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支持IPv6
当前位置:首页 > 绵阳概况 > 绵阳年鉴 > 绵阳年鉴2006

社会生活

发布日期:2007-04-28 00:00文章来源: 绵阳市人民政府
字体:【    】 打印

城镇居民生活

【城镇居民收入平稳增长,消费水平全面提升】  2005年城镇居民收入平稳增长,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8201元,比2004年增加493元,增长�6.4%�,其中绵阳市区8913元,增长�6.3%�;江油市8460元,增长3.4%;三台县6641元,增长6.5%;平武县6674元,增长12.7%。从2005年居民收入构成来看,收入来源渠道多元化,但工薪收入仍是居民家庭经济的主要来源。

��【企事业单位职工工薪收入增长,拉动城镇居民收入增长】  2005年,绵阳市城镇就业者工薪收入达到13657元,增长5.9%(按就业者计算),其中工资及补贴收入12613元,增长�3.7%�。

2005年,绵阳市就业者工薪收入增长的主要因素有:一是绵阳市级财政继续实行“国库集中收付制”,市级行政事业单位职工收入执行“地方津贴”,保持和稳定了市级机关事业单位职工收入水平;二是2005年以来,市委、市府提出了“两个拳头”抓工业的思路,一手抓骨干企业发展,着力打造长虹、攀长钢、九洲、新华、江电等骨干企业,培育4户销售收入过百亿元的特大型企业,另一手狠抓中小企业发展,加快发展一批产值过十亿元的企业,积极发展一大批产值过亿元的企业。企业的竞争力不断提升,生产经营实现恢复性增长,企业的产值和利润实现较大幅度增长,职工的收入也随之同步增长;三是20051012“神六”载人飞船发射成功,绵阳部分科研单位,完成国家和部委的科研项目,获得相应科研奖。从全市来看,企事业职工总体收入水平增长,是拉动居民收入增长的支撑因素。

�就业者从事第二职业、从事短期劳务报酬是构成居民家庭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工薪收入构成中,人均其他劳动收入1044元,增长41.1%。由于经济环境向好,从事其他劳动收入的机会增多,一些职工利用空余时间打工或兼职,增加收入,这是2005年职工工薪收入增长的重要因素。

��【个体经营者收入小幅增长】  2005年从事个体经营的人数比上年增长18.1%,从事个体经营人员收入增加,经营者净收入人平为9117元,比2004年增长2.5%

��【城镇居民家庭就业负担系数下降】�2005年,全年实现新增城镇就业3万人,帮助1万名持有《再就业优惠证》的下岗失业人员(包括4050等救助对象3000人)实现再就业,狠抓就业工作,出台多项就业优惠政策,减免不合理的税费,自谋职业增加,就业环境好,机会多,户平就业人口1.4人,增加3.1%2004年每个就业者负担2.1人,2005年减少到2人,减轻了就业者的经济负担。

��【离退休人员生活费得到保障】  2005年,单位和社保部门每月按时足额发放离退休人员的生活费,确保离退休人员生活不受影响。行政、事业单位给职工发“地方津贴”时,也给离退休人员按一定的比例发放。2004年下半年,企业退休人员按政策增加了退休费,人平每月增加50元左右,因此,2005年离退休人员人均收入达到9501元,增长6.6%

��【财产性收入快速增长】  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财产性收入达到165元,增长18.1%。尤其是住房,人均现住房使用面积已经达到22.5m2,除现住房外,还拥有一套或多套住房户明显增多,部分城镇居民将多余的住房出租,房屋出租收入也渐渐成为居民收入中可观的一部分。2005年,人均出租房屋收入70元,比2004年增长了145.2%

��【确保低收入居民得到救助】  绵阳市实行低保制度,使城镇低收入居民应保尽保,提高低保标准,绵阳市区低保标准达到每人每月160元,其他县不低于140元。市委、市府组织开展送温暖活动,市级各部门职工踊跃捐款,让全社会关心弱势群体,使弱势群体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基本生活得到保障。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得到社会救济收入23元,比2004年增长�34.4%�,低收入居民明显得到救助。

��【城镇居民消费支出增长6.2%  2005年绵阳市居民人均消费支出6422元,较2004年人均支出增长6.2%

��【居民人均食品消费增长7.3%,衣着消费增长0.5%  在城镇居民食品消费中,饮食结构更加合理。人均粮油消费400,2004年人均支出增长0.5%;而肉禽蛋水产品消费778,2004年增长15.7%,蔬菜人均消费258元,比2004年增长6.8%;干鲜瓜果制品人均消费154,2004年增长11.7%;在外饮食人均消费353,2004年增长5.4%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服装消费674,2004年增长0.5%,但购买服装每件的平均单价比2004年提高了8.3%

��【新兴的耐用消费品购买支出增加】�耐用消费品支出是体现居民家庭经济实力的重要指标,随着居民财富的日益积累,原来冰箱、洗衣机等已进入正常更新换代,而新兴的数码信息化耐用消费品不断进入寻常百姓家庭,使得耐用消费品支出稳步增加。2005年耐用消费品人均支出193,2004年增长13.6%;家庭电器设备人均支出119,2004年增长15.4%

��【医疗花费大幅增长】  2005年,医疗保健人均支出386,增长19.1%。虽然国家多次对部分药品降价,但药品改头换貌后仍使药品价格居高不下,因此2005年居民药品费人均支出199,2004年增长8.9%;医疗费人均支出156,2004年增长�44.5%�;滋补保健品消费方面,由于媒体的正确引导,居民消费更趋于合理,滋补保健品的消费趋于理性,2005年人均支出28,2004年下降�6.5%�。

��【交通通信消费增长】  2005年人均支出交通费160元,比2004年增长�15.7%�,其中飞机人均支出5,增长�53.4%�;坐火车11,2004年下降�5.4%�。随着高速公路的发展,省内的公路交通快捷优于火车,坐长途汽车人均支出44,2004年增长�12.2%�。

2005年,人均通信工具支出60元,比2004年下降6.5%2005年末,每100户城镇居民家庭安装固定电话的占83.2%,拥有移动电话�138.5�部,通信工具拥有量增加以及网络普及,带来了通信消费上升,2005年人均电信费支出346元,比2004年增长6.5%

