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支持IPv6
当前位置:首页 > 绵阳概况 > 绵阳年鉴 > 绵阳年鉴2008

县、市(区)简况

发布日期:2010-05-14 00:00文章来源: 绵阳市人民政府
字体:【    】 打印

  

【概况】  2007年,各级财政投入8.9亿元,进一步加快了县域经济发展,各区市县经济指标大幅增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分别为:涪城区240.45亿元,比上年增长16.2%;游仙区61.7亿元,增长15%;三台87.22亿元,增长12.1%;盐亭38.97亿元,增长11.7%;安县50.73亿元,增长14.3%;梓潼29.17亿元,增长12.2%;北川13.16亿元,增长15.3%;平武16.33亿元,增长14.6%;江油138.44亿元,增长15.4%。第一产业增加值实现144.44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实现303.88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205.20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8.13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35.17亿元。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038.6元,比上年增加577.1元,增长16.7%,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额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增幅创1998年以来的新高。

【农村经济加快发展】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现价总产值246.9亿元,增长7%。其中:种植业实现94.6亿元,增长6%;林业7.9亿元,增长4.3%;畜牧业131.2亿元,增长8.2%;渔业10.4亿元,增长7.3%;农业服务业2.8亿元,增长4.8%。农作物总播面65.68万公顷,比上年增长0.1%,其中粮食播面43.4万公顷,比上年增长0.5%。全年粮食总产量227.3万吨,增产8.1%。其中大春粮食产量161.7万吨,增长10.4%;小春粮食产量65.7万吨,增长3%。主要农产品中:小麦产量55万吨,增产3.1%;油料作物产量28.4万吨,增产5%;稻谷产量94.4万吨,增产7.5%;蔬菜产量165.5万吨,增长4.4%。畜牧养殖业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53.1%,比种植业高出14.8个百分点。全市共出栏生猪627.5万头,增长7%;肉类总产量69.6万吨,增长8.3%;禽蛋产量18.1万吨,增长12.4%;牛奶产量2.6万吨,增长9.7%。全市水产品产量达到8.8万吨,增长7%。全市森林覆盖率达45.7%,全年国家无偿投入林业建设资金2.1亿元,完成造林面积1.1万公顷。全市有自然保护区12个,自然保护区面积31.2万公顷。全年收获大宗林产品9164吨,其中:油桐籽849吨、棕片915吨、核桃7331吨、生漆69吨。实施“千万农民工培训工程”,劳务输出达到122.6万人次,劳务总收入突破60亿元。农业机械总动力增加7%

【县域工业快速增长】2007年,各级认真落实扶持县域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各县市区大力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并从自身比较优势出发,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和优势,加快产业集群的发展。为了放手发展民营经济,加大对工业发展的资金支持力度,市财政安排4000万元用于全市企业技改和中小企业贷款贴息,安排1000万元设立科技型中小企业地方创新基金,各县市区也设立了工业发展引导或扶持资金。各县市区切实加强企业技术改造,完成技改投资63.8亿元,比上年增长65.46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净增   132户。2007年,各县市区工业增加值的增长速度分别为:平武增长38.1%、北川增长35.4%、游仙增长34.7%、安县增长34.4%、盐亭增长34.1%、涪城增长30.4%、三台增长29.5%、江油增长29.3%、梓潼增长29.1%

【农业产业化进程稳步推进】2007年,市、县政府加大扶持,市级财政安排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3000万元、县级财政安排1000万元扶持龙头企业和专合组织,农发行2007年累计投放贷款11.77亿元,担保贷款560万元,全市农业产业化发展步入快速发展的快车道。培育龙头企业步伐加快。全年新增上海梅林正广和绵阳有限公司等市级重点龙头企业41家,农业产业化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已发展到197,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2个、省级重点龙头企业22个;全年新增市级以上龙头企业41个,完成目标205%,其中:新增省级重点龙头企业7个。农村专合组织在规范中发展。全市市级以上农村专合组织206个,比上年新增30个。全市农村专业大户8905户,新增2307户,营销大户1123户,新增602户。“一村一品”特色经济发展力度加大。各级围绕发展现代农业,着力培育主导产品和主导产业,促进了“一村一品”特色经济的发展。涪城区、三台县被列为全省龙头企业集群试点县,推动了龙头企业向集群化方向发展。标准化生产和基地建设步伐加快。全市市、县两级制定发布了32项农产品地方标准,实施了8个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25个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乡镇,建立种植业标准化生产基地95万亩,建立18个畜产品、71个种植业无公害农产品基地(面积达72万亩),获得13个畜产品、41个种植业无公害产品认定,绿色产品达37个。打造农产品品牌有新进展。截至2007年末,全市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注册商标140个,获得中国名牌2个、中国驰名商标1个、省级著名商标和名牌4个。利益连接机制更加紧密。建立了“公司+协会+农户+基地”、“协会+农户”等多种形式的利益联结机制,运行机制不断创新,利益连接更加紧密。龙头带动强劲有力。全市各类产业化组织带动农户351万户,户平增收700元,产业化组织从业人数达4.4万人,同比增长12%197个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实现农产品加工经营收入达到145亿万元,同比增长26.7%,完成目标115.4%,实现利税总额8.8亿元,入库税金3.25亿元,为农民创商品收入71.5亿元,比上年分别增长41.2%16.9%29.3%,带动农户257万户次,建立商品基地415万亩。全市各类农村专合组织达到755个,比上年新增97个,成员达24.3万人,带动农户122.2万户次,其中:206个市级以上农村专合组织带动农户94万户次,建立商品基地189万亩,实现农产品加工经营销售收入46亿元,利税总额4亿元,入库税金2652万元,为农民创商品收入38亿元。

【旅游产业富民兴县】  实施“旅游富民”战略,“走近‘两弹一星’、探源李白文化、体验原始山水、休闲神奇绵阳”的旅游发展新思路,重点打造了科技城城市景观、李白故里、七曲山大庙、温泉之都、西羌猿王洞和王朗“东方黑森林”等精品景区。全年共接待游客1338.5万人次,增长28.9%,其中接待国内游客1330.4万人次,增长29%;接待入境旅游游客8.1万人次,增长16.8%。全市旅游总收入达到80.9亿元,增长27.5%

【新农村及和谐社会建设全面推进】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示范工程、农村条件改善工程、产业体系构建工程、农民增收工程、流通体系建设工程、社会事业发展工程、基层组织建设工程、民主法制建设工程“八大工程”建设。各级财政投入资金21.1亿元,全面完成了“十大惠民行动”各项目标任务。继续抓好“小桥村综合示范点”、绵江和绵安“两个产业带”、农科区和三台农业产业化发展“两大集中区”的建设。加快推进全市新农村八种类型村建设,新增类别村60个以上,其中新增市级类别村20个,使全市重点类别村总数达到120个。

在现代农业发展方面,全市分别在涪城、江油、游仙、三台等县市区新建设施农业示范、农机化、农产品标准化、循环经济、特色农产品麦冬基地建设等示范点,对全市发展现代农业起到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同时积极探索土地流转之路,推进农村土地规模经营,引导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专合组织、经营大户通过承包、租赁、转包、转让、股份合作等方式,将农户土地集中起来进行专业化生产和规模经营,全市土地规模经营面积比上年增长10%以上。组织实施5500户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带动农户11万户,实现作物产量比前三年平均增产10%以上,农业综合成本降低10%以上。

在农村条件改善方面,完成了病险水库整治58座,精修塘堰712口,新建农毛渠140公里,防渗渠道530公里,新增节水灌面7万亩,恢复改善灌面8.4万亩,治理旱山村13个,新增旱地浇灌面积1.8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40平方公里。红层找水打井1.8万口,解决了12.2万人饮水安全和5.9万人饮水困难。解决农村特困无房户住房2027户。建成通乡油路和水泥路316.4公里、通村公路1744.5公里、乡镇客运站点40个。新建沼气池3.524万口。完成2个小集镇生活污水处理示范工程,完成30个目前未达标的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整治。巩固退耕还林61.75万亩。全市耕种收机械化水平提高5%,农机总动力增长8%以上。全市新建科普示范站100个。

在流通体系建设方面,全市新建农家店613个,农家店配送中心15个;高水蔬菜批发市场和川西北物流配送中心建设完成了总体规划、土地征用、气调库建设等工作,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和安全监控中心建设进入最后阶段。同时西南水果批发市场、西南农资城、川西北仔猪批发市场建设等项目取得实质性进展。

在社会事业发展方面,全市实现了1万户、3万人农村贫困人口脱贫,改善了10213人农村低收入贫困人口生产生活条件;农村低保实现应保尽保,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覆盖面以试点县的村为单位达到100%,农业人口参合率达到87.7%,资助了5万名农村特困群众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积极推进“两免一补”,全年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543273人的学杂费,为8.9万名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为6.8万名贫困寄宿生和5.4万名中等职业教育贫困生补助生活费,解决了1.9万名进城农民工子女入学问题。完成82120户以上自然村“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

在基层组织建设方面,全市完成184个无活动场所村的阵地建设;完成了对全市50%的村干部和2000名机关下派干部的培训。   (向先明)

 

涪城区

自然条件  2007年,全区幅员面积597.7平方公里,辖2个乡、12个镇、9个街道办事处,142个村、104个居民委员会,1111个村民小组、860个居民小组。耕地面积13694公顷。有砂、卵石、石材、粘土等非金属矿藏5种。主要河流2条,涪江最大,流经区境39.25公里。年降水1044.2毫米,平均气温17.8度,日照时数1166.1小时。市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348天,优良率95.3%。主要旅游景点16个。森林面积15264公顷,森林覆盖率25.6%,造林330公顷,巩固退耕还林1200公顷。

    全区总人口231212户、656971人,分别增长2.7%2.75%。其中:农业人口207278人,非农业人口449693人,分别占总人口的31.6%68.4%;男性335658人,女性321313人,男女性别比为104.5100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90628人,占总人口的13.8%。出生6066人,人口出生率为9.36‰;死亡2136人,死亡率为3.3‰,自然增长率为6.06‰,增加2.12千分点。迁出29236人,迁入14852人。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1100人。少数民族33个,6647人,占总人口的1.0%

经济概况  辖区地区生产总值240.45亿元,增长16.2%。其中:第一产业11.02亿元,增长4.6%;第二产业140.08亿元,增长21.7%;第三产业89.35亿元,增长9.4%。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1.2%76.6%22.2%。按常住人口计算的人均GDP34072元。区属生产总值70亿元,增长16%。民营企业40055户,增长5.2%。其中:内资企业39857户,注册资金375.26亿元;外商及港澳台企业198家,注册资金72.5亿元。民营经济增加值121.19亿元,增长19.9%,占辖区GDP50.4%,对GDP的贡献率为58.4%。辖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90.67亿元,增长28.4%,增长4.4个百分点。其中:区属固定资产投资51.41亿元,增49.2%。实现财政总收入39.17亿元,财政一般预算支出30.82亿元,分别增31.9%13.3%;其中区本级实现财政总收入8.26亿元,财政总支出7.73亿元,分别增长34.7%26.2%。万元GDP综合能耗下降6%。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296.06亿元,增加34.49亿元,增长13.2%;各项贷款余额203.2亿元,增长8.8%

      全区农林牧渔总产值19.37亿元,增长5.5%。农作物播种面积32920公顷,增长2.43%。其中:粮食作物面积17486公顷,减少1.7%,总产105339吨,减少0.1%;油料作物面积6361公顷,减少3.9%,总产17260吨,减少0.2%;蔬菜面积9073公顷,增长8.9%,总产25.19万吨,增长9.6%。水果总产29062吨,增加16.6%;水产品总产量10060吨,增长9.1%;牛奶总产量9493吨,增长1.1%;出栏生猪54.49万头,增长4.3%;出栏小家禽1427万只,增长6.1%;猪肉产量35445吨,增长2.3%;禽蛋总产量6688吨,增长7.5%;蚕茧产量2.41万担。

     辖区工业总产值392.54亿元,增长26.8%。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17.89亿元,增长25.3%。实现出口交货值38.89亿元,增长0.4%;完成新产品产值231.69亿元,增长26.3%;产销率达96.8%;销售收入464.4亿元,增长44.4%;实现净利润17.88亿元,增长4.92倍。区属工业总产值135.47亿元,增长37.8%。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58户,新增30户,亿元以上工业企业16户,新增1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值93.16亿元,现价增长60.5%;实现增加值27.83亿元,增长45.9%;利税总额8.1332亿元,增长36.3%。电子信息、精细化工、机械制造、食品加工四大支柱产业实现工业产值达81亿元,占全区规模工业产值86%。投资超过300亿元的长虹工业园、精细化工产业园、中小工业园三大特色园区成为全省工业发展的一大亮点。

建设・环保  辖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90.67亿元,增长28.4%。其中:基本建设投资23.68亿元,增长7.7%;更新改造投资36.39亿元,增长81.3%;房地产开发投资28.08亿元,增长10.6%;农村固定资产投资1.77亿元,减少0.5%。新增固定资产30.92亿元。区本级固定资产投资59.58亿元,增长30.7%。辖区建筑企业101户,实现建筑业增加值12.26亿元,利税6413万元;房屋建筑施工面积325.4万平方米,竣工92.68万平方米。区属41户房地产企业,完成商品房竣工面积44.28万平方米,出售94.17万平方米,增加19.7%;销售收入23.90亿元,增长35.9%

