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支持IPv6
当前位置:首页 > 绵阳概况 > 绵阳年鉴 > 绵阳年鉴2007

区市县简况

发布日期:2008-08-27 17:02文章来源: 绵阳市人民政府
字体:【    】 打印

概述

【县域经济指标大幅增长】县域工业实现总产值2279.85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51.9%;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92.25亿元,占全市的57.3%;实现财政总收入20.61亿元,占全市的41.1%;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40.56亿元,占全市的77.5%;招商引资到位内资105.44亿元,占全市的69.6%。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461元,增长8.9%。

��【县域工业竞相发展】各区市县大力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并从自身比较优势出发,加快产业集群的发展。加大对企业技改的支持,市财政安排工业企业技改资金1000万元,各区市县也设立了工业发展引导或扶持资金。县域工业全年完成技改投资38.56�亿元,占全市技改投入的�71.9%�,其中涪城、平武、盐亭分别比上年增长了127.3%、68.4%48.9%。各区市县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02户,占全市新增规模企业的70.3%。各区市县工业增加值增速均达20%以上,涪城、盐亭达到42.2%35.8%�。

��【农业产业化经营成效显著】市级财政安排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3000万元、县级财政安排2000万元,其中市财政出资1000万元与区市县政府、龙头企业共同组建额度为2800万元的农业政策性担保基金,为50个农业产业化项目担保贷款10余亿元。全市新增省级产业化龙头企业4户、年销售收入1000万以上的龙头企业47户、市级农村专合组织33个,全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14.7亿元,增长29.5%,带动农户发展种植业基地264万亩、生猪养殖243万头、牛羊9万头、家禽709万只、水产1.2万亩。

��【旅游产业富民兴县】实施“旅游富民”战略,以筹办“国际李白文化节暨绵阳市第三届旅游发展大会”为契机,按照高水平运作、大手笔开发和“走近‘两弹一星’、探源李白文化、体验原始山水、休闲神奇绵阳”的旅游发展新思路,重点打造科技城城市景观、李白故里、七曲山大庙、温泉之都、西羌猿王洞和王朗“东方黑森林”等精品景区。48,绵阳市成功举办“一节一会”,绵阳旅游以崭新姿态走向世界。全年接待外地游客突破1000万人,旅游总收入达63.5亿元,增长40.9%

��【新农村建设全面推进】全市选派2332名干部到村任职,以八种类型村、农科区农业产业集中区和绵江新农村产业带建设为重点,在全市范围内选择不同类型的示范村60个,通过产业发展带动面上新农村建设。加快农村道路交通建设步伐,全市农村公路建设投资4.5亿元,新建水泥路600 hm、油路200 km、通村公路500 km。加大农田水利建设力度,全市累计投资12.1亿元,新增有效灌面1.1万亩,治理旱山村14个,新增旱地灌溉8100亩,解决11.4万农村人口饮水问题。江油市投资4亿元完成城市景观、城市道路、绵江快速通道建设;盐亭县引进5000万元完成城市基础设施改造;北川县投资1700余万元建成品位高雅、人居环境优美、独具民族文化特色的羌文化一条街。

��【和谐社会进一步推进】稳步推进扶贫攻坚工作,全市落实财政、信贷扶贫资金1.85亿元,改善4万名贫困人口的生产生活条件。投资1亿多元解决人民群众看病难、上学难、饮水难、农村沼气池及新村扶贫,涪城区财政安排400万元实施城乡医疗救助,江油市积极组织巡回医疗义诊队送医送药到乡镇及边远地区。四大移民安置政策全面落实,移民及移民后扶工程圆满完成。各区市县先后安置瀑电移民4910人,武都水库二期移民工作有序开展,江油、平武分别完成了境内3244人和1325人的搬迁安置任务。

涪城区

自然条件2006年,全区幅员597.7 hm2,辖2个乡、12个镇、9个街道办事处,142个村、99个居民委员会、1104个村民小组、520个居民小组。耕地面积13449 hm2。有砂、卵石、石材、粘土等非金属矿藏5种。主要河流2条,涪江最大,流经区境39.25�公里。主要旅游景点16个。森林面积1.62 hm2,森林覆盖率28.24%�,完成退耕还林67 hm2

��人口全区总人口223638户,639360人,分别增长2.16%1.92%,其中:农业人口205558人,非农业人口433802人,分别占总人口的32.15%67.85%;男性328280人,女性311080人,男女性别比为105100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8.47万人,占总人口的13.5%。人口出生率为7.19‰,死亡率为3.25‰,自然增长率为3.94‰,增加1.44千分点。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1070人。少数民族34个,6412人,占总人口的1.0%�。

��经济概况辖区地区生产总值206.02亿元,区属生产总值58.39亿元,均比2005年增长15.9%,其中:第一产业7.82亿元,增长5.5%;第二产业32.62亿元,增长20.9%;第三产业19.75亿元,增长12.5%。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1.4%74.1%24.5%。民营经济增加值98.76亿元,增长19.6%;民营经济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54.6%,提高10%。辖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0.6亿元,增长24%,其中区属固定资产投资34.46亿元,增长30.8%。实现财政总收入29.69亿元,财政总支出27.2亿元,分别增长32.3%18.7%;其中区本级实现财政总收入6.13亿元,财政总支出5.85亿元,分别增长12.5%24.5%。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261.57亿元,增长13.4%;各项贷款余额194.4亿元,增长9.4%

��农业全区农业总产值12.9亿元,增长7.1%。农作物播种面积32137公顷,增长3.8%。其中粮食作物面积17785公顷,增长1.7%;总产105456吨,减少3.4%。油料作物面积6621 hm2,增长2.9%;总产17293吨,增长6.4%。蔬菜面积8331 hm2,增长18.6%;总产229759吨,增长17.5%;果园面积3333.33 hm2,水果总产量16944吨,减少8.7%;水产品总产量9223吨,增长22.4%;牛奶总产量9392吨,增长2.8%;出栏牛1107头,增长32.5%;出栏生猪52.2万头,增长15.1%;出栏羊3558只,增长18%;出栏小家禽1345万只,增长14.1%;猪肉产量34648吨,增长18.4%;禽蛋总产量6220吨,增长3.7%;蚕茧产量0.15万吨,增长3.9%

  工业辖区工业总产值321.89亿元,增长18.8%。区属工业总产值103.62亿元,增长34.17%,实现利税5.97亿元,其中利润4.2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28个,职工平均人数12755人。重点工业企业30个,实现工业产值51.93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值的81.5%。年纳税过千万元的企业4家:四川富临实业集团有限公司5572万元、四川东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1779万元、四川绵阳利尔化工有限公司1618万元、绵阳国虹通讯数码集团有限公司1363万元。

��建设•环保辖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0.6亿元,增长24%,其中:基本建设投资21.99亿元,增长16.8%;更新改造投资20.07亿元,增长18.4%;房地产开发投资25.38亿元,增长34.6%;农村固定资产投资1.78亿元,减少17.9%;新增固定资产32.22亿元。区本级固定资产投资34.46亿元,增长30.8%,其中基本建设投资12.6亿元,增长37.1%;更新改造投资7.16亿元,增长30.5%,房地产开发投资12.0亿元,增长27.6%。新增固定资产15.4亿元。辖区建筑企业98户,实现产值19.1亿元,利润总额7209万元,完成建筑面积129.3万平方米。区属41户房地产企业,完成房屋竣工面积67.2万平方米,出售商品房78.63万平方米,减少9.1%;实现售房收入17.58亿元,增长1.0%

��交通•邮电全区公路通车里程937公里,其中:高等级公路(即一级以上公路)703公里,高速公路24公里,每百平方公里通车里程156.77公里,境内铁路通车里程25公里。货运周转量44944万吨公里,增长15.1%;客运周转量262893万人公里,增长9.5%。民用航空客运量14.63万人次,货邮运量2754吨,分别增长12.7%和较少9.6%。邮电通讯业务总量12.09亿元,增长26.7%,其中:电信业务总量11.64亿元,增长27.5%。邮电主营业务总收入8.19亿元,增长17.7%�,其中:电信主营业务收入�7.84�亿元,增长17.7%。固定电话用户41.05�万户,减少7.1%;移动电话用户74.41万户,增长37.5%,互联网上网用户16.23万户,增长64.3%

��商业•旅游辖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7.36亿元,增长14.3%,其中:批发零售贸易业42.34亿元,餐饮业14.41亿元,分别增长13.5%17.5%。区属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5.85亿元,其中批发零售企业27.29亿元,餐饮业8.36亿元,分别增长19.4%16.2%31.7%。上亿元的批发市场5个,大型零售超级市场7个。辖区全年接待旅游人数189.39万人(次),国内旅游收入28.5亿元,增长25.3%;旅游外汇收入857.49万美元,增长25.0%

