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支持IPv6
当前位置:首页 > 绵阳概况 > 绵阳年鉴 > 绵阳年鉴2008

社会生活

发布日期:2010-05-14 00:00文章来源: 绵阳市人民政府
字体:【    】 打印

城镇居民生活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473  2007年绵阳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0473元,比2006年增加1419元,增长15.7%。其中:绵阳市区11456元,增长14.9%;游仙区12873元,增长20.9%;江油市10360元,增长15.1%;三台县8988元,增长19.2%;平武县8793元,增长15.3%

政策性增资带动工资性收入大幅度增长  绵阳城镇居民工资收入在家庭收入来源中占主导地位,2007就业者工资收入16395元,同比增长11.8%(按就业者计算),其中:工资及补贴收入15558元,同比增长13.3%受就业结构变化影响,工资收入占可支配收入比重由2006年的78.2%上升到81.2% 

2007年,工资性收入大幅度增长主要是行政事业单位进行工资改革,并从20067月起增加了工资,大部分行政事业单位都在年初兑现,部分参照公务员管理的单位在年底给职工兑现,行政事业单位工资改革增资,使绵阳城市居民人均增加收入720元左右。在行政事业单位工资改革增加工资的示范下,对推动企业职工工资增长和社会用工报酬的提高发挥了重要的示范作用,加之企业经济效益不断提高,带动了企业职工收入水平提高,企业职工人平增加工资每月达到了100-300元,拉动城镇居民人均增加收入450元左右。个人所得税起征额提高到1600元后,也相应地起到了增加职工收入的作用。

就业形势好转,经营性收入小幅增长  近年来,就业形势逐步好转,而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个体经营者特别是小本经营者转而上班打工的日趋增多,这是人均经营性收入增长缓慢的主要原因。其次绵阳城市环境好,宜居住、居民生活休闲方式的多样化、购物方便;劳动力便宜、市场运营环境状况良好适宜经商,加之商家经常开展的各类促销活动,促进了居民的购买欲望,同时也给个体经营者带来了一定利润。2007年,城镇个体经营者经营净收入人平为12759元,比2006年增长5.3%

政府转移支付力度加大,离退休费继续增长  2006年、2007年连续提高离退休人员生活费。绵阳市高度重视社保工作,养老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拓宽。2007年,离退休人员人平离退休生活费收入为13001元,在2006年大幅度增长的基础上,2007年人均增长4.9%

居民理财意识增强,财产性收入增长  财产性收入是城镇居民家庭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观念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居民理财途径也呈现多样化,将资金用于股市、购买商品房,以确保人民币升值的最大化;特别是今年物价持续上涨,通货膨涨压力凸显,给普通老百姓生活带来了一定影响,而央行连续6次提高存款利率,能直接增加老百姓储蓄收益,一年期存款利率累计上调了1.62个百分点,有助于缓解物价上涨压力。2007年,居民财产性收入人均95元,比2006年增加20元,同比了25.3%。部分居民购买商品房后,将自己原有的房屋出租或作经营,2007年,城镇居民人均房屋出租收入达到76元,比2006年增长了55.1%

【城镇居民高低收入户收入差距有所缩小】  2007年,绵阳城镇居民20%的高收入户与20%的低收入户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有所缩小。20%的高收入户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9432元,比2006年增长14.5%20%的最低收入组城镇居民人均收入为4990元,比2006年增长19.4%。高低收入户人均收入之比,由2006年的14.062007年缩小到13.89

【城镇居民家庭就业负担系数下降】  2007年,由于各级政府很狠抓就业再就业,经济发展,就业环境好,户平就业人口1.57人,增涨5.4%2006年每个就业者负担1.91人,2007年减少到1.79人,减轻了就业者的经济负担重。

【城镇居民人均现住房建筑面积达到30.79平方米】  2007年绵阳市房地产市场火暴,带动了住房消费,城镇居民人均现住房建筑面积达到30.79平方米。有55.78%的居民户住房改私房,29.84%的户住自购的商品房,租赁公房的只占7.57%。。

2007年绵阳城镇居民消费大幅度增长  2007年,绵阳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首次突破万元大关,消费升级明显,据绵阳城调队对全市城镇居民生活抽样调查资料统计,2007年,八大类消费支出全面增长,其中食品、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支出的增幅在两位数以上,分别增长20.2%24.1%21.4%

【城镇居民人均食品支出为3183元】  2007年,粮油类、肉禽及制品、鲜蛋类等食品价格大幅度上涨,也导致居民在食品方面的支出增长,城镇居民人均食品支出为3183元,增长20.2%

【城镇居民人均衣着支出999元】  2007人平花费999元,2006年增加194元,增长24.1%

【城镇居民现住房人均建筑面积30.79平方米】   2007年城镇居民现住房人均建筑面积达到30.79平方米,比2006年末增加了2.21平方米商品房、房改房、原有私房具有产权的住房比例达到89%,有少数居民家庭还拥有两套以上住房和营业用房。2007年,因开发楼盘竣工供应量不足,房价快速上涨,城镇居民人均购买住房支出仅有1.3元;住房装潢支出79元,下降56.9%;归还住房贷款324元,增长89.6%

居民家庭能源消耗量增加  2007年,城镇居民一年用水41吨,人平支出75元,同比增长14.5%;人均用电360度,支出222元,同比增长0.8%;人均消费天然气75立方米,支出141元,同比增长10.2%

【家用设备更新换代加快】  目前,城镇居民每百户有家用汽车3辆、助力车8辆、家用电脑48台、移动电话176部、电冰箱93台、空调72台。家庭设备中的家电更新明显加快,空调、数码产品更加普及,使该项支出大幅度增长,人均家庭设备及服务消费达到580元,比2006年增长了21.4%

医疗消费小幅增加  2007年,城镇居民医疗消费仍有小幅增加,人均医疗费支出394元,增长8.8%

【交通与通信稳步增长】  交通人平支出347元,增长16.4%居民用于车辆燃料和零配件的支出35元,增长14.3%交通费人平支出240元,增长39.6%;其中:长途汽车人平支出56元,增长26.3%;市内公共交通人平支出76元,同比增长69.8%

通信消费稳步增长,通信费人平支出440元,增长5.4%2007年每百户居民购买移动电话14部,每百户已拥有176部。计算机上网每百户36台,移动电话上网每百户10部。

【文化娱乐消费档次提高】  文化娱乐用品人平支出214元,同比增长11.7%2007年,居民家庭摄像机拥有量每百户达到5架;照相机每百户37架,人均支出10元,同比增长1.3倍;钢琴每百户1架,人均支出11元;城镇居民家庭计算机拥有量每百户达到48台,比2006年增加5.5台;居民外出旅游度假成为休闲的主要方式, 2007年,城镇居民人均旅游0.97次,旅游花费235元,2007年,城镇居民文化娱乐消费的档次明显提高。

【减免学杂费居民得实惠】  2007年,绵阳市加大教育乱收费整治工作力度,减免学杂费等措施取得了明显成效。非义务教育学杂费、义务教育学杂费支出分别为92元和48元,与2006年分别下降42.8%24.2%。由于绵阳各学校开始执行“早九晚五”,学生在校时间减少,课外活动及阅读时间相应增多,购买课本及参考书人均支出41元,增长3.35倍。

