和“打非治违”等工作;开展矿山、道路交通、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职业卫生、特种设备、水利、建设施工和消防等重点行业和领域的安全生产专项整治;组织开展全市中小学校、幼儿园接送学生车辆交通安全大检查、大整治工作。

【监管队伍建设】   2月15日,市政府下发《关于印发绵阳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的通知》(绵府办发〔2011〕22号),明确市安全监管局的主要职责、内设机构、人员编制和领导职数。将原市经委承担的全市煤矿生产许可、安全生产监管、煤矿技改和瓦斯等级鉴定工作的职责划入,增加职业安全健康监督管理职责。设办公室、政策法规科、监督管理一科、监督管理二科、监督管理三科、职业安全健康监督管理科、行政审批科、煤矿安全监督管理科(安全生产应急救援办公室)8个内设机构,并设立了监察室。机关行政编制24名,其中:局长1名、副局长2名,正科级领导职数9名,副科级领导职数5名。机关工勤事业编制5名。

【监管监察执法】   2011年,全市安监执法机构共监察2729家企业,发现事故隐患2228条,发出隐患整改责令442份,督促完成事故隐患整改2052条,对生产经营单位行政处罚84家次,责令停产停业整顿40家,提请关闭3家。严格事故调查处理,严肃追究责任人员的责任,调查处理案件52起,结案50 起,依法行政处罚182 人,依法追究刑事责任13人。

【安全社区创建活动】   2011年,下发《关于深入推进安全社区建设工作的指导意见》(绵安委发〔2011〕25号),成立分管以副市长为组长,35个单位为成员的创建安全社区的领导小组。10月,组织召开全市“安全社区”创建工作现场会议。

【安全生产行政许可】   规范建设项目安全设施“三同时”审查工作,建设项目设施“三同时”预评价或验收评价审查62个。加强安全生产行政许可工作,完成本级行政审批项目4631件。推进工贸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在高危行业全面推行风险抵押金和联保制度,822家企业缴纳风险抵押金。

【安全文化建设】   组织开展以“安全责任、重在落实”为主题的“安全生产月”宣传教育活动,专题组织开展《绵阳安监十周年》专版的宣传,编辑发行《绵阳安监十周年》大型宣传画册,组织开展安全文化建设示范企业创建、申报工作。组织开展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培训班25期,培训人员2042人;特种作业培训班45期,培训特种作业人员1807人。 (陈   兵)

卫生监督管理

【概况】   全市卫生监督共出动监督人员3.9万余人次,比上年同期增加8.3%,监督车辆9800余台次,监督检查各类经营单位9.9万余户次,比上年同期增加12.5%,监督覆盖面达100%;下达卫生监督文书1.98万余份;办理各类卫生行政许可7804件,比上年同期增加10.5%,规定时限内办结率达100%;“三证”分别达到98%、96%、97.5%。“五病”调离为100%,公共卫生事件发生为零;开展各类业务培训35期,接受培训人员1800余人次,组织参加各类法规宣传13次,发放各种宣传资料3.5万余份,接受宣传教育群众达65万余人次;培训从业人员3.2万人次。受理群众投诉95起,比上年同期减少28.3%,实施卫生行政处罚485家,比上年同期增加49.2%,全市日常卫生监督信息录入20909条,收到全市报送文字、图片宣传信息862条,省总队采纳743条;各级报刊、电视、广播、网站采用1085条。

【医学美容服务专项检查】   1月6日,对主城区生活美容机构涉嫌违规开展医学美容服务违法违规行为进行专项监督检查。监督检查14家,发现1家生活美容机构存在涉嫌违法违规开展医学美容服务违法违规行为,对其进行立案查处。

【规范医疗广告发布】   1月6日,根据《医疗广告管理办法》,召开绵阳主城医疗机构规范发布医疗广告会议。指出部分医疗机构擅自篡改《医疗广告审查证明》内容、打着其他医疗机构招牌、诚信惠民活动、高薪招募医界精英、利用健康讲座等违法违规发布医疗广告行为,严重扰乱正常的医疗市场,给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平安就医带来严重医疗安全隐患。对存在问题的医疗机构责令立即停止违规虚假发布医疗广告,写出书面整改报告,承诺规范发布医疗广告,及时纠正违规医疗广告。

【监督单位档案管理】   建立和完善支队内部对被监督经营单位档案管理、收集和整理工作,有效地保护和利用档案。制定下发《绵阳市卫生执法监督支队公共场所、生活饮用水卫生监督档案管理办法(试行)》。1月14日,采取随机抽查的方式,重点对住宿业、美容美发、 茶座、洗浴、歌厅等32份档案的收集、整理和编目工作进行详细检查。

