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支持IPv6
当前位置:首页 > 绵阳概况 > 绵阳年鉴 > 绵阳年鉴2009

综合监管

发布日期:2010-05-17 00:00文章来源: 绵阳市人民政府
字体:【    】 打印

工商行政管理

【狠抓食品安全监管】   全面推进“四个五统一”的食品安全监管规范,巩固“民生特别行动”实现的“两个100%” 和“一个彻底解决”的工作成果,切实加大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监测力度,努力完善商品质量长效监管机制。全年,先后检测409个批次的食品,配合省工商局监测抽查291个批次的食品等;检查食品经营户15.18万户(次),检查批发市场、集贸市场等3269个(次),查处制售假冒伪劣食品案件649件,查获假冒伪劣食品2.5万公斤。

【确保抗震救灾民品安全】   积极开展创建抗震救灾食品安全示范店活动,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食品等违法行为,确保灾区食品市场消费安全。涪城工商局将检测车开进乡镇现场检测食品,并讲解识别假冒伪劣知识,受到当地群众欢迎。三台工商局印发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监管手册,有效规范日常食品安全监管行为。

【开展奶制品市场清理整顿工作】   各级工商部门迅速对辖区内8016户奶制品经营主体进行全面清理,先后检查经营主体2.56万户(次),下架不合格和问题奶制品1.05万公斤,受理问题奶制品咨询、申诉、举报4384件,为消费者退换奶制品652公斤。

【规范广告市场】   各级工商部门严厉查处借灾后重建的名义发布推销商品、招工、招聘等虚假违法广告行为,查处房地产开发商虚假宣传房屋抗震强度或烈度等违法行为。全年先后检查各类广告2700次,拆除违法广告103处,停止发布8种有违法内容的保健食品、药品、医疗器械广告,立案查处各类违法广告案106件。

【继续加强对合同的监管】   广泛开展“守合同重信用”活动,进一步规范抵押登记管理,认真落实“合同解忧工程”,加强对拍卖活动的监督管理,切实做好合同争议的行政调解,促进社会诚信体系建立。全年有63户、125户企业被命名为省、市级“守合同重信用企业”;共调解合同纠纷246起,挽回经济损失646万元;办理拍卖备案200件,拍卖金额2.6亿元。

【打击传销和规范直销力度】   各级工商部门从严查处传销组织将传销活动引入灾区或将灾区群众诱骗到外地从事传销活动的行为,先后端掉5处传销窝点,现场查获传销组织者16人,传销参与者180余人及大量传销物品,将10名传销头目依法移交公安部门留置审查。依照《直销管理条例》规定,对全市直销企业进行全面检查。全市现有直销经营企业1户,网点7处,专卖店6处,5家申牌企业店铺34个。

【加强灾后农资建材质量监管】   各级工商部门以灾区重建必需的农资和建材为重点,集中开展专项执法检查,防范不合格农资和建材流入灾区市场。督促灾区所有经销农资和建材的个体工商户、企业,严格执行进货检查验收制度,保证进货来源合法。系统各级先后查处无照经营农资和假劣农资案件176件,没收假劣化肥、农药23吨,为受害农户挽回经济损失110余万元;检测建材类商品132批次,查处建材经营违法案件116件,没收不合格钢材、水泥325吨,为群众挽回经济损失80万元。

【打击非法中介机构和企业虚假出资行为】   对工商代理和验资机构进行逐一排查,与公安、检察院等部门召开协调会,学习深圳工商部门在打击虚假注册登记工作中的经验,先后立案查处2家验资机构出具虚假验资报告、15户虚报注册资本企业,对1户非法工商代理机构以涉嫌伪造金融票证罪依法移送公安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创新市场监管机制】   继续推进市场监管“三化”建设,全面提升市场业态,改变市场经营环境,实现传统市场监管模式向常态化市场监管模式转变,全年申报的4个省级“三化”市场已通过省局考核组验收。积极推进企业、商品交易市场信用分类监管,全系统企业信用数据上报率达实际产生数的95.6%,准确入库率达97.1%。积极探索在食品批发市场推行电子监管台账,简化台账登记程序,提高监管效能。进一步推进“12315”行政执法体系建设,实现消费维权网络全覆盖,及时处理消费者申诉举报,有针对性地开展消费提示和警示,依法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企业登记监管改革】   继续推进企业登记监管“四化两提高”工作,进一步规范登记注册行为,完善登记管理程序,创新登记服务制度,完善市场主体准入服务体系,全面推行企业网上年检。全系统先后印发网上年检须知3万余份,举办 16次网上年检审核人员培训班,举办企业网上年检培训116次。

【行政执法机制落实到位】   坚持行政执法“四化四联动”,严格执法程序,规范执法行为,完善执法机制,建立健全行政执法责任制和过错追究制。积极推行行政约见、行政指导、案件回访、案件评查等工作制度,先后组织行政约见16次,制发行政建议书20份,组织行政争议调解12次。

【法制建设切实加强】   加大法制宣传培训力度,提高干部的政策法律水平和业务素质,增强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经营的观念和意识,营造建设法治工商的良好社会氛围。全年共举办业务培训30余次,开展法制宣传活动50次。加大执法监督力度,做好立案审查和案件核审工作。全系统先后开展行政执法检查近20次,核审案件4150件,先后受理行政复议案件17件,组织听政案件5件。

【维护民利展现新亮点】   充分发挥“12315”消费者申诉举报网络的作用,及时处理消费者咨询、申诉和举报,强化综合分析和消费引导功能。加强服务领域消费维权工作,严厉打击侵害消费者权益行为,切实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全年共受理消费者投诉3568件,解决3561件,处理率达99.8%,为消费者挽回经济损失162万元。

(蒲泽春)

国土资源管理

【高标准编制重建规划】   围绕灾后重建用地需求,编制完成全市灾后重建用地规划和实施规划,按时上报文本、图件。在灾后重建土地利用规划中,全市共新增灾后重建建设用地总规模14639公顷。其中新增城镇用地6802公顷、农居用地2990公顷、工矿用地1063公顷、基础设施用地3784公顷。对全市耕地毁损情况进行全面调查核实和评估,制定了灾毁耕地复垦规划,计划三年内完成灾毁耕地的复垦整理。

【积极保障重点项目重建用地】   充分利用国土资源特殊支持政策,全力支持各类项目尽快开工建设。对符合灾后重建规划的各类工业项目、基础设施项目,经市委、市政府同意建设后,一律实行“边建设边报批”。对需要由省国土资源厅出具预审意见的,及时与省国土资源厅衔接,做好工作,确保了项目用地及时通过预审。全年完成成什绵高速公路、成绵乐城际铁路、川渝中烟绵阳分厂灾后重建、29基地灾后重建、永安北路、500千伏输变电工程等灾后重点建设项目预审,上报预审57宗,面积2125公顷。