��外经外贸辖区共引进项目537个,协议引资71.68万元,其中:内资项目526个,到位资金69.03亿元;外资项目11个,外资注册资本7307万美元。外贸出口总额47818万美元,增长11.1%。区本级共引进项目349个,协议引资41.82亿元,到位资金31.43亿元,增长41%。其中:内资项目344个,到位资金28.77亿元;外资项目5个,引进外资3336万美元。引进项目中,投资逾5000万元的17个,逾亿元的2个。外贸出口总额4314万美元,增长75%

��科技•教育辖区内有高新技术产业企业104个,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39296人。落实科技攻关计划项目43项。获各种科技成果奖18项,其中:一等奖4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8项。有幼儿园90所,在读幼儿15857人;小学57所,在校学生5.28万人,增长25.58%,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中学38所,在校学生6.91万人,初中适龄儿童入学率100%;中等职业学校21所,在校学生4.28万人;小学、普通中学、职业学校专任教师分别为2605人、3774人、1179人。普通高校7所,在校学生45286人,专任教师2206人。

��文体•卫生全区共有文化馆、图书馆、表演艺术团和影剧院5个,学校体育达标率100%。有各类卫生机构52个,卫生技术人员3548人,执业医师及执业助理医师2042人,注册护士1558人,卫生防疫人员216人,各类卫生机构实有病床位4843张。

��社会生活年末城乡从业人员39.25万人,增加0.68万人,增长1.8%,其中:第一产业从业人员4.26万人,减少14.3%;第二产业从业人员11.65万人,增长2.3%;第三产业从业人员23.34万人,增长5.1%。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3.52%。全区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201114人,增长27.3%;参加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职工人数146541人,增长3.7%;参加农村养老保险的人数9081人;参加失业保险人数16397人,增长23.6%;领取城市最低生活保障人数15747人,增加2440人;领取农村低保人数4151人,增加432人,农村传统救济人数1587人。年末有社会福利院1个,床位数266张。社区服务设施数21处。全年实现社会保险保费收入6.59亿元,增长7.5%;处理各项赔款和给付支出金额2.04亿元,增长13.3%

��工业经济实现新跨越工业总产值103.62亿元,增长34.17%。规模工业企业群体不断壮大,达到127户,新增30户;实现产值63.75亿元,增42.2�;实现工业增加值20.8亿元,增42.2�;实现利润4.2亿元,增39.17%�;实现税金1.1亿元,增23.44%�。万元产值综合能耗降低到0.78/万元,降14.29�。工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电子信息、精细化工、机械加工、食品加工四大主导产业产值占规模工业83.23�。在建工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72个,完成投资7.16�亿元,区财政投入资金7690万元支持工业发展,帮助企业争取项目资金9449万元,融资1.62亿元。

��现代农业实现新突破农业总产值12.9亿元,增7.1%。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粮经比例1.121。兑现退耕还林补助资金419万元。农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00公顷,有效灌溉面积9.37千公顷,节水灌溉面积667公顷。奶业、蔬菜、蚕桑、土鸡、生猪和生态观光旅游等产业化经营取得新发展,产业化龙头企业48户,农产品加工经营销售收入34亿元,增23.6%。品牌农业战略初见成效,“绿园合”蔬菜、“绵州牌”黄金梨、“蜀优”大米、“辰酉”土鸡等进入全国主要城市市场。成功防控了动植物疫病。

��第三产业实现新发展现有商品交易市场95家,其中上亿元的批发市场5个,大型零售超级市场7个。高圣平、御营、花园片区和经开区新商圈基本形成。绵州汽配城、高水蔬菜批发市场、东辰宜家美、东辰新天地等项目发展良好,带动周边经济形成一定商业气氛。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和社区商业“双进”工程。新建和改造生活消费品农家店31家,农资农家店16家。被省商务厅确定为社区商业“双进”工程试点区,并在金菊街社区进行试点,该社区被评为全国社区商业示范社区。

��工业园区和主要工业乡镇取得新成效园区实现工业总产值达34.8亿元,增28%;财政收入7418万元,增44%2006年被评为全省“优秀工业园区”。乡镇工业实现工业产值18.66亿元,增10.33�,其中:城郊乡6.84亿元,石塘镇5.35亿元,新皂镇3.72亿元,青义镇1.16亿元,丰谷镇9509万元,吴家镇3929万元,龙门镇1077万元。

��改革开放增添发展新活力坚持“大开放促大发展”,加强招商引资环境建设,完善政策体系,引进项目349个,到位资金31.43亿元,增长41%。不断扩大对外交流合作,区本级有实绩出口企业14家,全年外贸出口4314万美元。全年区内登记注册个体私营企业38093个,增3.4%。民营经济增加值98.76亿元,增19.6%,其中:民营工业增加值45.37亿元,增27%

��城乡人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9971元,增加1058元,增11.9%;在岗职工劳动报酬21.33亿元,增21.7%;年平均货币工资每人17272元,增加2993元,增21%。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8041元,增10.5%,恩格尔系数为35.4%。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705元,人均增加327元,增7.5%。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3390元,增6.7%,恩格尔系数为45.4%;农民人均住房面积达58平方米

��为民办实事为民办实事10件,共投入资金5400余万元。为206户农村特困户修建了住房,为641户城市住房困难户发放了住房租金补贴。解决了农村血吸虫疫区2.14万人饮水安全问题。在部分乡镇修建垃圾处理场或转运站12个,在部分乡镇修建或改造公共厕所4座。新增城镇就业人员6874人,免费培训失地无业农民3360人。完成27个村卫生计生站的标准化建设。支持4200户农民修建沼气池。完成金峰镇柏果林村新村扶贫项目;完成全区113309人的扶贫攻坚任务。对木龙河、麻柳河、草石河流域内10家养殖企业和10家工业企业进行了污染专项治理。采取“民办公助”方式,修建农村村组道路34.6 km。全部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杂费787万元,为农村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并为农村贫困家庭学生和城市低保户家庭子女提供资助97.17万元。

��社会事业协调发展科普工作深入推进,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称号。实施“人才工程”,引进各类人才1701名。通过全省首批“义务教育示范县”评估验收,12所中小学校的新、改建工程相继竣工投入使用。公共卫生体系基本建立,惠民医院运行良好,完成15个农村卫生院标准化建设,社区卫生工作成效显著,获“全国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称号。深入开展创建活动,使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在广大人民群众中逐渐形成,被市委、市政府授予“文明城区”称号。获得“全国四五普法先进区”、“全国征兵工作先进区”、“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先进集体”、“全国民政先进区”等称号。建立区长信访接待日制度,全年受理人民群众来信来访1858件次,办理市长公开电话交办件81件。全区认真执行安全生产“一岗双责”制和责任追究制,全年无特大事故发生。(王�)

游仙区

自然条件全区幅员973 hm22006年辖1个经济试验区、24个乡镇、2个街道办事处,259个行政村,2208个村民小组,40个居民社区居委会,可耕地面积30600 hm2,林地面积14263 hm2,主要河流4条。主要旅游景点6个,年降水量1208 mm,年均气温18.5,日照1199小时。

��人口2006年底全区总人口51.68万人(不含九院科学城办事处),其中:非农业人口17.23万人,农业人口34.45万人。男女性别比例为111100。辖区出生人口2260人,出生率4.94‰;死亡人口2180人,死亡率4.21‰;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21,少数民族23个,共2369人。

游仙区

��经济概况2006年,全区国内生产总值49.51亿元(按现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5.01%(按可比价计算),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2.38亿元,比上年增长5.54%;第二产业增加值18.83亿元,比上年增长22.91%;第三产业增加值18.3亿元,比上年增长14.66%�。区属固定资产投资16.72亿元,比上年增长15.5%;财政收入1.59亿元,比上年增长11.19%;财政总支出2.16亿元,比上年增长44.44%。年末城乡居民储蓄余额18.76亿元,比年初增加6.59%

��农业2006年,全区农业总产值20.7亿元,比上年增长7.81%。粮食总产量23.11万吨,比上年增长1.36%油菜籽总产量3.6万吨,比上年增长11.46%;蔬菜总产量15.93万吨,比上年增长6.56%;生猪出栏62.17万头,比上年增长11.82%;小家禽出栏1398万只,比上年增长10.96%;蚕茧6991吨,比上年增长16.75%�。

��工业2006年,全区工业总产值50.63亿元,比上年增长19.35%,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37亿元,比上年增长35.53%;完成工业增加值10.21亿元,比上年增长30%;实现工业产品销售收入30.96亿元,比上年增长22.71%;产销率90%,与上年持平,企业实现利润1.09亿元。