��【文化旅游教育消费全面增长】  2005年文化娱乐用品人均支出222元,比2004年增长14.9%,其中购买电脑支出89元,比2004年增长127.1%

�旅游作为提高生活质量的另一种方式,因黄金周旅游交通拥挤,多数居民选择近距离游玩,人均参观游览消费支出55元,比2004年增加64.8倍;2005年自驾车游或自己外出浏览的增多,团体旅游消费有所下降,团体旅游人均支出84,2004年下降27.5%

�教育消费仍呈增长趋势。各类教育费用人均支出486元,比2004年增长4%。其中学生的各类教学参考资料人均支出14,增长�65%�;义务教育人均支出116元,比2004年增长�5.8%�;非义务教育学杂费人均支出192,2004年下降1.3%

��【美容支出稳定攀升】  2005年,人均美容消费16元,增长23.6%。因各类媒体对劣质化妆品多次曝光,人们对化妆品消费更加注重,人均化妆品消费支出56元,比2004年下降�1.1%�。

��【物价水平温和上涨】  2005年以来,在国家宏观政策调控下,绵阳市物价基本保持平稳,全年居民消费价格上涨0.9%。消费价格八大类中四升四降,即食品类上涨1.9%、烟酒及用品类上涨0.2%、娱乐教育用品及服务类上涨2.4%、居住类上涨2.6%;衣着类下降�2.5%�、交通和通讯类下降1.1%、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下降�0.7%�、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下降�1%�。拉动CPI上涨的主要因素是食品、服务项目和居住类价格,使CPI下降的主要因素是工业消费品价格。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微升】  2005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走出一个两头高、中间低的“U”形走势,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处于微升状态。因春节大量消费的影响,食品、服务价格大幅上涨,指数由元月份的103.6冲高到2月份的105,形成了2005年居民消费价格涨幅的高点。69月受“猪链球病疫情”以及“禽流感”疫情因素影响,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呈下降态势,�10~�12月受节日消费影响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又呈现上涨态势。

��【工业品出厂价格下降1.8%  在原材料价格不断上涨的情况下,绵阳市工业品受长虹电子、空调价格下降的影响,工业品总体出厂价格水平比2004年下降5.3%,主要是以非农产品为原料的电子产品价格下降。其他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1.5%,重工业产品价格上涨�2.5%�。

��【工业企业原燃材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  2005年,绵阳市的工业企业购进原材料、燃料、动力价格,受煤炭涨价和电力调价的影响,购进的原燃材料价格上涨。其中燃料、动力类购进价格上升5.5%,黑色金属材料类价格上涨3.2%,有色金属材料上涨�16.8%�,化工原料类价格上涨9.6%,木材及纸浆类价格上涨2.5%,建材及非金属材料上涨11.4%,农副产品类价格上涨1.1%,纺织原料类价格下降0.2%,其他工业原材料及半成品类价格上涨�2.3%�。

��【房地产价格稳中略升】  据绵阳市城市社会经济调查队统计,2005年,在国家房地产政策调控下,绵阳市房地产价格理性上升,商品房销售价格比2004年上涨4.6%。其中商品住宅房销售价格上涨4.7%,私有住房(二手房)销售价格上升4.9%。从商品房来看,全年平均销售价格2350/m2,其中住宅全年平均销售价格为1370/m2,非住宅全年平均销售价格6302/m2

2005年房地产租赁价格总水平上升1.5%,住宅租赁价格上升�1%�,办公用房租赁价格上升0.8%,商业用房租赁价格上升2.1%。(王宝东)

农村居民生活

【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3000元】  2005年,全市进一步加大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力度,狠抓龙头企业的发展,加速农业产业化发展进程,大小春主要农作物稳中有增,畜牧业生产稳定发展,外出务工人数继续增加,农产品价格略有上升,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3000元。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在全省各市州中位居第7位。

��【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277元】  2005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179元,同比增加277元,增长�9.5%�,增幅比上年有所减缓,超额完成了年初制定的工作目标150元和奋斗目标180元;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050元,同比增加235元,增长�8.3%�,增幅比上年也有所减缓。

��【农民工资性收入继续保持快速增长】  全年全市农民外出务工人数同比增加6.2万多人,增长6.2%,外出务工人员的工资收入普遍比上年有所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的增加继续成为全市农民纯收入增加的重要因素之一。2005年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1070元,占纯收入的�33.7%�,同比增加105元,增长10.9%,对全市农民纯收入增收贡献率为�37.9%�。其中,农民从外出务工得到的收入人均增加78元,使工资性收入在近几年持续增长的基础上继续保持快速增长。

��【农民家庭经营纯收入稳定增加】  2005年虽然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较多,造成家庭经营费用支出增长较快,但由于全市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力度进一步加大,全年粮油获得丰收,农产品价格略有上升,畜牧业生产稳定发展,龙头企业迅速发展,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农民负担大幅度减轻,农业生产取得稳定的收益,使农民家庭经营纯收入达到1933元,占纯收入的比重为60.1%,同比增加161元,增长9.1%,对全市农民纯收入增收贡献率为58.1%。在家庭经营纯收入中,一、二、三产业均有不同水平的增加,第三产业增长显著,一产业中的农业增加72元、牧业增加29元,二产业中的建筑业增加12元,三产业中的批发贸易饮食业增加33元。

��【农民财产性和转移性收入有所增加】  由于租金、土地征用补偿、离退休养老金、支付赡养费、退耕还林还草补贴等的增加,使财产性和转移性纯收入比上年增加11元,增长6.7%。

��【农民增收渠道更加广泛】  2005年农民的增收渠道更加广泛,既有从非农行业获得的,也有从农业中获得的,而且各方面收入均有不同水平的增加。全年从农业生产中获得的收入人均为1668元,同比增加108元,增长6.9%;从非农行业获得的收入人均1511元,同比增加169元,增长�12.6%�。这表明全市农村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特色农业,加快城镇化建设,劳务输出,退耕还林还草,全面实施税费改革等已初见成效,农民已开始从中获得实惠。