【全力抓好土地报批工作】   充分利用灾后重建特殊支持政策,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灾后重建规划的前提下,在城市发展的各功能区及城市周边推进以村、社为单位的成片统征,储备一批国有建设用地。全年,全市共上报征地报件157批次10.05万亩,其中市本级上报征地报件72个批次5.4万亩,全部通过省国土资源厅审核。

【开展灾毁耕地复垦】   通过进村入户调查,及时建立灾毁耕地、因灾失地农民统计台账。争取到位灾毁耕地复垦资金9900万元,其中北川羌族自治县2000万元,平武1900万元,安县1800万元,盐亭200万元,梓潼200万元,涪城300万元,游仙390万元,江油3062万元,三台48万元。各县市区陆续启动灾毁耕地复垦,组织农民对毁损程度轻微的耕地自行复垦,按照省财政和省国土资源厅关于灾毁耕地整理复垦补助管理办法的规定,制定相应的补助标准,于年底前将9900万元补助资金发放到农户手中。

【抓好灾后地质灾害防治】   组织对灾区群众安置点和灾后重建项目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完成活动板房等过渡安置点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1234处,完成北川羌族自治县5个拟选迁建区域和平通、南坝等9个乡镇的地质环境适应性评价。开展灾区地质灾害毁损情况调查核实和评估,结合巡查排查情况,完成《地质灾害调查报告》和《绵阳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为灾后重建做好前期准备工作。迅速重建和加强群测群防体系,发挥乡镇、村社干部群众发现灾害和临灾科学处置的作用。到年底,全市已基本健全群测群防体系,参与干部群众达到3万人以上。争取到地质灾害应急防治资金1479万元、地质灾害治理资金1.98亿元,启动了对70个重大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的勘察工作。

【加大土地执法监察力度】   深入开展县乡村国土资源法律法规宣传培训活动,对全市基层干部进行全面培训。推进国土资源执法监察动态巡查,发现违法行为174件,制止违法行为169件,挽回经济损失404.5万元,立案查处土地、矿产违法案件5件,处罚没款81.78万元。组织开展科技城园区闲置和低效利用土地清查工作,对218家企业259宗用地情况进行清理,清查出11个单位闲置土地638.65亩,32个工业企业低效利用土地1747.27亩,采取限期开工和追加投资、征收闲置费等方式进行处理,并对5个单位11宗闲置土地338.68亩征收土地闲置费409.7万元。继续加强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完成全市基本农田保护规划修编工作并通过省国土资源厅组织的验收。

【土地资源市场化配置受地震影响明显】   由于地震的影响,加之全国土地市场低迷,拍卖土地流拍较多,给土地资源市场化配置的推进带来较大的困难。此外,由于市区大多数地区详规未编制完成,许多拟拍卖土地迟迟未能出具土地规划设计条件,影响了拍卖工作的开展。全市全年共办理土地出让3144宗,面积848公顷,出让合同总额22.35亿元,实际到账土地出让金14.45亿元,其中市辖区实际到账土地出让金为11.41亿元。

【土地储备力度加大】   全年新增入库储备土地713.4227公顷(10701.34亩),其中统征储备421.0163公顷(6315.24亩),登记储备204.6271公顷(3069.41亩),收购储备87.7793公顷(1316.69亩),实有库存土地32168.93亩。加大收购储备土地的融资力度,实现土地储备贷款1.2亿元。

【进一步加强矿政管理】   继续加强矿业秩序整顿,依法打击无证采矿、越界采矿和非法转让矿权等行为,对5宗无证采矿依法进行了查处。加快矿权整合,完成煤矿、江油市马角―龙宫石灰石矿区、北川羌族自治县青云石矿区和全市页岩矿区的资源整合工作,平武南坝锰矿区、江油鲁家坡石灰石矿区等资源整合工作正积极推进中,全市减少采矿权40个。

【继续推进国土资源民生工程】   投资7447.7万元实施“金土地”工程,在三台、安县、游仙、梓潼实施5个土地整理项目,整理土地5.55万亩,新增耕地6900亩,建成高标准基本农田2.9万亩;投资431万元在涪城、游仙、三台、盐亭开展红层找水打井工程,打井14538口,解决5.53万人饮水困难;投资210万元实施地质灾害搬迁避险工程,共搬迁252户。

【推进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工作】    编制了《实施方案》、《技术细则》、《实施计划》,落实经费2573.73万元,获得农村土地调查所需1∶10000正影像图17435.5平方公里,占全市幅员面积的86%。各县市区中,除北川羌族自治县、平武(受灾严重)外均通过招标落实了野外作业招标队伍,共完成外业调绘80个乡镇3181.74平方公里(其中涪城、游仙完成73.5平方公里、三台县1408.24平方公里、盐亭县1050平方公里、江油市650平方公里)。完成权属调查983个村154个社。完成内业数据库建设56.8平方公里,完成1个市级中心城区、3个县(市)城镇城镇和40个省级重点小城镇地籍测量,控制面积292.68平方公里。

【基础业务进一步加强】   全年办理国有土地使用权登记18279宗、集体土地所有权登记558宗、农村宅基地土地使用权登记78宗,办理国有土地使用权抵押登记235宗488公顷,抵押总值40.8亿元,实现抵押金额28.62亿元。完成地籍属性库数据录入34万件,完成总量的85%,为地籍管理数字化奠定了基础。办理国有土地确权10宗,解决权属纠纷20余件,维护了土地权利人的合法权益,确保了社会稳定。加强了国土资源档案信息管理,整理档案25000宗(卷),接受档案查询1587次,获全市2008年档案工作先进单位。 (代永久)