【杂项商品人平支出133元】  2007年,杂项商品人平支出133元,同比增长14.0%;服务支出92元,同比增长3.7%;其中理发、洗澡消费人平支出52元,增长22.2%

【居民人均社会保障支出766元】  2007年居民人均社会保障支出766元,增长24.2%。其中,人均缴纳的养老保险基金285元,增长13.0%;住房公积金337元,增长37.9%;医疗保险基金87元,增长2.5%;失业保险基金24元,增长50.0%

【居民人均储蓄存款2022元】  2007年,居民人均储蓄存款2022元,比2006年增加244元,增长16.6%;人均购买有价证券13元。  王宝东)

农村居民生活

【农民人均纯收入4039元】  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4039元。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在全省各市州中位居第七位,位居前六位的分别是成都市、德阳市、攀枝花市、眉山市、乐山市、自贡市。

农业增效务工,农民收入增加  2007年,农业生产风调雨顺,在上年自然灾害造成减产的基础上实现了恢复性增产,全市粮食总产量227.34万吨,同比增长8.1%;油料总产量28.38万吨,同比增长5.0%;生猪出栏631.71万头,同比增长7.7%,家禽出栏12270.14万只,同比增长13.2%。全市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力度进一步加大,大小春农作物均取得增产增收,畜牧业生产发展稳定,外出务工人数增加,农副产品价格大幅上涨,中央进一步加大对农民的惠民政策,这一切都为农民增收奠定坚实的基础,农村居民收入得到大幅增加,增收目标得以超额完成。2007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039元,同比增加577元,增长16.7%,增额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增幅是1998年以来的最高水平,超额完成了年初制定的努力目标300元及奋斗目标350元;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855元,同比增加544元,增长16.4%。2007年促使农民收入增加的主要因素是:

一是工资性收入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全市农民全年外出务工人数同比增加6.1万多人,增长5.3%,加之今年绵阳市各级村社干部实行新的工资标准,并重新制定最低工资保障制度。一系列利好政策的出台,使农民工资性收入的增加继续成为全市农民纯收入增加的重要因素之一。2007年全市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1369元,占纯收入的33.9%,同比增加126元,增长10.2%,对全市农民纯收入增收贡献率为21.9%。其中,农民外出从业得到的收入人均增加73元,使工资性收入在近几年持续增长的基础上继续保持较快增长。

二是家庭经营纯收入大幅增加。2007年虽然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较多,造成家庭经营费用支出增长较快,但由于全市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力度进一步加大,全年粮油获得丰收,农产品价格大幅上涨,尤其是猪肉价格成倍上涨,畜牧业生产稳定发展,龙头企业迅速发展,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农业生产取得较高的收益,农民家庭经营纯收入达到2386元,占纯收入的比重为59.1%,同比增加385元,增长19.2%,对全市农民纯收入增收贡献率为66.7%。在家庭经营纯收入中,一、二产业均有较大幅度的增长,第三产业略有下降。一产业中的农业增加205元、牧业增加167元,二产业中的建筑业增加9元,三产业中的其他行业增加15元。

三是财产性和转移性收入增加较多。由于转让承包土地经营权、城市亲友赠送、离退休养老金、支付赡养费、粮食直补、良种补贴等的增加,使财产性和转移性纯收入比上年增加66元,增长30.3%。

四是增收渠道更加广泛。2007年农民的增收渠道更加广泛,既有从非农产业获得的,也有从农业中获得的,但由于农产品价格上涨因素,从农业中获得的增收数额大大超过从非农产业中获得的。全年从农业生产中获得的纯收入人均为2058元,同比增加381元,增长22.7%;从非农产业获得的纯收入人均1981元,同比增加196元,增长11.0%。

五、丘陵增收快于平原和山区。2007年我市围绕加快丘区经济发展,抓住机遇、突出重点、强化措施、狠抓落实。各丘陵县农业生产在上年减产基础上取得较高的恢复性增产,实现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牧业生产在前几年价格持续较低的情况下,发展有所减缓,但生猪产业在2007年却保持了较好的发展势头。2007年三台、盐亭、梓潼生猪存栏分别为98.76万头、52.01万头、26.52 万头,同比分别增长 11.4%0.8%15.8 % ;生猪出栏分别为 197.52万头、80.06  万头、50.45 万头,同比分别增长 8.4 %9.8%9.7%。三台、盐亭、梓潼农民在牧业方面得到的收入人均分别增加188元、230元、161元,成为农民增收的另一大亮点。

【消费支出增加,消费结构更加合理】  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民生活状况也在发生着相应的变化。2007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3048元,同比增加440元,增长16.9%。八大消费支出中文教娱乐用品和其他商品两项为减少,其他六项均为增加。其中:食品消费同比增加208元,增长16.7%;衣着消费同比增加21元,增长13.2%;居住消费同比增加145元,增长45.3%;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同比增加27元,增长19.5%;医疗保健同比增加19元,增长10.5%;交通通讯同比增加37元,增长13.3%;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同比减少11元,下降4.8%;其他商品和服务同比减少6元,下降9.3%。农民的消费支出已从过去的以食品、居住、文教娱乐为主,变为以食品、居住、交通通讯为主了,占生活消费支出的73%,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消费支出的减少主要是由于农村九年义务教育的学杂费已全部减免。随着消费水平的提高,消费结构也在发生着变化,正朝着更加科学、合理方向发展。全市农民八大消费支出中,由于居民生活消费价格指数上涨因素,对属于基本消费的衣、食、住消费影响较大,增长幅度偏高,尤其是食品消费支出增长较快,造成恩格尔系数未能按常规下降,与上年相比还上升了0.1个百分点,由上年的47.6%上升到了47.7%。

新农村建设步伐加快,生活质量不断提高  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中,农民的生活环境,居住条件,用电情况,受教育程度,交通通讯等都在不断地得到完善。2007年末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为36.94平方米,同比增加0.13平方米,增长0.3%;年末住房价值每平方米达到186元,同比增加33元,增长21.2%;年内人均新建住房面积0.84平方米,同比增加0.24平方米。家庭主要耐用消费品拥有量增加较多,2007年末全市每百户农户主要耐用消费品拥有情况为:洗衣机60.4台、电冰箱24.8台、摩托车39.1辆、彩色电视机94.9台、移动电话99.3部、照相机2.9架等,均比上年有不同程度的增加。汽车、摄像机、计算机等也已开始进入农村居民家庭。

现金收入增加较多,金融资产不断增加  2007年,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4726元,同比增加664元,增长16.4%,其中:工资性收入1366元,同比增加132元,增长10.7%;家庭经营收入2999元,同比增加459元,增长18.1%;财产性收入61元,同比增加12元,增长24.4%;转移性收入300元,同比增加61元,增长25.4%2007年末全市农民人均金融资产余额2601元,同比增加566元,增长27.8%,其中:手存现金582元,同比增加15,增长2.7%;存款余额2002,同比增加560,增长38.9%。(汪继玉)

 

 

【出生人数控制在4.1万人】  2007年,绵阳年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 1.5‰;出生人数控制在4.1万人;符合政策生育率达到92.64%;落实奖励扶助对象18028 人;核实农村和城市低保户独生子女父母奖励金发放对象36万户(689468人);新增“三结合”帮扶户2952户。全面完成省委省政府下达的人口计生目标任务。