��【生活消费支出增加,消费结构发生变化】  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民生活状况也在发生着相应的变化。2005年,绵阳市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456元,同比增加315元,增长�14.7%�。八大消费支出均为增加。其中:食品同比增加107元,增长�9.7%�;衣着同比增加15元,增长�12.3%�;居住同比增加68元,增长�29.2%�;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同比增加28元,增长26.4%;医疗保健同比增加12元,增长9.7%;交通通讯同比增加54元,增长32.4%;文教娱乐同比增加18元,增长7.4%;其他商品和服务同比增加13元,增长28.4%。农民的消费支出仍以食品、居住、文教娱乐为主,占生活消费支出的72%,但消费结构却在发生着变化,正朝着更加科学、合理方向发展。在农民八大消费支出中,属于基本消费的衣、食、住消费和其他非基本消费所占比重比上年略有变化,分别为67%和33%,基本消费比上年减少1个百分点。2005年食品消费支出保持一个合理的增长水平,恩格尔系数由上年的51.6%下降到49.3%。经过几年在温饱线与小康水平之间的徘徊,终于冲过50%这一温饱线。

��【小康建设进程加快,生活质量不断提高】  2005年末,全市已有涪城区、高新区、游仙区、江油市、安县、三台县达到小康标准,并已通过省级验收。小康工程的实施,使农民的生活环境、居住条件、用电情况、受教育程度、交通通讯等都不断得到改善。2005年末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为36.96m2,同比增加4.6m2,增长�14.2%�,年末住房价值每平方米达到143元,同比增加10元,增长�7.7%�,年内人均新建住房面积0.99m2,同比增加0.13m2,年内新建住房价值每平方米同比增加28元。2005年末全市每百户农户主要耐用消费品拥有情况为:洗衣机49.6台、电冰箱10.2台、摩托车32.6辆、彩色电视机83.4台、移动电话65.9部、影碟机48.7台、照相机2.3架等,均比上年有不同程度的增加。汽车、摄像机、计算机等也已开始进入农村居民家庭。

��【农民负担大幅减轻,金融资产有所增加】  2005年,绵阳市在税费改革的基础上,全部减免农业税和农业特产税,农民负担在经过前几年不断减少的基础上进一步得到有效减轻,全年人均税费支出10.89元,同比减少39.64元,下降78.5%。其中:农业税人均减少36.89元,农业特产税、两税附加无,“一事一议”筹资人均减少�0.62�元,其他各种收费人均减少1.87元。2005年末全市农民人均金融资产为1686元,同比增加195元,增长13.1%。(汪继玉)

 

计划生育管理

【省长张中伟考察戈家庙村计划生育服务室】  11月1,四川省省长张中伟在绵阳市委书记谭力、市长唐利民等的陪同下,考察涪城区城郊乡戈家庙村计划生育服务室。参观了村计生服务室的生殖健康检查室和优生优育及生殖健康宣传教育展览室,对计生服务室的建设给予高度的评价,同时指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

��【安县创建成省级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  安县加大对人口计生工作经费的投入,不断强化计生服务站业务用房、设备及技术服务队伍建设,努力创建技术服务为主的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10月通过省专家组的评估验收,12月被省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正式命名为省优质服务先进县。至此,全市共创建成国家级优质服务先进县1个,省级优质服务先进县4个。

��【全市427个计划生育红旗村(居)受表彰】  2005年,各区市县围绕完善“村(居)为主、民自治”的管理体制,着力构建“县指导、乡服务、村为主、民自治”的运行机制,促进了全市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深入发展。按照绵府办函[2004]113号文件规定,经过层层推荐,严格评审,市人口计生委对评选出的涪城区石洞乡戴家林村、城厢街道办事处北街社区居委会等427个计划生育村(居)民自治红旗村(居)给予通报表彰,并奖励每个红旗村(居)现金500元。

��【梓潼县被评选为省计划生育村民自治先进县】  12月22,在全省人口和计划生育新机制建设工作会上,梓潼县被评为省计划生育村民自治先进县,受到省人口和计划生育领导小组的表彰,并获得10万元的奖励。梓潼县以计划生育村(居)民自治为突破口,连续3年保持人口负增长,为全市人口计生工作作出贡献。

  【国家人口计生委国合司副司长胡宏桃考察安县P01项目】  9月2,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国际合作司副司长胡宏桃在安县考察了中国/联合国人口基金生殖健康/计划生育(P01)项目的实施情况。考察组深入乡(镇)、村座谈了解安县自2003年以来实施P01项目的情况,并对安县实施项目取得的成效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人口和计划生育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取得阶段成果】  111718日,省人口计生领导小组人口和计划生育综合改革评估小组一行5人来绵,对绵阳人口计生综合改革试点工作进行了评估。评估组一行先后深入区市县计生局、服务站及部分乡镇、村、社区计划生育服务机构,采取查阅资料、走访群众、问卷调查等形式,对绵阳五年来开展人口和计划生育综合改革试点情况进行全面评估。评估组认为:绵阳的人口计生综合改革成效显著,新机制正在建立。一是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人口和计划生育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多次研究,多次发文,制定具体的实施意见,进行大量实践探索工作;二是绵阳在村计生委主任竞聘上岗、村(居)民自治、服务机制建设和管理、农村计划生育家庭优惠优待、优质服务先进县创建等五个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其成果已被四川和全国采纳;三是经过各级计生干部队伍的努力,依法管理全面推行,村(居)民自治逐步完善,优质服务逐年深化,利益导向深入人心,机构队伍健康发展,低生育水平持续稳定,群众的满意度不断提高,计生干部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有了很大提高,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思路在不断创新。

��【开展“计生宣传走千村,优质服务进万家”活动】  4月至6月,市人口计生委先后4次组织技术服务人员160人(次),技术服务车28车(次),深入三台县刘营镇、梓潼县白云镇、盐亭县金安镇、涪城区塘汛镇等乡镇开展“计生宣传走千村,优质服务进万家”活动。共计发放宣传资料18050份,发放避孕套40800只,避孕药1025份,妇科和健康体检2880人,B超检查1390人,健康咨询3740人,义诊1217人。

��【47万对独生子女父母受到奖励】  按照2004185号省长令要求,2005年全面兑现独生子女父母奖励,所有农村和城镇享受低保的独生子女父母每对每年享受60元的奖励,由省、市、县三级财政共同出资(每对独生子女父母省5元,市15元,县40元),全市共计472592对独生子女父母受到奖励。省、市、县财政共计出资�28355520元�。(  )