交通・邮电  全区公路通车里程861公里,其中等级公路718公里(含高速公路21公里),每百平方公里通车里程144.22公里,境内铁路通车里程25公里。货运周转量58704万吨公里,增长30.6%;客运周转量273379万人公里,增长4.0%。民用营运航线5条,起降1930架次,航空客运量23.03万人次,增长57.4%;货邮运量4113.3吨,49.4%。航空客、货运吞吐量均达历史最高水平。邮电通讯业务总量12.31亿元,增长1.8%,其中电信业务总量11.68亿元,增长0.3%。邮电主营业务总收入8.84亿元,增长8.0%,其中电信主营业务收入8.34亿元,增长6.3%。固定电话用户47.34万户,增长15.3%;移动电话用户84.80万户,增长13.4%;互联网上网用户19.76万户,增长21.7%

商业・旅游  辖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6.52亿元,增长16.0%。其中:批发零售贸易业52.85亿元,住宿餐饮业13.33亿元,分别增长15.8%16.8%。区属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3.43亿元,增长21.1%。其中:批发零售业32.62亿元,餐饮业10.69亿元,分别增长20.4%24.9%。亿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场5个,大型零售超级市场7个。辖区全年接待旅游人数225.32万人(次),增长13.6%,其中入境游6.12万人次。旅游总收入33.43亿元,其中:国内旅游收入32.35亿元,增长13.5%;旅游外汇收入1482万美元,增长72.8%。星级宾馆12家。

外经外贸  全年出口总额53698万美元。合同外资金额11225万美元,增长4.2%;实际使用外资6021万美元,增长25.5%。合同引进内资项目411个,协议引进内资120.54亿元,实际到位内资86.08亿元。市人民医院获准得到以色列政府贷款400万美元。

科技・教育  辖区内有高新技术企业177个,总产值379.76亿元。农业科技与服务单位16个。各类专业技术人员37844人。组织申报国家星火计划项目2项,组织5家企业通过四川省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组织4家企业申报成为四川省建设创新型培育企业。有幼儿园117所,在园幼儿17694人;小学50所,在校学生5.36万人,增长1.5%,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中学37所,在校学生7.12万人,增长3.0%,初中适龄儿童入学率100%;中等职业学校20所,在校学生5.01万人,增长17%;小学、普通中学、职业学校专任教师分别为2631人、4035人、1257人。普通高校8所,全年招生21606人,在校学生56153人,毕业14071人,专任教师2724人。

文体・卫生  全区有公共图书馆1个,藏书42.6万册;表演艺术团体1个;文化馆2个;博物馆、展览馆1个;剧场、影剧院2个。中小学生体育锻炼时间1小时/日,学校体育达标率100%107,区特殊教育学校智障学生鲁玉娇夺得第12届世界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60公斤级女子提铃金牌、卧推银牌、三项组合铜牌。有各类卫生机构262个,其中:医院、卫生院55个,疾病预防控制机构2个,妇幼保健机构2个,诊所等203个。卫生技术人员3249人,其中:执业医师及执业助理医师1772人,注册护师及护士1269人,卫生防疫人员208人,各类卫生机构实有病床位4643张,门诊264.78万人次。07岁儿童建卡率100%,计划免疫“四苗”全程接种率100%。产妇住院分娩率99.27%

社会生活  年末城乡从业人员39.35万人,增加0.1万人,增长0.3%。其中:第一产业从业人员4.25万人,减少0.2%;第二产业从业人员11.64万人;第三产业从业人员23.46万人,增长0.5%。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3.82%。全区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20.30万人,增长0.9%;参加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职工人数15.93万人,增长8.7%;参加农村养老保险的人数9009人;领取城市最低生活保障人数16478人,增加731人;领取农村低保人数5446人,增加1295人;农村传统救济人数6730人。年末有社会福利院1个,床位数266张。社区服务设施数21处。全年实现社会保险保费收入8.28亿元,增长25.6%,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2.98亿元,增长32.0%,人身险保费收入5.30亿元,增长22.3%;各项理赔和给付支出2.07亿元,增长1.5%,其中:财产险赔付支出1.56亿元,人身险赔付支出0.51亿元。

工业经济快速增长  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34.7亿元,增长30%;规模工业产值93.1亿元,增长46%;规模工业增加值27.83亿元,增长45.9%,是建区以来增速最快一年。产业集聚发展态势良好,电子信息、精细化工、机械制造、食品加工四大主导产业实现工业产值81亿元,占全区规模工业产值的86%。特色园区建设成效显著,PDP项目主体工程土建部分完成90%,累计投资14.6亿元;空调压缩机、利尔化学二期、日普、西普搬迁项目拆迁安置工作全面完成,前期土建工程正式启动;长虹工业园、精细化工产业园、中小工业园建设进展顺利。乡镇工业发展取得实质性突破,每个乡镇均新增1户以上规模企业,完成工业投入23.6亿元,增长3.3倍,乡镇规模工业产值达43.59亿元;大诚耐磨、钒瑞纺织、华宏机械、环阳科技等一批中小项目相继建成投产。规模企业群体进一步壮大,净增规模企业30户、亿元企业1户,规模企业和亿元企业分别达到158户和16户,重点龙头企业对区域经济的带动作用日益凸显。

新农村建设再创新局面  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强化政策引导和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全年新增葡萄1500亩、芦笋2000亩、核桃1000亩、蔬菜20000亩,粮经比例调整为1.131。农业产业化经营成效显著,新增省市龙头企业4家,各类专合组织4个;千山菌业、帝鑫养殖等一批高科技、高附加值企业相继建成;城郊乡“元春”蜜柚通过国家有机食品认证;区被省农业厅整体认定为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再掀新高潮,投资近2000万元全面完成第一批“治水”项目建设,受益群众人均增收200元;改建农村卫生厕所9000座,新建沼气池3000口,沼气普及化率达到66.6%;新修村组道路54.4公里。绵江产业带(涪城段)建设快速推进,总投资3亿元的龙湖・城北花园正式启动建设,300亩林果示范基地和460亩市级标准化大棚蔬菜基地全面建成,龙门镇成为全国首批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乡镇(试点)。成立富诚农业开发公司,启动生猪、玉米、水稻等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工作,充分调动和发挥企业投资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初步构建起政府、农民、企业三者互补合作共建新农村的良好格局。

第三产业持续发展  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3.43亿元,增长21.1%,第三产业对财税(剔除烟税)贡献率达70%以上。商贸流通业持续繁荣,引进乐家易、长虹民生物流、成商集团等知名企业入驻,川西北农产品物流中心建设扎实推进,科远商城等专业市场相继建成,高水蔬菜批发市场跻身全国行业50强;大力实施“万村千乡”和“社区双进”工程,全年新建和改造农家店62家,顺利完成南河路社区和跃北社区的商业改造。特色餐饮街区打造成效显著,丽景金海岸、三江休闲带成为城市消费的新热点。旅游业迅猛发展,成功举办涪城第二届乡村旅游节,龙门小桥村成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和“国家AA级旅游景区”,全区农家乐达到115家,全年累计接待游客225.32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33.43亿元。房地产业健康发展,实现商品房销售面积94.17万平方米、销售额23.90亿元。金融保险业发展迅速,中英人寿、阳光财险等国际国内大型保险机构落户涪城。积极鼓励新兴现代服务业发展,新增信息、科技等服务机构40余个。

经开区实现生产总值21亿元  围绕建设全省一流工业园区的目标,切实抓好绵阳经济技术开发区产业集聚、体制创新和对外开放三大工程,成功剥离园区社会服务管理职能,进一步加大资金、项目投入力度,园区运行机制更加适应现实发展需要。全年经开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1亿元,增长31%;财政总收入10274万元,增长38.5%;规模工业产值49.35亿元,增长62%。

全年实现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7185万元  区本级全年实现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7185万元,增长22.1%;总支出78081万元,增长26.2%,实现了收支平衡。继续完善部门综合预算、国库集中支付等制度,政府采购、财政评审工作成效明显,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大幅提高。切实加强金融工作,成功成为国家开发银行直贷管理区,顺利获得国家开发银行1.1亿元授信。富诚投资公司和富诚担保公司运营良好,全年新增融资7000万元,提供担保贷款6520万元。农村信用社改革顺利推进,建立“统一法人”管理机制,为3.68亿元央行专项票据顺利出门奠定坚实基础。归集住房公积金1.6亿元。

全年引进项目91  全年共引进项目91个,到位内资43.04亿元,到位外资6021万美元,位居全市第一。加强乡镇、街道招商引资工作指导力度,组建青义、城郊、石塘投资创业服务分中心,初步建立起覆盖区乡(街道)两级的招商引资网络。积极扩大对外交流合作,成功与微软、艾默生等世界500强企业建立合作关系,与温州经济开发区、浙江商会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外贸出口高速增长,全年实现自营出口5974万美元,出口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不断增强。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456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456元,增加1485元,增长14.9%;在岗职工劳动报酬25.29亿元,增长18.5%;年平均货币工资每人20244元,增加2972元,增长17.2%。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9074元,增长12.8%,恩格尔系数为38.5%。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288元,增加583元,增长12.4%。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4214元,增长24.3%,恩格尔系数为43.2%。农民人均住房面积达60.58平方米。

城乡规划建设水平不断提高  全面完成杨家、金峰、关帝、石洞、河边小城镇规划修编工作。中心镇建设步伐加快,丰谷场镇主干道改造工程基本完成,龙门场镇水电气等配套设施不断完善,吴家镇兴顺村居民点规划建设成为全市新农村中心集镇建设典范。完成河边镇省级“金土地工程”和全省基本农田保护、补划和变更试点工作,整理土地1.45万亩、新增耕地1651亩,全区基本农田保有量达到29万亩。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全面启动涪江、安昌江流域污染治理工作,龙溪沟、麻柳河沿线污染整治成效显著,兰天纸业、帝鑫养殖等重点企业和一批饮用水源保护区环保达标整治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市生活垃圾填埋场周边农户拆迁安置工作进展顺利。重点项目建设稳步推进,燕儿河水库大坝填筑达到485米高程,完成“绵阳会客厅”涪城范围首期拆迁安置工作。

惠民工作稳步推进  逐步建立起完善的惠民帮扶体系,设立区惠民帮扶中心、惠民药房、惠民超市,在乡镇(街道)建立惠民服务中心,在村(社区)建立惠民服务站,初步形成覆盖全区的三级惠民帮扶网络。全年共计投入1.4亿元,全面完成“十大惠民行动”各项目标任务,切实解决了一批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社会事业协调发展  实施积极的就业促进政策,城乡就业人员达到39.35万人;国有、集体和其他经济单位在岗职工从业人员12.94万人,增长4.1%;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82%以内。社会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全年征缴各项社会保险费1.41亿元,发放和支付各项社会保险金7210万元。逐步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发放各类救助金1969万元。广泛开展科普活动,公众科技素质不断提高,申报科技项目55个,成功争取500万元资金支持,区政府被评为“全国支持中小企业创新发展先进地方政府”,全区通过省级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3家,富临精工、三力公司等4家科技型企业荣获“四川省建设创新型企业培育企业”称号。深入实施人才工程,引进各类优秀人才1672名,评选拔尖人才15名。城乡教育协调发展,被评为“四川省义务教育示范县”,顺利通过省政府教育督导评估。公共卫生体系进一步完善,完成15个省级示范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31个标准化村卫生站建设,省政府命名为“四川省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累计为城乡困难群众减免医疗费用166.1万元。食品药品安全监管覆盖面达100%。城市社区建设步伐加快,街道服务中心、社区工作站管理服务运行机制不断完善。和谐社区建设成效显著,涌现出一批特色示范社区。人口和计生工作进一步加强,政策生育率达到95%。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持续发展。成功创建四川省首批文明城市(区)。被评为“全国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区”。圆满完成涪城首部城市区志编纂工作和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工作。超额完成3年扶贫攻坚任务。

平安和谐涪城建设成效显著  “五五普法”取得阶段性成果,全区共建立“民主法制示范村”45个,覆盖面达到30%以上。基层政权建设进一步加强,村(居)干部待遇明显提高,办公条件得到有效改善。深入开展平安创建工作,各类治安、刑事案件发案率明显下降,人民群众安全感普遍增强,继续保持“省级平安示范区”称号。创新群众工作机制,组建信访和群众工作局,建立群众工作日制度,初步构建起覆盖全区的群众工作网络。安全生产主要指标明显下降,全年未发生重特大安全事故。

(      )

 

游仙区

自然条件  全区幅员973平方公里, 2007年辖1个经济试验区、24个乡镇、2个街道办事处,259个行政村,2208个村民小组,40个居民社区居委会,可耕地面积28443公顷,林地面积14667公顷,主要河流4条。主要旅游景点6个,年降水量1021毫米,年均气温19.3℃,日照1193小时。

人口  2007年底全区总人口51.7万人(不含九院科学城办事处),其中:非农业人口17.24万人,农业人口34.46万人。男女性别比例为111:100。辖区出生人口2260人,出生率4‰;死亡人口2390人,死亡率4.36‰;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31‰,少数民族23个,共2371人。

经济概况  2007年,全区国内生产总值61.7亿元(按现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5.01%(按可比价计算),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5.43亿元,比上年增长4.9%;第二产业增加值25.18亿元,比上年增长25.4%;第三产业增加值21.09亿元,比上年增长11.1%。区属固定资产投资21.7亿元,比上年增长29.8%;财政收入1.9亿元,比上年增长21.22%;财政总支出4.55亿元,比上年增长46.03%。年末城乡居民储蓄余额20.07亿元,比年初增加7.01%