【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  2007126日上,省、市人口计生委到游仙区小枧沟镇,开展送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省市人口计生系统宣传和技术服务人员80余人参加了活动。

【四川省预防出生缺陷科学知识培训会(班)在绵举行】  528-6月1,四川省预防出生缺陷科学知识培训会(班)在我市绵州酒店举行。各市州人口计生委主任、宣教科长参加培训。省人口计生委副主任文家碧出席。

【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  20076月,绵阳市委、市政府组织督查组对各县市区宣传贯彻中央《关于全面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决定》(中发[2006]22号)情况开展督查。督查组由市委目标督查办、财政局、人口计生委人员组成,分三个组先后深入九个县市区、三个园区的21个乡镇,听取党政汇报,查阅相关资料,走访群众,详细了解各地贯彻[2006]22号文件举措、2006年经费投入使用及省市专项经费使用、计生两金兑付落实情况。针对督查中发现的问题,7月,市上又专门召开督查情况通报会,提出整改督办意见。各地针对督办事项,积极组织开展专题调研,制定整改措施,按时书面报告督办整改事项的落实情况。

【基层计生机构进一步加强】  2007年,全市基层计生机构队伍得到进一步加强:一是规范设置乡镇人口计生工作机构。在乡镇综合改革中均设置社会事务与计划生育办公室或在综合办、党政办中增挂计划生育办公室牌子,三台、游仙、江油等地建立县级人口计生执法机构。二是理顺乡镇计划生育服务站管理体制。明确规定计生服务站属公益类事业单位性质,经费由财政保障;实行“县乡共管、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三是明确村计生委主任的职位、职责, 85%以上的村计生委主任报酬已接近或达到村支书的80%

【召开全市人口计生工作电视电话会】  820日,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人口计生工作电视电话会。市委书记谭力作了重要讲话,市委副书记、市长唐利民主持了会议,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杨步润、市政协主席张世虎、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楚明、市委常委、市委秘书长易杰、市政协副主席郑和平等参加了会议。谭力书记在会上强调:一是千方百计稳定低生育水平。二是努力提高出生人口素质。三是加强新型计生服务体系建设。四是建立人口计生工作新机制。五是强化人口计生基层基础工作。六是加强对人口计生工作的领导。   (段雪梅)

 

民政工作

【行政区划稳步推进】  2007年,绵阳市辖涪城区、游仙区两个区和三台县、盐亭县、梓潼县、安县、北川羌族自治县、平武县6县,代管江油市和省人民政府科学城办事处。全市共计9个区市县和一个县级办事处,此外还直辖绵阳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绵阳科技城科教创业园区、绵阳科技城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区,全市现有乡镇建制276个,其中乡133个,镇143个;农村村委会3411个,村民小组29371个,城市街道办事处17个,城镇社区居委会409个,居民小组2733个。

围绕全市乡镇综合改革积极做好所涉及的区划调整工作,出台了《关于全市乡镇综合改革中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工作的意见》。积极开展市州间县级界限联检工作,完成了由我市牵头的梓(潼)剑(阁)线边界联检工作;并积极配合南充、广元完成了南(部)盐(亭)线、青(川)平(武)线边界联检工作。全市完成了98%乡镇标志的设置工作;启动了农村地名标志的设置工作,已达到60%的覆盖率。进一步补充和完善地名数据库,各区市县均启用了升级版地名数据库,并启动了空间数据的采集、录入工作,将三台县作为全市地名数据库空间数据录入试点县,并将江油市、盐亭县作为全市地名规划试点单位。

【自然灾害和群众临时生活困难救济规范运作】  2007年,全市先后遭遇了旱灾、风雹、洪涝、滑坡泥石流和病虫害等自然灾害,9个县(市、区)、243个乡镇、280万余人(次)不同程度遭灾,直接经济损失约3.8亿。灾害发生后,我们及时启动《绵阳市自然灾害救灾应急预案》,并按照民政部制发的《灾害应急救助工作规程》、《春荒冬令灾民生活救助工作规程》、《灾区民房恢复重建管理工作规程》有关要求,扎实做好应急救助工作,保证了在24小时内解决灾民吃、穿、住、医等基本生活问题。灾民和困难群众没有发生任何因救助不及时造成的非正常现象。全市共支拨各类灾害救济资金1827万元,其中,省以上补助1625万元,市本级财政投入100万元,县级财政投入102万元,全部按时拨付给受灾地区,并无挪用、截留和贪污救灾资金的现象发生;倒塌民房5613间灾后恢复重建任务全部完成。充分发挥慈善协会的作用,积极开展经常性社会捐助活动,共募集衣物6万多件,筹集现金260余万元。按照省民政厅和市委、市政府的安排部署,从1121起,积极组织开展向灾区困难群众“送温暖、献爱心”捐助活动,市民政局共接收到捐款40.3929万元,捐赠衣物13031件,这些款物全部下拨,用于解决受灾地区困难群众的生产和生活问题。

【扎实推进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  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的意见》(绵委发〔200725号)。

深入开展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全市符合条件的56952户、113318人全部纳入保障,其中:在职职工3人、下岗人员1058人、离退休人员536人、失业人员5196人、三无人员1579人、失地农民26768人、其他人员77883人,累计保障人数1323723人,累计支出低保金10989.6万元,实现了“应保尽保”。全年累计人均月补差83元。从8月份起保障标准和补助水平增加15元后,9月份,全市人均月补助水平实际达到91.8元,10月份人均增加10元临时补助后,12月全市城市低保对象月平均补助水平达到了100.4元。绵阳城区(含科学城)保障标准达到190元;江油市、平武县保障标准达到180元;北川县保障标准达到175元;三台、梓潼、盐亭、安县保障标准达到170元。

对城镇“三无对象”和低保户中的特困户实施了“分类施保”,最高的高于补差标准100元,最低的也高于30元,在一定程度上帮助这部分困难群众缓解了生活、医疗、子女就学等方面的困难。同时,我们还按照省民政厅要求,从年初开始,在全市范围组织开展城市低保普查工作,并对查出不合条件者全部进行了清退。各地还通过普查了解低保边缘户的生活状况,并积极探索了对低保边缘户的临时救助制度。

全面推行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全市全年农村低保人数达到9.85万人;全市农村已有53856户、985000人享受低保,共计发放低保金2224.03万元,全年累计月人均补差达到24.1元。

【农村五保供养工作稳步发展】  全市五保对象1.9762万人全部实现了“应保尽保”,其中,集中供养4753人,分散供养15009人,全年共发放供养金3120万元。目前,全市敬老院共有床位5188张,集中供养4753人,集中供养率达到24.05%。集中供养五保对象月供养标准达到150元;分散供养五保对象月供标准全部超过了100元的规定标准,最高的达到了180元,并做到了按月足额发放。

【农村敬老院建设实现新的突破】  大力加强敬老院建设,全市投入资金2708万元(含划拨资产折价及减免费用),建成并入住五保对象的有36所,其中省一级敬老院4所,省二级敬老院24所;新增床位1945张。

【农村特困无房户建房任务超额完成】  全市共投入建房资金1600万元(含帮工帮料折价和减免费用),完成2027户农村特困无房(危房)户建房工作。

【继续实施城市医疗救助】  全市全年城市医疗救助城市困难群众3.1561万人(次),支付医疗救助资金824.063万元,城市低保对象年人均救助达到72.7元。同时,在绵阳城区设立了惠民医院,城区的低保对象就医全面享受“十二免三减半”的优惠条件。