民政工作

【城市低保工作规范有序】  至年末,全市符合低保条件的50044户、102453人全部纳入低保范围,实现“应保尽保”。全年人均月补差�57.1�元,超过了省市两级政府规定的53元标准;提高了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绵阳城区提高到160元,江油市和平武县提高到150元,北川提高到145元,其余各县提高到140元;全年争取上级低保补助金5174万元,市财政投入1200万元,县级财政配套投入243.9万元,保证了低保金的按月足额发放;各地对低保对象中的“三无”、患大病、重残人员、学生、零就业家庭、60岁以上的老人共计3047户、3821人实施“分类施保”,在已经提高标准的基础上又增加了200元至260元的标准进行分类施保,使他们的生活得到有效保障。

��【农村五保对象吃、穿、住、医、葬有保障】  至年末,全市农村符合条件的18268户、18883名五保人员全部纳入五保供养范围,实现“应保尽保”,人均月供59元,超过省、市两级政府规定的58元标准;有条件的地方实行社会化发放,保证五保供养金按时足额兑现,全年共发放五保供养金1541.28万元;还将五保供养人员全部纳入农村医疗救助范围,生病住院的五保老人,每人每年可在农村医疗救助基金中累计报销7000元,较好地解决了五保人员就医难问题。

  【农村特困户住房建设圆满完成】  2005年,绵阳市对农村特困户中的无房和危房户改建救助工作进行了规划,确定三年内基本解决现有农村特困无房户的住房问题,当年计划安排改建800户住房。由于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各级民政部门督查有力,扎实工作,至年末完成1117户。全市共补助建房资金599.1万元,其中,民政局积极争取省上支助经费348万元,市财政投入200万元,县级财政共投入35万元。各级民政部门对建房资金做到严格管理,确保专款专用,整个建房工作没有出现任何违纪违规行为。

��【全力保障失地农民基本生活】  妥善解决失地农民最低生活问题是市委、市政府下达民政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任务。市民政局认真履行职责,主动与公安、国土等相关部门配合,积极督促和指导各区市县民政部门,于10月底前全面完成失地农民中困难户有关情况的入户登记、调查、核实等基础工作,并在此基础上将符合城镇低保条件的对象全部纳入城市最低生活保障范围。至年末,因国家征地转为城镇居民后符合城市低保条件的26768人全部纳入保障范围,还积极解决失地无业农民在住房、子女就学、就医等方面的实际困难。

��【农村特困群众医疗救助起步良好】  2005年,根据《绵阳市农村医疗救助暂行办法》文件精神,市财政投入300万元,建立农村医疗救助专项基金。各地陆续出台“农村医疗救助实施办法”,建立农村医疗救助基金,统一由县级财政专户管理,并于71日起陆续启动。积极依法开展救助工作,共救助62184人,发放医疗救助金221.9万元。

��【农村低保、城市医疗救助试点工作相继展开】  2005年,市民政局在涪城、游仙、江油、平武、安县等地开展了农村低保和城市医疗救助两项试点工作。10月正式颁布实施《绵阳市城市医疗救助实施办法》和《绵阳市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实施办法》,为缓解城乡困难群众的生活和医疗难问题奠定了可靠基础。

�【流浪乞讨人员救助信息实现全国联网】  为提高救助管理工作质量,杜绝救助中的行骗行为发生,绵阳救助站投入30余万元,对站内的硬、软件设施进行彻底改造,实现救助信息全国联网。重新铺设墙、地砖,更新电线和照明设施及被褥,新购置电风扇、床头柜、电热水器、冰柜、消毒柜、彩色电视机,增设理发室、物品寄存室,使站容站貌焕然一新,为入站救助的人员提供安全、舒适、美化、亮化的人居环境。全年共救助4402人(次),其中外省1685人(次),本市467人(次)。被四川省民政厅授予绵阳救助站为“四川省救助管理文明单位和四川省优秀青少年维权岗”。

��【绵阳市慈善协会成立】  12月27,由市民政局牵头组建的绵阳市慈善协会在绵州酒店正式成立。在成立大会上,单位和个人认捐善款达50万元。

��【第六届村居委会换届选举工作如期完成】  3月份全面完成全市第六届村居委会换届选举工作。全市3416个村、392个社区依法选举村委会成员12091人、社区居民委员会成员1151人,选举成功率达99.8%。各地分层级对新当选人员进行培训,培训率达到100%。为使全市3416个村在贯彻落实村民自治的进程中有据可依,市民政局专门编纂《村民自治资料选编》一书,并印制9000册无偿下发各村使用。

��【村(居)务公开全面规范】  根据政务公开的有关要求,积极指导开展村(居)务公开。全市3416个村、392个社区居委会在便于群众观看的地方设立固定的村(居)务公开专栏,同时还通过广播、电视、网络、“明白纸”、记实簿、民主听证会等形式公开。村和社区均做到一般的村(居)务事项每季度公开一次,集体财务往来较多时,每月公布一次,涉及农民利益的重大问题及群众关心的事项及时公开。

��【开展双拥共建活动】  在做好双拥宣传工作上,把国防和双拥宣传教育做到有机结合,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双拥简报》、电影、联欢晚会、宣传标语、会议、板报等各种形式开展国防和双拥宣传教育。据统计,全市仅播放的军事题材影片、电视剧达200余部,点播歌曲320余首,编写《双拥简报》57期,还利用八一、春节等重大节日召开拥军座谈会30余次,书写大小标语3000余幅,出板报、墙报700余期,举行慰问演出15场(次),结合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活动,为抗日老战士颁发纪念章,发放慰问金。在做好军政军民关系上,各级党委、政府充分利用春节、元旦、“八一”到部队走访慰问,倾听部队意见和建议,共商军地发展,帮助部队解决实际问题,使军政军地关系更加密切。

��【优抚政策全面落实,优抚对象权益得到维护】  积极指导和督促各级民政部门认真学习贯彻新的《军人优待抚恤条例》,进一步落实各项优抚政策法规,严格优抚事业经费的兑现和管理。为全市20807名重点优抚对象按国家新的抚恤补助标准兑现了补助经费3800万元。