统计管理

【在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中积极发挥统计部门职能】   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全市统计调查系统充分发挥自身职能,及时、主动用统计数据和统计分析支持抗震救灾。一是迅速加强对各类统计资料的整理和二次开发,编辑5期《绵阳市“5・12”地震重灾区参考资料》,为市抗震救灾指挥部提供全市“5・12”地震重灾区2007年基本情况、全市极重灾区外商及港澳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化学和医药制造企业、矿采企业2007年名录、2007年分县和重灾乡镇的相关数据资料等大量第一手统计资料。二是认真开展全市灾情统计评估工作。按照市抗震救灾指挥部的安排,市统计局抽调10名工作人员到市抗震救灾指挥部从事灾情统计工作,及时分析、评估全市灾情统计数据,确保全市灾情统计准确、按时上报省政府。三是积极做好全市灾情分析。市统计局组织撰写了地震灾害对绵阳经济、各个行业影响的系列专题统计分析,对当前和今后经济走势进行深入分析和阐释,为抗震救灾工作提供参考和决策依据,得到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的充分肯定。四是加强灾后统计能力建设。市统计局在全省率先提出加强灾后统计能力建设,并印发《关于加强灾后统计工作的通知》,在全市统计系统干部职工中倡导“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重建家园”的精神,迅速开展灾后统计恢复重建工作。《中国信息报》5月28日以《绵阳市统计局加强灾后统计能力建设――抗震救灾统计工作两不误》为题在头版进行了宣传报道。

在灾后恢复重建工作中,市统计局参加了重建规划编制、灾情总规草拟等重点工作,完成绵阳灾情概况分析、地震对绵阳投资、农业生产、消费和出口的影响以及地震对全市社会事业的影响等统计分析任务。同时积极做好灾后社情民意调查,及时完成《平坝农村灾民重建家园的政策趋向――安县农村灾民重建家园调查》、《山区灾民重建家园的政策趋向――北川农村灾民重建家园调查》、《“5・12”地震后绵阳城区居民房屋重建和恢复安全诉求调查》、《绵阳市地震灾区工业企业恢复生产情况调查》、《“5・12”大地震灾区外出务工人员返乡意愿问卷调查》等专题民意调查,以及《绵阳市地震灾区农民永久性住房建设情况调查》和《绵阳市地震后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情况调查》等社情调查,为全市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提供了有力的统计支持和服务。

【“统计代理制”成功试行】   年内,市统计局在三台县开展“统计代理制”试点工作。此项工作填补了民间统计的空白,为强化社会统计法治意识、提高统计队伍素质、规范基层统计工作、提高统计抗干扰能力、丰富统计信息的内涵、构建“大统计”体系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中国信息报》11月21日以《“统计代理制”花落绵阳》为题进行宣传报道。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省局局长郝康理进行批示并给予充分肯定,并向全省推广。

【推进统计优质服务理念“四大转变”】   即由单一数字性服务向综合分析性服务转变,由规定性被动式服务向自选性主动式服务转变,由事后统计服务向实时监测服务转变,由统计数据报送型向统计资源共享型转变。在科技产业化、工业强市、节能降耗、新农村建设、服务业以及民生改善等热门领域加强统计服务,促进服务重点向多领域延伸。

【提升统计信息服务水平】   在实际工作中,统计特色产品注重时效性,动态统计分析注重对比性,统计信息发布注重社会性。年内,以电话、邮件、纸介质等形式向有关部门和社会提供资料1800余条次。

【加强统计调查研究】   高质量完成《绵阳市灾后市场服务体系的布局调整研究》等省统计局招标立项的重点调研课题和8个市级重点课题。《绵阳市灾后市场服务体系的布局调整研究》被国家统计信息网采用。

【加强经济运行监测工作】   年内,向市委、市政府报送《统计要情报告》9期,为市领导科学决策提供统计参考。在统计监测分析中注重针对性,开展市州间工业发展后劲等横向比较分析,及地震影响、灾后重建、金融风暴、启动内需等深度调研分析。制定《中国(绵阳)科技城统计工作办法》,完善科技城统计监测体系。

【加强统计管理制度建设】   建立《工业增加值和农业增加值下算一级制度》,提高统计数据质量;建立《部门统计联系制度》,出台《绵阳市部门统计调查项目管理暂行办法》,进一步规范部门统计调查工作;建立《数据提供使用与发布制度》,严格统计数据管理发布;建立《统计科研课题管理制度》,强化统计科研课题管理;建立“统计信息咨询服务专线”, 开辟信息传递绿色通道;积极探索统计“代理制”。

【做好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各项准备工作】   为做好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工作,市政府成立由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左代富任组长的经济普查领导小组。全市设立15个县级经普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全市所有292个乡镇和街道办均组建了经普领导小组和工作机构,5万余名普查工作人员全部选聘到位。全年先后四次召开全市统计局长会议,安排部署经济普查工作。市统计局撰写了《全国经济普查条例修订意见》、《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方案修改意见》和《地震灾区经济普查贯彻意见》,并上报《经济普查试填工作综合总结及技术总结》,为全省经济普查实施方案的制订提供参考。同时,积极开展了统计核算资料整理、经普业务培训、普查对象界定、宣传发动等各项准备工作。

【推进服务业和能源统计工作】   建立服务业监测制度,正式启动全市服务业统计工作。加强能源统计监测、预警和分析,按季提供全市及各县市区、园区规模以上工业能耗数据,定期报送全市重点耗能工业企业能耗状况,完成近三年分县(市、区)万元GDP综合能耗、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的测算和评估工作。

【加强统计信息化建设】   投入50万元加强统计系统网络、联网直报平台建设,全面提升全市统计信息化水平。完成2008年度宏观数据库年度、月度及历史数据加载工作;完成全市工业企业联网直报和农业普查后期数据处理工作,以及全国第二次经济普查专网建设工作。

【加强统计基层基础工作】   总结安县“建立乡镇统计站”试点经验,在全市切实加以推广;加大对极重灾区县统计硬件设施的重建,利用国家局、省局的支援,确保县、乡统计队伍不散,统计工作不乱,统计信息不断;在三台县积极开展统计“代理制”试点,探索加强统计基层基础工作的新路子;定期检查企事业单位统计原始记录以及统计制度的执行情况,切实加强起报点的“六有”恢复重建。 (王   刚)

【绵阳市经济社会调查队成立】   2008年5月8日,绵阳市经济社会调查队成立。调查队内设“九科一室”(正科级),即:办公室、综合科、农业调查科、农村住户调查科、城镇住户调查科、产业监测调查科、生产投资价格调查科、消费品价格调查科、专项调查科、信息技术应用科。

国家统计局绵阳调查队于2008年8月8日正式挂牌,下辖三个县级国家调查队,国家统计局北川调查队、国家统计局涪城调查队、国家统计局梓潼调查队。

【调查报告反映市情】   2008年完成以《绵阳调查报告》、《绵阳调查信息》和政务信息为主体的具有重要决策参考价值的各类调查资料 185篇;其中被总队和四川政务网、绵阳政务网、绵阳党政内刊、绵阳日报等刊载采用 124篇。编印 85 期有决策价值的调查资料分送四大班子领导和重要决策参谋部门。《安县灾民重建家园问卷调查报告》、《平坝农村灾民重建家园的政策趋向》、《山区农村灾民重建家园的政策趋向》、《绵阳市创建全国精神文明城市实地考察情况汇报》、《地震灾害对绵阳农民增收的影响》、《发展规模养殖 带动生猪生产》、《当前绵阳农村灾区群众生产生活现状调查报告》等多篇调查报告被绵阳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肯定性批示或者被省“两办”、国家统计局和国办采用。