【稳步推进农村医疗救助】  积极扩大农村医疗救助范围,全市全年农村大病医疗救助五保供养对象和困难群众3.175万人(次);支出救助资金1119.77万元,人均救助达到333.66元;资助了10.7612万名农村五保对象和特困群众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资助参合资金107万余元。

【社会福利事业持续发展】  2007年新增国有福利机构床位180张。目前我市有国有福利机构8家,有床位1271张,入住率73%。积极开展养老服务社会化示范单位创建活动,涪城区创建全省“养老服务社会化示范单位”通过省厅验收。在全市有条件的社区普遍开展了“慈善爱心超市”建设,2007年新建21所。积极实施“明天计划”残疾孤儿手术康复计划,截止6月底,为30名残疾儿童施行了康复手术,100%完成了省民政厅下达的三年308名的目标任务。 (车韵飞)

 

社区建设

【扎实开展双拥工作】  扎实开展双拥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双拥模范城(县)创建命名管理办法》,出台了《创建省级双拥模范城实施方案》。通过开展“双拥月”、“双拥周”和“爱心献功臣”等活动,在全市范围营造良好的双拥氛围,全市各级累计投入慰问活动经费100多万元。扎实推进军地互办实事,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在重大节日均对驻绵部队进行走访慰问,在干部转业、退役士兵安置和军休人员安置及家属随迁随调、子女入学和其他社会保障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认真抓好“建军80周年”纪念活动  “八一”期间,全市对106个拥军优属先进单位、100个拥军优属先进个人、30个拥政爱民先进单位进行表彰。平武县拥军模范马光弟被评委全国双拥模范个人。积极与海上流动国土“绵阳舰”开展全方位地双拥共建工作,“八一”期间,市委市政府组织慰问团赴大连慰问“绵阳舰”全体官兵。

全面落实各项优抚政策  认真落实《军人抚恤优待条例》和《四川省军人抚恤优待办法》,保证了抚恤补助金的及时足额兑现。各项优抚政策法规得到进一步落实,义务兵家属优待面达到100%,优待金标准大幅度提高。制发了《绵阳市一至六级残疾军人医疗保障实施办法》,并将全市1100多名6级以上伤残军人全部纳入医保,切实解决了他们的基本医疗问题。优抚政务公开工作效果良好,各区市县民政局均对优抚政务公开相关事项下发了文件,乡镇、村及时将优抚内容公布在政务公开专栏,增加透明度,接受群众监督。

圆满完成城镇退役士兵安置任务  接收退役士兵2884人,其中符合城镇安置条件的1080人,安置1064人,占全年接收安置任务的98%。安置岗位的163人,自谋职业的901人,自谋职业率达83%,参加自谋职业城镇退役士兵培训1071人,培训率达98%。全市发放自谋职业补助经费2523万元。接收安置军休干部30人,军队无军籍退休职工207人。军休人员全部参加了基本医疗保险并实行了公务员医疗补助,“两个待遇”全面落实到位。军队无军籍退休职工按当地社保医疗有关规定全部参加了移交安置地基本医疗保险和大额医疗补充保险,生活待遇全部落实兑现。

【社区建设取得新进展】  狠抓了居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涪城、游仙、江油、三台、盐亭还召开了居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会议,抓点带面,总结推广先进经验,全市408个社区居务公开率达100%。在社区服务方面,深入贯彻落实了国务院、省政府关于加强和改进社区服务工作的意见,建立健全了社区服务体系;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切实加强了对社区服务工作的扶持和指导,积极推行“一站式”服务,主要抓了以落实《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实施方案》为主要内容的社会救助服务、推进便民利民的社会化服务,社区组织的办公和服务条件得到了进一步改善,并在为社区辖区内机关、企事业单位提供后勤保障服务方面进行积极探索。完善社区基础设施25处,建立“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7个,新建社区服务网点23个,“爱心超市”15个。全市志愿者注册人数已达6.5万余人,占全市人口达2%以上,其中绵阳城区已达8%以上。加强了社区公共资源的整合,社区资源共享率已达40%以上。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率已达到93.96%。各地充分发挥社区党组织和居委会“联系居民、熟悉居民”的优势和173个社区劳动保障站(所)的作用,通过提供就业信息、职业介绍、开发公益性岗位、动员辖区单位和个体私营者安排就业等多种形式使5000多名下岗失业人员和失地无业农民实现了就业和再就业,协助政府使全市11万多名贫困居民实现了低保。

科教、文体、卫生、法律、警务进社区得到积极推进  截至目前,全市已建社区图书室213个,建全民健身路径86条,城区公园、广场免费向社区居民开放,学校和机关单位的文化体育设施已按照社区资源共享、共建的要求向广大市民开放。“法律进社区”工作得到有效推进,在社区开展“四个一”活动,即设立一个法制宣传栏,每季度上一堂法制课,配备一套法律图书,建立一支法律宣传教育志愿者队伍。全市建社区法律服务机构167个,900多名专业法律工作者参与社区法制宣传教育和咨询服务活动,全市社区依法治理面达90%。社区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100多支老年秧歌队、文艺演出队、拳术队、击剑队常年活跃在社区、广场;每逢重大节日,各地都要举办大型群众性歌咏比赛和社区体育运动会,极大地丰富了居民群众文化生活。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全市已建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0个,社区卫生计生服务站24个,有社区医护人员487人,常年为社区居民提供预防保健、健康教育、康复、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和一般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的诊疗服务。在全市普遍开展了“平安和谐社区”创建活动,全市建社区警务室317个,落实社区民警388人,交警、巡警和消防队员236人,建立“社区治安巡防队”392个,落实巡防人员1900余人,形成了社区群防群治的工作格局,有效激活了社区治安综合治理的落实。

婚姻收养登记管理进一步规范  全市共办理结婚登记30843对,离婚登记7182对,收养登记73件,合格率均为100%,违法办理婚姻登记查处率为100%。认真贯彻《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婚姻登记工作规范化建设的通知》(川办发〔200751号),积极指导游仙区和江油市婚姻登记处开展创建“四川省婚姻登记规范化建设窗口单位”活动,并通过省民政厅的检查验收。进一步推进婚姻登记信息化建设,在涪城、游仙、科学城、安县等集中办理婚姻登记的县市区民政局婚姻登记处开展婚姻登记信息化建设试点工作。

【全市民间组织1547个】  截至2007年底,全市民间组织已注册登记1547个,其中:社会团体1031个(市级297,县级734个),民办非企业单位516个(市级107个,县级409个)。社团组织按性质分:专业性社团360个,行业性社团294个,学术性社团212个,联合性社团165个。民办非企业单位按性质分:法人378个,合伙25个,个体112个;按隶属行业分:教育类367个,文化类19个,科技类33个,劳动类78个,民政类5个,体育类5个,卫生类5个,其他类5个。当年新批准成立社团95个,注销28个,撤销7个,变更84个。新成立民办非企业单位42个,变更85个,注销3个,撤销3个。20073月底至5月,对全市1316个民间组织进行年检,年检率96.7%,年检合格率100%

【发展农村专业经济协会】  围绕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强培育发展农村专业经济协会,至年末,全市已登记在册的农村专业经济协会198个,有力促进了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