��【优抚政务全面公开】  至年末,按上级要求所有区市县和镇乡都实行了以优抚政策法规、优抚标准、优抚对象等为重点内容的优抚政务公开工作,公开率达100%。优抚工作更加便于社会各界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监督,有效维护优抚对象的合法权益。

��【义务兵家属优待金落实兑现】  义务兵家属优待面达到100%,城镇义务兵家属每人每年优待金不低于150元,有的达到200元和300元;农村义务兵家属的优待金普遍提高,涪城、游仙、北川三地达到1000元以上。

��【326户重点优抚对象搬入新居】  为解决重点优抚对象住房难,政府投入173万元资金,为326户重点优抚对象新建和维修了住房,使优抚对象住房难得到缓解。

��【退伍军人自谋职业率大幅提高】  全市共接收退伍军人3347人,需在城镇安置的有1279人,在10月底前由安置部门安排工作的有333人,占安置总数的72%,超过了市政府50%和省民政厅65%的目标任务。为了消除因大力推行自谋职业而引发的不稳定因素,全市各地在上年的基础上普遍提高了自谋职业一次性补助金标准;对于自谋职业人员中荣立二等功人员和伤残人员,各地酌情给予奖励和补助。

��【接收安置23名军队离退休干部(志愿兵)】  按照国家安置政策规定,绵阳市有23名军队离退休干部(含志愿兵)需安置接收,按属地管理原则进行接收安置的办法,由原户籍所在地的政府完成当年下达的军休干部接收安置任务。

��【军休所(站)建设得到加强】  全年筹集资金80多万元,对市属南河、朝阳、花园三个军休所(站)设施、环境进行彻底改造,为军休人员提供更好的养老环境;进一步完善规章制度30多项,使军休工作更加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4次组织全市1500多名军休人员开展了象棋、麻将、门球、钓鱼比赛等大型活动,充实丰富老同志的晚年生活,使老同志老有所乐。按标准及时调整和兑现落实市属496名军休干部(志愿兵)的房租补贴、公勤费、护理费、降温费、军粮差等补助。积极协调解决了军休超支医疗费60多万元,使老同志老有所医。绵阳市朝阳军干所被四川省民政厅评为省军队离退休干部修养所标准化示范窗口单位。

��【民间组织管理和党建工作全面加强】  各地认真贯彻《行政许可法》,依据《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和《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时办理民间组织的登记工作。全市共新审批民间组织52个,注销15个;在全市1336个民间组织中已有95%以上得到了年检,对12起违规行为,进行及时的查处和纠正。

��【绘制百万人口大城市蓝图】  市民政局根据市委市政府下达的“提升城市建设水平,构建百万人口大城市”的目标要求,协同有关部门,完成区划调整各类指标数据收集整理和统计比较、图表制作、方案草拟等基础工作。于10月完成百万人口大城市区划调整方案蓝图,并报省人民政府待转国务院审批。

��【抓好殡葬管理工作】  利用殡葬宣传月的时机,调集宣传车辆200余台(次),展板50多个,发放宣传资料2万多份,在全市200多个镇(乡)、村社、街道和居委会,对《殡葬管理条例》、《公墓管理条例》及相关法规政策进行深入广泛的宣传,收到良好的社会效果。有效杜绝墓位、墓穴的炒卖炒买现象;全市火化率比上年同期有所上升,达到79%,共火化遗体21398具。

��【规范婚姻登记管理工作】  坚持依法登记和文明优质服务,积极开展创建“全国先进婚姻登记机关和优秀婚姻登记员”、“基层文明窗口单位”活动;有效杜绝了借婚姻登记乱收费和搭车收费行为。全市共办理结婚登记33376对,离婚登记8596对,年检抽查登记合格率100%

��【积极完成地名管理和勘界工作】  全市除北川、平武县外,均完成地名标志设置工作,并通过省民政厅的检查;及时完成地名信息数据库的建库工作,录入地名信息6322条;新设置门牌4500块;完成全市县级行政区域界线联检21条;完成全市乡镇勘界档案资料的上报工作。

��【依法完成收养登记工作】  全市依法完成收养登记104人(件),并重点对盐亭、安县、北川的收养登记工作进行了行政执法检查,对违反《收养法》和《收养登记办法》的行为及时进行纠正。(杨长友)

社区建设

【社区建设得到全面发展】  全市建立社区中心15个,社区服务站198个,各类服务网点800多个,超过市政府规定的“在区市县政府驻地的覆盖率达60%”的目标;由省、市民政部门安排480万元专款扶持实施的街道和社区“星光计划”项目已建成91个;全市建立社区志愿者服务组织960多个,各类志愿者注册人数达5万人,志愿者占居民总人数1.5%以上,超过了市政府规定的1%的目标;各社区通过同物业管理部门和驻区单位的沟通和协调,提高资源共享率,共享率达65%以上,超过了省、市规定的60%的目标任务。

��【社区示范创建活动深入开展】  在基层广泛开展社区示范创建活动,在全市范围内营造积极争光的良好氛围。已创建市级模范乡镇51个、县级示范(模范)村245个,创建示范社区52个。涌现出涪城区“全国社区建设示范区”和游仙区“全省社区建设示范区”各1个,三台潼川镇获全省社区建设模范镇,涪城区御营二社区、金菊街社区、游仙区开元中街社区、东街社区获全国青年文明社区、全国文明示范社区,涪城御营二社区居委会主任易德顺、游仙开元中街社区居委会主任陈邦贵获全国优秀社区干部称号,涪城区民政局局长张琼林、游仙区黄仕菊获全国社区志愿者先进个人称号,还有18名社区优秀工作者受到省委组织部和省民政厅表彰。(杨长友)

民族・宗教

【概况】  2005年,全市有羌族自治县1个,享受民族县待遇1个,少数民族民族乡11个,少数民族37个,少数民族168万多人。全市有市级宗教爱国团体5(天主教爱国会、基督教三自爱国委员会、佛教协会、伊斯兰教协会、道教筹备委员会)。经政府批准开发的宗教活动场所100(其中正式登记96处、临时登记4处。天主教16处、基督教7处、佛教45处、道教8处、伊斯兰教24),宗教教职人员260人,信教群众50多万人。