��建设环保年内完成基本建设投资6.74亿元,比上年减少7.54%;更新改造完成投资5.14亿元,比上年增长32.47%;建筑房地产业完成总产值2.76亿元,比上年降低42.86%;完成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6m2,比上年降低40%;房屋竣工面积2.7m2,比上年增长0.28%。实现商品房销售收入1.03亿元,比上年增长24.1%,全年环境保护总投资603.6万元,比上年增长20%

��陆路交通截至2006年底,通车里程1466 km,其中干线公路57 km,县、乡公路631 km,每百平方公里通车里程166 km。有运输车辆1618辆,客运线路28条,交通运输完成增加值3100万元,全年公路旅客周转量28991万人km,完成公路货运周转量6500.1万吨公里,比上年增长3.11%�。

��商业、旅游2006年,区内消费品零售总额19.47亿元,比上年增长14.8%�。商业从业人员1.51万人,旅游业年内接待国内外游客89.46万人,比上年增长29.84%,旅游业年收入达7.3亿元,比上年增长45.41%;旅游基础设施投入2600万元,旅游引资9016万元。

��科技教育全年组织申报省、市科技攻关计划项目22项,争得科技无偿补助资金120万元;组织6家企业申报了国家创新基金项目4项,申请到无偿资助资金55万元,申报绵阳地方创新基金4项,获无偿资金100万元;有普通高中2所,高级职业学校1所,中等专业学校2所,初级中学28所,小学76所,幼儿园88个。在校学生48100人,有小学毕业生4563人,初中毕业生4148人,教师3063名,适龄儿童入学率100%

�文体卫生全区有文化馆、图书馆、文化中心站(所)26个,有儿童乐园23处,有老干部活动室25处、有医院(卫生院)38所,有床位1950张,医疗技术人员1431人。

��社会生活2006年,帮助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3009人,区内下岗职工再就业率为84%。全年支出失业救济金9.11万元。人民保险实现保费收入2053万元,比上年减少4.45%;人寿保险实现保费收入6757万元,比上年减少15.53%;保险总赔付额达到2292万元,保证了赔偿兑现。城镇在岗职工年平均货币工资22899元(含中物院),人均住房面积28.1平方米,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823元,比上年增加309元,农民人均住房面积59.1 m2

��工业经济快速增长,运行质量不断提高全年新材料及电子信息、汽车及汽车配件、纺织丝绸、医药及食品四大支柱产业,使其产值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的比重达�78.3%�。加快工业技改项目建设,投资5.1亿元,新建、续建技改项目36个。加强协调服务,为14户企业担保贷款2200万元,帮助企业解决急需的生产要素。游仙区开磁、丰泰、宏发、高达四户企业,代表绵阳接受全省“工业强省”现场会检阅;开磁万吨软磁及器件项目,在绵阳市委贯彻“工业强省”战略重大项目开工现场会上开工。全年新增规模企业21户,达到81户。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总产值37.0亿元,同比增长29.8%,实现利税1.75亿元。

��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0.7亿元,同比增长5.9%;农民人均收入实现3823元,增加309元;粮食总产量达到23.11万吨。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6个区级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取得阶段性成效。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新增市级以上龙头企业6家,新增专合组织12个,专业大户330户。新建沼气池2300口;完成水利工程建设投资4500万元,实现控灌面积34万亩。

��旅游业蓬勃兴起,第三产业快速发展积极配合市上做好“两弹一星”科技馆和中华科技家雕塑园打造工作;与市建设局联合举办了绵阳市首届菊花节。利用老龙山被评为全国农业生态旅游示范点的辐射带动作用,大力发展石马、小枧、游仙镇等近郊特色生态农业和乡村旅游业。利用芙蓉汉城“美食一条街”和沈家坝六号路的开发建设,发展商贸服务业,进一步扩大周边产业和特色餐饮文化的规模,宜居环境不断改善。全年接待游客89.46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7.3亿元。

��对外开放力度加大,招商引资取得实效全年引进项目119个,到位资金11亿元,大力调整出口商品结构,对外贸易稳步扩大。全年实现出口创汇2133万美元,外派劳务22人,实现“零”的突破。

��基础建设投入加大,重点项目建设顺利实施游仙坝污水提升站建成投入使用,胜忠公路与老108国道线工程竣工通车,华能红岩电站、绵阳城北220千伏变电站、东(林)游(仙)路等国家、省、市、区重点工程均已开工建设。全年新改建农村公路163.1公里。辖区完成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1.4亿元,同比增长17.6%

��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和谐游仙建设步伐加快科普工作深入人心,科技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机制稳步推进;办学资源进一步整合,合并5所农村初中;投入排危资金549万元,改造学校危房2.64万平方米;中小学教学质量进一步巩固,富乐中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估名列全市同类学校初中第一名。游仙区文化体育事业被评为全国先进单位。公共卫生、农村卫生、社区卫生三大体系建设加快,惠民医疗和药品公开招标集中采购顺利实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全区实现了清净无疫。农村有线电视覆盖率达100%2006年被评为“四川省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区”。开元中街、汉城社区被命为“四川省文明社区”。村务公开进一步深化,获“全国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示范单位”称号。(赵俊良)

江油市

自然条件全市总面积2738.5平方公里。2006年辖40个镇(乡)、477个行政村。耕地面积3.88万公顷。矿藏20余种。境内主要河流涪江河全长670公里,其主要支流5条。旅游景区30多个,其中国家级AAAA级景区1个。窦�山云岩寺和重华老君山古硝洞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市森林覆盖率43.2%

��人口2006年底全市户籍人口87.76万人,增加4434人,其中:农业人口63.43万人,非农业人口24.33万人;男性人口45.10万人,女性人口42.66万人,男女性别比为105.7100。全年出生人口5354人,死亡人口4449人,人口出生率6.10‰,死亡率5.07‰,人口自然增长率1.03‰。

��经济概况全年财政总收入7.14亿元(新口径),比2005年增长19.7%;总支出7.71亿元,增长35.3%。全社会各项存款余额103.96亿元,增长13.0%;各项贷款余额38.35亿元,增长11.0%。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15.96亿元,增长14.4%,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7.53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54.24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44.19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13854元。固定资产投资总额31.30亿元,增长26.3%

��农业2006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9.82亿元,增长5.3%。其中:农业产值13.36亿元,增长8.0%;林业产值0.85亿元,增长8.1%;畜牧业产值14.29亿元,增长2.5%;渔业产值1.14亿元,增长9.0%;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0.18亿元,增长7.0%�。全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126.49万亩,增加7.43万亩,其中:粮食播种面积77.02万亩,增加1.97万亩;油料播种面积22.34万亩,增加0.02万亩;蔬菜播种面积18.42万亩,增加5.33万亩;果园面积4.31万亩;桑园面积1.56万亩。粮食总产量29.50万吨,减产3.3%;油料总产量3.69万吨,增产1.8%;蔬菜总产量31.19万吨,增产23.0%;水果总产量6.08万吨,增产10.2%。全年完成造林面积177公顷,四旁植树693.5万株,收获大宗林产品油桐籽254吨,棕片236吨,核桃908吨,松脂800吨。全年出栏生猪74.7万头,增长3.2%�;出栏小家禽1843.09万只,增长5.6%�。猪、牛、羊肉总产量5.69万吨,增长8.1%;牛奶产量0.25万吨,增长2.5%;禽蛋产量2.41万吨,增长2.6%。全年水产品产量1.10万吨,增长8.0%。全年兴修水利工程2825处,新增蓄水量20万立方米,新增有效灌面0.3万亩,新增节水灌面0.6万亩,恢复改善灌面3.7万亩,完成堤防病险整治5500,新建堤防880。新建供水工程36处(其中:集中供水3处),解决农村2.09万人饮用水安全。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5.25�平方公里,改造中低产田土1.26万亩。年末拥有农机总动力31.43万千瓦,增长11.0%;农村用电量达到11740万千瓦小时。2006年末,全市新增绵阳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4个,达到16个,其中:省级重点龙头企业1个。农产品加工经营销售收入达到11.49亿元。年内完成农村劳动力培训6.85万人次,农村劳动力转移达到19.79万人,实现劳务收入8.21亿元,增长16.7%