【督导“七曲山杯”特色旅游小吃大奖赛活动卫生】   1月25日,对梓潼县“七曲山杯”特色旅游小吃大奖赛活动的卫生监督工作开展情况进行督导,确保活动期间的食品卫生安全。督察组采取现场查看、听取汇报、查看资料等方式,对七曲山景区的餐饮经营单位进行抽查。

【集中式供水与二次供水卫生监督检查】   2011年,对绵阳城区市水务集团所属水厂、九洲集团自备水厂、市中医院二次供水等供水单位的监督检查力度。各单位严把工艺流程、制水与消毒处理等关口,所出厂的水质质量符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省中学生运动会卫生安全保障】   1月23~30日“四川省中学生运动会”在东辰国际学校举行。为确保运会的卫生安全,对食品贮存、加工、制作、备餐、留样、送餐过程实行全程监控,保证每道菜品的每个制作环节不离开监督员的视线;运动会共接待7345人次用餐,出动监督人员85人次、车辆38台次。

【餐具集中消毒服务监督检查】   1月30日,对绵阳城区5家餐具消毒配送中心等餐具集中消毒服务单位开展专项执法监督检查。对检查中发现发现的卫生问题,执法人员当场下达卫生监督意见书,提出整改意见,督促指导餐具集中消毒服务单位针对存在的问题限期完成整改,消除安全隐患,向消费者提供合格的清洁消毒餐具,保障餐饮消费卫生安全。

【严查滥用食品添加剂】   针对社会上反映的火锅制售单位违规使用食品添加剂和染料对火锅底料进行增香、增色等情况。按照省、市有关要求,各县市区卫生执法监督机构对全市火锅制售单位进行突击检查。根据突击检查的67家火锅经营单位情况看,未发现使用非食品原料及滥用食品添加剂的违法行为。

【春季呼吸道传染病防控工作督查】   2月12日,对市中心医院、绵阳四○四医院等市直医疗机构春季呼吸道传染病防控工作情况专项督查。全市应对流感等春季呼吸道传染病组织、机构、人员、技术、物资等各项防控措施落实到位,医院就诊病人中发热病人占门急诊就诊总数比例均低于往年同期水平,就诊病人无异常增多的情况。

【科普月宣传活动】   3月3日,绵阳市2011年“科技之春”科普月活动在游仙区忠兴镇场镇正式启动,市卫生执法监督支队抽调业务骨干参加宣传活动,为每位前来咨询群众就相关法律法规知识进行耐心细致的讲解;科普宣传活动共计发放卫生法律法规等资料1300余份,接待咨询群众93余人次。

【生活饮用水水源保护工作】   针对市水务集团某水厂取水口个别监测指标出现异动现象,进行实地查看和了解情况,根据相关资料进行分析,原因可能与近期河段闸坝临时应急放水造成。3月14日,与市河道管理局进行沟通,经紧急会商后,召开联席会议,达成一致意见。共同做好涪江河段饮用水水源水质保护工作,明确各自工作职责,做好闸坝开闸放水期间信息通报工作,指导市水务集团下属相关水厂应急供水工作,确保绵阳城区饮用水供水卫生安全。

【校内饮食专项监督检查】   3月16日,对西科大校园内26家小吃店及学校食堂进行现场检查,指导食品从业人员正确配制餐具消毒液,下达整改意见书16份。

【临床安全用血专项执法监督检查】   2月28日~3月18日,对51家医疗机构和采供血机构临床安全用血进行专项执法监督检查。针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场下达卫生监督意见书,并责令其立即整改,以确保临床用血安全,防范血液安全事件发生。

【城区服务违规诊疗检查】   3月28~30日,对主城区35家洗浴服务行业涉嫌违规开展诊疗活动进行突击执法检查,发现4家开展治疗鸡眼服务,4家涉嫌开展医疗服务和违规宣传治疗疾病。卫生执法监督人员根据相关法律法规,责令立即整改,停止一切诊疗活动和违规宣传,对整改不到位的将依法查处。

【戒毒医疗服务质量安全专项检查】   4月12日,对市公安局强制戒毒所、市药物维持治疗门诊部、市药物维持治疗门诊部御营治疗点等3家戒毒医疗机构进行医疗质量安全专项监督检查。检查中发现,3家单位分别存在麻醉药品和第一类精神药品专用处方印制不符合相关要求;戒毒治疗人员病例档案资料不全,戒毒治疗人员检查报告单未及时归入病例档案。针对问题,执法人员当场下达卫生监督意见书,责令立即改正存在问题,确保戒毒人员的合法权益,有效防范医疗安全事件发生。