农业  2007年,全区农业总产值26.45亿元,比上年增长6.7%。粮食总产量23.48万吨,比上年增长1.6%;油菜籽总产量3.01万吨,比上年下降0.7%;蔬菜总产量17.05万吨,比上年增长7%;生猪出栏65.05万头,比上年增长4.6%;小家禽出栏1501万只,比上年增长10%;蚕茧8179.47吨,比上年增长17%

工业  2007年,全区辖区内工业总产值76亿元,比上年增长50.1%,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57.3亿元,比上年增长55%;完成工业增加值16.1亿元,比上年增长34%;实现工业产品销售收入50.6亿元,比上年增长63%;产销率70%,比上年下降20%,工业实现利润1.2亿元。

建设环保  年内完成基本建设投资10.57亿元,比上年增长56.9%;更新改造完成投资5.88亿元,比上年增长14.3%;建筑房地产业完成总产值4.11亿元,比上年增长49.1%;完成房屋建筑施工面积24.4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40%;房屋竣工面积2.97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0%。实现商品房销售收入1.14亿元,比上年增长10.1%,全年环境保护总投资694.14万元,比上年增长15.1%

陆路交通  截至2007年底,通车里程1607.3公里,其中干线公路59.3公里,县、乡公路733公里,每百平方公里通车里程171公里。有运输车辆1699辆,客运线路29条,交通运输完成增加值4501万元,全年公路旅客周转量30111万人公里,完成公路货运周转量6603.3万吨公里,比上年增长2%

商业、旅游  2007年,区内消费品零售总额23.05亿元,比上年增长18.4%。商业从业人员1.6万人,旅游业年内接待国内外游客89.46万人,比上年增长29.84%,旅游业年收入达9.1亿元,比上年增长25%;旅游基础设施投入3400万元,旅游引资1.1亿元。

科技教育  全年组织申报省、市科技攻关计划项目20项,争得科技无偿补助资金367.5万元;组织6家企业申报了国家创新基金项目4项,申请到无偿资助资金150万元,申报绵阳地方创新基金4,获无偿资金180万元;有普通高中2所,高级职业学校1所,中等专业学校2所,初级中学28所,小学76所,幼儿园88个。在校学生49000人,有小学毕业生4660人,初中毕业生4301人,教师3099名,适龄儿童入学率100%

文体卫生  全区有文化馆、图书馆、文化中心站(所)26个,有儿童乐园23处,有老干部活动室25处,有医院(卫生院)38所,有床位1961张,医疗技术人员1491人。

社会生活  2007年,帮助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3001人,区内下岗职工再就业率为83.9%。全年支出失业救济金13.13万元。人民保险实现保费收入2313万元,比上年增长13%;人寿保险实现保费收入7586万元,比上年减少11.93%;保险总赔付额达到2589.96万元,保证了赔偿兑现。城镇在岗职工年平均货币工资22939元(含中物院),人均住房面积28.83平方米,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402元,比上年增加579元,农民人均住房面积60.33平方米。

工业经济效益进一步提高,整体发展水平跨上新台阶

大力实施工业百亿工程,加快推进“工业强区”战略,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总产值57.3亿元,同比增长54.5%;实现工业增加值16.1亿元,同比增长34.7%;实现工业利润1.2亿元,同比增长36%;净增规模企业17户,总共达95户;新增亿元企业4户。东材、雅化、丰泰、开磁、太极、兴发门窗等13户亿元企业保持两位数以上的高速增长,在绵阳市民营企业销售收入10强中游仙区占4户,全市民营企业纳税10强中游仙区占3户。工业企业技改成效显著,全区开工建设技改项目37个,其中被列入省重点项目10个、市重点项目13个。全年完成技改投资5.9亿元,同比增长14.4%;全年新建标准厂房7栋,面积2.5万平方米,新签约5个工业项目,工业基础设施和工业新项目投资近5亿元,启动中小企业信贷担保风险基金,为企业新增担保融资资金1530万元,缓解了部分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工业集中度明显提高,经济试验区、石马镇、小枧沟镇、新桥镇等重点园区、乡镇的规模企业占全区规模企业的86%,其总产值占全区规模企业总产值的95%

“三农”政策落实,农民持续增收明显

一是紧紧围绕农村、农业、农民问题,进一步巩固和强化农业基础地位,促进农业稳步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402元,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6.5亿元,同比增长6.7%。二是区财政全年投入139万元积极推进新农村示范点建设;还通过粮食直补、农业生产资料补贴、农机购置补助、退耕还林补贴、移民后扶等政策共为农民兑现补助资金2611万元;投入630余万元加强水利设施建设;投入490万元解决农村饮用水困难;国家、省、市、区共投入375.6万元实施农业政策性保险。三是首批6新农村示范点建设继续推进2007以“一园三带”示范点建设为抓手,重点打造的街子农业循环经济示范园取得初步成效;全区新增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9家;新增专业合作经济组织4个;魏城镇关帝村节水型社会国家示范点顺利建成;“美好家园”行动深入人心,农村群众文明素质得到有效提升,乡风村容得到较大改善。四是强化农业基础,完成红层找水打井500口,改造中低产田27000亩,修建农田排灌渠系23.3公里,新建机耕道10公里、蓄水池153口、旱山集雨工程88处,新建电力提灌站8座、技改42座,维修整治病险水库9座、石河堰51道,治理水土流失4.2平方公里,石板、刘家、梓棉、东宣四乡、镇的旱湾死角人畜饮用水困难问题得到基本解决。

配合打造绵阳百万人口大城市,拓展第三产业发展空间

全年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21.1亿元,同比增长11.1%;实现旅游收入9.4亿元,同比增长28%;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3.1亿元,同比增长18.4%。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27.3%。主动配合市级相关部门做好游仙城区规划修编工作,游仙城区布局更加合理,城市功能更加完善。100平方公里阳光运动休闲旅游区已完成初步规划。绵阳“会客厅”游仙区域范围内工程建设扎实推进,绵盐路改造项目顺利启动,出色完成首期拆迁任务,共拆迁农户1054户、企业24家,为发展第三产业奠定了坚实基础。房地产和服务业发展加快,共计41.2万平方米的芙蓉金城、兴发明居等一批中高档楼盘开发建设,提升了游仙宜居城区形象。积极推进金融、保险、物流、会计、中介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发展,全年引进6家中介组织等服务机构。

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招商引资和对外开放成效明显

全年全区引进项目44个,到位资金12.8亿元,同比增长16.7%。结合绵阳城市总体规划和分类规划修编,分步推进石马、游仙、小枧、新桥、魏城等乡、镇特色经济发展区域的建设,产业集中区建设步伐加快,全区政务环境、投融资环境进一步优化,全年先后参加中国(绵阳)科技城―广州电子信息产业推介会、2007中国(绵阳)科技城产业推进会及对接会等专业招商活动,签约金额达12.8亿元。与九院五所环通电器总公司等企业签定3.4亿元的投资建设协议。同时切实加强外贸出口企业的跟踪服务,推动外贸出口工作的蓬勃发展,全年出口创汇实现2710万美元,同比增长27.1%

重点投资项目顺利实施,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

全年完成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7.9 亿元,同比增长30.7%,建立项目信息库,收集和整理了全区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项目85项,其中向国家和省发改委申报项目31项,总投资1.8亿元;石马工业集中发展区建设已完成投资1亿元;投资2.4亿元的华能红岩电站成功截流;绵阳城北220千伏变电站建设全面竣工;全长16.3公里的东(林)游(仙)路全线通车,投资291万元全面完成了刘家、柏林等7个乡镇卫生院业务用房改造;26个标准化村卫生计生站顺利建成;新规划建设农房36万平方米;投资9026万元完成通乡、通村水泥路141.3公里,占全年目标任务的282.6%,建成魏城、柏林、玉河、白蝉4个农村客运站、39个招呼站,有力推进了农村公路运输网络化进程。

财政体制改革稳步推进,财政收入大幅增加,债务化解扎实有效

2007年,全区财政总收入实现1.9亿元,同口径增长21.2%,超额完成市奋斗目标;争取上级转移支付14075万元,其中一般性转移支付4516万元;财政总支出44564万元,较去年增加13379万元,同比增长42.9%;一般预算支出39965万元,同比增长38.2%。财政预算执行情况良好,除经济试验区、小枧、石马和新桥继续实行分税制外,其余乡镇全面推行了“乡财区管乡用”财政管理体制,并建立了激励机制,充分调动了乡镇工作积极性,财政管理进一步规范严格“收支两条线”管理规定,专户资金缴入达5078万元,通过一系列有效举措,回收现金220余万元,全年化解债务1亿元。对乡镇、区级部门的债务实行政府统一打捆承贷,共计1.1亿元,彻底解决了困扰已久的私贷公用问题,有效缓解了乡镇、区级有关部门的债务矛盾。

惠民行动成绩明显,社会事业发展全面进步

全区承办省、市惠民行动及区内新增惠民行动共80个子项目,除区文化馆已完成选址等前期工作和东林乡“金土地”工程调整到2008年实施外,其余各项惠民行动项目都顺利完成。全区共投入资金10662万元,其中区本级配套投入1486万元。全年共申报国家、省、市科技项目20个,为区内企业争取无偿资金367.5万元。科技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达53%义务教育阶段教学质量获市一等奖;职业教育获市特等奖;高中教育首次获市一等奖;名优教师津贴制度在全区首次执行;兑现了全区教师年终一次性奖金,缴纳了教师住房公积金;对农村中小学布局作了优化调整,办学资源进一步整合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稳步推进,“两免一补”政策全面落实,顺利完成了26个行政村的村通有线广播工程和120个自然村村通有线电视工程;兑现了2006年和2007年的独生子女父母奖励金和农村计划生育奖励扶助金521.9万元;医疗卫生事业健康发展,全区共有30.8万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0.3%,全年累计为参合群众补助医疗费950.4万元,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得到有效缓解;创建省中医先进县和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顺利通过省级验收;重大疾病的防控与公共卫生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全年无重大疫情发生社会救助工作全面落实,全年累计发放城乡低保资金1561万余元;实施城乡医疗救助7153人次,救助金额182万元;五保供养金按标准列入财政预算予以落实;街子乡、徐家镇新(改)建的敬老院达到省二级标准;完成200户农村特困户建房;继续实施了失地农民生活费上卡直发,失地农民每月生活费成人补助标准从110/人提高到116/人。  (赵俊良)

 

江油市

自然条件 全市幅员2738.5平方公里。2007年辖40个乡镇、477 个行政村。耕地面积3.89  万公顷。矿藏20余种。境内主要河流为涪江河,其主要支流5条。旅游景区30多个,其中窦山风景区为国家级AAAA级风景区。窦山云岩寺和重华老君山古硝洞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市森林面积80294公顷。

   2007年末全市户籍人口87.86万人,比2006的增加 941人,其中:农业人口63.33万人,非农业人口24.53万人;男性人口45.09万人,女性人口42.77万人,男女性别比为105.4100。全年出生人口6659人,死亡人口8198人,人口自然增长率2.1‰。年末常住人口84.74万人,其中:城镇人口38.03万人,农村人口46.71万人,城镇化率为44.9%,比2006年提高0.7个百分点。

经济概况 2007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38.44亿元,增长15.4%,比2006年提高1.0个百分点,增速创历史新高;人均GDP达到16438元,增长14.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1.80亿元,增长5.0%;第二产业增加值66.14亿元,增长22.7%;第三产业增加值50.50亿元,增长10.5%。三次产业构成比例为15.747.836.5,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5.0%69.1%25.9%2007年,全市财政总收入(全口径)实现10.71亿元,增长17.8%,其中:一般预算收入5.93亿元,基金收入0.70亿元,上划两税收入4.08亿元。财政总收入(新口径)实现8.71亿元,增长22.1%,其中:地方财政收入4.63亿元,上划两税收入4.08亿元。一般预算支出10.81亿元,增长45.9%