(邓   正)

物价管理

【有效实施价格调控措施】   受国际金融危机和石油、粮食、食用植物油等大宗商品价格暴涨影响,国内市场价格呈快速上涨趋势,全市价格总水平1~6月处于高位运行,CPI(消费价格指数)一直在7.3%~5.4%之间波动,其中3月份与上年同比达到8.7%,为1997年以来月度最高涨幅。针对宏观经济形势变化,市县物价部门积极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价格宏观调控决策,会同有关部门努力扩大有效供给,加强价格和收费监管,严格控制政府调价项目,积极疏导价格矛盾,加大价格执法力度。在全市对粮食、食用植物油、液化气以及其他群众基本生活必需品实行提价申报和调价备案,迅速确定8家提价申报企业和12家调价备案企业。7~12月全市CPI快速回落,在2.5%~4.3%之间运行。1~12月全市CPI较上年上涨5%,相较于全省其他各市州涨幅属中下偏低的水平,实现市场物价基本稳定的目标。

【及时启动政府价格干预】   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市物价局通过电视、电台、报纸及时发布《绵阳市抗震救灾期间市场价格监管公告》,5月16日报请市政府发出《关于对地震部分商品实施价格临时干预措施的紧急通知》,随后又发布了《对部分商品实行临时价格干预的公告》。对抗震救灾期间的食品、饮用水、药品、医疗用品、交通运价、燃料等商品价格和收费实行临时干预措施,使其价格和收费基本恢复到5月12日以前水平;对灾后恢复重建急需的市内生产的砖、瓦、砂石、水泥规定最高限价,从市外购进的钢材、木材、水泥、玻璃、砖、瓦、砂石实行差率控制。5月16日中央电视台“关注汶川地震”特别节目对绵阳市加强灾区市场价格监管给予充分肯定。

【全力投入抗震救灾斗争】   积极做好接待、管理、安置灾民的工作。5月13日至5月下旬,协助市抗震救灾指挥部安置、服务受灾群众497人。5月底至6月上旬,根据市抗震救灾指挥部的安排,派出由局党组成员带队的5人工作组,负责协助转移和安置青义片区唐家山堰塞湖1/3溃坝淹没区上千名群众。积极开展捐赠活动支持抗震救灾。通过各种渠道组织价值75.1万元的救灾药品,组织帐篷2000顶,组织价值5.1万元的饮料1车。协助采购救灾物资手套5000双、电喇叭35个、漂白粉300公斤、尼龙绳10000米,协助调运救灾物资16车。

【加大抗震救灾期间的价格监督检查力度】   5月13日,市物价局5名党组成员分别带领5个检查组对绵阳城区五大片区进行拉网式价格检查,发放宣传资料800余份,检查商家店铺1000余家。此后每天组织两个检查组重点对食品、饮用水、帐篷、篷布等抗震救灾相关商品价格进行监督检查。至5月底共出动300余次,检查商家及流动商贩2600余家,发放《价格违法行为处罚规定》等法规资料4000余份,依法处罚金额15万余元。为加强灾后重建建材价格监管,10月底,由市物价局党组成员带队的4个督导组对全市建材价格政策执行情况进行督导检查,通过走访各农房重建乡镇、村、社,听汇报、看企业、访农户,对市政府《关于加强灾后重建价格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落实情况进行全面检查。截至年底,全市共接到建材价格投诉408件,检查285件,处理171件,处罚金额54.4万元。市物价局还加强与工商、公安、质监等部门联合执法,坚决打击借震灾之机囤积居奇、哄抬价格、扰乱市场的违法行为,先后查处5个典型案件,并通过新闻媒体公开曝光。全年全市共派出价格检查组1132个,执法人员3997人,检查企业和商家9200余家,查处违法案件544件,查处违法金额1033万元,退还消费者969万元,罚款202万元,上缴财政265.9万元,共受理价格投诉举报(含咨询)12012件。

【涉农价格管理改革】   全年两次提高农产品最低收购价,小麦收购价保持在1.68元/公斤,中籼稻收购价保持在1.84元/公斤,全市农民种粮因此增加收入上亿元。面对国际化肥涨价、化肥外流、生产化肥原材料涨价等情况,全市物价部门采取实行“一县一价”、细化差率管理、派员驻厂监察、鼓励直销、协调有关部门到外地组织化肥等措施,尽力保证灾区用肥,稳定全市化肥价格。

【资源类商品价格管理】   按照上级部署,及时调整成品油价格,并做好成品油价格财政补贴资金发放测算,全市6个行业落实补贴资金3172.80万元。贯彻对电煤和动力煤限价管理政策,加强环保和可再生资源电价管理:两次上调火电厂上网电价,为北川县四座小水电厂争取到上网电价政策,两次调高蒸汽销售价格。在全市建立天然气价格专项调节金制度,每年可征收2000万元,增强了政府调控能力。

【解决涉及民生的价格问题】   把涉农收费的项目和标准公示到乡镇、村、社。对市内所有道路鲜活农产品运输车辆实行无差别“绿色通道”政策。进一步做好城乡用电“同网同价”工作,切实减轻农村、农民用电负担。加大对教育、医疗、服务价格监管力度,在实行9年义务教育免收学杂费的基础上,取消了信息技术教育费、教辅资料费、初三补习费等收费项目。在市、县、区各类学校推行教育收费公示制度。进一步规范新增医疗服务价格,加强药品招投标价格的规范管理,降低虚高药品价格。加强房地产价格管理,贯彻经济适用房最高限价政策,严格廉租房和公房租金管理,以保障低收入群众的住房需求;明确商品房价格构成,维护购房者的合法权益。

【加大对市场商品价格监测】   对抗震救灾期间生活必需品的价格实行每日两报。监测范围扩大到食品、饮品、救灾用品、建材等20多个品种。对援建单位搭建活动板房所需建材启动应急监测,实行每日价格专报。市县价格监测人员坚守岗位,确保监测预警电话24小时开通,随时掌握市场价格变化情况。

【成本调查和监审工作扎实推进】   农产品成本调查质量进一步提高,为政府加强新农村建设服好务,受到国家发改委表彰。组织开展建材生产成本和建材商品成本调查,启动建材成本异动审核制度,为灾后重建实施建材特供机制打好基础。