��【678万元资金扶持民族地区建设】  2005年,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民族工作,把发展民族经济、搞好民族地区的基本建设放在首位,从政策上、资金帮扶上,项目上给予倾斜。国家民委、省民委投入绵阳市民族地区的资金由过去的350万元增加到现在的478万元,市财政民族机动金由过去的100万元增加到现在的200万元,扶持85个项目,修通了300km的乡村公路;改造280hm2蔬菜、花椒、蚕桑、红豆杉、中药材、有机茶、猕猴桃基地;为25个村建立了自来水站,解决25600多名群众的生活用水困难;改造木座藏族乡办公室、民族中小学教学楼、卫生所、五处清真寺。平武县的县域经济增长64.9%,位居全市第一,北川羌族自治县增长293%,高于全市平均水平。

��【省、市领导到北川羌族自治县慰问】  12月28,省委民工委书记陶武先、副书记张作哈,市委书记谭力、市长唐利明以及省、市有关部门的负责同志一行15人,代表全省、全市党和政府深入到山区,看望、慰问了北川羌族自治县,分别送去慰问金20万元、6万元。

��【组团参加四川省第十二届少数民族体育运动会】  8月19至24日,黄正良副市长为团长,雷百灵、周华清、姚维民为副团长的绵阳代表团共98人赴马尔康参加全省第十二届少数民族体育运动会。取得竞技项目1枚金牌、2枚银牌、4枚铜牌,表演项目1个一等奖、1个优秀奖,全团获集体道德风尚奖的优异成绩。

��【组织民族乡书记乡长外出学习】  11月14至19日,市民宗局组织带领全市11个少数民族乡的书记、乡长到省内的成都、简阳、温江等地参观学习先进的村办企业、加工业、种养殖业,使大家受到很大的教育和启发。

��【道教协会筹备委员会成立】  2005年11月10,绵民宗发(2005)77号文正式批准筹备绵阳市道教协会,傅元法为组长,陈宗玄为常务副组长,蔡荣、崔琼芳、刘明渊、张崇玄、郑仲为副组长,杨明江等9人为筹备组成员。

��【佛城寺、敕法仙台开放】  2005年经省宗教局川宗发(2005)9号、(2005)71号文件批准,先后开放了涪城区佛城寺、梓潼县敕法仙台道教活动场所。该佛教、道教活动场所的开放,满足了信教群众的宗教生活。

��【举办学习《宗教事务条例》培训班】  7月4至5日,举办了各区市县统战部长、民宗局长、宗教界人士骨干共计73人参加的《宗教事务条例》培训班,市委副书记薛康、市政协副主席、统战部长蔡清顺到会看望大家并讲话,省宗教局王增建局长为参培人员作了题为“中国宗教基本情况和基本政策”的报告,市民宗局长周华清对《宗教事务条例》作了专题辅导报告。各区市县民宗部门相继举办学习《宗教事务条例》培训班,全年参培人员达到12000多人(次)。

��【22处宗教场所达到“五好”】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宗教事务条例,进一步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工作,对遵守纪律好、正常活动好、民主管理好、环境安全好、服务社会好进行量化。对上年已被评为“五好”的25个活动场所进行复查,均保持良好;对上报的23处宗教活动场所进行检查验收评比,有22个宗教活动场所评为“五好”宗教活动场所,有47%的宗教活动场所达到了“五好”宗教活动场所。

��【宗教界朋友献爱心】  2005年,在宗教界开展献爱心活动,先后向东南亚海啸灾区捐资10万元,向定点贫困户捐资2万元、捐物120余件,向扶贫工程捐款8000元,向达州灾民捐款5000元,向南江县水洞小学捐资6万元,慰问社区贫困户、烈军属,为37名孤儿解决了衣食、住行、学杂费。

��【依法取缔小庙250处】  2005年,市民宗局与公安部门密切配合,对全市滥建小庙进

行综合治理,其中拆除小庙23处,关闭、改作他用227处,对非法传教的8人给予批评教育,6人给予治安处罚。

��【处理民族宗教热点难点问题17件】  一是部分群众不懂得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随便

打清真招牌经营食品,伤害民族感情;二是企业改制时,补偿偏低引发的纠纷;三是外地少数民族在绵与当地群众、旅店发生的经济纠纷、群架事件,群体性上访事件;四是宗教活动场所的修建与建筑队的经济纠纷、与住地群众的利益纠纷、土地纠纷不能协商到一起,施工队工钱不能兑现;五是城区清真寺破烂不堪,信众要求改建,规划迟迟得不到落实,城区回民上访的问题仍然较突出。(李明昌)

老龄工作

【加强老龄工作宣传,增强全社会老龄意识】  2005年底,全市60岁以上老年人口762335人,占全市总人口14.36%。全市在国际老人节、“九九”重阳节等节日期间,悬挂标语1100余条,印发宣传资料10000余份。在三月三爱耳日、创建全国文明卫生城市、迎接世界拳击锦标赛等活动中,表演文艺节目20多场(次)。全市开办宣传专栏1176期。市老龄办与市广播电视报社联办“夕阳红”专栏,与市广播电视台联办“金色人生”专题节目,刊播稿件104篇。

��【加强基层老年人协会的建立和管理】  2005年全市老年人协会达到1046个,老年文体组织达到248个,这些老年群众组织经过清理整顿,绝大多数都按要求到同级民政部门进行了注册登记,各种活动走上合法、文明、健康的发展轨道。

��【协调发展老年活动设施和产业】  涪城区投资200多万元在5个街道办事处修建老年活动场地,北川县投资30万元购买306m2房产作老年活动馆,江油市划拨近千平方米国有资产建立了江油市老年大学。全市老年人活动中心(馆、室)达到1119个,养老机构达到221个,老年大学和学校达到37所,在校学员达到7655人。

��【依法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  全市接待和处理涉老案件493件。对不尽赡养义务、侵害老年人合法权益的人和事,各级老龄工作部门都认真进行查处,通过法律援助和法院判决处理139件。

��【认真开展敬老优待服务】  全市发放《绵阳市高龄老人优待证》和《四川省老年人优待证》1.7万多本,市老龄办老年服务所全年接待征婚人员2710人,76名中老年朋友喜结良缘。老年医务室全年为1.3万多名老人提供了医疗服务,为贫困老人免诊费3928人(次),减免药费80402元。2005年,全市签订《赡养老人协议书》和《孝敬老人保证书》9000多份。