   2007年,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7.96亿元,增长6.9%。其中:种植业产值15.00亿元,增长4.2%;畜牧业产值20.56亿元,增长9.5%;林业产值0.92亿元,增长4.0%;渔业产值1.28亿元,增长8.0%。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21.80亿元,增长5.0%。全年粮食种植面积5.14万公顷,增加41公顷。其中:小麦种植面积1.41万公顷,增长4.6%;水稻2.20万公顷,下降4.0%;玉米0.82万公顷,增长7.6%。油料种植面积1.47万公顷,下降1.1%(其中:油菜籽1.35万公顷,下降1.2%)。蔬菜种植面积1.11万公顷,下降9.9%(扣除2006年晚秋蔬菜种植面积4000公顷,增长23.6%)。 全年粮食总产量31.29万吨,增长6.1%。其中:小麦产量7.03万吨,增长5.0%;水稻产量16.61万吨,增长2.1%;玉米产量4.31万吨,增长28.5%。油料总产量3.76万吨,增长1.9%(其中:油菜籽产量3.35万吨,增长1.4%)。蔬菜总产量31.95万吨,增长2.4%。水果总产量3.48万吨,增长14.2%。全年实现牧业产值20.56亿元,增长9.5%,占农林牧渔业的比重达54.2%,比种植业高出14.7个百分点。全年出栏生猪80.82万头,增长8.2%;出售和自宰小家禽2041.00万只,增长10.7%;年末生猪存栏55.84万头,增长8.2%,其中仔猪22.00万头,增长1.1%。肉类总产量10.24万吨,增长9.0%;牛奶产量0.26万吨,增长3.9%;禽蛋产量2.62万吨,增长8.5%。全年水产品产量1.22万吨,增长10.8%全年完成封山育林667公顷,义务植树253.1万标准株,栽植完成绿色通道158.6千米。全市森林面积13.46万公顷,森林覆盖率43.2%。全年木材采伐量45414立方米,增长22.2%;竹材采伐量1200吨,增长1.61倍。收获大宗林产品棕片210吨,核桃1415吨,板栗450吨,松脂350吨。全年完成水利建设投资7303万元,完工各类水利工程10990处。新增有效灌面0.43万亩,新增节水灌面 1.0万亩,水利工程年末蓄水量1.32亿立方米。完成5个场镇供水工程,解决农村2.8万人饮用水安全。年末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33.95万千瓦,增长8.0%;农村用电量12659万千瓦小时,增长7.8%。全年新增绵阳市级龙头企业5个,市级龙头企业总数达到21个,实现农产品加工经营销售收入13.2亿元,增长15%。新发展农村专合组织8个,全市专合组织总数达到111个。新发展各类农村大户423户,总数达到2770户。龙头企业和专合组织涵盖农户面达到了68%,农业产业化水平明显提高。全市通过推进新村扶贫、移民扶贫、劳务扶贫和村道扶贫四项工程,共投入资金1445.23万元,全面完成159447231000元以下低收入贫困人口脱贫解困任务。

工业・建筑 全年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3户,净增27户,达到139户。其中:产值过亿元的企业净增6户,达到17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30.85亿元,增长35.9%;实现工业增加值44.74亿元,增长29.3%。全部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43.3%,对GDP的贡献率达65.9%,拉动GDP增长10.1个百分点。亿元企业共完成产值94.33亿元,增长25.7%,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70.1%。市本级规模以上工业实现总产值53.78亿元,增长54.6%,增速比2006年提高32.5个百分点;绵阳市属以上工业企业实现总产值77.07亿元,增长15.6%;市本级规模以上工业增速快于市属以上工业增速39个百分点。冶金工业实现总产值57.02亿元,增长31.5%;机械工业实现总产值14.65亿元,增长62.9%;建材工业实现总产值11.70亿元,增长19.9%。三大优势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达到63.7%,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为80.7%工业产品生产纳入统计的39种产品中,有28种产品生产增长,其中:钢材增长14.7%、生铁增长50.6%、铁合金增长50.5%、矿山设备增长3.1倍、水泥设备增长16.6%、耐火材料增长31.8%、焦炭增长12.6%、甲醇增长28.8%、大米增长16.2%、植物油增长67.5%、酱油增长15.7%、白酒增长22.2%、纱增长10.4%、布增长16.2%2007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12.47亿元,增长25.1%。实现利润总额1.01亿元,增长192.6%;实现利税总额5.98亿元,增长35.8%。总资产贡献率6.9%,提高2.4个百分点。工业综合经济效益指数为155.2,比2006年提高68个点。年末全市有施工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企业43个,全年完成建筑业总产值19.26亿元,增长19.8%;实现增加值6.24亿元,增长10.5%;实现利税总额0.90亿元,增长53.6%。房屋施工面积144.56万平方米,增长26.5%;房屋竣工面积85.66万平方米,增长17.7%

城建・公用事业 2007年,全市共投资1.41亿元用于市政公用设施建设,建成区面积达到24.08平方公里,人均城市道路面积10.71平方米,人均公园绿地面积4.21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30.6%。年末市区有公交营运汽车110辆,运营线路网长度216公里,客运量达到2120万人次;载客汽车11362辆(其中:出租汽车196辆)。自来水综合生产能力达到25/日,供水总量达到3034万吨,其中:生活用水量993万吨。

交通・邮电 2007年末,全市公路通车里程达到1929.8公里,其中:等级公路1043.1公里(其中高速公路77.2公里)。全年公路货运量520万吨,货运周转量14610万吨公里;公路客运量1185万人,客运周转量26470万人公里。全年实现邮电业务总收入3.30亿元,增长10.4%。年末全市固定电话用户(含小灵通)22.10万户,下降0.3%。住宅电话中市话用户4.46万户,下降17.3%,农话用户7.37万户,增长0.7%。移动电话用户38.27万户,增长15.7%。国际互联网用户2.82万户,增长22.6%

固定资产投资  2007年,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1.43亿元,增长32.4%。其中:江油市属完成投资28.71亿元,增长38.7%。按投资构成分,基本建设完成投资14.41亿元,增长28.5%;更新改造完成投资16.74亿元,增长31.6%;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7.41亿元,增长42.1%;农村农户完成投资2.87亿元,增长34.2%全年新增固定资产15.47亿元,建成投产项目189个,竣工房屋面积28.03万平方米。新增的主要生产能力和效益有:改建公路151.57公里,新建中小学建筑面积2.66万平方米,新增学生席位2220个,新增钢材生产能力4.3万吨,新建移动通信基站34个。全年商品房屋施工面积98.13万平方米,增长20.3%;竣工面积51.08万平方米,增长67.0%;商品房屋销售面积56.96万平方米,增长21.8%;实现销售额8.95亿元,增长59.9%

商贸・旅游 2007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8.55亿元,增长18.3%,比2006年提高2.8个百分点。按销售所在地分,城市市场实现零售额22.21亿元,增长18.7%;农村市场实现零售额26.34亿元,增长18.1%。按行业分,批发业实现销售额3.96亿元,增长24.8%;零售业实现销售额33.67亿元,增长15.5%;住宿和餐饮业实现零售额10.97亿元,增长26.8%。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13.26亿元,增长36.6%。其中:国内旅游收入13.16亿元,增长40.7%。接待国内外游客367.6万人次,增长31.8%。

金融・保险   年末全社会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112.70亿元,比年初增加8.74亿元,增长8.4%;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81.06亿元,比年初增加4.61亿元,增长6.0%。各项贷款余额41.26亿元,比年初增加2.91亿元,增长7.6%,其中:短期贷款26.44亿元,比年初增加1.67亿元,增长6.8%。金融机构货币净投放6.34亿元。全年各类保险承保额263.20亿元,增长13.0%。各类保费收入1.94亿元,增长21.6%,其中:人身险1.52亿元,财产险0.42亿元。各类保险赔款及期满给付支出1.54亿元,上升200.8%

科技・教育 2007年,江油市成功创建“全国科普示范市”。全年申报科技项目25项,其中:国家级8项,省级17;争取国家科技部和省上用于支持科技城建设的资金265万元,增长58.3%。全年申请专利26件,其中:发明8件。两家企业获得四川省高新技术企业批准认定。年末全市有幼儿园79所,在园幼儿14050人;小学137所,在校学生4.84万人,专任教师2951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小学升初中比例达到99.8%。普通中学34所,在校学生4.49万人,专任教师2375人。初中升学率达85.0%,高中升学率达到73.0%。中等职业学校5所,在校学生6858人。2007年高考实现历史新跨越,本科硬上线2441人(不含艺体飞),比2006年净增271人,增长12.5%,万人上线率列居绵阳各县市区前茅。2007年,全市深化和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两免一补”政策全部落实,免除义务教育阶段88901名学生杂费2009.7万元;免除5696名贫困生的教科书费58.22万元,补助寄宿制贫困学生10845人生活费260.28万元;及时划拨预算内生均公用经费241.23万元。

文体・卫生 2007年,以李白文化为核心,大力打造文化旅游品牌,文化事业繁荣发展。全市有剧场1个,公园4个,公共图书馆1个,博物馆2个,文物保护管理机构1个,文物藏品4883件。全市有乡镇广播站36个,广播覆盖率96.4%,电视覆盖率95.2%2007年通过创建《四川省农村中医先进县》的初验评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稳步推进。年末参合农民达57.94万人,参合率91.3%,以乡镇、村为单位覆盖率达100%。全年实施了332个村卫生站标准化建设。年末,全市有卫生机构60个,床位3179张,卫生技术人员3182人,其中:医师1020人,注册护士867人。全市拥有体育馆1个,游泳池6个,健身房8家,国家青少年体育俱乐部1家,体育社团和单项体育协会19个,民办体育培训学校10所。全年共开展群众性体育竞赛活动10次,体育人口达40%以上。

社会生活 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360元,增加1360元,增长15.1%。人均消费支出7446元,增长10.7%,其中用于食品、衣着和居住类的费用支出分别增长15.2%15.1%17.2%。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44.0%。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4349元,增加583元,增长15.5%。其中:工资性收入1337元,增加174元,增长14.9%;家庭经营收入2761元,增加350元,增长14.5%;财产性收入90元,增加44元,增长96.4%;转移性收入161元,增加15元,增长10.2%。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3526元,增长20.1%。其中:居住支出增长102.2%,食品支出增长18.6%,医疗保健支出增长15.0%。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45.9%2007年末,全市城镇单位在岗职工4.83万人。在岗职工工资总额9.43亿元,增长15.5%;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年均工资19990元,增长19.9%。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5.5%。其中:食品类价格上涨9.9%。在食品类中,水产品价格上涨7.2%、粮食价格上涨5.3%、鲜菜价格上涨11.4%、鲜蛋价格上涨11.7%、食用植物油上涨24.7%、猪肉价格上涨64.3%。商品零售价格上涨5.0%2007年末,全市参加基本养老保险职工13.26万人(含退休);失业保险参保人数4.80 万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职工7.27万人(不含退休);参加农村养老保险人数7317人。城镇新增就业和再就业岗位6315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员5147人,城镇登记失业率4.2%;下岗失业人员享受再就业免费培训2577人;办理下岗人员再就业优惠证5560个。2007年末,全市拥有各种社会福利收养性机构29家,床位1122张;社会福利院1个,床位180张,收养人数132人。城镇有6937户、13224人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农村有9192户、14708人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实施城乡医疗救助8326人次,救助资金234.5万元。优抚政策全面落实,及时兑现优抚对象经费673.4万元,下拨各类救灾支出200万元。

经济建设  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实现138.4亿元,增长15.4%,其中民营经济增加值实现56.3亿元,增长19.5%;规模工业总产值实现130.85亿元,增长35.9%;规模工业增加值实现44.74亿元,增长29.3%;农业总产值实现37.96亿元,增长6.9%,农业增加值实现21.8亿元,增长5%;固定资产投资实现41.43亿元,增长32.4%;旅游总收入实现13.26亿元,增长36.6%;财政总收入实现10.71亿元,增长17.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48.55亿元,增长18.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10360元,增加136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4349元,增加583元。

工业经济跃上新台阶  完善和落实了促进工业经济发展的系列政策措施,攀长钢、川矿集团等国有大中型企业实现较快增长。市本级中小企业发展势头强劲,净增工业规模企业27户,其中过亿元企业6户,达到139户,市本级规模工业实现总产值53.78亿元,增长54.6%,较2006年提高32.5个百分点,民营工业增加值实现18.6亿元,增长36.1%,规模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8%。进一步明确产业分工和定位,创新机制体制,市工业园区建设步伐加快,机械产业园一期首批5万平方米标准厂房已开工建设,搭建了机械加工和装备制造业发展平台;制订了三合、彰明、龙凤、小溪坝、含增、厚坝等六个乡镇工业集中发展规划,厚坝、小溪坝分别被省中小企业局批准为四川省中小企业创业基地、江油市农产品加工创业园。积极引导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新产品研发,企业技术改造总投资达16.74亿元,创新工作被中国科技成果鉴定委员会、中国中小企业协会评选为四川省县级城市唯一一家“支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成果最显著地方政府”。节能减排工作扎实推进,淘汰巴蜀江电45万千瓦机组及双马2条水泥生产线等落后产能,规模以上工业万元增加值综合能耗下降6.62%,受到省经委通报表彰。积极搭建银政企合作平台,为企业新增贷款7000万元,市财政支持工业项目包装、基础设施建设补助资金达2000万元以上。

项目建设顺利推进  大力实施“项目年”、“投资年”和“招商引资年”建设。项目建设推进保障机制进一步完善,全年开工建设投资上千万元的工业项目38个,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5亿元,是历年项目建设最多的一年。项目包装储备力度加大,首次安排资金100万元进行产业项目包装,完成机械加工、装备制造、能源化工、新型建材、皮革加工等14个方面的重点产业研究和项目包装工作,储备重大产业项目44个。六合汽轮机、长祥特钢等一批投资千万元以上的重大工业项目已建成投产。攀长钢50万吨棒材生产线即将投产,攀长钢1万吨钛材一期、龙凤水电站等重点项目顺利推进。绵成峨城际铁路客运专线、武引二期灌区建设等项目前期准备工作有序推进。基本做到了项目建设“储备一批、签约一批、建设一批、投产一批”。