【非法行医行为查处】   3月,接群众举报投诉,涪城路现代宾馆7楼有人非法行医,监督员立即到现场调查取证。后经调查核实,确系一起非法行医案件,对其做出没收药品、器械和罚款的行政处罚。由于该项涉嫌伪证,立即向辖区公安局进行案件移送。开展“秋风行动”,集中打击城郊结合部、农村集贸市场“游医”、“假医”、“巫医”,依法封存绵阳顺泰医疗科技有限责任公司顺泰综合门诊部违规购置使用价值700多万元的磁共振成像大型医用设备,责令立即停止开展磁共振成像诊疗活动。

【宣传《职业病防治法》】   4月25日,在绵阳职业技术学校开展《职业病防治法》送法上门宣传活动。现场接受咨询120余人,发放职业病防治宣传资料2600余份,并在校园内各醒目位置张贴职业病防治知识宣传画50余幅。

【医院感染管理专项督导检查】   4月27~29日,市卫生执法监督支队监督人员、院感专业技术人员对全市市直医疗机构、县直医疗机构、乡镇中心卫生院、企事业医疗机构、民营医疗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23家医疗机构医院感染管理工作进行专项监督检查。针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卫生执法监督人员当场下达卫生监督意见书,责令立即进行整改,防范院感事件发生,对整改不落实的医疗机构,将依法进行查处。

【集中整治南河体育中心经营性公共场所】   5月19日,对南河体育中心经营性公共场所部分经营单位从业人员无“三证”等卫生问题进行集中整治。在体育中心举办30家经营性公共场所业主80名从业人员参加的培训班。现场办理卫生许可证4个,从业人员健康证72个、合格证各76个,发放消毒药40余瓶,张贴吸烟标志30张,公示栏全部上墙并张贴监督信息。

【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监督管理】   为探索有利于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监督管理的新模式与新思路,绵阳市在全省率先启动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监督管理示范单位试点工作。经多方推荐及综合评定,绵阳市中医院、沃尔玛超市、桃源宾馆等7家单位被评为首批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监督管理示范单位。

【实验室生物安全专项监督检查】   6月14~15日,对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绵阳市中心医院等4家单位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安全进行监督检查。本次检查共出动卫生执法监督员18人次,车辆4台次,下达监督意见书4份,责令整改3家。

【文明城市创建卫生监督】   创建期间,完成辖区内三轮拉网式监督检查,出动监督人员8433人次,出动监督车辆2196台次,监督检查11072户次,发出监督意见书7792余份。核发卫生许可证1042家,现场核发从业人员健康证3295个,卫生知识培训合格证3717个,监督公示栏上墙1487个,张贴消毒制度、“五病”调离制度6544处,禁烟标志4207处,消毒记录9280本,发消毒液1780瓶,清洗消毒标志2593张,专用工具标志1322张,现场处罚150家。有关创建内容的卫生监督信息简报65期,上报创建周报26期,创建工作日志34个,印发各种宣传资料2.1万余份,新闻媒体报道200余条次。

【指导依法销毁毒麻药品】   9月21日,根据绵阳高新区永兴镇计划生育服务中心的申请,市卫生执法监督支队组织人员深入现场,在该中心负责人、药剂、医务、保安等管理部门的配合下,双方严格仔细核对该中心申请的过期毒麻药品和使用后毒麻药品的空安瓶的品名、规格、产地、数量以及批号后,依法监督指导该中心集中现场销毁。此次销毁盐酸氯胺酮注射液、盐酸麻黄碱注射液等5个品种7个批号759支过期毒麻药品和枸橼酸芬太尼注射液、盐酸哌替啶等4个品种14个批号1951支使用后毒麻药品的空安瓶。

【基层卫生监督网络建设】   6月,全市县以下卫生协管派出机构12个,与乡镇卫生院防保所联合协管监督机构209个,招聘专职卫生监督协管员20人,兼职卫生监督协管员341人,卫生监督协管模式基本延伸到县以下各乡镇。

【集中开展整治“两非”专项监督检查】   根据全国集中整治“两非”(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和非医学需要的选择性别终止妊娠术)专项行动电视电话会议精神,10月13~30日,全市卫生执法监督机构集中开展整治“两非”专项监督检查,全市出动卫生监督车辆 199台次,出动卫生监督执法人员1079 人,监督检查医疗保健机构 384 家,下达卫生监督意见书339份,责令整改40家。(赵顺川)

浏览次数:

扫描二维码随身看资讯

正在阅读:综合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