��工业建筑2006年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5户,达到112户。规模以上工业(下同)总产值102.05亿元,增长22.2%;增加值35.54亿元,增长22.3%;销售产值98.09亿元,增长19.4%,产销率96.1%。在工业总产值中,重工业总产值93.22亿元,增长21.4%;轻工业总产值8.83亿元,增长28.4%。按行业分,能源、食品、机械、建材、纺织分别增长61.1%40.4%33.9%32.5%27.0%。按经济类型分,国有16.98亿元,下降4.7%�;集体3.85亿元,增长27.0%;股份合作2.07亿元,增长4.7%;股份制72.41亿元,增长30.7%;外商及港澳台2.34亿元,增长23.0%;私有及其他4.40亿元,增长37.9%。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综合效益指数为87.6,总资产贡献率为4.7%。全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90.78亿元,增长17.4%;实现利税总额4.69亿元,增长5.5%(其中:利润总额0.35亿元,下降64.1%)。企业亏损面为30.4%�。全年建筑业完成总产值14.31亿元,增长10.8%;增加值达到5.42亿元,增长31.6%。房屋施工面积114.24m2;房屋竣工面积72.75m2

��城建•公用事业2006年,江油市共投资2.37亿元用于市政公用设施建设,建成区面积达到24.08 hm2,人均城市道路面积6.86 m2,人均公共绿地面积8 m2(其中:人均公园绿地面积4.25 m2),建成区绿化覆盖率26.4%。年末市区有公交营运汽车104辆,运营线路网长度216 km,客运量达到2277万人次;载客汽车6414辆(其中:出租汽车196辆)。自来水厂综合生产能力达到7万吨/日,供水总量达到2942万吨,其中生活用水量911万吨。

��交通邮电年末公路通车里程达到786 km,其中:等级公路679 km,高速公路77.2 km。全年公路货运量510万吨,增长5.2%,货运周转量14470万吨公里,增长5.2%;公路客运量1120万人,增长6.7%,客运周转量23850万人km,增长7.0%。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收入2.99亿元,增长15.0%。年末全市电话机用户(含小灵通)达到22.16万户,增长1.5%。住宅电话中市话用户达到5.39万户,增长31.2%。农话用户达到7.32万户,增长7.8%。移动电话用户达到33.23万户,增长34.0%

��商业•旅游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1.03亿元,增长15.5%,其中:国有经济2.12亿元,增长3.3%;集体经济2.39亿元,增长5.8%;私营及个体经济24.95亿元,增长17.3%;股份制及其他经济11.54亿元,增长16.3%。按城乡分,城市市场18.71亿元,增长15.7%;农村市场22.32亿元,增长15.3%。按行业分,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31.65亿元,增长13.7%,其中:限额以上5.77亿元,下降1.2%,限额以下及个体户25.88亿元,增长17.6%;住宿和餐饮业零售额8.63亿元,增长23.9%;其他零售额0.75亿元,增长4.4%。旅游产业强势增长,全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286.5万人次,增长52.8%;实现旅游总收入9.71亿元,增长46.7%

��科技教育2006年共组织申报科技项目20项,其中国家级9项,省级11项;争取国家科技部和省上用于支持科技城建设的资金140万元,增长7.7%�。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个。全年共申请专利11件,其中:发明5件。年末有专业技术人员10618人,增长6.4%。有农业科技与服务单位151个,增长2.7%;新增农业技术人员415人。2006年末,全市有幼儿园78所,在园儿童15597人;小学295所,在校学生5.31万人,专任教师2906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普通中学40所,在校学生4.58万人,专任教师2531人。初中升学率达73.2%,高中升学率达到71.5�。中等职业学校5所,在校学生6214人。2006年高考再创历史新高,本科硬上线2170人,比2005年净增336人。

��文体卫生2006年末,全市有剧场1个,公园4个,公共图书馆1个,藏书13万余册。有乡镇文化站40个,广播站36个,广播覆盖率95.6%,电视覆盖率95%。积极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和《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竞技体育和体育运动取得新的进步,体育宣传和培训工作力度进一步加大,施行面达到100%,达标率99.5%。全年共举办各类体育竞赛活动20次。年末,全市有卫生机构63个,床位2974张,卫生技术人员2465人,其中:医师927人,注册护士678人。

��社会生活2006年末,全市城镇单位职工人数5.01万人,其中:在岗职工人数4.92万人。职工年平均工资16668元,其中: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16678元,分别增长6.0%5.8%。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9000元,增加540元,增长6.4%;人均消费支出6730元,增长6.4%。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766元,增加287元,增长8.3%;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937元,增长7.1%。年末参加养老保险职工7.48万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4.81万人;参加医疗保险职工6.74万人;参加农村养老保险人数7317人。全年城镇新增就业和再就业岗位6008人;再就业培训4411人,其中,下岗失业人员享受再就业免费职业培训2150人;社保机构为2967名下岗失业人员办理了《再就业优惠证》。年末全市拥有各种社会福利收养性机构29家,床位860张;社会福利院1个,床位180张,收养人数132人。年末城镇居民享受最低生活保障达到6939户、13670人;年末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达到2069户、3895人。

��工业经济快速增长2006年,江油市继续实施“工业强市”战略,抓好项目建设和制度创新,积极支持攀长钢、巴蜀江电打造百亿企业,着力打造产业集群,大力发展中小企业。坚持市级领导联系重点企业制度,制订了支持工业企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积极协调帮助企业解决生产经营中的困难和问题。组建“鸿飞国有资产担保公司”,为一批市场前景好、发展潜力大的中小企业担保贷款,有效缓解企业融资难问题。开通中小企业网,搭建企业信息化交流的新平台。加大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的培训力度,与四川大学联办工商管理(MBA)高级研修班。积极支持工业企业大力实施技术创新,完成工业技改投入12.7亿元,工业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全年新增规模工业企业15户,规模工业总产值达到102亿元,比2005年增长22.2%,完成增加值35.5亿元,比2005年增长22.3%

��农村经济稳步发展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因地制宜,编制了绵江产业带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积极开展白玉村、中河村新农村示范点建设;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新培育绵阳市级龙头企业4家;农业生产克服了干旱等各种自然灾害的影响,粮油实现稳产增收;大力发展养殖业,畜牧业进一步发展壮大;实施农村劳动力培训6.8万人次,新增劳务输出12821人。全年实现农业总产值29.8亿元,比2005年增长5.3%,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287元,达到3766元。

��旅游产业强势增长以承办“国际李白文化旅游节暨绵阳市第三届旅游发展大会”为契机,城市、景区建设水平全面提升,李白故里保护区、“两馆一园”(李白纪念馆、海灯法师武馆、太白公园)、窦�山等景区建设改造提升力度空前,文化旅游资源得到充分整合;投资1.6亿元对城区11条道路进行了改造升级,对诗仙路、涪江路两条城市主干道实施了管网入地,更新了路灯、标识标牌等市政设施,诗仙路唐风一条街的全面知识改造和城市街道重新命名工作的完成,使城市李白文化品位进一步提升。全年旅游总收入实现9.7亿元,比2005年增长46.7%�。

��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巩固深化了四川省科普示范市成果,启动了全国科普示范市创建工作。高考本科硬上线首次突破2000人大关。完成了11个乡镇卫生院、239个村卫生站标准化建设,农村医疗服务条件进一步改善。爱国卫生工作通过了全国卫生先进城市复查验收,青莲、武都、二郎庙等乡镇荣获省级卫生文明城镇称号。文艺事业进一步繁荣。新增就业人数5625人。扎实开展平安江油创建活动,顺利通过创建省级平安县(市)验收。(刘怡谢小东)

三台县

位置三台县位于四川盆地中部偏北绵阳市境东南部,涪江中游、凯江下游。地理坐标为北纬30°45′~31°25′,东经104°43′~105°18′。东与梓潼县和盐亭县毗邻,南与遂宁市射洪县和大英县相接,西与德阳市中江县接壤,北与绵阳市涪城区、游仙区相连。

  沿革三台在春秋战国时为蜀国酋长�王国辖地。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置广汉郡辖�县(县沿今�江镇),为县境建县之始。南朝刘宋元嘉九年(432年)分广汉郡置新城郡,置北伍城县(县沿今县城潼川镇),以伍城水(今凯江)为县名。南梁改始平僚郡为始平郡,置始平县为郡治(治地今县北花园镇),撤�县并入北伍县城。北朝西魏改伍城县为新城县,恭帝三年(556年)又改为昌城县。北周改始平县为涪城县。隋开皇十八年(598年)改新州为梓州(以梓潼水命名,治地今县城潼川镇),大业三年(607年)改昌城县名为�县。唐宋�县、涪城县仍置。元朝至元二十年(1283年)撤涪城县并入�县。明洪武九年(1376年)改潼川府为潼川州,并�县入州,州属四川行省。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升潼川州为潼川府,以潼川州本州置三台县,为附郭酋县。县名以城西二里的三台山得名,沿用至今。民国24年(1935年)四川省建立行政督察区,三台县隶属第十二行政督察区。19491229三台解放、先后隶属于遂宁专区、绵阳专区。1985年三台隶属于绵阳市至今。三台县人民政府办公驻地于北坝镇梓州干道16号。