新农村建设迈出新步伐  全面落实支农惠农政策,财政支农资金达2.17亿元,较2006年有大幅增加。制订了《江油市现代农业发展纲要》,编制了绵江产业带发展规划,安排资金1000万元支持产业带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蔬菜、花卉苗木、生猪、獭免、乡村旅游等特色产业初具规模,绵江产业带的示范带动作用逐步显现。坚持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积极探索土地流转的有效形式,现代农业集约化经营水平大幅提升,全年新增青莲果蔬气调库、皇钦沅农业有限公司蔬菜加工厂、鸿飞种业发展有限公司等绵阳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户,新发展家禽、奶牛等专合组织8个。加大农业新技术推广力度,积极引进一批新产品、新技术,农民增收能力进一步增强,克服严重自然灾害,农民收入有较大增长。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农民生产生活环境得到有效改善,完工各类水利工程10990处,新建、维修渠系595公里,新建饮灌结合提灌站51处,新建沼气池6800口。劳务输出工作成效显著,全年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21.3万人,劳务收入达8.6亿元。移民工作扎实推进,移民逐步融入当地生产生活。

城市建设  完成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涪江两岸部分地区控制性详规和修建性详细规划等一批城市专业规划编制工作。实施了金轮市场片区、生产街片区、太平场片区等4万平方米的旧城拆迁改造工程,完成金轮广场主体工程建设。启动明月新城开发建设项目,涪江三桥、涪江河堤综合整治和大鹏路等配套路网工程已开工建设。涪江北路片区开发建设积极推进。基本完成太平路、诗城路等城市道路改造和绿化、亮化工程。完成江师路、矿棉路等道路改造。建成日供水5万吨的城南水厂、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场和城市污水处理厂城区管网配套二期等市政工程建设,城市污水收集率达到70%以上,城市配套功能进一步完善,承载能力明显增强。房地产业发展迅速,商品房竣工面积51万平方米,房屋交易面积63.6万平方米。

改革开放取得新成效  全面推进财政综合预算改革,积极稳妥实施以乡镇机构改革为重点的农村综合改革。完成市种子公司、市房产经营公司改制,积极推进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畜牧兽医管理体制改革和“两馆一园”管理体制改革,启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配合完成拉法基重组双马和成都无缝钢管公司江油钢铁厂破产改制工作。大力推进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对市级部门经营性国有资产进行全面清理整合,将价值2.37亿元国有资产注入鸿飞国有投资(集团)公司,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效果明显。抓住扩权强县试点改革机遇,新增上级转移支付和专项资金2.77亿元,为江油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招商引资  坚持“上争、外引、内聚”并重,组织领导干部赴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参观学习。成功举办李白故里―四川江油(杭州)投资推介说明会、绵江产业带暨明月新城项目推介会和机械产业园推介会等招商活动,引进上海国大集团日产4000吨干法水泥生产线、浙江红狮集团日产4000吨干法水泥生产线、蓉铁公司粉煤灰综合利用等对江油产业结构调整、节能减排、资源循环利用将产生重大促进作用的重大项目,全年实现招商引资到位资金27.64亿元,位居绵阳各区市县第一。

社会事业统筹发展  社会事业统筹协调发展的力度进一步加大,荣获全国科普示范市、四川省农村中医先进县、省级文明先进城市等称号,通过四川省义务教育示范县和绵阳市教育先进县验收。以弘扬李白文化为主线,加大景区建设力度,完善基础设施,加强旅游市场管理和市场营销,完成青莲―李白故里、老君山、乾元山旅游总体规划评审,乡村旅游取得新进展,旅游收入实现13.26亿元,增长36.6%。投入3214万元用于改善城乡基础教育设施,促进教育均衡发展,高考本科硬上线2441人,较2006年净增271人,增长12.5%,万人上线率名列绵阳区市县前茅。实施了332个村级卫生站标准化建设,农村医疗服务环境进一步改善;公共卫生工作切实加强,全年无重大疫情发生。巩固深化爱国卫生成果,新增省级卫生镇和单位各1个。惠民电影进村入社,群众文化活动蓬勃开展。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稳步推进。积极开展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

民生改善开创新局面  全年接待和处理信访案件2579件,省、绵阳市交办案件结案率达100%,一大批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得到切实有效解决。成立惠民帮扶中心,构建了市、乡镇、社区三级惠民帮扶网络,为民办实事的平台更加完善。枫顺灾后重建工作基本完成。为城市低保对象发放临时物价补贴137.65万元;为受灾群众发放救灾资金290余万元;圆满完成绵阳市政府下达的年人均纯收入1000元以下的15944723人扶贫攻坚任务。“十大惠民行动”全面完成,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投入各类惠民资金4.48亿元,是历年来投入最多、力度最大、行动最快、效果最好的一年,有效改善了城乡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全年城镇新增就业和再就业6315人;下岗失业人员和失地无业农民再就业3208人。城镇养老保险覆盖面达130663人;城镇居民低保对象应保尽保;医保统筹实现收支平衡;农村低保扩面达到14179人;将1838名“五保”对象全部纳入供养范围;新建、改扩建敬老院5所。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88901名学生学杂费;解决农民工子女入学2520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1.3%,覆盖农村群众57.94万人,补偿参合农民资金2045万元,惠及农民24万余人。完成通乡公路18.5公里、通村公路116.56公里;完成175个自然村“村村通”有线电视工程。解决了雁门、六合、敬元、八一、贯山等5个乡镇1.2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培训农民25.92万人次,其中获证人数1.4万人。为农村特困无(危)房户和受灾群众解决住房221户;完成避险搬迁123户。为623户城市最低收入家庭提供住房租金补贴40万元,发放职工住房公积金个人贷款1.06亿元。

【办理人大政协委员提案395件】   全年办理人大代表建议、批评、意见和政协委员提案395件。成功处置“2.24”森林火灾、“8.6”敬元洪灾等突发事件和一大批关系群众生命财产的急难事件,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进一步增强。建立重大项目建设风险评估机制,广泛征求社会各界和专家意见,政府决策的民主性、科学性切实加强。积极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规范审批行为、简化审批程序,砍减行政审批事项14项,行政服务效能进一步提高。坚持面向基层、服务基层,为9个乡镇解决了公务用车困难。认真开展“五五”普法,巩固深化平安建设成果,全面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推进依法治市进程,社会进一步和谐稳定。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工作,安全形势良好。投入财政资金上亿元偿还各类政府工程欠款,化解政府历史性债务;认真落实“52111”工程,健全新时期群众工作制度;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清廉、务实、诚信、为民、亲民的政府形象进一步提升。  (谢小东)

三台县

自然条件  三台是四川21个百万人口丘陵大县之一,幅员2661平方公里,辖63个镇乡(其中乡22个)、936个村、99个社区、8231个村民小组。全县总人口146.75万人,居全省第三位,占绵阳市的28.06%,其中非农业人口18.59万人,农业人口128.16万人。耕地面积79097公顷,居绵阳市第一位。森林覆盖率30.3%。县城位于潼川、北坝两镇,城区规划面积24.60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15.20平方公里,城区人口15万。县境内最负盛名的文物古迹和风景名胜有先秦时期古国遗址、全国四大汉墓群之一的江汉墓、四川第二大道观云台观、四川第二大杜甫纪念堂梓州杜甫草堂、川中最大人工湖鲁班湖,还有大佛寺、琴泉寺,与县城相连的凤凰山森林公园、东山公园、小明湖等历史、人文景点。

经济概况  2007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7.22亿元,增长12.1%(可比价,下同);人均GDP 7402元,增长15.3%;三次产业比为40.926.432.7完成财政总收入(全口径)3.31亿元,增长30.5%,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0.55亿元,增长33.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2.92亿元,增长17.9%;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8988元,增长19.2%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976元,增长17.9%;固定电话用户16.9万户,移动电话用户28.4万户,国际互联网上网用户1.24万户;年末全社会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74.65亿元,比年初增加12.55亿元,各项贷款余额31.05亿元,比年初增加5.64亿元。

【扩权强县试点】   2007年,三台县被省委省政府列为扩权强县试点县。三台县委、县政府立足三台实际,从产业发展、体制创新、激发活力、措施保障等方面入手,积极开展扩权强县试点工作。整治软环境,清理、废止和修改政府规范性文件61件,28个部门、327项行政许可(审批)和公共服务事项纳入县政务服务中心实行集中办理。调整发展定位,明确以实施扩权强县试点为契机,深入推进“开放立县、工业强县、产业富民”三大战略。到2010年,将三台初步建成四川省丘区经济强县,在全省27个扩权强县试点县(市)中的经济综合评价排位在2006年基础上明显提升。在2006年基础上实现“三个翻番”的目标,即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25亿元,年均增长39.5%,民营经济增加值达到7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19%,财政总收入达到4亿元,年均增长18.9%2007年,全年仅通过发改渠道争取到中央及省预算内专项资金4764.36万元,24个项目,其中,扩权强县试点工作开展后,争取到中央及省预算内专项资金2592万元。争取转移支付补助6.73亿元,比上年增长41%,到位专款4.1亿元,增长99%。重点工业企业技改、技术创新、商务外贸及中小企业市场开拓等项目获补助资金645.4万元。全年为10户出口生产企业办理免抵税款272万元,退税349万元,为38户相关企业减免增值税236万元,5户企业减免所得税63万元。4家新申办的房地产开展企业、9家开发企业资质换证实现直接申报;土地整理、国家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试点县和“优质油菜产业化开发与示范”等项目获得国家专项资金支持。

【实施工业强县战略】   扶持培育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6户,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79户,实现规模工业总产值31.05亿元,规模工业增加值9.55亿元,增长36.7%29.5%。完善工业园区功能,在全省43个园区中率先完成区域战略环评,园区内规模工业企业27户,实现工业总产值14.2亿元;研究制定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的政策措施,加大招商引资和出口企业培育的力度。全年引进县以外项目33个,其中,投资过亿元的有3个。到位内资14.23亿元,外资563万美元,分别增长64.937.7%,其中,工业园区引进投资上亿元项目2个,上千万元项目11个,到位资金2.5亿元。有出口实绩的企业19户,外贸出口2007万美元;制定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民营经济活力增强,民营企业增加47户,达到861户,实现民营经济增加值44.34亿元、民营工业增加值12.63亿元,分别增长20.2%33.4%。食品加工、纺织丝绸、能源化工、机械制造四大支柱产业强劲支撑全县工业经济增长,实现工业总产值25.13亿元,增长31.6%,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80.9%,实现利税总额8906万元,增长3.3%,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利税总额的71.5%

【“三农”工作实现新突破】   全县实现农业总产值(现价)60.54亿元,增长5.4%(可比价)。粮食总产量73.86万吨,增长14.7%,成功争创“全国十大粮食生产先进县标兵”。出栏生猪197.5万头,荣获全国生猪调出大县奖励,出栏小家禽2438.5万只、羊兔262.5万只,产茧2701吨,减3.7%;完成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8个专项规划和16个市县级、94个镇乡级试点示范村规划编制。25个村申报全省“千村试点”,全县新农村市县级示范村16个;狠抓“一村一品”建设,涪城麦冬、崭山米枣、建设油橄榄等一大批特色产业初步实现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生产。全年新增省、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7家,新增各类农村专合组织8个;以“治水”为中心,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兴修和改建各类农田水利工程5945处,新增蓄水能力47万立方米。新修通乡通村公路430公里,新建农村客运站10个,新建沼汽池1万余口,红层找水打井1.2万口;对农民工进行品牌、就业、获证培训3.67万人(次),充分发挥5个驻外劳务办事处作用,向县外输出35.7万人,其中组织化输出11.32万人,劳务创收28.5亿元,农民人均劳务收入达2298元。

【实施惠民行动】   设立县惠民办、群众接待中心、惠民帮扶中心、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中心、政务服务中心,累计投入惠民行动资金4亿元,其中县财政投入3883万元,全面完成十大惠民任务。全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农民105.4万人,参合率82.2%。完成三年扶贫攻坚任务,9473户、2.69万名贫困人口实现脱贫。新增就业5548人,实现再就业2484人,新建省级标准化农村敬老院9个。1100户城市最低收入家庭享受廉租住房保证。为特困无(危)房户、受灾群众建房421套。积极开展新时期群众工作试点,一大批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全县信访总量下降11.3%。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得到加强,成功创建“省级平安示范县”。

【提升城市形象】   完成北坝、城区四大出口及滨江东南片区控制性详规修编。梓锦新城、耀森上城、鑫海滨江半岛、城区防洪堤、垃圾处理厂、城市供水管网改造等城市重点建设项目顺利推进,完成西干道、银杏路、解放街、梓州公园一期工程的改造,城市人居环境得到改善,规范管理城市户外广告。加强城市管理执法队伍建设,提升城市日常维护管理水平,城市管理更加规范,成功争创“四川省首批文明县城”。古国旅游风景区建设、云台观景区打造、海景区开发等项目步伐加快,进展顺利,县城近郊旅游、乡村旅游发展势头强劲。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5.48亿元,增长32%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2007年高考本科文考上线4074人,硬上线率达55%,采取国有民办公助形式,引进民间资本托管县职教中心。完成文化馆改建、文物库房迁建,成功举办县第六届运动会。第二轮县志修编工作全面启动。开通三台新闻网。有线电视用户达25.6万房。完成农村乡镇卫生院标准化建设。完成第二次农业普查任务。人口自然增长率5.8‰,计划生育率89.5%  (蒲关新)

 

 

自然条件  安县幅员1404平方公里,2007年辖173275个行政村。矿藏29种。主要河流4条,安昌河最大,全长76.24千米。旅游景区(点)10个。森林覆盖率48.86%