【不断提高价格认证质量】   价格认证获得社会广泛认可,先后为绵阳公安特警、巡警、刑警等单位完成手机、照相机、金银饰品等15类25件涉案物品的价格鉴定,标的金额26万元;免费为海军总医院进行数码相机、军服等救灾物品的价格认证,认证金额150万元。(周春山)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

【抗震救灾有力有序】   在震灾发生后,绵阳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立即成立抗震救灾领导小组,在市委、局机关、机场、火车站、药品库、灾民安置区设立7个工作点;制定《医疗救治内部运行方案》,印发《做好医疗救治卫生防疫药械管理的通知》和《做好抗震救灾期间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工作的通知》。建立市县乡三级联动、逐级配送的医疗物资供配体系,向重灾区和绵阳市内的99个救助点、115个医院配送药械10.9万件,药品品种578个,药品规格1097个,价值4亿多元。及时制定抗震救灾捐赠药品和医疗器械管理办法、抗震救灾药品和医疗器械采购管理办法等工作制度,做到审批手续齐全,发放制度规范。加强抗震救灾期间的药品监管。对检查发现的“口泰”等50余个过期药品、11个无原包装标示药品、破损的维生素C注射液和酒精当场销毁,对检查发现的人血白蛋白假药、利巴韦林劣药进行立案查处。

【迅速恢复农村的“两网”建设】   在汶川特大地震中,绵阳农村药品“两网”经受严峻的考验,特别是北川羌族自治县、安县、平武、江油“两网”受到严重损毁,各地迅速启动紧急预案,在第一时间恢复“两网”功能,顽强发挥作用,农村药品配送覆盖率达到90%,保证了抗震救灾“救命药”及时配送到灾区。

【药品、医疗器械专项整治】   全年共开展6次对药品、医疗器械生产企业的日常检查,监督检查覆盖面达到100%;开展1次医疗机构制剂专项检查,上报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报告310例,医疗器械不良反应监测报告2例。采取市县联动、实时监测的方式加强对药品广告的监测工作,共监测违法药品广告89条。加强药品抽验及快检工作。完成药品抽验743批次,查出79批次不合格药品,药品不合格率为10.6%,药品抽验完成率100%;完成快检1514批次,有9批次未通过检测。对制售假冒人用狂犬病疫苗、兴奋剂生产销售、中成药非法添加化学物质、利用邮政渠道寄递假劣药品、电疗磁疗光疗设备、隐形眼镜市场等16项重点内容进行专项整治,并紧急召回绵阳市所有标示为黑龙江省完达山制药厂生产的注射剂。全市共出动执法人员7864人(次),车辆3255台(次),检查药品医疗器械生产经营使用单位13155家次,查处违法案件436件。

【药品监管手段不断创新】   自主研发“绵阳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市场监管综合业务系统”网络平台,对药品经营企业的GSP认证、监督检查等情况进行数据库动态管理,有效地提高了药品监管工作的及时性、预警性和靶向性。GSP认证105家,GSP跟踪检查301家,GSP日常抽查679家,药品经营企业GSP 监督检查面达40%。

【食品安全保障有力】   全年牵头组织相关职能部门开展6次联合执法检查,共出动执法人员170653人(次),出动车辆42168台(次),查处违法行为1426起,罚款金额71.83万元。各县市区成立食品安全协调委员会,273个乡镇全部建立食品安全协调工作机构,3352个村、社区、居委会都落实了抓食品安全工作的负责人。全市选聘的324名监督员、362名协管员、3552名信息员,职责明晰,报酬落实,考核逗硬。全市已建立起横到边、纵到底的农村食品安全监督体系,对5桌以上家宴监管率达90%,100%的乡镇开展食品安全监督网络建设,全年无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发生。

【地震受损情况】   汶川特大地震给绵阳食品药品监管系统基础设施所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超过2000万元(不包括职工家庭)。一是行政办公用房严重受损。绵阳食品药品监管系统行政办公业务用房破坏严重,受损面积逾7409平方米,其中北川县局的办公用房彻底倒塌毁损,面积370平方米,价值约70万元;江油、涪城的办公用房严重毁损成为危房,面积773平方米;其余6个县(区)局和市局机关的办公用房出现大面积裂纹裂缝,受损面为6266平方米。二是行政执法装备严重受损。北川局办公设备、执法装备全部埋入废墟之中。地震发生后山区道路严重损坏,部分乡村道路受损,余震不断,道路损坏,现有交通工具无法通行,无法履行监管,留下监管盲区。全市办公设施、执法装备共损失计494台套,总价值460万元。三是食品药品检验基础设施严重受损。绵阳食品药品检验所实验室坍塌,办公用房严重毁损成为D级危房,毁损面积3118平方米,原始价值610万元;绝大部分实验室仪器设备、用品以及该所几代药检人数十年来采集的非常珍贵的药材标本均埋入废墟。仪器设备受损87台(套),损失金额达到410.8万元。四是人员伤亡惨重。北川局处在地震极重灾区,其在职职工7人,除4人带伤逃生外,3人失踪;市局机关退休干部1人失踪。(王伶燕)

质量技术监督

【提高质品质量监督工作有效性】   全市共定期监督检验1783家企业,3483批次产品,3104批次合格,合格率为89.1%,与上年同期相比,产品质量提高2.1个百分点;对国家及省级监检不合格的9批次产品进行后处理,对市级定期监检的96批次不合格产品,发出责令整改通知书96份,后处理整改到位率全部达到100%。获2008年四川省质量信用AAA级企业27家,AA级企业24家,A级企业19家,有力地推动质量信用体系建设。保证检验工作的公正性、科学性和权威性,加强对产品质量检验工作的监督指导,严防出具虚假报告现象。配合重点产品质量专项整治行动,对19类重点产品进行排查摸底,对6类13家企业的26项企业标准进行100%的复审。经排查,在14类重点产品中,全市涉及生产油漆涂料、建筑门窗、管材管件3类产品,共9家企业、21个企业标准需要复审确认。全面完成21个企业标准的复审,备案企业标准100%完成复审。

【指导企业节能降耗】   认真贯彻执行《国家能源法》,积极帮助指导地震后绵阳辖区内年耗标准煤在5000吨以上的26家企业采取水资源循环再利用以降低企业能耗。攀长钢公司1~10月节约90500吨标准煤;江油电厂通过建立三级能源计量管理网络,实施《公司能源管理规定》、《公司能源转供管理办法》、《公司能源统计实施细则》等措施,仅1~10月就节约9110吨标准煤。