��【开展第二轮敬老“创模”活动】  制定下发绵老工委[2005]05号文件《关于开展第二轮创建敬老模范区市县活动实施方案的通知》,对全市开展第二轮创模工作作出安排部署;及时召开各区市县老龄办主任会议,对全市第一轮创模工作进行回顾和交流,学习省、市开展第二轮创模活动实施方案,分析全市开展第二轮创模工作的形势和任务;三是督促各区市县提出创模规划,落实创模措施。盐亭、梓潼、涪城、游仙、江油、平武6个区市县提出了创模申请,其中盐亭、梓潼、平武三个县制订了实施方案;四是深入市级部门和各区市县进行检查指导。查看了市级10多个部门和各区市县20多个乡()、社区开展创模活动的情况。

��【组织开展敬老活动,为老年人办好事实事】  在“十一”国际老人节和“九九”重阳节期间,制定下发绵老工委[2005]09号文件《关于在“两节”期间广泛开展敬老活动的通知》,对全市各区市县、市级各单位开展敬老活动作出安排部署;在《绵阳日报》上发表《致全市老年人的慰问信》,向全市老年人通报老龄工作情况,以市老龄工作委员会名义祝全市老年人节日快乐;与市委老干部局、市老年书画研究会联合举办老年书画展。展出作品200多件,参观人数达到3000多人;与绵阳日报社在富乐山公园共同举办老年登山活动,参加人数为历年之最;组织开展老年人“昆明、大理、丽江八日健康游”,绵阳城区30多名老年人报名前往;成功举办全市老年文艺会演,全市各县(市、区)和市级各部门35个代表队500多名老年人参加决赛,市老龄委、市文化局、绵阳日报社三家主办单位对获奖节目给予表彰奖励;走访慰问百岁老人。全市百岁老人120名,各级老龄工作部门给百岁老人送去了生活补贴和节日慰问金、营养品。

��【抓好市老年大学、老年活动中心工作】  2005年,市老年大学拿出3万多元购买电子琴、投影仪等教学设备,服务功能不断完善。教学规模扩展到5个系50多个教学班,全年招生人数达到2925人,单科人数达到4557人。学校承办川东北片区联谊会,20多所老年大学的代表参会,研究讨论创建规范化示范校实施办法。市老年活动中心全年接待前来参加各种活动的老同志达到128560人(次)。筹集4万多元增添老年人活动设施,改善老年人活动条件。全年举办竞技麻将比赛28次,象棋比赛6次,乒乓球比赛8次,门球比赛6次,台球比赛6次,网球比赛1次,丰富了老年人晚年生活。(任永权)

移民工作

【全年安置移民765户】  2005年全市围绕移民“搬得出,安得稳,能发展”的工作目标,共搬迁安置各库区移民7652973人,举办各类移民政策培训、生产技能培训,参训移民500余人(次),较好地完成了年度移民工作任务。

��【扎实开展瀑布沟水电站移民工作】  全市瀑布沟水电站工程移民4900人的安置任务,已规划确定在市内5个区市县区位优势明显、经济基础较好、基础设施完善的29个乡镇、51个安置点安置,并签订建房协议4554人,占移民任务数的92.94%。95日雅安市汉源县首批瀑布沟水电站移民1454人迁至游仙区街子乡安家落户。

��【全面完成江油境内武都水库二期移民工作】  建立健全移民安置配套政策,完成迁建专项设施规划设计方案,江油境内10千伏线路已完成70%的迁建任务。413平武县北城乡小河二组36146人首批武都水库二期工程移民迁往江油市青莲镇安家落户;截至1231,已完成武都水库二期移民搬迁安置7512919人。

��【三峡、宝珠寺电站移民后期扶持工作效果好】  一是加强移民技能培训。各地通过以会代训、现场培训和专业技能培训,移民队伍中已有70%的劳动力外出务工,动员了40余户移民参加省移民办组织的养兔培训。移民中兴起的獭兔和肉兔养殖热潮已为移民增收创效铺平道路。二是创新思路,拓宽致富门路。游仙区徐家镇三峡移民蒋兴术、谭清和通过区、镇协调,利用镇上闲置的农技站房屋联合发展生猪养殖业,年出栏肥猪达到200头以上,成为移民群众中的养殖大户;三台县成立三台县永明镇团新村养兔协会;梓潼县组织移民成立“三峡移民许州大棚蔬菜协会”,并得到省移民办的支持。

��【切实加强移民稳定工作】  建立健全移民不稳定因素排查和化解、重要情况及时上报、移民集体上访和群体性事件预警预报等工作机制。各级政府落实移民稳定工作责任制,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良好局面。移民主管部门实行分级管理,分级负责的管理体制,发现移民中有不稳定因素,及时摸清情况,分析原因,研究对策,化解矛盾,把问题解决于萌芽状态。建立健全移民信访接待处理工作制度,畅通移民诉求渠道,全方位、多渠道地倾听移民群众的反映和呼声,切实解决移民群众在搬迁安置过程以及生产生活中出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变移民上访为干部下访,有效遏制移民集体上访和群体性事件的发生,促进社会稳定。(    刘芝贵)

残疾人事业

【基层残疾人工作网络体系更加完善】  2005年,县、乡两级残联实现“一体化”,县级残联实现“三项达标”。2005年,全市新建村(社区)残疾人协会134个。利用残疾人就业保障金为残疾人提供公益性岗位150个,并通过公开招聘、择优录取、岗前培训,使150名残疾人走上了乡(镇、街道)残联专职干事和社区残疾人协会专职委员岗位。形成较为完整的基层残疾人工作网络体系。

��【康复工作成果显著】  2005年组织实施“白内障患者光明工程”,救助白内障患者3000例,其中免费施行复明手术666例,脱盲2994例,脱盲率达99.8%,脱残2734例,脱残率达�91.13%�;为低视力患者配发助视器70名;用品用具供应2122件;安装大小腿假肢121具;聋儿康复70人,配戴助听器34台;肢残康复训练67名;脑瘫儿童康复训练16名;智力残疾儿童康复训练47名;救助贫困精神病患者150名。