【推进行业协会改革】  积极协调市发改委和行业主管部门,努力推进行业协会改革和发展工作,引导市标准化协会等5个协会实行合并改革,为深化行业协会改革探索有益经验。

【社区公益性民间组织】  加大对社区公益性民间组织的培育力度,截至年末,全市依法登记社区民间组织52个,在服务社区居民、促进城市社区建设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民间组织行为失信惩戒制度试点  按照省民政厅要求,及时建立绵阳市民间组织行为失信惩戒制度试点工作领导小组,拟定《绵阳市民间组织行为失信惩戒制度工作试点实施方案》,草拟了《绵阳市民间组织行为失信惩戒制度(暂行)》。深化民间组织自律与诚信建设活动,加大对民间组织执法监察力度,全年共查处民间组织不规范行为21起;狠抓民间组织典型示范工作,组织和指导民间组织开展“减免助学”、“慈善放飞希望”、“关注留守儿童”等各类公益性主题活动23次。

【社团党建工作全面落实】  全市已登记注册的1031个社会团体中,会员总数近20.1万人,其中,党员人数约2.5万(党组织关系在社团的232人)。符合建立党组织条件的603个社团100%建立了党组织;对暂不具备建立党组织条件的社团,其业务主管部门党组织均委派了政治指导员或指定了社团党组织负责人。(车韵飞)

 


民族・宗教

【概况】  2007年,全市有羌族自治县1个,享受民族县待遇1个,少数民族乡11个,少数民族37个,少数民族人口178万人。全市有市级宗教爱国团体组织5个(市天主教爱国会、市基督三自教爱国会、市道教协会、市佛教协会、市伊斯兰教协会),经政府部门批准开放的宗教活动场所107处,其中列入寺观教堂开放的宗教活动场所102处,列入固定活动场所开放的5处,其中天主教堂16处、基督教堂8处、道教场所10处、佛教场所49处、伊斯兰教24处,宗教教职人员500人,信教群众70多万人。

【民族政策宣传】  2007年,重点在北川羌族自治县、平武民族地区进行民族政策宣传,发放宣传资料2000多份,接待咨询人员1000多人次,耐心解答群众关心的更改民族成份、升学优惠等热点难点问题。

815万元扶持民族地区建设】  2007年,全市有36个项目列为省民委民族经济发展项目。全年向省争取省三州开发资金300万元,省支援不发达地区资金120万元,省少数民族发展资金140万元,省散杂居少数民族资金10万元,省基动金20万元,省增粮增收资金20万元。向市财政争取少数民族配套机动金100万元,少数民族发展资金100万元。主要用于北川、平武、盐亭民族地区发展种养殖业基地工程、防洪工程、人畜饮水工程、村乡路桥工程、能源工程、家田基础设施、教育文化、实用技术培训、民族干部培训等项目,加快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

【举办民族资金项目管理培训】2007613日,为规范民族资金项目申报、监管工作,确保资金安全运行,市民宗局举办了612区民宗局(办)的主要负责人和30个民族乡(镇)的乡(镇)长、党委书记共计50人参加的“全市民族资金项目管理工作培训会”,会上认真传达贯彻省民族资金项目管理会精神,结合全市实际情况,对民族资金项目申报、监管、安全运行进行讨论、研究,规范资金项目的管理程序,加大民族资金管理力度。

【检查验收资金管理情况】  2007年,市民宗局深入到民族地区,对资金项目管理情况进行检查验收,重点对2006年度资金使用情况进行有形、有效、有牌方面的验收。对2007年民族资金项目管理进行认真检查,通过听汇报、查资料、实地验收扶持项目工作,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事业快速发展。

【采取优惠政策发展民族经济】2007年,对民族地区采取:一是民族地区教育危房纳入全省改造计划,用三年时间将D级危房改造完,经费由省财政承担;二是对民族地区资源税及其他规定收费,均采取先征后返;三是对民族地区寄宿生每人无偿发放一套卧具,无偿发放学习课本等优惠政策。

【做好新建民族乡论证工作】  2007年,市县组织人员对平武恢复建立水田、旧堡、土城羌族乡和阔达藏族乡作了进一步考察论证工作,经市政府同意向省政府递交平武恢复四个民族乡的报告,并3次专程到成都向省人大民工委、省政协民宗委、办公厅四处、省民委作专题汇报,协调,赢得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支持同意,省民委已向省政府递交同意平武恢复四个民族乡的报告。

【培养民族干部】  2007年,在北川羌族自治县成立民族干部培训学校,培训民族干部150人次;全市推荐17名少数民族干部参加省、市多种形式的培训班和挂职锻炼,不断提高少数民族干部的政策理论水平和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

【承办三州七市民族工作联谊会】20071267日,全省三州七市民族工作联谊会在绵阳临园宾馆召开。甘孜、阿坝、凉山、乐山、雅安、泸州、宜宾、攀枝花、成都、绵阳代表出席会议,遂宁、自贡、德阳等地民宗部门的负责同志应邀列席会议。省民委副主任蔡世勤在会上作重要讲话。绵阳、成都、乐山、雅安、泸州、宜宾、攀枝花等地代表在大会上作了交流发言。

【贯彻落实“条例”】  2007年,全市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宗教事务条例》、《四川省宗教事务管理条例》,市人大代表对五大宗教活动场所进行了视察及审议,推动对两个《条例》的宣传贯彻落实。

【检查验收滥建小庙整治工作】  2007年,对滥建小庙2429处整治情况进行自查自纠验收工作,全市共拆除小庙1090处,占总数的44%;关闭小庙497处,占总数的20.5%;改作它用746处,占总数的30.7%;符合宗教活动场所开放条件、拟列入开放的59处,占总数的2.4%,治理率达99.8%

【整治塔水清真寺非法传教】  2007年,市县两级成立专项治理工作小组,加大对安县塔水清真寺非法传教的综合治理。对非法传教人员交司法部门处理,违犯治安处罚条例的给予拘留处理,解散原管委会,重新组建新的塔水清真寺管委会领导班子,治理工作取得阶段性的成果。得到中央政法委、中央统战部、国家宗教局领导的表扬。

【举办教职人员培训班】  2007年,市佛协、市伊协、市基督教三自爱国会分别举办教职人员培训班,邀请省内外著名高僧及专家、学者、教授授课,参训人员达368人次。

【培养宗教接班人】2007年,选拔、推荐、输送有培养前途的7名中青年教职人员去高等院校深造。其中 2名道士去中国道教学院深造,3名去佛学院深造,1名去新加坡佛学院学习,1名神甫到金陵神学院学习。

【成立佛学研习中心】  1013日,绵阳市佛协在江油市窦山奇峰酒店召开佛学研习中心成立庆典大会,省佛教协会副会长清德大和尚、智海大和尚,省佛教协会副秘书长王立军,昭觉寺演法大和尚、山西五台山广宗寺方丈演明大和尚、陕西、新疆等友邻省市佛教协会、佛教活动场所的代表以及四川大学宗教文化研究所、成都慧恩书院的代表及市有关部门的领导1000多人出席会议。佛学研习中心由名誉主任、主任、副主任、秘书长、副秘书长组成。

【举办居士培训班】  2007111620日,市佛教协会在圣水寺举办了居士培训班,来自全市各佛教活动场所的护活居士骨干和九寨沟的护法居士代表168人参加培训,邀请了川大佛学资深专家陈兵教授进行《佛学―心学》讲座,刘宁博士、哈磊博士、张海滨博士等也对佛教基础理论进行较系统的讲解。