    2007年,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0.7亿元,比上年增长14.3%,人均首次突破1亿元;一、二、三产业的比重为35.639.425。财政收入2.85亿元,比上年增长28%,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实1.12亿元,比上年增长21.8%。财政支出6.51亿元,比上年增长46.9%。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达到35.34亿元,各项贷款余额达到16.6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9.8%15.2%。固定资产投资14.54亿元,同比增长36.9%

    2007年,实现农业总产值30.8亿元,按可比价比上年增长6.8%;实现农业增加值18.03亿元,按可比价比上年增长5%。粮食总产量达到27.7万吨。新启动8个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新增省级龙头企业1户、市级5户、县级5户,新增省级“一村一品”示范村1个、市级农村专业合作组织5个。全年出栏生猪65万头、小家禽2300万只,实现畜牧业总产值14.4亿元,比上年增长21%。投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资金2475万元,建设各类农田水利工程1565处,新增蓄水能力22万立方米,新增有效灌面1600亩;治理水土流失6平方公里;采取集中供水等方式解决2.49万人的饮水安全。巩固退耕还林10.85万亩,建设公益林1.55万亩,有效管护天然林86.7万亩、竹子基地3.1万亩,完成成片造林3.4万亩,建设生态抑螺血防林4000亩,实现连续31年无森林火灾。执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实现耕地保有量4.58万公顷,整理土地8432亩,新增耕地1108亩,建成高标准基本农田4000亩,地质灾害避险搬迁34户。支持农民新建沼气6330口、改厕5200户。农业政策性保险开始实施。粮食直补和农机购置、能繁母猪、良种补贴等各项惠农政策全面落实。农民人均纯收入4247元,同比增长556元。

    2007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总产值38.5亿元,比上年增长48.9%;实现增加值11.3亿元,比上年增长34.4%。规模以上企业净增17户。银河建化集团年产值、销售收入双双突破10亿元。工业企业技术改造投资完成5.9亿元,比上年增长43.9%;县财政安排160万元资金用于工业技改贴息,比上年增长60%。银河公司2万吨无钙焙烧项目点火试产,安县纸业5万吨浆纸平衡技改项目完成50%以上,好医生中药制剂生产线项目完成土建工程,启明星磷化工尾气治理项目、川银化工磷酸――铵项目、侨安纸业无碳复写纸技改项目、汇利纸业4000吨防伪票据项目竣工投产。全县综合能耗下降4.4%

城建环保  2007年,增收城市维护资金2440万元。全年商品房竣工面积8.6万平方米。城区面积达到3.8万平方公里。全年依法征收排污费238万元。

交通・邮电  2007年,完成公路建设117.18公里,其中水泥路101.45公里,沥表砼路6.03公里。完成公路建设总投资9069万元。全年邮政业务总量1415万元,增长30.6%

贸易旅游  2007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1.26亿元,同比增长18%。全年接待游客154.09万人次,同比增长12.75%,实现旅游收入6.37亿元,同比增长47.3%

科技教育  2007年,安县水产示范基地“大口鲇转食饲养技术与推广”科技项目获得成功。安县圣康蛋鸡养殖协会被评为全国先进农村专业技术协会。新建科普惠农兴村服务站16个。全县小学入学率100%,小学升初中比例97.5%,初中巩固率99.24%,初中阶段入学率107.8%

文体卫生  2007年,县内文学作者在市以上发表文学作品300余件。完成105个村的“村村通”工程,有线电视村通率达到93.5%。举办了“全民健身与奥运同行”活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取得实效,参合率87%以上。

社会生活  2007年,投入惠民项目资金1.13亿元。推进城乡统筹就业,新增城镇就业3350人,完成农村劳动力就业培训2620人,转移和输出农村富余劳动力13万人。全县参加养老保险14561人,征集养老保险费6175万元,参加医疗保险14829人。城镇和农村低保实现了应保,改扩建中心敬老院4所。经济适用房和廉租住房建设开始实施。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9060元。  (桂玉德)

 

盐亭县

自然条件  全县幅员面积1646平方公里,辖36个乡镇,467个行政村,25个社区,全县总人口60.64万,县城居民7.6万。盐亭属盆中丘陵区,地势北高南低,海拔350650,森林覆盖率高达55%,陆地占89.8%,水域占10.2%,其中耕地51.39万亩,林地132万亩,水域面积168平方公里,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常年平均气温17,年均降雨量907毫米,无霜期294天。

经济概况  2007年,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实现38.97亿元、增长11.7%,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0.31亿元,增加5.3%,第二产业增加值8.62亿元,增加28.5%,第三产业增加值10.04亿元,增加12.3%三次产业结构比重由2006年的52.519.328.2优化为52.122.125.8。粮食总产量29.63万吨 ;油料产量2.59万吨;水果产量0.34万吨;产茧0.19万吨;出栏生猪80万头,增加9.8%;出栏牛5.02万头,增加7.9%;出栏羊56万只,增加7.7%;出栏家禽1753万只,增加10.9%。公路总里程1480公里;通车村数467,达到10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52亿元,增加19.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8.29亿元,增长35.2%。其中,基本建设投资、更新技术改造投资、房地产开发分别完成投资5.32万元、1.51亿元、0.42亿元,增长52.7%11.5%30.3%。全县财政收入首次突破亿元大关,达到10006万元,增长31%;财政总支出63273万元,增长21.1%。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31.79亿元,增长18.4%;各项贷款余额9.05亿元,增长13.2%。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587元,人均增加603;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8620元。

【工业发展提速增效】 “工业1155工程”扎实推进,新增年产值500万元以上规模企业6户,27户规模企业完成总产值8.13亿元、增长51.3%,实现增加值2.86亿元、增长34.1%,入库税金1608万元、增长15%,工业对财政的贡献逐步增加。全成食品、宏鑫粮油、弥江酒业、同益丝绢正式投产,活性白土、志达丝绸、川北畜禽不断壮大,以食品加工、丝纺服装、林产品加工和矿产资源开发为主的“四大支柱产业”支撑作用日益明显。民营经济发展势头良好,民营工业实现增加值4.57亿元、增长37.1%,在全县工业经济中所占比重不断上升。

【农村经济稳步发展】新增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户、达到19户,新建农村专合组织14个、达到96个。全年转移农村劳动力13.5万人,其中建制转移5.6万人,劳务转移净收入实现9.2亿元。三年扶贫解困目标全面完成,共投入帮扶资金3140万元,结对帮扶贫困户561818109人。发放粮食直补、退耕还林和农机购机等补助3100余万元。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进展顺利,赔付支出302万元。财政对“三农”投入达到1.8亿元、增长54.3%25个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发展加快,农民人均纯收入高出全县平均水平222元。

【第三产业日趋繁荣】  新开发房地产25万平方米、竣工15万平方米,预(销)售额突破亿元,增加财政收入1500余万元。“丁亥年先蚕节嫘祖祭祀典礼”成功举办。高山公园环山水泥路全面建成,近郊休闲旅游业进一步发展。全年接待游客38.7万人次,旅游收入实现5173万元。“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深入实施,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等现代流通业快速发展,新(改)建农家店48个、日用消费品配送中心1个。交通运输、邮政、通信、保险、中介服务和文化娱乐等行业发展良好,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逐步增强。

【财税金融平稳运行】  全年财政支出结构更加优化,保障了项目建设、农业、教育和惠民行动等重点支出,干部职工福利待遇得到一定改善。“乡(镇)财县管”体制进一步完善,财政运行监督不断强化。县乡化债工作稳步推进,全县累计化债5111万元,其中县财政筹资化债3300万元。税收征管力度进一步加大,重点税源和资源型行业税收得到有效监控。农村信用社改革成效显著。

【各项改革扎实推进】  企业改革进一步深化,完成企业改制11户,分流安置职工210人,化解企业债务615万元,盘活资产1100余万元。农村综合体制改革稳步推进,乡镇机构改革成果得到巩固。畜牧兽医体制改革和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顺利完成,林权制度改革全面启动。国有资产经营体制改革有效实施,财政综合改革继续深化,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和政府采购等制度不断完善。电力体制改革取得历史性突破,工业用电和城乡居民用电实现与国网“同网同价”,年减少城乡居民电费支出1400余万元。

【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坚持“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开展招商引资,先后组织1375人次外出考察和招商。全年整理包装项目76个,引进项目23个,其中投资超过1000万元的项目12个、5000万元的项目6个;协议引进资金3.98亿元,到位资金3.57亿元、增长35%,到位外资101万美元、增长101%。在广州电子信息产业投资推介会和中国(绵阳)科技城产业推进会上,签约项目6个、协议引资2.98亿元,金和建材、佰超利汽车塑料制品等项目相继落户盐亭。

【重点建设稳步实施】  武引莲花湖渠系配套工程建设进展顺利,店富分干渠和雄关支渠竣工通水,新增灌面3.04万亩,店韩、店临分干渠和定光支渠建设扎实推进。新建塘库堰103口、电灌站22处,整治病险水库33座,修复水毁工程412处。县城新区详规调整顺利完成,石岭居民安置点建设加紧实施,工业集中区完成规划控制,行政中心主体工程通过初验,垃圾处理厂投入运营,污水处理厂全面开工。盐蓬路、高彭路正式通车,大仁路建设进展顺利,绵盐路盐亭段路面整治工程全面竣工,全县等级公路增加到608公里,“两纵一横”骨架路网基本形成。富驿、玉龙等集镇全面完成规划修编,小城镇建设稳步实施,全年新增城镇人口0.6万人,全县城镇化率达到26.1%

【社会事业协调发展】  科普工作深入推进,创新能力不断增强,被列为“省科技富民强县试点县”。教育水平稳步发展,教育质量逐年提升,高考上线率89%,6.24万名学生享受“两免一补”1443万元,资助257名贫困大学生57万元。全民健身运动蓬勃开展,群众文化生活更加丰富。计生奖励扶助政策全面落实,兑付奖励帮扶资金426.8万元,低生育成果得到巩固。医疗卫生体系逐步健全,城乡医疗条件明显改善,投入1043万元改建乡镇卫生院36所,被命名为“省级中医先进县”。新增就业3271人,城镇职工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3%以内。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社会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征缴社会保险费8820万元,发放社会保险金1.14亿元。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运行平稳,报销医疗费2397万元。城乡低保和农村“五保”实现应保尽保,为3.5万人发放低保金1940万元,改(扩)建农村敬老院10所,新增床位530张,农村“五保”老人集中供养率由9.8%提高到24%,利用闲置资产建设敬老院的盐亭模式在全省推广。完成农村特困户建房277户,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政策逐步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不断深入,被评为“省级平安县”。信访导访制度全面推行,信访总量五年来首次下降,同比减少475批次、下降16%。安全生产不断加强,连续三年无重特大事故发生。市场经济秩序进一步规范,食品、药品市场得到有效监管。全年累计投入惠民资金2亿元,全面完成惠民行动各项任务,解决一大批群众最关心、最直接和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实现惠民富民、改善民生的目标。

行政效能明显提高  重点工作督查制、首问负责制和行政效能责任追究制不断完善,政府执行力有效提升。政务公开范围不断拓展,行政行为进一步规范。政务服务中心正式运行, 278项行政审批和服务项目进入中心,办理政务服务事项2.1万次、办结率达99.5%。 (熊丽波)

 

梓潼县

自然条件  全县幅员1442.32平方公里,辖32个镇(乡)15个街道办事处,耕地面积40331.25公顷,林地面积58468.57公顷,森林覆盖率45%,境内主要河流潼江河全长99.9公里,主要支流3条,矿藏20余种,七曲山风景区列为国家级AAAA级风景区,原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旧址――“两弹城”为AAA级旅游风景区、四川省科普教育基地。

    年末总人口37.09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5.7万人,外出务工农民8万余人,人口自然增长率2.37‰。

经济概况  2007年,全县生产总值29.1亿元,比2006年增长13%,其中:第一产业12.81亿元,增长5.2%;第二产业7.94亿元,增长27.4%;第三产业8.35亿元,增长11.3%;实现GDP28.09亿元,增长12.6%,财政总收入实现1.002亿元,增长38.9%。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1亿元,增长37.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18.38亿元,增长19.3%。 全县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8075元,增长23.2%。县级地方财政收入7356万元,增长43.5%。财政总支出4.49亿元,增长30.5%。年末各项存款余额21.97亿元,增长20%。各项贷款余额11.13亿元,增长28.2%;新增贷款2.52亿元,增长74%

【农村经济持续增长】  大力实施“农业富县、工业强县、旅游兴县、和谐发展”战略,农业和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民收入稳步增长,农村社会稳定,全县农业总产值21.83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717元,同比增加580元,水稻制种、畜禽、蚕桑、麻类、果蔬、花生、纤维林、水产等八大农产品基地规模壮大,特色优势突出,全年出栏生猪55.8万头,增长21.3%;出栏小家禽916.5万只,增长22.9%;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50.6%,比上年提高4.3个百分点;新栽桑1.3万亩,产茧1.86万担,增长9.4%;苎麻、水稻制种、花生海椒、果蔬分别达到1.7万亩、3.5万亩、11.4万亩和3.85万亩;水产品达752万公斤,增长9.5%。农业产业化快速发展,新增市级龙头企业5户,县级以上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118个,各类专业大户531户,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22.9亿元,同比增长24%;农业基础设施显著改善,新增灌溉面积8600亩,新建、改造、整治各类水利工程3186处,完成农业综合开发5000亩,水土保持20平方公里,新农村建设完成总投资1.56亿元,日元生态建设项目完成投资2500元。