��【扶贫解困富有成效】  全市投入扶贫资金377.59万元,对18253名贫困残疾人进行帮扶发展生产。一是采取社会化方式扶贫,将4851名城乡特困残疾人纳入最低生活保障,做到应保尽保;二是围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将过去送钱送物的“输血式”扶贫方式,改为送技术、送种禽滚动发展的“造血式”扶贫方式;全市共建养猪基地19个,免费为贫困残疾人提供LY二元杂母猪3685头;养羊基地2个;养獭兔基地2个;养蚕基地2个;肉鹅养殖基地1个;魔芋种植基地2个和人造宝石基地1个。通过多种形式扶持18253名农村贫困残疾人发展生产,1万余名残疾人解决温饱。

��【劳动就业再上新台阶】  建立市残疾人就业服务窗口,为残疾人提供求职登记、用工推荐、职业介绍、就业咨询等服务,向社会公布残疾人劳动需求信息,每周四组织残疾人参加职业介绍推荐招聘会,98名残疾人通过招聘走上了工作岗位;市残联还投入培训资金150.5万元,免费为18556名残疾人举办手机、家电维修,缝纫设计与制作,盲人按摩和种养殖业等实用技术的培训,通过培训,使他们掌握了1门以上的技能和实用技术,其中85%已就业;通过多种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安置城镇残疾人就业达1460人;全市征收残疾人就业保障金1458.33万元。

��【完成157户残疾人危房改造任务】  市残联把农村贫困残疾人危房改造工程作为发展残疾人事业的重中之重,列入议事日程。为摸清残疾人无房户、危房户底数,采取了“一看二问三听四记五拍照的方式”,进行了普查。2005年,市残联把贫困残疾人危房改造工作重点放在筹集资金上,争取到中央和省危房改造资金38.5万元,本级筹集资金38.5万元,共计77万元。分别对北川、三台、盐亭、安县157户农村贫困残疾人危房改造给予补助,已完成157户残疾人危房改造任务。

��【残疾人维权工作扎实有效】  绵阳市建立了残疾人法律援助委员会,全市共建法律援助中心残疾人援助站33个,工作人员187人,确立了9个律师事务所,重点为残疾人提供法律援助服务。2005年办理残疾人法律援助案件47件,提供法律咨询3496人(次),为残疾人减负法律服务费31.54万元,为残疾人挽回损失400余元,认真办理来信来访2087件(次),解决困难残疾人生活补助8万余元,办结率达100%,市残联被评为“四川省信访工作先进集体”,为持有残疾人证的城区6000多名残疾人办理了城区主要干道免费乘坐公交车IC卡,并为他们购买了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市人大、市政协先后开展了《残疾人保障法》执法检查,特别对残疾人按比例就业和保障金征收工作起到了举足轻重的推动作用。

��【600辆幸福快车驶向残疾人】  2005年5月15是第十五次“全国助残日”。绵阳市在市文化广场举行隆重活动和捐赠轮椅仪式,市领导亲自出席并深情寄语,向全市600名肢体残疾人捐赠轮椅,使他们从此站立起来参与社会生活。(张文明)

扶贫事业

【扶贫攻坚成效显著  贫困农民人均增收297元】  2005年全市共有1.03万户、3.5万贫困人口实现解困脱贫,年人均纯收入达到1158元,比上年增加297元。全市有32名市级领导,联系贫困村32个,直接帮扶贫困户99户。120个市级部门联系贫困村120个。区市县265名县级领导联系帮扶贫困村340个,帮扶贫困户759户。全市有47382名干部结对帮扶贫困户,每个贫困村和贫困户都落实了县级领导和县级部门以及干部、党员联系帮扶。全市共投入帮扶资金达4236.39万元,其中建卡贫困户到户帮扶资金达540.7万元,户均525元。

��【争取扶贫资金5591.15万元】  2005年争取国家、省扶贫项目资金�5591.15�万元,其中:财政扶贫资金3291.15万元、以工代赈生态移民扶贫资金900万元、信贷扶贫资金1400万元。财政性扶贫资金比上年增加1218.5万元。各级财政加大了扶贫投入力度,市、区市县共安排财政扶贫攻坚专项资金736.16万元。

��【实施新村扶贫工程55个村】  2005年共实施扶贫新村建设55个村,争取国家扶贫投入2750万元。项目覆盖贫困人口3493户、11888人。完成新建和改造村社碎石道路548km;建人工井505口,打井150口,安装引水管273km;维修改造提灌站11个,新修整治山坪塘28口,修水渠46km;实施五改三建农户4000多户;支柱产业发展经济林果和药材246.hm2

��【劳务扶贫工程培训农民工2875人】实施劳务扶贫培训工程,投入财政扶贫资金230万元,采取订单培训、定向输出的方式,依托全市八所省级的劳务扶贫培训基地校,培训、输出贫困农民工2875人,学员就业主要分布在广州、上海、浙江、江苏、哈尔滨、北京、成都等全国各大中城市。

��【产业扶贫工程顺利实施】  2005年争取省农业产业化扶贫资金120万元,支持发展平武肉羊养殖和安县魔芋两个产业化项目,扶持贫困农户1150户。

��【实施移民扶贫工程187户】  2005年贫困户移民搬迁187户,共计投入181.2万元,其中争取国家财政投入112.2万元,农户自筹和投劳折资69万元。完成新建房屋3040m2,建院坝865m2,建沼气池11口,使贫困移民户搬进了新居。

��【帮扶计生贫困户686户】  2005年完成计划生育三结合帮扶户686户,其中新增户66户,联系户181户,帮带户439户。新建设北川县白坭乡岩福村计划生育三结合帮扶基地一个,通过红豆杉种植产业为支撑,以帮助贫困农民尽快改变生产生活环境条件为重点,着力增加三结合户农民的收入。通过项目扶持,被帮扶户人均纯收入增加300元以上,计划生育率达到100%

��【2003年扶贫工程顺利通过省合格认定】  20055月,省扶贫开发办机关党委书记刘正贤代表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对绵阳市2003年度实施的新村扶贫、卫生扶贫、移民扶贫三项扶贫工程进行抽查验收。经过听汇报、看档案、查资料、进村入户调查等方式进行检查验收,绵阳市扶贫工作得到省上充分肯定,顺利通过抽查验收,获得省扶贫领导小组的合格认定。(余晓峰)

 

浏览次数:

扫描二维码随身看资讯

正在阅读:社会生活