��自然条件2006年全县面积2661 hm2,其中年末实有耕地77654 hm2。全县森林面积77333 hm2,森林覆盖率29.6%,其中完成退耕还林667 hm2。县辖63个镇()936个行政村。矿藏主要有8种。境内主要河流2条,涪江干流最长,全长70.65 km。名胜风景区和文物保护区46个。

��人口2006年末总人口1461492人,比上年末增加3771人,增长0.26%。其中:男性768148人,女性693344人,男女性别比为110.8100;农业人口1282467人,非农业人口179025人;当年出生15218人,当年死亡5538人。人口出生率7.35‰,人口自然增长率1.35‰,政策生育率92.11%,完成市、县下达的目标任务。

��经济社会发展概况2006年,财政总收入2.2812亿元,财政总支出89180万元。各项贷款余额25.4亿元。全县实现生产总值(GDP70.87亿元(可比价),比上年增长10.0%,其中:实现第一产业增加值28.70亿元,增长4.5%;第二产业增加值17.41亿元,增长18.1%,其中实现工业增加值14.48亿元,增长17.1%,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6.60亿元,增长21.5%;第三产业增加值24.76亿元,增长11.4%。三次产业占GDP的比重为402535,呈一、三、二的结构。国有和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达63户,比上年新增9户。实现工业总产值21.5亿元,比上年增长26.9%;实现工业增加值6.60亿元,比上年增长21.5%。规模工业对GDP的贡献率为18.2%,拉动GDP增长1.8个百分点。实现销售产值18.95亿元,比上年增长26.5%,产销率92%,与上年持平。实现轻工业产值14.1亿元,比上年增长36.9%;重工业产值7.04亿元,比上年增长19%;轻、重工业占全部规模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分别为66.733.3%

  农业经济稳定发展,粮食总产量64万吨,比上年减少6.7%;棉花产量0.08万吨,比上年减少18.1%;油料产量9.02万吨,比上年减少4.8%;园林水果产量4.66万吨,比上年减少2.0%;生猪出栏182.2万头,增长13.7%;牛出栏5.92万头,比上年增长11.4%;肉类总产16.67万吨,比上年增长17.4%;家禽1972.5万只,比上年增长14.2%;牛奶2347吨,比上年增长17.3%;麦冬总产量0.48万吨,增长10.5%;蚕茧总产量2806吨,比上年减少30.6%;水产品总产量1.65万吨,增长10%

  交通邮电不断发展,境内公路总里程1429 km,其中等级公路653 km。通车村数936个。全年公路客运周转量43098万人公里,公路货运周转量10187万吨公里。全年邮政业务总量1600万元,电信业务收入6220万元。年末固定电话用户达15.6万户,移动电话用户14.2万户,国际互联网上网用户9598户。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6.41亿元,比上年增长14.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5.4亿元,比上年增长25.5%,其中:基本建设投资5.58亿元,增130%。全年确定重点基建项目36个,开工26个,完成投资4.83亿元。全年完成更新改造投资4.37亿元,比上年增长27.2%。年末城乡居民储蓄余额51.8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6.7%。农村居民人均年纯收入3373元,比上年增长8.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7538元,比上年增长13.5%;财产保险金额243381万元,保费收入1229万元,已决赔偿724万元,未决赔偿178万元;人寿保险累计保费收入10152万元,累计赔款600万元,累计期满给付762万元,累计解除合同金额562万元。年末,县城建成区面积14.2平方公里,建成区绿化面积1.81平方公里,县城有垃圾处理站3个。全县森林面积77333公顷,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1709万元。

��教育卫生全县有普通中学99所,在校学生88919人,小学321所,在校学生107803人;学龄儿童入学率100%。县城有体育馆2个,图书馆1个,文化馆()1个。全县有医院、卫生院69个,医院病床1739张,卫生技术人员1563人,其中医师747人,注册护士470人。

��重点技改项目扎实推进全年完成更新改造投资43659万元,比上年增长27.2%。特别是翰通生物能源、上海梅林、固锐实业、古杉油脂、剑门泵业、佳联印染、京治轴承、宏宇纺织、鼎鸿制衣等一批重点技改项目进展顺利,23个技改重点建设项目完成投资30018万元,占更新改造投资的68.8%�。

��招商引资工作成效显著2006年成功举办银政企融资合作洽谈会,签订融资协议5.9亿元,银政企合作更加紧密。全年共引进县以外投资项目46个,到位内资8.63亿元,比上年增长9.53%,其中引进投资额在1000万元以上的工业项目11个。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把解决“水”的问题作为丘区农业发展的关键,狠抓落实。全年全县共投2282万个,完成土石方184万方,自筹资金365万元;新建蓄水池464口,修复水毁工程504处;新增蓄水能力32m3,发展节水灌面1.76万亩,恢复改善灌面2.74万亩,整治水土流失面积24 hm2,改造中低产田土1.68万亩,建标准粮田4万亩,新改建村社道路97.9公里,新建沼气池6100口,红层找水打井3000口。

��社会事业稳步推进全年共对182046名学生免收学杂费,对17336名学生提供免费教科书,对22666名贫困学生提供生活补助544万元。高考本科、重点本科人数、上线率和万人比位居绵阳各区市县及全省百万人口大县第一。省农村中医先进县创建成功,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顺利推进,全县参合农民达93.4万人,参合率74.9%,全年为参合农民报销费用1991万元,276241名农民直接受益,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进一步缓解。广电事业全面发展,村通工程新通自然村120个,全县100%的行政村、99%的自然村实现了有线电视覆盖。各项社会保险参保人数达121063人次,养老金社会化发放率达100%。农村特困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正式启动,农村“五保户”全面实现应保尽保。政府投入121.1万元,帮助183户特困户修建新房。全县31506900名人均纯收入低于1000元的建卡贫困人口全面实现脱贫,全年贫困户人均增收实现296元。全县4个新村的扶贫工作进展顺利。全年共培训农民23600人,向外输出劳动力33.6万人,劳务创收18亿元。

安县

自然条件安县幅员1404 hm22006年辖164275个行政村。耕地面积3.06hm2。矿藏29种。主要河流4条,安昌河最大,全长76.24 km,旅游景区(点)10个。森林覆盖率46.8%。

��人口2006年底,全县总人口503494人。人口出生率6.13‰,人口自然增长率1.49‰,计划生育率达到94%。少数民族13个,4900余人。

  经济概况2006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40.4亿元,比上年增长14.7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4.6亿元,增长4.5%;第二产业增加值14.8亿元,增长21.6%;第三产业增加值11亿元,增长12.6%。一、二、三产业比重发展优化为373627。财政收入2.23亿元,同比增长21.72%;财政支出25771万元。年末各项存款余额30亿元,各项贷款余额14.5亿元。固定资产投资10.6亿元,同比增长24.3�。

��农业2006年,全县农业总产值24.8亿元,同比增长8%,粮食总产量27.3万吨,同比增长1.8%。油菜籽产量29600吨。粮食作物面积661777亩,亩产413 kg。魔芋种植1.5万亩,同比增长25%。蔬菜种植86701亩(含西瓜),总产量191322吨。水果产量13177吨。药材种植面积10167亩,同比增长11.6%。生猪出栏60.22万头,同比增长9.5%;牛存栏25287头,同比增长12.3%;羊存栏10080只,同比增长10.85%。农民人均纯收入3691元,比上年增加293元。

��工业2006年,工业总产值47.8亿元,同比增长20%。新增规模企业10户,规模企业达到50个,规模企业总产值26.24亿元,同比增长35.47�。全县产值过亿元企业4户,银河建化集团、启明星磷化工有限公司、电力联营公司进入全省企业500强。银河建化工集团有限公司产值突破7亿元,进入绵阳市工业企业前十强。全国最大的铬盐基地和魔芋加工基地基本建成。

��城建环保2006年,归集城建资金1947万元。编制了县城总体规划。城区面积达到3.8平方公里。全年全县投入4000万元,开展化工、水泥等重点污染企业的废水、废气、粉尘治理。征收排污费210万元。城市污水处理工程进展顺利。

��交通邮电2006年,完成公路建设77.05 km,其中水泥路63.2 km,沥青路13.85 km。完成公路建设总投资5785万元。全年邮电业务总量8395万元,增长3.5%。

��贸易旅游2006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02亿元,同比增长14.4%。全年接待游客136.7万人次,同比增长34.2%,实现旅游收入4.3亿元,同比增长73.39%。

��科技教育2006年,全县建立县级科普示范基地10个、科普示范村10个、示范户120户。全县普通中学在校生2.38万人,增长0.7%;小学生在校生3.02万人,减少6%;学龄儿童入学率99.9%。