【恢复开放宗教活动场所】  2007年,为进一步满足广大信教群众宗教生活的需要,经市民宗局批准恢复开放江油市窦山云岩寺、游仙魏城圣泉禅院为佛教活动固定场所,安县罗浮山道观为道教固定场所。

【妥善处理民族纠纷】  2007年,妥善处理、积极协调、及时化解了民族纠纷问题。一是妥善处理城区个别商户乱打清真食品招牌,伤害民族感情问题。二是及时处理盐亭北街清真寺财务管理混乱引发的不稳定问题。三是妥善处理安县塔水民族派别问题。

【加大宣传力度】  2007年,采取多种形式加大对民族宗教信息宣传力度, 编发民族宗教简报13期;被省、市报刊、杂志、电台、电视台共采用绵阳市民族宗教信息30多篇,发表理论文章7篇;省民委、省宗教局采用市民族宗教事务局信息 46篇;市委、市政府采用信息12条。 

【妥善处理来信来访】2007年,热情接待、妥善处理民族宗教方面来信12件,来访51批次、223人次。   (李明昌)


 

老龄工作

【概况】  截至2007年底,全市有60岁以上老年人778747人,占总人口14.7%。其中,非农业人口179158人,占23%70岁以上高龄老人350926人,占45%;百岁老人174人。年龄最大的平武县古城镇火炬村锁友明,109岁。

【全市54名老龄工作干部参加省市老龄干部培训班】  全市54名老龄工作干部参加省市老龄工作宣传干部培训班。各级新闻媒体采用全市老龄信息200多条,全市100多个老年宣传队经常活跃在城市社区、农村镇(乡)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各级老龄工作部门开办宣传专栏1700多期。市老龄办与市广电中心联办“夕阳红”、“金色人生”栏目,刊播稿件100多篇。

【盐亭县、梓潼县获得省级敬老模范县】  2007年是全省开展第二轮创建敬老模范县(市、区)镇(乡、街道办事处)、村(社区)活动考评验收收年。市老龄办在盐亭县召开各县(市、区)老龄办主任会议,对迎接省、市“创模活动的检查验收”进行安排署,与会同志参观了盐亭县两河镇敬老院和老年协会。通过省上考评,绵阳市盐亭县、梓潼县已公示拟授予省级敬老模范县。为了鼓励先进,把“创模”活动引向深入,市老龄工作委员会授予市公安局等99个单位为市级敬老模范单位,授予范维常等48名个人“市级敬老模范个人”。

【新办老年大学(学校)19所】  2007年,完成新办老年大学(学校)19所,完成培训基层老龄工作人员及老年人协会负责690人,超额完成省上下达的目标任务。

【市老年大学建校20周年】  2007年,市老年大学迎来建校20周年。20年来,市老年大学发展成为具有室内外教学场地2700多平方米,6个系、50多个教学班、五个专业学会和一个老年艺术团,常年在校学员人数达到1600人左右的省内名校。20075月,市老年大学隆重举办了建校20周年校庆活动。编辑出版了校庆专集《辉煌二十年》;举办教学成果展和专场文艺演出。充分展示市老年大学的办学水平和老年人风采。

【慰问百岁老人152名】  全市各级各部门走访慰问百岁老人152名,慰问贫困户5696户,发放慰问金459550元。卫生部门对全市60周岁以上老年人进行优惠健康检查,全市各级各部门都召开老年人茶话会、座谈会,听取老年人的意见和建议;各单位都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全市表彰敬老模范单位50多个,敬老模范个人800余名。

【全市为老年人新办省、市《优待证》12300余个】  2007年,全市为老年人新办省、市《优待证》12300余个,接待和处理群众来信来访323件,老年人反应的问题和政府的各项优待规定均得到较好解决和落实。

【市老年活动中心投资10多万元进行院内维修】  市老年活动中心投资10多万元对院内凉亭进行修缮,对健身器械进行维修,对供电线路进行升级改造,对康东宫锈蚀的钢窗全部拆除更换成优质耐用的塑钢玻璃窗。使老年人活动的设施和环境都有较大程度的改善。

【承办各类老年活动比赛100余次】  2007年,市老年活动中心共接待老同志21万人次,承办各类老年活动比赛100余次,举办各种展览和讲座20多场次。保持老年人对中心服务质量的“零”投诉。  (任永权)

 

2007年度市委、市政府“十大惠民行动”完成情况

【概况】  2007年,全市十大惠民行动累计完成投资21.08亿元,省、市88项目标任务全面、超额完成。其中,省目标完成100110%的有28项,完成110%以上的有28项,市委、市政府为解决群众具体困难新增的32个项目全面完成年初目标。根据省政府通报,绵阳市十大惠民行动目标任务完成情况良好,项目推进过程中亮点突出,在全省处于较为先进的水平。

【坚持目标管理,确保惠民行动落实到基层】  2007年初,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大力开展十大惠民行动的实施意见》(绵委发〔20071号文件),明确“十一五”期间和2007年各级各部门工作目标。同时提出市委、市政府是全市实施“十大惠民行动”的责任主体,市委书记谭力、市长唐利民是全市实施“十大惠民行动”的第一责任人;市级有关部门是全市实施“十大惠民行动”的工作主体,其主要领导为惠民项目第一责任人;各县市区党委、政府是实施“十大惠民行动”的直接主体和实施主体,其党政“一把手”是直接责任人。市委谭力书记要求,把“十大惠民行动”作为“一把手”工程,实行“一票否决”,必须从老百姓最关心、最直接、最受益的问题入手抓好这项工作。在推进“十大惠民行动”的过程中,市委、市政府加大目标管理、考核和监督力度,对重点目标实行全程监控,对进度滞后项目实行跟踪督查,并以“发点球”的方式对滞后项目进行督查督办,确保“十大惠民行动”深入、顺利地落实到基层。

【构建全覆盖的惠民工作体系】  惠民工作是社会系统工程,涉及面宽,社会关注度高,必须加强工作体系建设。一是建立了市、县、乡、村四级惠民工作网络。按照“党委负责、政府实施、部门联动、社会支持、群众参与”的工作思路,在市一级建立了“十大惠民行动”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在县市区、园区一级,分别设立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在乡镇(街道)建立惠民工作站点,在村组(社区)遴选惠民工作联络员。二是建立了惠民工作电子网络体系。在党政网上开设了“十大惠民行动”专题网页,在互联网上开设了“绵阳市惠民信息网”(hmxxw.my.gov.cn),随时发布“十大惠民行动”各类信息;三是坚持城乡一体,以城带乡,主攻农村,协调推进。特别是在农村交通建设方面,我们坚持用抓城市建设的气魄狠抓农村交通条件的改善,提出“规划适度超前、任务主动加番”,推动农村交通设施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目前,全市通乡油路、水泥路建成里程,通村公路建成里程,乡镇客运站点建设三个指标均实现成倍增长。其中,通村公路建成里程更是完成省目标的697.8%