【特种设备安全监管】   全年未发生一起特种设备事故。在地震发生后,质监部门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在全市范围内展开特种设备安全大排查。共检查特种设备使用单位597家,一周时间内配合总局技术服务队应急检验电梯1539台。在震后工作实践中摸索出一条全新的监管模式――建立特种设备电子档案,即:用笔记本电脑、扫描仪、相机等设备,深入乡镇特种设备使用单位,对特种设备的技术档案进行现场扫描、拍照存档,防止突发事件文件丢失后无法排查隐患。成功处理安县肉联厂制冷设备氨气泄漏事件,由于反应迅速、措施得力,确保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加强食品监管】   全面加强对食品企业和小作坊的监管,严格落实质量承诺,实行限区域销售、添加物质备案、建立原料和产品销售台账等措施。重点加强对群众生活必需品的质量抽查,组织对白酒、大米、面粉、食用油、酱油、食醋、肉(腌腊)制品、乳制品、饮料、方便食品等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产品进行专项抽查。加强对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产品的质量监管,切实保障产品质量和安全。特别注重对价格上涨较多的重要商品的质量监管。对实行生产许可管理的产品,严格按照有关审查细则要求,做好审查发放工作;继续加大对土炼油的打击力度等。

【加强计量监管】  开展计量监督检查活动,重点是粮食及制品、食用植物油、熟肉制品、乳制品等定量包装商品净含量的计量监督抽查。4月9日下午,绵阳质监局接群众举报,在绵阳市涪城区磨家查处一家通过遥控装置控制税控加油机加油数量进行加油计量作弊的加油站。该加油站对加油量大的柴油、汽油货车以及外地车平均克扣率为10%~20%,最大克扣率达到30%~40%。执法人员对该加油站作弊工具、加油机依法予以查封,并对加油站及有关人员依法作出处理。

【抗震救灾期间的质量监管工作】    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全市质监系统立即启动食品安全应急预案,下发《关于在抗震救灾期间加强食品质量安全监管的紧急通知》,会同市工商局、市民政局、市红十字会成立“绵阳市救灾食品及物资安全保障协调小组”,组织对全市17个捐赠点的300余个批次的捐赠食品进行质量检查;印发各种宣传资料23000余份;出动执法、检验人员300余人(次),为消费者免费提供220批次的检测服务。8月24日,查封12家涉嫌无证生产或冒用QS标志的食品生产企业和小作坊,现场捣毁一湖南小灶酒作坊;对辖区内一食品生产企业生产不合格肉制品的违法生产行为,首次根据国务院制定的特别行政法规《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督管理的特别规定》予以立案。对1300余家食品生产加工企业的进货原料、生产工序、质量控制管理及产品、半成品检验、有关证照办理、计量器具检定等,按《特别规定》进行检查。执法人员针对检查中发现的无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生产环境卫生条件差、食品添加剂备案不完整、化验室建立不完善、无检验工作过程的原始记录和使用未经检定计量器具等违法违规行为,分别依法责令企业停止生产、销售和限期整改,共计发出责令整改3份,确保了救灾物资产品质量安全。尤其是对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中的重要物资如食品、建材、钢材、水泥、红砖等加大检查力度,制定“监管方案”,确保至少每两周抽检一次,严把产品出厂关,确保产品质量。严厉打击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以不合格产品冒用合格产品等违法行为。加大对供应大中专院校、农民工食堂等群体性消费对象的副食品生产企业的执法检查,严厉打击食品制假黑窝点和使用非食品原料、回收食品生产加工食品违法行为。

【开展农资打假行动】   2008年,全市质监系统与工商、公安、建设等职能部门建立联合打假机制。组织22台车次,156人(次)深入到乡镇、场社,发放5000余份农资识别宣传资料,接待咨询1200余人(次),用真假实物对照向农民群众介绍农资识假辨假常识,讲解法律、法规,公布“12365”举报电话,为农民维权提供方便。在两季农资打假工作中,共出动执法人员420余人(次),深入9个县市区的220多个乡镇,对全市31家农资生产企业,36个主要农资市场,采取逐乡逐镇、逐厂逐批的方式,对农资生产、经销企业进行检查,加大抽查力度,共抽查化肥1857批次,对产品不符合肥料标志要求的3家企业责令限期整改;查获假冒伪劣化肥四个种类、1043吨,假农药11个品种、290余件,立案查处各类农资案件63件。对个别企业、经销商使用超检定周期的计量器具和标志标注不符合法定要求的行为现场责令整改,对生产不合格产品的11家企业,依照相关法律进行处罚。全年,共出动执法人员5800人(次),检查企业 1100多家,立案493起,结案479起,查处违法生产及假冒伪劣产品货值金额约1500万元,端掉制假窝点12个。

【重点整治乳制品市场和生产加工企业】   “三鹿”问题奶粉事件发生后,全市质监系统高度重视,按照国家质检总局“六个一”的要求,开展全市市重点特色食品排查整治。对辖区内的乳制品生产加工企业进行全面摸底,列出乳粉、酸乳、巴氏杀菌乳、灭菌乳、含乳饮料的企业名单。全市共有8家乳制品生产加工企业,其中3家在生产,其余5家企业因不同的原因停产。9月16日和9月19日,食品监管人员、执法人员、食品检验人员、媒体记者深入到雪宝乳业等8家乳制品生产加工企业进行现场检查,重点检查企业生产现场是否有三聚氰胺,并对企业的原料进货把关、生产工艺过程控制、产品出厂检验进行严格的检查,未发现企业生产现场有三聚氰胺的情况。对5家乳制品生产企业的产品分两批进行抽样,第一批对3家企业的4个批次的产品进行抽样,其中1个全脂奶粉、1个巴氏杀菌乳、2个高温灭菌乳,均为合格产品;对全市乳制品生产企业、奶农、养殖场主进行为期半天的培训,讲解食品质量安全相关知识,对企业确保乳制品的质量安全提出要求;接受群众来电来访咨询100余人(次),在宣传国家有关政策的同时,劝告群众不再食用“三鹿”牌等问题奶粉。驻厂监管人员从9月29日至10月5日持续现场监管继续生产的雪宝乳业、天奇乳业两家企业。省质监局副局长张光伟和省质监局乳制品监管工作组在此期间也一直驻扎绵阳,每天到两家企业进行巡查;6名驻厂监管人员分别到四川雪宝乳业有限公司、绵阳市海峰乳业有限公司、四川绵阳天奇奶牛养殖有限责任公司3家企业进行驻厂监管,严格监管企业的每一个生产加工环节。全市共抽(送)乳制品样品300余批次,均未检出三聚氰胺。 (胡德周)