��文体卫生2006年,县内文学作者在出版社出版文学专著6部,在市以上发表文学作品180余件。完成县文化中心建设。扩建广播电视网,有线电视村通率达到90%,组通率达到69%。年底,全县有卫生机构27个,病床位1119张,卫生技术人员1143人。

��社会生活2006年,新增城镇就业2714人,2199名下岗失业人员、412名“4050”人员实现再就业。年末全县有11648人纳入了低保,其中城镇9755人,农村1893人。全年实施医疗救助594人次。

��招商引资成绩突出2006年,引进50万元以上项目55个,其中工业项目43个,协议引资7.56亿元,到位资金6.27亿元;农业项目8个,协议引资0.55亿元,到位资金0.49亿元;旅游项目2个,协议引资0.55亿元,到位资金2.86亿元;外资项目2个,协议引资280万元美元,到位资金1019万美元。

��旅游发展迈上新台阶实施旅游“十大工程”,打造“温泉之都”取得重大突破,构建以“温泉之都”、千佛山、罗浮山、寻龙山、白水湖(三山一湖)为主体框架,形成休闲、观览、度假旅游为特色产业格局。

��全力做好移民安置工作成立了移民工作领导小组,培训县乡移民干部150余人,培训移民300余人次。全年接受安置雅安市汉源县“瀑布沟”电站外迁安县移民1216人,分布于县内秀水镇、清泉镇、宝林镇、永河镇。(桂玉德)

盐亭县

基本情况2006年,全县辖36个乡(镇)、467个行政村、25个社区居委会,总人口60.1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51.61万人,非农业人口8.56万人)。人口出生率7.79‰,人口自然增长率-0.41‰、连续5年负增长。全县行政区域面积1646.5 hm2(其中:耕地36259.1 hm2);森林覆盖面积80667公顷,森林覆盖率54.8%

    经济概况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30.90亿元、增9.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6.24亿元、增3.6%,第二产业增加值5.96亿元、增22.4%,第三产业增加值8.70亿元、增12.7%;三次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52.519.328.2,比2005年的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民营经济增加值14.49亿元,增17.0%。由于气候干旱,全年粮食总产量264962万吨、减4.96%;油料产量23581万吨,减3.7%;棉花产量330吨,降20%;出栏肉猪72.94万头,增5.4%;出栏家禽1580万只,增17.0%。公路通车里程达833 km(其中等级公路484公里),村村通公路。全年邮电业务总量1693万元,增32.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0263万元,增18.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1280万元、增38.99%,其中:基本建设投资34850万元,增74.3%;更新改造投资13550万元,增48.9%;房地产投资3250万元,增25.0%。全年实现财政收入7637万元、增长26.8%,实现财政支出52101万元、增长40.2%。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268455万元,比年初增17.4%;各项贷款余额79947万元,增6.2%。保险企业达到5户、新增1户,全年各类保险承保额855977万元、增3.3%,保费收入5443万元,处理各项赔款和给付金额1238万元。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62%,工业废水处理率80%

    普通中学在校生36056人,小学在校生38325人,学龄儿童入学率99.9%。有公共图书馆1个,图书馆藏书量32000册。有卫生机构40个、病床位1137张、卫生技术人员840人。

��工业经济展现生机全县新增规模以上企业6户、达到27户,规模以上企业实现产值5.03亿元、同比增长41.1%�,入库税金达到1500万元、同比增长43.8%,工业经济对财政的贡献逐步增加。国有资产经营公司顺利组建,融资渠道进一步拓宽。实施企业技改项目20个,完成技改投资1.36亿元,活性白土、国栋薯业、绿神丝绸、贝多生化等骨干企业不断壮大。引进工业项目7个,奇昌制衣、金明木业已正式投产,同益丝绢、弥江酒业等企业建设进展顺利。   

    新农村建设开局良好通过竞争立项方式确定了农业产业化、休闲农业、扶贫新村建设、农机推广等项目类型的20个试点新村,逐步形成蚕桑、水果、生猪、小家禽等一批骨干产业,试点村农民人均纯收入比上年增加350元以上。推广沼气综合利用3.4万户,新建沼气池2500口,实施“一池三改”1200户。天然林保护工程深入实施,获得“全国绿化模范县”殊荣。

��第三产业日趋繁荣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0263万元、同比增长18.6%。嫘祖文化宣传力度不断加大,旅游业得到发展;全县实现旅游总收入2666万元、同比增长1.4倍,旅游人数实现20.9人万次、同比增长63.3%。新增民营企业120户、个体工商户902户。   

�  财税金融平稳运行全年实现财政收入7637万元、增长26.8%,实现财政支出5.2亿元、增长40.2%。县乡化债力度加大,财政统筹3000万元资金用于化解债务、增长29%。加强银政企合作,协调引导金融机构增加信贷投放。商业银行成功落户盐亭。全社会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268455万元、增长17.4%,各项贷款余额79947万元、增长6.2%。财政预算约束进一步加强,完成审计项目34个,审减工程投资775万元。

��各项改革不断深化企业改革完成改革任务6户,分流安置职工204人,化解债务9600万元,盘活存量资产2132万元,重组民营企业13户。财政综合改革得到巩固,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非税收入管理、政府采购等制度不断完善,新型乡镇财政管理模式全面推行。

    招商引资取得新成绩2006年,全县引进内资项目23个,协议引进资金3.2884亿元,到位资金2.6411亿元、同比增长52.2%,完成市上下达全年目标任务2亿元的132%;引进外资项目1个,到位资金186万美元,完成市上下达全年目标任务50万美元的372%。绵阳金明木业公司于7月底在盐投产运行;浙江嘉兴同益丝绢有限公司收购原玉龙丝厂后开办的茧丝绢纺企业即将竣工投产;在盐投资的泸州唐人酒业已于9月中旬完成首期固定资产投资,并将试生产。同时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招商引资工作步伐加快,全年分别到位资金1581万元和2789万元。

��重点建设稳步推进完成武引一期工程盐亭灌区农毛渠25 km、武引莲花湖干渠18公里,新增灌面2.2万亩;新建山平塘6口,新(改)建提灌站65处,整治病险水库20座,农业抗旱能力明显增强。

    社会事业协调进步教育质量稳中有升,高考上线率达90%。6.8万名学生享受“两免一补”1647万元,资助157名贫困大学生54万元。将8291户、16509人纳入城市低保,发放金额89万余元/月;将5486户、15332人纳入农村低保,发放金额15.6万元/月。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运行平稳,县财政筹措资金40万元支助40000名困难农民参加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89.9%;全年共报销医药费1500万元。新(改)建乡镇卫生院33所,药品集中招标采购进一步规范,各级干部结对帮扶贫困户2275户、6604人,帮扶资金达368.5万元。  

    “十件实事”全面完成(一)培训农民工2.01万人次、占任务3万人次的67%,其中职业技能培训并获证890人、占任务2000人的44.5%。(二)建成面上水源工程打井830口,解决了3000人的饮用水困难;完成黄溪场镇人饮工程建设,解决该场镇1300人的饮用水困难;完成富驿、玉龙等7个乡镇人饮工程的勘测、设计、规划及资料收集整理工作,建成后能够解决1.1万人的饮水困难。(三)在农村建成沼气池1085口(其中:国债项目576口,市、县级项目509口)。(四)全面实现“应保尽保”,确保按时足额发放;全县共有农村五保户4202人,散居五保户3915人、人平100/月,集中供养五保户125人、人平125/月,全年共发放供养金512.85万元。(五)新增就业2562人,帮助就业困难对象再就业397人;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失地无业农民持证实现再就业1296人;为“零就业”家庭户登记人员实现就业66户。(六)全部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减免金额1381万元;春、秋两季各为6881人免费提供了教科书,合计金额89.54万元;为义务教育阶段2000名贫困学生实行了生活补助,共计50万元;资助贫困大学生157名、54万元。(七)建设村道油路、水泥路114公里、投资2366.5万元。(八)投资58万元新造客渡船和车渡船,麻秧渡口码头完成初步设计。(九)县财政筹措资金40万元支助困难农民参加农村合作医疗40000名;报销门诊医药费32万元;大病统筹报销36万元;资助120名贫困孕产妇住院分娩,报销医药费6.5万元。(十)完成18所农村卫生院基建工程并进行装修。

    人民生活不断改善2006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985元,较上年增加278元,增长10.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6326元,较上年增加580元,增长10.1%;城镇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2146元。社会保险覆盖面逐步扩大,年末参加基本养老保险职工达17846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职工达16620人。全县有城镇居民16509人、农村人口15332人享受最低生活保障补助;对农村计划生育家庭符合条件的2017人给予121.02万元的奖励扶助。(杨小松)