【扶贫攻坚工作成效显著】  谭力书记指出,要“瞄准最困难的村、盯住最穷的人、办好最急需的事”。一是加强机制建设,保障群众分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2007年,市委集中出台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信访与群众工作的意见》、《关于加强城市社区工作的意见》等七个加强基层基础工作的文件,使基层群众平等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有了坚实稳固的制度基础。二是密切联系群众,全面实施领导干部“321”联系群众工作制度。在市委书记、市长的倡导下,所有市级领导干部每人直接联系3户困难群众和一个贫困村(社区),市级部门和区市县领导各自帮扶一个贫困村,并将每月21日确定为“群众工作日”。全市4000多名干部结合领导干部作风整顿和“富民惠民、改善民生”作风建设活动与4000多个农民贫困户结成“穷亲戚”,在生活上帮,在项目上扶,在资金上捐,在情感上联,有效地解决了贫困户“脱贫无望、致富无路”的问题。三是坚持真抓实干,切实推进三年“扶贫攻坚”。近三年来,我市响亮地提出,“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要与科技城发展步伐同步”,按照“发展的目的就是惠民”的要求扎实推进扶贫攻坚,把“扶贫攻坚”作为全市一号工程强力推进,共组织干部近5万人(次)参加对口帮扶工作。截至200712月,全市累计投入各类帮扶资金4.178亿元,使4.9万户、10.5万人摆脱了贫困,所有贫困户年人均收入普遍达到1600元,三年增加800元。

【财政惠民资金投入创出历史新高】  实施惠民行动,资金落实是关键。一是明确财政集中支出方向,坚持新增财力重点保障“惠民行动”。全市“十大惠民行动”年初计划安排资金157106万元。截至目前,各级资金到位210784万元,占预算安排的134.2%。其中:中央省资金到位132621万元,占预算安排的136.2%;市级财政资金到位16429万元,占预算安排的105%;县市区(园区)财政资金到位13964万元,占预算安排的126.2%。市本级财政用于“十大惠民行动”的投入,与去年“为民办十件实事”市财政安排资金3836万元相比,增长428.3%。二是坚持效益优先,强化惠民资金监管。市目标督查办、市惠民办坚持每季度对“十大惠民行动”资金到位情况进行专项检查,及时向市委、市政府报告情况,并发出通报,切实保证资金到位。财政监督局组织专项检查小组,对“十大惠民行动”专项资金从项目申报、资金拨付、使用管理、项目进展进行检查和效益评价,保障惠民行动顺利实施。

【坚持公开透明,健全制度,将十大惠民行动建成阳光工程】  领导督查和群众监督相结合,是顺利推进惠民行动的重要手段。一是实施片区督导,开展效能监察,促进惠民工作顺利实施。建立市十大惠民行动领导小组成员“惠民片区联系”制度,市四大班子领导分别带队多次深入县市区现场调研、督查指导工作,根据工作需要及时召开片区工作联系会、问题协调会、情况汇报会议,开展重点督查、专项督查和进度督查;市县两级纪委监察局成立“十大惠民行动”效能监察工作领导小组,重点围绕惠民行动责任部门及其工作人员的工作作风、工作效率、工作质量、依法行政情况以及建设工程招投标、物资采购等工作开展专项检查、随机抽查和明查暗访。二是建立台帐管理制度,坚持惠民工作进展情况按季度公示。在县、乡两级建立惠民工作台账制度,把惠民项目的实施时间、工作进度、惠及人员、到位资金等情况详细记录在册,确保惠民工作准确、真实地落实到基层。在此基础上坚持每季度分专题在《绵阳日报》上公布各县市区“十大惠民行动”进展情况。三是建立惠民项目联系监督制度。对于脱贫致富项目,镇乡干部包干联系到户。对于工程建设项目,由群众推荐监督员,实施全程跟踪监督。四是通过媒体宣传营造良好氛围。组织市县两级新闻媒体开辟 “十大惠民行动”专栏,大力宣传惠民政策、典型事例和优秀事迹,市、县两级新闻媒体全年共刊发相关新闻、评论、专访700余篇。中央、省级新闻媒体对绵阳惠民工作开展情况给予高度关注,《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华网、《文汇报》、四川电视台、《四川日报》、四川新闻网等媒体均对我市惠民行动进行深度报道。

【坚持创新机制,整合资源,建好“困难群众之家” 】  市委、市政府以解决困难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根本出发点,有效整合政府部门和群团组织的惠民帮扶职能,于20072月在全省率先建立惠民帮扶中心,共设13个帮扶窗口,5大阵地,4个分中心,游仙、涪城两区在市中心设立惠民服务区,相关责任部门和基层惠民帮扶机构组建惠民帮扶流动服务队。620日全省工青妇惠民帮扶中心建设现场会在绵召开,全市惠民帮扶中心建设经验迅速在全省推广。2007年以来,中央联席会议办公室主任、国家信访局局长王学军,全国总工会书记处书记张秋俭,团中央书记处书记王晓和省委、省政府部分主要领导均考察绵阳惠民帮扶中心,并给予了高度评价。同时,各县市区分别建立“惠民帮扶中心”,开设惠民窗口、惠民药房、惠民超市,直接为广大群众提供服务。部分乡镇、街道和社区还建立“一门式”服务厅(室),变“惠民多门”为“直通中心”。

 

移民工作

【全面完成移民安置目标任务】  2007年,全市累计完成13977人(三峡电站1444人、宝珠寺电站2498人、瀑布沟电站5120人、武都水库移民4915人)的大中型水电工程外迁移民安置及市内武都水库移民安置任务。527日,汉源库区桂贤乡中心村最后一批2397名瀑布沟水电站移民入住梓潼县文昌镇三星村。安置市内武都水库平武库区农村移民1715人,全面完成年度移民安置目标任务。

【武都水库专项设施迁(复)建工作顺利推进】  2007年,全面完成江油市库区10kv输电线路拆迁和文物抢救保护工作,完成平武县库区10kv线路、广播、电视、天然气、通讯等设施迁建方案和库周交通、低压线路恢复设计方案;完成平武县响岩场镇复建征地及场地平整任务,场镇供水工程建设主体完工;完成平(武)江(油)公路主体工程建设和煽水公路工程设计任务,江油库区广播、电视设施设备和平武库区平江公路建设工程进展顺利。

【全面落实大中型水电工程移民后扶政策】  2007年,安置在绵阳市9个县市区、3个园区共150个镇乡(街道办事处)、487个行政村(居委会)、746个村民小组,涉及省内外17座水电站10551名(其中不包括市内武都水库工程移民)移民,6月底前全部领到后期扶持直补资金。绵阳市全面完成大中型水电工程移民后扶政策实施工作。

【切实开展移民培训帮扶工作】  2007年,全市各级各部门进行移民种养业技能培训8300余人次,移民劳务输出培训1500余人次,综合类培训2700余人次,实现移民劳务输出3600余人次。发放移民帮扶联系卡3000余张;落实县市区帮扶部门500余个县级联系干部1300余人;落实乡镇级帮扶部门700余个联系干部2000余人;落实村级联系干部1000余人,较好地实现了以帮扶促稳定、以稳定促发展的工作目标。

【加强对口支援三峡库区移民工作】  根据市政府第25次常务会议精神,按照《绵阳市对口支援开县三峡库区移民的工作方案》要求,明确目标,完善方案,落实“一帮一”对口支援责任制,切实做好对口支援工作,承担对口支援任务的涪城区、江油市、安县如期兑现帮扶资金100万元,全面完成年度对口支援任务。