安全生产管理

【安全生产工作成效显著】   2008年,全市上下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积极应对汶川特大地震带来的巨大困难,扎实推进隐患治理年各项工作,安全生产主要指标实现“四个下降”。全市共发生各类伤亡事故1707起,下降7.88%;死亡283人,下降17.97%;受伤1629人,下降8.17%;直接经济损失1057.9万元,下降3.44%。其中,死亡人数占省下达的安全生产控制考核指标数的87.08%;发生较大伤亡事故4起,未发生一次死亡10人以上的重特大事故。绵阳市被省政府表彰为“安全生产目标责任考核先进单位”。 绵阳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荣获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授予的“抗震救灾先进集体”称号。

【加强隐患排查治理】   按照2008年全国安全生产“隐患治理年”的工作部署和要求,结合“安全生产百日督查专项行动”, 以汶川特大地震造成的隐患为重点,全面深入开展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全市共排查出各类隐患2977项,完成整改2693项,占应整改项目的91%以上,投入整改资金7208万元。加大对重大安全隐患整治力度,全年市政府安委会共下达两批重大安全隐患整治项目共36项。第一批市级重大安全隐患整治项目23项,其中6项为省级重大安全隐患整治项目,完成12项整治,因受地震破坏,1项自然消除,10项需延期整治,投入整改资金1869万元。为确保灾后重建中的安全生产,防止次生事故发生,10月27日,下达了第二批重大隐患整治项目13项,其中1项为省级重大安全隐患整治项目(限期为2009年4月),完成整治12项,投入整改资金123万元。针对绵盐路道路安全隐患多和重大交通事故高发的问题,整治绵盐路道路安全隐患115项,投入整改资金200余万元。

【安全生产专项整治】   在全市组织开展安全生产“贯彻法规、落实责任、治理隐患、防范事故”专项整治活动和打击安全生产非法违法行为专项行动。市政府成立专项活动领导小组,明确以“预防和减少事故,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全面完成年度安全生产目标任务”的工作目标,重点对道路交通、水上交通、特种设备、矿山、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水利、建设施工和消防及公共安全等行业领域进行专项整治。加强了灾区群众生活安置点安全整治,对全市311个成规模的受灾群众集中安置点的防火、防雷、用电、用气及农村永久性住房建设进行安全检查和安全监管。

【严格监管监察和事故处理】  “两会”、奥运会、灾后重建和重大节日期间,全市开展安全生产综合大检查8次。市、县两级安全生产监察执法机构对4065户企业开展了监察执法工作,查处各类安全生产违法行为 825起,发出各类行政执法文书3312份,责令停产停业整顿企业12户。加大对安全生产违法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调查处理生产安全事故18件并全部结案。

【及时处置突发事件】   对“11・2”梓潼轮窑垮塌较大事故等4起生产安全事故,及时启动相应级别的预案,组织应急救援。在抗震救灾期间,成功处置“5・14”滞留火车站120吨黄磷转移、“5・20”安县液氨泄漏事故和北川县城57吨危险化学品转移;对安县、江油市、涪城区、三台县的涪江和安昌河流域,可能遭受堰塞湖泄洪洪水的化工企业危险化学品进行转移,先后停产转移60多家企业的各类剧毒品和危险化学品12262.24吨;组织对长虹集团表面处理厂和华丰无线电器材公司电镀厂生产使用的共计48.5吨剧毒品,进行了停产转移实战演习。

【强化宣传教育培训】   组织全市共586家规模以上企业分别参加保奥运安全签名承诺活动、安全知识竞赛、全省安全生产书法美术摄影大赛作品和“抗震救灾摄影作品”征集等活动。6月8日,组织5个宣传咨询组分赴北川羌族自治县、安县、平武、江油地震重灾区和唐家山堰塞湖泄洪可能淹没区域的群众安置点,开展“安全生产咨询日”活动并发放《抗震救灾安全专刊》宣传资料1 0万余份。举办全市安监系统新进安监执法人员法制培训班2期,培训人员183人;举办企业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特种作业人员培训班44期,共4132人,提高了从业人员的安全意识和安全知识水平。为灾区群众免费补发特种作业证305个、安全管理任职资格证86个。 (陈   兵)

卫生监督管理

【抗震救灾期间的卫生监督工作】   汶川特大地震灾害发生后,市卫生执法监督支队于5月15日抽调10名卫生监督员,分别带领由全市疾控中心工作人员和各地志愿者组成的10个灾后应急消毒小组,奔赴地震重灾区北川羌族自治县、平武、安县、江油以及灾民临时安置点九洲体育馆、南河体育中心等地进行灾后应急消毒和卫生防疫。

在灾后1个多月的应急状态下,共出动卫生监督人员18375人(次),出动监督车辆14台/天。先后抽调100余人(次)驻点到重灾区监督指导工作,监督检查灾民安置区457处6942次,监督检查各类医疗机构2530次,临时救治点1084次;检查供水单位467个1390次;检查餐饮店、副食店、灾民安置区供餐点等6429次,下发监督意见书2740份,下发张贴《灾后卫生防病知识提示》和宣传标语11000份。没收、现场监督销毁各类变质食品 8600多公斤,编写工作信息、通讯、各类报表200多份。

地震发生后,先后有来自国内外的157支医疗救护、卫生防疫队伍共计6900余人到绵阳支援抗震救灾工作,市卫生执法监督支队积极配合这些队伍和人员的工作,并认真做好后勤保障服务。

为防范唐家山堰塞湖溃坝产生的次生灾害,保障20多万被转移群众的食品、生活饮用水、环境等卫生安全,市卫生执法监督支队紧急调动干部职工,奔赴涪城、游仙、江油、三台等县市区群众临时避灾点开展卫生监督指导工作。6月6日上午9时许,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来到唐家山堰塞湖四川音乐学院绵阳艺术学院疏散群众安置点视察工作,看望坚守在这里的卫生监督人员,并了解安置点饮食供应卫生情况。温总理看到悬挂在安置点四周数百幅卫生监督宣传标语时,情不自禁地读了起来:“这段时间不吃凉拌菜,四季豆要煮熟再吃,发芽土豆不能吃,喝开水不喝生水”。读完后,温总理肯定说:“非常好,简单易懂,群众看了这些标语,按照这样做就可以少得病”。截至解除堰塞湖险情警报,被疏散群众安全回家,全市133个安置点未发生一例食物中毒事件或其他传染病流行疫情,创造了绵阳有史以来转移疏散群众最多、时间最长、卫生保障难度最大而无一例卫生安全事件的新记录。