梓潼县

自然条件2006年,全县面积1442.3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2.865万公顷,比2005年增长0.9%。森林覆盖率达45%。完成退耕还林4.2万亩。辖32个镇(乡),15个街道办事处。

��人口年末总人口38.24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5.67万人,占14.7%�,人口出生率6.58‰,增长0.2个千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0.89‰,增长0.64个千分点。农民人均纯收入3152元,增长9.3%

��经济概况全县生产总值23.06亿元,增长11.1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0.50亿元,增长5.40%;第二产业增加值5.27亿元,增长26.3%;第三产业增加值7.29亿元,增长10%。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45.1%23.3%31.6%。民营经济增加值11亿元,增长37.8%;民营经济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69%,提高8个百分点。粮食总产量18.11万吨,增长-0.75%,油菜籽产量21150吨,增长4.31%;水果产量6.01万吨。增长29.44%;出栏肉猪46万头,增长11.37%。公路通车里程1455 km4年增147%,通车村数328个。邮电业务总量7950万元,增长1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亿元,增长10.9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64亿元,增长20.6%。其中:基本建设投资3.14亿元,增长8.2%;更新改造投资1.89亿元,增长33.5%;房地产投资0.95亿元,增长12%。全年建成投产项目22个,新增固定资产1.89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0.7216亿元,增长18%;财政一般预算支出3.4423亿元,增长39.8%。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8.6亿元,比年初增长6.4%;各项货款余额8.6亿元,比年初增长13.7%。全年保费收入0.3835亿元,增长34.2%;处理各项赔款和给付金额820.49万元,增长25%。完成环境污染限期治理项目7个,完成投资500万元。烟尘控制区1个,面积3.7 hm2;噪声控制区1个,面积3.7 hm2

��教育文化普通中学在校学生1.9375万人,增加0.9%;小学在校学生2.4377万人,增加-0.14%;学龄儿童入学率100%,提高0.04个百分点。有公共图书馆1个,文化馆1个。有卫生机构36个。病床位881张,卫生技术人员653人。

��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全年实现农业产值16.97亿元,县以上龙头企业和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分别24户、110个,市级以上龙头企业销售收入年均增长25%。建成市级优质生猪生产基地乡镇5个。种猪扩繁场6个,培育年出栏生猪百头以上的养殖大户127户,畜牧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46.2%。优质蚕桑基地2.1万亩,优质苎麻基地1.1万亩,水稻制种面积突破5万亩。建立无公害农产品品牌7个、基地13万亩。全年输出农村富余劳动力8.2万人。认真落实农业税免征、粮食直补、农机购置补贴等支农惠农政策,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152元,比2005年增277元,增长9.3%

��工业经济发展后劲明显增强大力实施工业强县战略,着力构建七大工业支柱产业。工业增加值达3.3亿元,增长40.4%,销售收入11亿元,增长31%,实现利润120万元,增长38%。共实施重点工业建设项目22个,其中8个已竣工投产。全年完成企业技术改造投资1.89亿元,增长33.5%,全年完成出口创汇5774万美元,增长3.4%,名列全市各县(市、区)前茅。长林肉类公司和圣迪乐绿色蛋品公司荣获“全国食品工业优秀龙头企业”称号,2006年度被中国食品工业协会评为全国66个“食品工业强县”�之一。�

��突出扶贫解困,关注民利民生全年帮助农村1770户,5975名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解决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097人。解决了农村5014人饮水安全和80户特困农民住房问题,向4560名贫困家庭学生提供免费教科书,为4821名贫困学生补助生活费175.7万元。支持农民新建沼气池2400口,新建、改建村级公路80公里。培训农民工2.1万人次,实现120个自然村“村村通”有线电视。社保覆盖面继续扩大,各类参保人数累计已达34948人,全年收缴各类社会保险基金3835万元,全县享受城市低保人数达10674人,累计支出保障金820.49万元,基本做到了应保尽保,全年新增城镇就业人员1961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7%以内。

��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城乡面貌明显改观全年完成城市建设投资近1亿元,新建和拓宽县城街道2条,完善了河堤沿线配套设施,新建商住小区4个,域区面积已达3.9平方公里,城市人口达到4.3万人。完成了省道302线梓潼段施工任务,县城垃圾处理场和文昌闸坝已投入使用。农村基础设施进一步加强,武引一期工程效益有效发挥,东方红水库等重点水利设施得到有效整治,“五改三建”和“一池三改”惠民工程分别使15000户、2100户农民从中受益。

��旅游产业快速发展,第三产业日趋活跃进一步整合历史文化和自然生态两大资源,七曲山旅游风景区已通过国家4A级风景区验收。全年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59亿元,增长85.8%,接待游客96万人次,实现旅游直接收入1300万元。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亿元,增长10.9%,商品零售物价指数、居民消费品价格指数稳中有升。(谢锡旭)

平武县

自然资源全县幅员5974 km2。其中,土地面积59.6hm2,耕地面积2.16 hm2。可开发矿产资源30余种。有主要河流14条,大小支流441条。水能蕴藏量102kW,可开发量在70kW以上。最高海拔5588 m,最低海拔600 m。有森林面积46hm2。森林植被常见优势树种80余个,草被植物600余种,野生中药材1500余种。有野生哺乳动物80种,其中珍稀野生哺乳动物18种。在全国拥有大熊猫的34个县里,平武拥有200余只。有主要旅游景区4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两个,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一个。

��建制与人口2006年全县辖25个乡镇、1486个社、10个社区居委会。总人口186847人,女性88927人,非农业人口23828人,男女比例为11010。人口出生率为6.79%,死亡率为8.19,自然增长率为1.18‰,密度为每平方公里31人。有藏、羌、回等11个少数民族,共4.3万人,占总人口的23%

��经济概况地方财政收入完成10056万元。一般预算支出29648万元,占调整预算的99.53%,同比增长14.15%�。各项贷款余额20.4亿元,各项存款余额11.23亿元。完成JDP13.52亿元,其中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增值分别为4.08亿元、6.07亿元和3.37亿元。固定资产投资12.78亿元,同比增长29.5%。固定资产投资12.78亿元,同比增长29.5%

��财政收入实现历史性突破全年实现10056万元,突破亿元大关,同比增长34.4%,高于预期15.9个百分点。地方一般预算收入6174万元,占调整预算的102.9%,同比增长37.1%。主体税种(增值税、营业税、所得税)增长快,得益于水电、矿产以及价格上涨带来的税收增长和所得税的汇缴清缴。非税收入呈现较大幅度的增长。乡镇财政收入有较大幅度增长。

��农业稳中有增实现总产值4.08亿元,同比增长4.3%。农民人均纯收入2574元,同比增长267元。完成粮食总产量6.94万吨,同比增长0.3%。退耕还林1000亩,退一还二500亩。天然林管辖668.2万亩。出栏肉猪19.04万头,同比增长9.8%;家禽100.6万只,同比增长5%

��工业发展势头迅猛实现总产值9.65亿元,同比增长39.0%。实现工业增加值3.54亿元,同比增长42.7%。技改投资0.49亿元,同比增长69.0%。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产值7.13亿元,同比增长50.4%。规模以上户数17户,同比净增4户,实现利润总额0.46亿元,同比增长35.3%。水电、矿产、农产品加工三大支柱产业形成规模。水电开发已成龙头产业,税收实现0.36亿元。

��建设和环保事业稳步上升年内完成基本建设投资92385万元,比上年增长率3.74%。重点建设项目:水电、交通和旅游景区提升。建筑业完成总产值7613万元,实现利润总额87万元,全年环境保护总投资额1000万元,比上年增长1.38%

  旅游业、商业持续发展打造王朗白马、虎牙生态旅游区。逐步从过境旅游向观光、休闲、度假、会议等特色旅游转变。旅游人数实现33.2万人次,收入2.4亿元。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80亿元,同比增长18.8%

��交通邮电日益发达陆路交通通车里程710 km,每平方公里通车0.12 km。年货运周转量万吨/km,客运周转量3327/km,运输车辆2457辆。移动电话和互联网用户同比增长13%45%

��教育科技事业平稳发展教育投入资金900万元,改扩建中小学13所。全面落实“两免一补”政策。有普通高中1所,高级职业学校1所,初级中学11所,在校学生26118人,有教职工1968人,其中中学712人(含职业高中10人),小学1162人,幼儿园94人。入学率为99.8%。初中升学率为16%,高中升学率为86.5%。有科技人员1063人,其中民营科技人员50人。

��文体卫生事业成效显著有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影剧院、少年活动中心5所,体育场馆86处。卫生投入250万元,完成8个乡镇卫生院的改造和新建。有医院31家,床位91张,医务人员112人。