【切实维护移民稳定】  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落实维护库区社会稳定责任主体;按照“分类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制订并试行《绵阳市移民部门维稳工作预案》;建立健全移民信访工作制度,对移民来信、来访反映的问题实行“五定”责任制,即定责任单位、定责任领导、定责任人、定办理要求、定办理时限;健全移民问题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化解机制和移民稳定工作风险评估体系,制定了《绵阳市移民稳定风险化解制度》、《绵阳市移民稳定风险化解责任追究制度》;建立移民信访维稳工作台账,实行移民不稳定因素“月报制”。确保移民稳定,促进社会和谐。(邓      刘芝贵)

 

残疾人工作

【概况】  积极开展全国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区培育活动,24775名残疾人得到社区康复服务,涪城区创建全国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区全部达标。全市有5000多名残疾人得到不同程度的康复和功能补偿,其中3068名白内障患者实施复明手术(免费手术1068例);完成聋儿康复训练70名;安装普及型假肢123具;为肢体残疾人捐赠轮椅1430辆;为听力残疾人捐赠助听器980台。

【教育工作卓有成效】将全市残疾儿童纳入义务教育总体规划,统筹安排,同步实施。积极开展随班就读和在普通学校开设特教班,盲、聋、智力障碍三类儿童实现就近入学,入学率达85%;资助残疾学生和贫困残疾人家庭子女201名,发放补助28万元,确保残疾学生和贫困残疾人子女充分享受教育的权利。

【全市有76家企业为残疾人提供岗位1250个】  开展残疾人职业技术培训,全市有5200名残疾人免费参加职业技术培训,极大地提高了他们参与社会经济生活的能力;举办残疾人就业现场招聘会5期,全市有76家企业为残疾人提供岗位1250个,采取多种渠道帮助1540名残疾人实现了个体从业和集体从业,10.9万名农村残疾人实现稳定就业。

【残疾人扶贫工作效果明显】  2007年,全市投入资金60万元,扶持15000名农村贫困残疾人发展生产,完成省上230户贫困残疾人危房改造任务,又投入资金50万元,为100户贫困残疾人改造了危房,使330户贫困残疾人搬进了新房。

【举办“国际残疾人日・贫困残疾青少年圆梦”公益活动】1022日市残联与成都华康中西医医院在市残疾人康复中心举行“告别残疾・幸福一生”―绵阳市2007年国际残疾人日・贫困残疾青少年圆梦公益活动启动仪式,这次活动共为18名特困肢体残疾青少年患者实施全免费手术(每人1万元),为40名贫困肢体残疾青少年患者减免了矫形手术费(每人3千至5千元),使58名残疾青少年改善功能,从此站立起来参与社会生活。

【基层残疾人组织建设整体推进】  整体推进了基层残疾人组织规范化建设,九个县级残联组织规范化建设达标率100%296个乡(镇、街道)残联组织规范化建设达标率100%2552个村(社区)残疾人协会组织规范化建设达标率95%;形成了层层有组织,事事有人干,上下畅通。

【全年接待残疾人来方1674人】  227日,市残疾人服务窗口在市惠民帮扶中心正式建立。一年来,共接待残疾人来访1674人次,其中求职登记就业156人次,申请减免学费27人次,权益维护49人次;受理案件34件、办结率100%,组织17家企业为残疾人提供岗位92个,招聘残疾人就业20人;帮助贫困残疾考生和困难残疾人子女上学40名,救助资金9万元;为残疾人办理残疾人证53个,办理时间从过去的半个月缩短到一天,极大的方便了残疾人。

【实效惠民的残疾人康复训练咨询转介指导中心】2月,市残联在市惠民帮扶中心设立了残疾人康复训练咨询转介指导中心,投资4.8万元,购置残疾人康复训练设备13台,有效地开展了为残疾人帮扶服务和康复训练。据统计共为863名肢体残疾人提供了康复训练服务,康复训练达1348人次,接受康复训练的残疾人中年龄最小的有6岁,年龄最大的有70岁,有32名残疾人通过训练肢体功能有了明显改善。

【宣传体育工作颇有建树】 市残联自创《暖流》杂志六周年,共出刊39期,免费向全国残联赠阅58500册,受到广大读者好评;《中国残疾人》、《三月风》宣传工作连续三年被评为全国“两刊”宣传工作先进单位;绵阳市选送的“涪城发放就医卡・惠及5000残疾人”获“2006年度残疾人事业好新闻”三等奖;在2007年世界夏季特奥运动会比赛中,绵阳市智障运动员鲁玉娇获得女子60公斤级举重金牌1枚、银牌1枚、铜牌1枚;720日是中国首次“全国特奥日”,市残联、市教育局、市体育局在涪城区顺河街社区(涪城区特教学校)举办了绵阳城区特奥运动会,有30名智障运动员参加了举重、乒乓球、一分钟拍球、滚球等4个项目的比赛,并决出金牌9枚、银牌9枚、铜牌3枚,展示了智障人士自强不息的精神,体现了“共同参与,分享快乐,交流技艺,增进友谊”的特奥运动理念。   (张文明)

扶贫事

“十大惠民行动”目标任务超额完成  改善10541人农村低收入贫困人口生产生活条件,完成目标任务的103.2%;劳务扶贫品牌培训3389人,完成目标任务的100.4%;输出就业3380;村道扶贫建设工程。全面完成2006年度的村道扶贫工程建设任务,利用项目资金100万元修建村道14.15公里,解决10个贫困村“行路难”的问.

【目标任务全面完成】  全面完成2007年度市委、市政府1万户、3万人农村贫困人口脱贫目标任务;对三年扶贫攻坚3.2万户、10.5万人农村贫困人口脱贫目标任务进行全面验收考核,实现三年扶贫攻坚目标任务的全面完成。

扶贫新村工程建设扎实推进  2007年实施扶贫新村建设48个,投入扶贫新村建设资金2400万元,实施项目120个,建设蓄水池 93余口、建引水管96000,解决4162,6886头牲畜的饮水问题。修村社道路254公里,改房 60434462平方米,改厕1423户,改圈168321809平方米,改厨172415667平方米、建沼气池826口。

劳务扶贫工程培训效果明显  采取扶“智”与扶“技”并举,立志与脱贫并重的培训措施,积极促进富余劳动力培训转移,采取定单式培训模式,全年共培训3389人。

产业扶贫工程建设成效显著  安排产业扶贫资金11400万元,其中:财政扶贫资金400万元,支持北川中药材、平武魔芋、安县禽蛋、涪城优质桑茧基地建设等8个产业项目建设,项目覆盖16个贫困村,10000余户贫困户。扶贫贴息贷款11000万元,支持梓潼县林江苎麻、北川县白草河电站、魏氏自来水厂三家企业发展生产,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带动贫困地区贫困人口脱贫致富。

沼气扶贫工程建设效益明显  沼气建设项目是省办首次下达的新的扶贫工程项目,北川县扶贫办在各级部门的指导下,捆绑实施建设项目,做到早准备、早计划、早布署、让贫困户早得实惠。落实扶贫项目资金45万元,建设沼气池450口。

村道扶贫工程建设成绩斐然  落实村道扶贫工程项目资金250万元(含扩权强县试点60万元),修建村、社道路75.9公里,解决31个贫困村贫困群众行路难的问题。

(扬跃龙)

浏览次数:

扫描二维码随身看资讯

正在阅读:社会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