在恢复灾后重建工作中,市卫生执法监督支队提前介入灾后重建卫生审查,共计审查学校食堂300多家,餐饮店2212个,有力地保证了灾后重建的卫生安全。

【开展食品卫生专项整治】   按照省卫生厅的要求,对31种抗疲劳、辅助降糖、辅助降(血)压保健食品监督抽检工作和保健食品专项监督检查。全年各类食品卫生专项整治共出动监督19738人(次),监督检查9811户(次),监督覆盖率100%。督促从业人员健康检查10205人,督办卫生培训合格证11031个;新增添卫生设施1033处,销毁因灾害所致的不合格食品15300千克。实现了支队直管单位全年无一例食品安全事故发生的目标。

【开展防控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专项执法检查】   为认真贯彻落实卫生部《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防控工作的通知》,1月11日~15日,市卫生执法监督支队对全市较大的13家医疗机构进行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防控工作专项执法检查。对检查中发现个别医疗机构在防控工作中还在的问题下达监督意见书,并限期整改。

【加强职业卫生宣传和执法力度】   2月28日,在绵阳火车站、汽车站等外出务工人员密集场所,开展了声势浩大的《职业病防治法》宣传,共发放职业病防治宣传资料1500份,现场接受群众咨询320人。《职业病防治法》实施近10年来,市支队第一次查处了一家违反《职业病防治法》的企业,罚款5万元。

【开展城区集贸市场打击非法行医专项整治】   4月23日至27日,市卫生执法监督支队组织涪城、游仙、高新区卫生执法监督机构对绵阳城区近70家集贸市场及其周边的非法行医活动进行专项整治活动,共取缔无证行医的摊点、诊所和坐堂行医8家。

【重大活动卫生保障成绩突出】   在全市重大接待和大型活动的卫生保障工作中,市卫生执法监督支队完成中央领导人和外宾到绵阳视察及各种大型活动的卫生保障任务120次,无一例公共卫生安全事故发生,确保60万人(次)就餐卫生安全万无一失。

【首次开展公共场所集中空调卫生专项整治】   根据卫生部《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管理办法》和省卫生厅下达给绵阳市的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监督管理试点工作任务,市支队首次对城区部分超市、医院的集中空调通风系统进行卫生监督监测,对部分使用集中式空调通风系统2年以上的单位,监督其进行清洗和消毒。

【做好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   根据市委、市政府的安排部署,市支队一手抓灾后卫生防疫,一手抓创建工作,共出动卫生监督员2347人(次),车辆600余台(次),监督检查经营单位8902户(家),行政处罚7户,下达监督意见书8000余份,现场发放消毒记录本3028本,发放宣传手册76928本,宣传资料68115份,现场审查1076户(次),提出整改意见2000余条。通过大力整治,绵阳市顺利通过创建验收。

【强化校房学校监管   确保高中考食宿安全】   受地震灾害影响,全市612所学校的学生临时迁入板房教室学习,全市卫生监督机构对板房学校的各项卫生工作进行多次监督指导,确保广大师生的卫生安全。

全市高中考期间,为了保障绵阳城区19个考点、61个食宿点、3万多师生的卫生安全,市卫生执法监督支队出动260多人(次)、车辆55台(次),监督并保障了高中考卫生安全。

【建立卫生监督网格化管理和卫生监督协管员制度】   卫生监督“网格化”管理是省卫生厅构建卫生监督管理长效机制的新举措。按照“定区域、定单位,定人员、定责任”的要求,坚持“谁监督,谁负责”的工作机制和“因地制宜、统筹规划、合理划网、网内履职、层层落实”的工作方针,全市把卫生监督管理区域共划分为10个片区、188个网格。同时,经市委、市政府批准,绵阳城区招聘首批卫生监督专职协管员30名。

【专项检查保健食品市场】   为了净化城区保健食品生产经营市场,规范经营行为,7月21~22日,市支队分6个组对绵阳城区40家超市、药店、保健食品专卖店进行专项检查,对2家存在问题的单位下达了监督意见书。

【加强灾后游泳场所卫生监督】   为确保大灾过后无大疫,8月18日,市卫生执法监督支队对绵阳城区20余家游泳场所的制度落实情况、池水消毒情况、游泳场所从业人员的健康状况以及游泳者在入池前强制淋浴和浸泡消毒池是否在正常使用,池水循环系统是否正常运转,是否定期换水等情况进行专项检查。检查中发现有一些居民住宅小区设立的小型游泳池消毒设施不到位,从业人员的个人健康证无法出示,游泳池水的余氯含量不达标。针对存在的问题,执法人员现场下达卫生监督意见书,并责令限时整改到位。

【规范建筑工地食堂】   由于建筑工地食堂均是短期的临时食堂,各项卫生安全设施较差,而集中就餐的人员多,故存在较为严重的卫生安全隐患。9月2日,市卫生执法监督支队对绵阳城区建筑工地食堂的消毒设施、消毒记录、操作流程以及防蝇、防鼠、防尘等“三防”设施、食品及原料进货索证管理制度和台账记录等进行专项检查,对存在的问题责令限期整改。

【紧急检查问题奶粉】   根据国家对“三鹿”牌问题奶粉的有关处理要求,9月13日,市支队对城区成都人民商场绵阳店、百盛购物中心、沃尔玛、好又多等经销奶粉的各大中型食品超市、奶粉销售门市进行突击检查,特别是对奶粉的采购索证、入库验收以及销售情况进行重点检查。城区各超市待销售的“三鹿”牌问题奶粉共撤下架有560袋,消费者退货30袋。

【严肃查处不合格卫生用品】   按照卫生部办公厅的通知要求,市支队对百盛购物广场、沃尔玛购物广场等超市的一次性湿巾、婴儿纸尿裤、妇女卫生巾等卫生用品进行现场监督检查,发现部分标签(说明书)不合格的卫生用品,责令其立即下架,停止销售,并要求建立长效的管理机制。

【开展桶装饮用水专项监督检查】   按照《四川省卫生执法监督总队关于桶装饮用水监督检查的紧急通知》要求,市支队对90余家桶装饮用水经营单位、十余个生产企业的水源、设施设备、工艺流程、规范操作等方面进行专项检查。检查结果表明各企业生产的桶装水达各项指标均达到国家卫生标准;生产企业使用的水源无污染,周围环境良好。(赵顺川)

浏览次数:

扫描二维码随身看资讯

正在阅读:综合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