【工业经济高效运行】  围绕食品、纺织、医药、化工、冶金机械、木材加工等七大支柱产业,大力实施“工业强县”战略,重点工业项目快速推进,支柱产业发展强劲,规模以上企业实现总产值17.14亿元,增加值5.63亿元,分别增长51%29.1%,实现销售收入16.39亿元,增长51.4%,利润总额达到190万元,增长37.9%,完成技改和建设投入2.57亿元,增长35.6%,完成出口创汇4100万美元。

【第三产业快速发展】  大力实施“旅游兴县”战略,七曲山风景区荣获全国首批“旅游文化示范地”称号,“两弹城”景区通过国家AAA级旅游区初验,全县共接待游客133.37万人次,增长38.9%,实现旅游直接收入5.03亿元,增长40.1%,其中:七曲山风景区实现旅游直接收入1423万元,增长16.2%,新增个体工商户1181户,民营企业106户,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13.9亿元,增长16.1%,民营经济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73.6%,提高8.9个百分点。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38亿元,增长19.3%

【富民惠民成效显著】  全年投入惠民资金1.27亿元,其中县财政直接投入1500万元,县委、县政府“十大惠民行动”目标全面完成。帮助农村17845937名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完成6个扶贫新村工程建设,新增城镇就业2156人,全县符合条件625310836名城镇居民和34557774名农村居民全部纳入低保,1017名五保对象按标准纳入供养范围。建成省一级敬老院1所,全面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杂费,为4560名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对4821名贫困住校学生实施生活补助。顺利启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参合率达成87.91%,全年补偿门诊40620人次97.62万元;住院10777人次、769.84万元,创建省级卫生县城顺利通过考核验收,成功创建四川省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实现81个自然村有线电视“村村通”,支持农民新建沼气池3437口,解决1.5万人饮水安全和7800人的饮水困难。

【城乡面貌明显改观】  全年完成城市建设总投资1.12亿元,其中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投资224.5万元,城市建设对财政税费贡献达到1650万元,全年招拍挂出让国有土地32118亩,实现县级土地收益3173万元,实现房地产开发项目9个,总投资额2.79亿元,完成投资8962万元。交通建设完成投资9875万元,公路通车里程1252公里。省道302线梓潼段全线竣工。新建、改建通村公路164公里,其中:水泥路84公里。新建、改造农村电力线路136.1公里,通讯设施投入3000万元。县城自来水管网改造、经技园区排污干管工程、滨江小区道路建设和2号排洪渠整治等城市重点工程竣工投用。

【社会事业协调发展】  推广实用技术39项,申报科技项目16项,引进大学本科和中级职称以上人才36人,选聘40名大学生到村(社区)任职,配合省级部门在石牛镇成功举办“四川省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创建省级卫生县城顺利通过考核验收。成功创建四川省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编辑出版《梓潼年鉴》(20042006)综合卷,成功组织“劳动者之歌”大型文艺汇演和“全民健身与奥运同行”系列体育活动,全县普通中学在校生1.8488万人;小学在校生2.1065万人,学龄儿童入学率100%,教育工作高质量通过省政府督导评估,普通高考文科上线率高出全省平均上线率6个百分点。全县共有图书馆1个,文化馆1个,卫生机构36个,病床位881张,卫生技术人员653人。         

平武县

【概况】平武县地处四川盆地西北部,位居涪江上游,已有2200多年历史。东接“太白故里”江油市,南临“大禹故乡北川县,西连“人间瑶池”黄龙寺、“童话世界”九寨沟,北靠甘肃省文县,是出入九寨、黄龙风景区的“东线门户”,属省定贫困县,自2003年起享受少数民族比照县待遇。

全县辖9镇(其中3个羌族聚居镇)16(其中8个藏族乡、5个羌族乡)25个乡镇,辖249个村、11个社区居委会、1486个村民小组,幅员面积5974平方公里,有汉 、藏 、羌、回等12个民族。总人口18.7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 2.4 万人,占总人口的12.83%;少数民族人口6.6万人,占总人口的35.29%

平武具有典型的山地地貌景观。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境内海拔最低 600米,最高5588米,相对高差近5000米。立体气候明显,多年平均气温14.7℃,平均降水量806.0毫米,平均无霜期255天,2007年平均气温 15.4℃,降水量 756.1毫米。全县土地中林业用地 45.29万公顷,牧业用地12.4万公顷,实际耕地面积2.14万公顷。

全县森林覆盖率达74.14%,有野生植物4165种,有珙桐、红豆杉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55种。已知野生动物1932种,有大熊猫、扭角羚、金丝猴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88种,被誉为“熊猫故乡”、“天下大熊猫第一县”。可开发的农副土特产品达1800多种(其中野生中药材1500多种),是全国茶叶、木耳生产基地县,为全国核桃重点产区县之一。

平武矿产资源丰富,已探明的矿种有39种。其中锰、铁锰、铁矿、花岗石等储量丰富,开发前景可观。

县境内430余条大小河流呈羽状分布,河道落差大,长江支流――涪江流经全境。全县水能可开发量为136万千瓦,已吸引中国华能等众多公司投资进行水电开发,2007年底已经投产35.38 万千瓦。

以畜牧 、蚕桑 、魔芋 、茶叶 、药材 、核桃 、食用菌、反季节蔬菜为主的特色农产品品种多、质量优,已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

特色旅游优势明显,境内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报恩寺,有王朗、雪宝顶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小河沟省级自然保护区,有罕见的虎牙大峡谷、色尔大峡谷、杜鹃山和白马风情等自然、人文景观。建设“山区滨水旅游县城”成效明显,改建后的报恩寺广场及新建的飞龙广场、已成为县城更加靓丽的风景。

平武有图书馆、文化馆、文物保护管理所等文化机构。有县级电视台l座,县级广播电台1座。文学艺术协会1个,拥有会员 148 人。2007年底全县有各类学校 146 所,义务教育阶段在校学生24062人,普通高中在校学生 1579人,职业高中在校学生132人,幼儿园在园儿童5306人,小学和初中正常适龄人口入学率分别达到 100% 99.93%。

2007年,全县生产总值实现16.3亿元,同比增长14.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亿元,同比增长4.7%;第二产业增加值7.5亿元,同比增长23.4%;第三产业增加值3.8亿元,同比增长10.9%

【新农村建设取得新成就】 全县第一产业增加值实现5亿元,同比增长4.7%;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3034元,增加460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实现8500元,比去年增加873元。畜牧、蚕桑、茶叶、药材、核桃、魔芋等山区特色农业蓬勃发展,农村基础设施逐步完善,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建成重点示范村1个,示范村4个。全年新栽桑125万株,蚕桑基地达到3.6万亩;新发展核桃基地6000亩,统防统治1.2万亩;新建药材基地1.14万亩,实现产值2750万元,同比增长14.5%;新增食用菌椴木140万截,袋料70万袋,实现产值1400万元,同比增长21.7%;新发展反季节蔬菜基地1.18万亩,新建无性系茶园2700亩,新增魔芋基地5800亩。生猪出栏20.13万头,牛出栏1.72万头,羊出栏6.87万头,禽出栏121.2万只。基本农田保护率达到81%,完成了4处土地开发整理,净增耕地520亩。巩固退耕还林12 .3万亩,有效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启动林权改革工作,通过省级绿化模范县验收。

【工业经济跃上新台阶】 全县工业总产值实现13亿元,同比增长34.9%;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0.4亿元,同比增长45.9%。规模工业实现增加值4.19亿元,技术改造5800万元,全县规模工业达23户。水电产业不断发展,已投产电站9座、装机35.38万千瓦,实现电力产值2.84亿元,税收2816万元。南坝工业集中区建设进展顺利,响岩铅锌矿、南坝锰矿、虎牙铁锰矿等采选基地初具规模,一批矿产骨干企业逐步成长壮大,基本形成了采、选、冶一体化生产格局。平武锰业集团、鑫源茧丝绸公司等民营企业财税贡献份额不断加大。

【第三产业增添新活力】 加强王朗白观、虎牙、报恩寺等景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整治景区旅游环境,强化宣传促销,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素质和服务水平。完成虎牙至平坝19.54公里林区碎石道路和平坝管护用房建设,开展了王朗・九寨沟国家公园申报工作,完成报恩寺旅游接待中心建设,报恩寺创国家AAAA级景区工作接受国家AAAA级景区评定组的检查验收。全年共接待游客47.1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3.63亿元,同比增长51.3%。认真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商贸流通、餐饮服务、交通运输等第三产业快速发展。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4.4亿元,同比增长17.1%

【招商引资取得新成绩】 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创新招商理念,夯实招商基础,招商引资工作取得新成绩。全年策划关联性强、产业链长、成长性好、附加值高的项目28个,引进招商项目6个,协议引进资金9.03亿元,到位内资13.2亿元,同比增长5%

【惠民行动迈出新步伐】 全面完成5个新农村类别村和12个扶贫新村建设,8639户建卡贫困户29214人全部脱贫,圆满完成了三年扶贫攻坚任务。完成16.5公里通乡油路和172公里通村公路建设,新建和硬化机耕道29公里,新建乡镇客运站5个、乡镇招呼站42个,初步解决了37个村行路难的问题。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2.89平方公里,完成130户农村特困户建房和150户地质灾害户避险搬迁,解决了21个村15537人的饮水困难问题,第三期农村电网改造完善工程完成户表安装4471户。水利、水电开发移民稳步推进,后期帮扶工作落实到位。完成 10个村的“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建设,新建农村户用沼气池1000口。“两免一补”全面落实,完成6所寄宿制学校建设,县财政投入50万元设立了贫困学生助学金和优秀学生奖学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工作取得成功,农民参合率达92%,参合面达100%,为群众报销医药费180.88万元,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得到有效缓解。全县505名下岗失业人员和失地无业农民实现了再就业,新增就业和再就业1119人;城镇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7379人,农村低保参保人数达到3328人,农村敬老院新增床位105张。

【城乡环境展现新面貌】 全面完成了县城滨河路改造及绿化配套工程、飞龙广场绿化工程,实施了北山公园改造,完成了飞龙路中段红线内拆迁。县城垃圾处理厂建设进展顺利,实施了南坝工业集中发展区和县城近期建设规划,增强了城市规划综合调控性。加大城市管理力度,深入开展清洁农村大行动,城乡面貌明显改观。

【项目建设取得新进展】 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5.5亿元,同比增长21.9%。年初确定的46个重点项目进展顺利,移民搬迁、重点村建设、农村水利设施建设全面完成。南街小区、西路大院、春长苑等建设项目完成年度建设任务,南坝大桥、天然气加气站、县法院审判办公综合大楼、长江上游生态环境建设综合治理、阴平电站、仙女堡电站等项目建设进展顺利,任家坝电站、木座电站、水牛家电站等重点建设项目竣工投产。

【财产金融实现新突破】 全县地方财政总收入实现1.29亿元,同比增长28.6%;一般预算收入完成7566万元,同比增长22.5%。财政支出结构进一步优化,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贡献。金融、保险机构积极支持县域经济发展,信贷投入力度不断加大,保费收入不断增长。全年存款余额达13.09亿元,比年初增长16.62%;各项贷款余额24.43亿元,比年初增长19.58%

【社会事业谱写新篇章】 深入开展思想道德教育和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公民素质和城乡文明程度不断提高,军民共建取得新成绩,平武县城荣获四川省文明县城工作先进县城称号。教学条件不断改善,教育教学质量明显提高,新建两组群众健身路径,全民健身活动蓬勃开展。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健全,启动了乡镇卫生院体制改革,提高了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和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能力。社会保障体制进一步完善,城镇人口社会保险覆盖率由2006年的37%提高到2007年的45%,全县各项社会保险参保人数达到2.36万人次,征收各项社保基金3097万元,支付各项社会保险待遇2700余万元,“两个确保”得到全面落实。科技推广体系不断完善,科普工作进一步加强,科技、文化、卫生、法律四下乡和社区文化、体育活动蓬勃开展。进一步稳定低生育水平,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07‰以内,符合政策生育率达93.8%。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专项整治成效显著,长效监管机制逐步健全。加强环境监管,全力做好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排污总量控制在规定范围内,环境质量进一步提高。进一步提高统计监测质量,农业普查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人事、审计、气象、档案、物价、老龄、残疾人、地方志、外事侨务、妇女儿童、民兵预备役等各项工作也取得了新成绩。

【“和谐平武”建设开创新局面】 自觉接受县人大、县政协的监督,办理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议案、提案、建议、批评、意见共207件。“五五”普法教育全面开展,群众法律意识进一步增强。基层民主和基层政权建设不断加强,全力推进依法治县,严格依法行政。建立了政务服务中心、惠民中心,健全政务公开、村务公开制度,完善村民自治、城镇居民自治和企事业单位民主管理制度,依法进行了第七届村(居)委员会换届选举。加大宗教事务管理力度,加强了新时期信访与群众工作,成立了信访和群众工作局、群众来访接待中心,完善了县级领导信访值班制度;切实做好群众来信来访工作,及时妥善处理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全年受理群众信访2143件次,同比下降8.5%。建立健全社会防控机制,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厉查处各类违法违纪案件,依法打击各种犯罪活动。深入开展省级平安县创建活动,强化安全生产监管,加大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整治力度,年内无一起重特大事故发生,安全生产形势总体平稳,社会保持稳定。

(何代华)

 