��招商引资再上新台阶新签署续建项目39个,到位资金12.6亿元。旅游项目2个,到位资金0.15亿元;水电在建和续建项目14个,到位资金10.91亿元。农业产业化项目10个,到位资金0.57亿元。矿产开发7个,到位资金0.97亿元。

  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得到完善河堤除险加固、旧城改造、九环线沿线风貌改造顺利实施。完成县城内河堤改造,建成滨江广场。城市管理加强,通过“省级卫生县城”复查验收。广播电视投入234万元,完成“村村通”工程,实现电视综合覆盖率96.6%、广播覆盖率88.4%

��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推进新农村建设劳务输出2.55万人次,劳务培训8500人,劳务总收入1.31亿元。建立经济组织51个,新增优质茶园8000亩,改造低质茶园2万亩,新栽桑树1800万棵、产茧1550吨;新建中药材基地8万亩、优质蔬菜基地1万亩。耕地保护力度加强,新增耕地1814亩。平通牛飞、响岩清水、龙安大坪等5个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产业培育和基础设施建设成效出众。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逐步改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627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574元。建扶贫新村42个,实现2.02万人脱贫解困。发放医疗救助金42.8万元。完成农村特困户危房改造、无房新建和灾后重建394户,投入资金231.2万元。完成扶贫、生态、地质灾害移民3441247人。开发就业岗位499个,城市登记事业率控制在4.5%。参加医疗保险9107人,养老保险5026人。农村低保户542户,1391人,发放低保金25.4万元。城市低保户1173户,2143人。发放失业金和养老金3911万元。

��水电开发取得突破完成华能第一、二期220 V送出线路工程,新建自一里、水牛寨、宝灵寺等14座电站。新增装机容量54.52kW

��加强民主与法制建设办理市县人大代表建议244件、政协委员提案240件。认真受理“12345”市长公开电话,实行县长信访接待日。加强审计工作,完善监督机制。建立健全社会防控机制。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成效显著,严厉打击违法犯罪行为。(李瑞平)

北川羌族自治县

自然条件全县幅员2869.18 hm2,有耕地11535 hm22006年辖317乡(其中桃龙乡为藏族乡)278个村、16个社区居委会。地貌全境皆山地,地势西北高、东南低,相对高差大,海拔5404769 m。属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类型,县城曲山镇,年均气温15.6,降水量1399.1 mm,无霜期282天。县政府驻地曲山镇,距绵阳70 km,距省会成都157 km

��县境资源丰富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49万千瓦,可开发量44.19万千瓦,已开发16.08万千瓦。有石灰石、板岩、机砖页岩、硅石、重晶石、煤炭和黄金(包括砂金和岩金)、赤铁矿、锰矿等10多种矿产资源可供开采。

��旅游资源除已成功开发的猿王洞自然风景区,正在开发的小寨子沟自然保护区、片口自然保护区,千佛山、九龙谷、黑沟生态旅游区,香江湾民族风情文化村外,还有大禹故里风景名胜区,古城堡――永平堡遗址、古人类遗迹、红军遗迹等集自然风光、历史文化、羌民族风情为一体的颇具开发前景的旅游资源。

  林业用地面积24.199万公顷,森林覆盖率76.2%,活立木蓄积量1129.4万立方米。野生植物1000余种,其中药用植物500余种。有大熊猫、川金丝猴、羚牛等一级珍稀保护动物10种,马熊、黑熊、黄喉貂等二级珍稀保护动物36种。

��人口2006年末全县总人口160156,比上年增加192,增长0.12;性别比为110.5100。农业人口139590,非农业人口20566人,羌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56.7%,约占全国羌族总人口的三分之一。人口出生率为5.97,死亡率5.92,自然增长率0.05,计划生育率96.98�。

��经济概况2006,全县实现国民生产总值10870万元,比上年增长12.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4850万元,比上年下降1.4;第二产业产增加值44127万元,增长25.3;第三产业增加值28893万元,增长12.6%。民营经济快速发展,全县民营经济增加值达到51777万元,同比增长19.3;财政总收入9428万元,同比增长30.8;财政支出27593万元,增长14.3;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74588万元,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55650万元,比年初增长19;各项贷款余额106745万元,比年初增长9.6%。

��农业全县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7044万元,与同期持平。粮食作物播种面积26106 hm2,比上年增加482 hm2,增长1.9;全年粮食总产量39081,减产17.3;油菜籽产量1867,增长14.7;花生产量277吨,减少11.1;茶叶产量834,增长1.9;水果产量1143,下降11.1;药材产量14890,增长56.4;蔬菜产量32961,下降6.1。全年出栏生猪169025,增加5926,增长3.6;牛、羊家禽和兔的增长幅度均达到10%以上。全年肉类总产量206696,增加1479,增长7.7%。其中猪肉产量12170,增加723,增长6.3;禽肉产量1395,增加79,增长6;禽蛋产量2186,增长4.3;蚕茧产量328,增长0.3%。全年成片造林783 hm2,其中完成退耕还林面积333 hm2。工业工业总产值88277万元,增长24.8,增加值30049万元,增长22.4;年销售收入500万以上工业企业达到20,比上年新增3,实现工业总产值71003万元,增长27.7,工业增加值28500万元,增长22.6%。全年发电量40648万千瓦时,比上年下降14.7;生产水泥20.8万吨,增长2.1;生产人造板94103立方米,增长66.6;精制茶1662t,增长1.8倍。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销售收入55516万元,增长25.7%。实现利润总额3709万元,增长13.5,实现利税总额6894万元,同比增长6.9%。

��建设环保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2389万元,29.8%。其中500万元以上项目投资58899万元,9.9。房地产开发投资2530万元,4.6倍。全年建成投产项目22,项目建成投产率81.5,新增固定资产46630万元,年内建成子洋石材、茂德线、工业原料基地等一批重点骨干项目。全年房屋建筑施工面积34973平方米,竣工面积28742 m2。建筑企业实现产值7251万元,增长16.5;实现利税总额377万元,增长13.6。年内完成环境污染限期治理项目4,完成投资1025万元。烟尘控制区、噪声达标面积均达0.7 hm2

��交通邮电全县公路通车里程722 km,全年完成货物周转量3263万吨公里,增长2.8;完成旅客周转量5265万人公里。全年邮电业务总量1572万元,增长37.2%。年末本地固定电话用户达到16176,其中农村用户6061户,电话普及率22.7%。

��商业旅游社会商品零售总额31220万元,13.6%。国有和集体经济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总额的5.8,同比下降3.7个百分点;私营个体经济增长较快,增长33.7%。全县实现旅游总收入2.54亿元,80.1%。接待旅游者47.83万人次,增长22.6%。

��外经外贸全县外贸出口(含代理出口)总额900万美元,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4倍。

��科技教育以小康先导团为依托,组织林业、畜牧、茶叶、蚕桑、农业、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组积极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和医疗卫生、法律法规宣传;组织各类科技人员适时适地深入乡镇开展了PIC优质生猪、长毛兔、獭兔、白山羊饲养,茶叶、魔芋、洋芋、秋菜种植等各类实用技术培训121期,参训人员达1万余人次。发送《农村实用技术及政策读本》1.7万册。全县共有小学校点72所、407个教学班、在校学生13680人;初级中学9所、137个教学班、在校学生6950人;完全中学2所,在校高中学生1759人;职业高中1所,在校职高学生501人,总计各类在校学生24866人。全县共有在职教职工1454人,其中小学786人,普通中学598人,职业中学39人,学前教育19人。小学专任教师学历达标率为99.6%(其中有专科以上学历者达62.2%)、生师比为20.471;初中专任教师的学历达标率为96.58%(其中本科以上学历达18.5%),生师比为15.771;普通高中教师学历达标率为93.95%、生师比为211

��文体卫生年末有文化馆、公共图书馆、大禹纪念馆各1个。广播人口覆盖率35,同比提高4个百分点;电视人口覆盖率85,提高3个百分点。有线电视用户13000户。组团参加绵阳市第二届残疾人运动会,取得5金、3银、3铜的好成绩,并荣获田径团体第二名。全县有卫生机构27个、床位402;卫生技术人员382,其中有执业医师116人。

��社会生活农民人均纯收入2476,同比增收201,增长8.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640元。全县在岗职工8535,比上年增加1154,增长15.6;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2223,增长7.7%。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员387,登记失业率3.3%。全县养老保险参保4632,医疗保险参保6415人。纳入城市“低保”2143人。为企业离退休人员发放养老金1131万元,足额发放率100%。(陈志伟)

 

浏览次数:

扫描二维码随身看资讯

正在阅读:区市县简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