北川羌族自治县

    自然条件  全县幅员2869.18平方公里,有耕地11535公顷2007年辖317乡(其中桃龙乡为藏族乡)278个村、16个社区居委会、县政府驻地曲山镇,距绵阳70公里,距省会成都157公里。县境皆山地,地势西北高、东南低,相对高差大,海拔5404769米。属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类型,县城曲山,年均气温15.6℃,降水量1399.1毫米,无霜期282天。

    县境资源丰富。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49万千瓦,可开发量34.86万千瓦,已开发4.12万千瓦。有石灰石、板岩、机砖页岩、硅石、重晶石、煤炭和黄金(包括砂金和岩金)、赤铁矿、锰矿等10多种矿产资源储量丰富,可供开采。

    旅游资源,除已成功开发的猿王洞自然风景区,正在开发的小寨子沟自然保护区、片口自然保护区,千佛山、九龙谷、黑沟生态旅游区,香江湾民族风情文化村外,更有大禹故里风景名胜区,古城堡──永平堡遗址、古人类遗迹、红军遗迹等集自然风光、历史文化、羌民族风情为一体的颇具开发前景的旅游资源。

 林业用地面积24.199万公顷,森林覆盖率76.2%,活立木蓄积量1129.4万立方米。野生植物1000余种,其中药用植物500余种。有大熊猫、川金丝猴、羚牛等一级珍稀保护动物10种,马熊、黑熊、黄喉貂等二级珍稀保护动物36种。

人口  据公安年报统计,2007年全县年末总人口为160528人,比上年增加372人,增长0.23%,其中:男性人口84356人,女性人口76172人;性别比为:110.7100。农业户籍人口139416人,非农业户籍人口21112人。计生统计的人口出生率为6.82‰,人口死亡率5.78‰,人口自然增长率1.04‰。计划生育率为94.05%

经济概况  2007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131631万元,比上年增长15.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3215万元,增长4.5%;第二产业增加值55422万元,增长27.1%;第三产业增加值32994万元,增长10.6%。人均GDP达到8598元,比上年增加1552元,同比增长15.3%。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9.57%72.08%18.35%

全年民营经济增加值达到66370万元,同比增长22.6%,占GDP总量的50.4%。其中:第一产业民营增加值13325万元,占第一产业增加值的30.8%,同比增长10.5%;第二产业民营增加值40817万元,占第二产业增加值的73.6%,同比增长29.1%;第三产业民营增加值12228万元,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37.1%,同比增长15.6%。民营经济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70.5%,民营经济拉动GDP增长10.8个百分点。

财税金融  全年实现财政收入11418万元,同比增长21.1%,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5187万元,同比增长2.8%。财政总支出39474万元,同比增长43.1%。财政对农业、教育、公共卫生、社会保障、生态建设等的投入加大。

金融存贷款规模继续扩大,金融运行平稳。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首次突破10亿元大关,达到120004万元,比年初增加39294万元,增长48.7%。其中:储蓄存款余额67904万元,比年初增加18298万元,增长36.9%,企业存款38986万元,比年初增加16985万元;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141775万元,比年初增长29.4%,其中:短期贷款61605万元,中长期贷款78939万元;在短期贷款中:农业贷款28787万元,比年初增长47.9%,工业贷款16290万元,比年初下降6.2%。保险总收入1846万元,同比增长31.02%,理赔支出 633万元,同比增长49.29%

    农业  全年累计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72204万元,剔除价格因素后(下同)同比增长6.3%,其中:农业产值27547万元,增长6.0%;林业产值7952万元,增长5.0%2007年全国农产品价格持续攀高,且一直延续到年底,特别是猪肉价格比上年翻了一番,激发了农民的养猪积极性,拉动牧业大幅度增长。牧业产值36193万元,比同期增加了1亿多元,增长7.0%;渔业产值201万元,增长3.8%;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312万元,增长5%。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43215万元,同比增长4.5%

种植业结构继续调整。全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26585 公顷,比上年增加 479公顷,增长1.83 %;油料作物 2003 公顷,增加125 公顷,增长6.7%;药材1160公顷,增长47%;蔬菜 3616公顷,增长45.3%;优质农作物种植面积扩大,品质不断提高。全县优质小麦面积776 公顷;优质玉米 7798公顷,减少355公顷;优质大豆2406 公顷,减少239公顷;优质油菜籽面积1616公顷,增加54公顷

主要农产品产量稳定增长。全年粮食总产量41137吨,增长5.26 %;油菜籽产量1942吨,增长4%;花生产量360 吨,增长30%;茶叶产量854吨,增长3.8%;水果产量1157吨,增长1.2 %;药材产量20490吨,增37.6%;蔬菜产量49155吨,增长49.1%

养殖业较快发展。全年出栏肉猪181731 头,增加12705头,增长7.5 %,家禽105.2万只。增长13.1%。兔8.52万只,增长47.2%。主要畜产品产量继续增加,结构有所调整。全年肉类总产量20994 吨,增加325吨,增长1.6%。其中,猪肉产量12861吨,增加691吨,增长5.7%;禽肉产量1578吨,增加183吨,增长13.1 %,禽肉产量占肉类总产量的比重为7.5%,比上年上升0.7个百分点。禽蛋产量2225吨,增长1.8%;蚕茧产量328吨均与去年同期持平。

林业产业持续发展。大宗林产品产量稳中有升,其中:油桐籽39吨、核桃406吨、生漆62吨。

工业  工业产值突破10亿元大关,全年实现全部工业总产值111148万元,增长25.9%,增加值39012万元,增长34.2%,工业对GDP的贡献率达到62.1%,拉动GDP增长9.5个百分点。

规模以上工业户数26户,2007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累计实现工业总产值98967万元,同比增长46.7%,实现工业增加值37200万元,同比增长35.4%。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继续提高。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82495万元,增长39.6%。实现利润总额5623万元,增长53.3%,实现利税总额突破亿元大关,达到10489万元,同比增长52.1%,亏损企业5户,亏损面19.2%,亏损额333万元,比上年减亏77万元。规模工业生产综合能耗(折标煤,下同)84458吨,比上年增加15510吨,增长22.5%;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2.27吨,比上年下降6%

旅游  全年实现旅游收入3.84亿元,增长52 %;接待游客人数达56万人次,增长 17%。禹穴沟风景名胜旅游开发区、玉皇山休闲度假旅游区、小寨子沟正河羌族民俗村旅游开发项目签订了正式开发合同。药王谷休闲度假旅游景区规划通过专家组评审。《玉皇山休闲度假区旅游规划》、《西羌赛堂卓玛风情园规划》编制完成,正在广泛征求专家和相关部门的意见。《小寨子沟正河羌族民俗风情村建设规划》、《禹穴沟风景名胜旅游区规划》也正在抓紧编制。完成30个乡村休闲度假旅游居住产业开发点的规划布局。

招商引资  依托民族政策、人文资源、生态优势,深入分析环境、资源和现有产业,包装精品项目,努力打造资源品牌、项目品牌、产业品牌。一是进一步完善招商引资的管理体系。将招商引资工作纳入全县统一目标考核管理,强化招商项目服务机制,做到全程跟踪。二是加大招商引资队伍建设及培训工作,提高招商引资队伍素质。三是继续加强招商网站建设。四是积极参加会展。全年共参加11个各类专业会展,实现了“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充分发挥了会展推介作用。五是继续加大与科研院所、行业协会的联系与合作,进一步拓展新产品、新市场,拉长产业链条。六是注重信息收集,强化项目包装工作。2007年,全县新包装项目63个,引进项目27个,到位内资6.1亿元,到位外资128万美元。对外贸易稳步发展,产品出口创汇能力增强,外贸出口930万美元,其中自营出口500万美元。

固定资产投资  2007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0991万元,增长11.9%。其中:1000万元以上项目投资74633万元,增长26.7%。基本建设完成投资60369万元,同比增加11.5%;更新改造完成投资15000万元,同比增长13.6%;房地产开发投资2412万元,同比下降4.7%;其他投资3210万元,同比增加28.4%。在基建投资中:第一产业投资

3500万元,第二产业投资46929万元,第三产业投资9940万元。

全年投资规模50万元以上的施工项目29个,增长7.45%; 本年施工房屋面积78530平方米,竣工2000平方米。年内建成了茂发电化、富森农林、白水沟电站等一批重点骨干项目。

科技教育  科技工作得到加强,成立了县知识产权局和民族科普队,认真开展全民科学素质教育、科技普及、适用技术培训工作,推广科学技术,着力推进科技创新和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组织申报全国星火计划项目1个、省科技攻关项目1个、市级金桥工程项目3个、科技创新大赛项目9个、专利申请1件。

教育工作坚持“巩固成果,深化改革,提高质量,持续发展”的方针,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继续改善办学条件,推进素质教育,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全县小学56所,在校学生12314人,其中女生5993人,占小学生总数的48.7%,有小学专任教师708,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100%。普通中学11所,在校学生9178, 其中女生4547人,占中学生总数的49.5%,有中学专任教师532人。2007年中考、高考取得较好成绩,全县共有834名学生参加高考,本科硬上线292人 ,上线率36.2%,比去年增加 21人; 1271名学生参加中考,上绵中线50人,上南山线68人,比往年有较大幅度增加。全年新建改建学校校舍和辅助用房15120平方米。

 文体卫生  年末有文化馆、公共图书馆、大禹纪念馆各1个。全县文化市场秩序明显改善,群众文化活跃,民族文化、文化艺术、广播电视等各项事业持续推进。继续开展文化“三下乡”,全年为民众送书、送农业科普资料8000余册次,送戏下乡18场次,义务书写春联上千付。2007年,多次举办节日民族歌舞活动,传承民族文化,宏扬大禹精神,积极参与大禹文化研讨和学术交流,在“纪念禹生北川4134周年暨全国大禹文化学术研讨会上”,“中国民协”正式授于北川“中国大禹文化之乡”的称号,同时“中国先秦史学会禹羌文化研究基地”也正式挂牌成立,推进了大禹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广播电视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加强,广播电视覆盖率进一步提高。2007年末,广播人口覆盖率37%,比上年提高 2 个百分点;电视人口覆盖率92%,比上年提高7个百分点。有线电视用户11650户。

全年多次举办群众体育活动。组队参加了绵阳市第21届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分别获得初中组、小学组、团体总分第二名的好成绩;举办了全县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28个学校240名运动员分别参加了3个组别14个项目的比赛;组织全县1271名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一级学校体育测试;组织380名学生在全省召开学校体育工作大会期间参加大课间展示赢得好评,被评为优秀组织奖;组队代表四川省参加全国亿万青少年“阳光体育”展示获得好评,获参与奖;组织推广大课间体育活动和校园舞。

社会体育工作精彩纷呈。组织开展迎春家庭趣味性体育活动;联合妇联开展“三八”女子健身操比赛;与县发改局、县总工会举办北川羌族自治县“夏禹杯”男子篮球运动会;组织开展县直机关职工运动会;开展以“全民健身与奥运同行”为主题的系列群众性体育活动;建立健身气功领导小组和健身气功站;培训体育三级指导员

农村医疗卫生服务功能得到进一步提升,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年末,全县卫生机构22个,床位415张;卫生技术人员316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179人,注册护士91人。有功能完备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1个,卫生技术人员23人;妇幼保健机构1个,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12人,注册护士2人。

全面落实人口与计划生育基本国策,2007年政策生育率94.05%,出生人口1075 人,人口自然增长率1.04 ‰,继续保持了低生育水平。

社会生活  城镇居民收入稳步增加,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250万元,比上年增加610元。农民收入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831元,增收355元,增长14.3%。农民人均总收入3940,从收入构成看:工资性收入1011元,增收165元,增长19.5 %;家庭经营收入2695元,增收277元,增长11.5%。人均总支出3802,其中,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438元,增长17.7%。家庭经营支出1009,增长13.1%,食品支出1347,增长25.2 %2007年末,全县储蓄存款余额67904万元,比年初增加18298万元, 同比增长36.9%,人均储蓄存款4230元。全县城镇单位在岗职工8850人,比上年末增加315人,增长3.7%,其中:行政事业单位职工3849人,比上年增加14人,企业单位职工5001人,比上年增加301人。在岗职工工资总额13264万元,比上年增长26.1%;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5197元,比上年增长24.3%。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员315人,登记失业率3.2%

社区建设、社会福利稳步发展。全县纳入城市“低保”范围的人员2136人,全年发放低保金220万元;全县纳入农村“低保”的人员3356人,比上年增加1699人,增长了1倍多。全年共为1148名企业退休(职)职工及时调整养老金标准,增发养老金44万元,人均月增资172.99元。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发放做到按时足额发放。

努力搞好就业再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148下岗失业人员和失地无业农民再就业474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2%,控制在计划之内;养老、失业、医疗、工伤和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7122人、3501人、 8412人、3426人、1783健全和完善了城乡社会救助体系,依法维护和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权益。

交通、邮电  全县公路通车里程已达852公里,比上年增加130公里,全年完成货物周转量3263万吨公里,增长6.5%;完成旅客周转量6096万人公里。同比增长15.8%通信行业持续较快发展。全年邮电业务收入2631万元,增长9.5 %。年末本地固定电话用户达到15268户。其中,农村固定电话用户5927户。全县电话普及率达到25.9%。其中,固定电话普及率达到10%,移动电话普及率15.9%  (陈志伟)

 

浏览次数:

扫描二维码随身看资讯

正在阅读:县、市(区)简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